乳山民间文学.第四卷.山水传说
李本澄其人其诗
辛明路
乾隆《海阳县志》收录清代孝廉李本澄的长诗《乳山》,是现能找到的专题讴歌大乳山的最早诗篇。因年代久远,我们对作者的了解,主要是从古书中寻找。
◎其诗彰显大爱
长诗《乳山》表达出大爱情怀,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感恩母亲,褒奖孝道,立意崇高,格调高雅,语言生动,比喻形象,真情感人,足见作者高尚的思想品格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全诗如下:
大造鼓洪炉,流形善陶冶。
生气弗宁息,循环未相假。
中空讵有灵,尘埃并野马。
万物构精生,万物复就养。
三年难免怀,拮据才儿襁。
犹嫌粒食粗,琼液儿心懩。
甘苦望儿言,食之速儿长。
精血化儿食,儿大珠擎掌。
东西与南北,任凭儿所之。
儿去饱鸡豚,椿萱饥饿时。
乾坤为此愁,设象碧山丘。
高顶遏流云,圆峰润松楸。
楸干集慈乌,乌雏声啾啾。
乌壮返哺乌,遂令群鸟羞。
车马漫悠悠,行人莫远游。
塞迥心常怂,青山在上头。
这首诗构思大气,语句奇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爱天性和爱母孝道的赞美,彰显人性中最温暖、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李本澄的其他诗作,也充满爱的温情,爱家、爱国、热爱大自然,具备了现在我们所说的三重母爱,即热爱生命母亲、热爱祖国母亲、热爱地球母亲的大爱情怀。现转录几首,以飨读者。
第一首《高顶仙踪》:
山自清高尔自忙,仙人原说姓名香。
题残墨壁鹅群帖,久驻金丹紫药房。
换到重楼非旧骨,浣成文梦岂空肠。
嵩阳左臂须如此,极目梯云渡海航。
第二首《旗亭留月》:
凤山城外海之滨,土坂星桥水作邻。
数朵名花吟芍药,几枝新柳惹风尘。
窗前绝少移春槛,梯上曾闻折桂人。
拜别旗亭歌一曲,红妆青黛为谁颦。
第三首《北岭虬松》:
未受秦皇驻跸劳,不关封拜列闲曹。
岭头呼唤千峰鸟,树里声音几夜涛。
北海康成天下士,尼宗太守汉贤豪。
苍阴翠实曾舒眺,故此城头起凤毛。
第四首《凤台春望》:
东接扶桑北距辽,石龙岸远凤来朝。
可留楚客江头咏,多引秦人夜半箫。
麦浪分铺吹野径,榆钱散漫度花朝。
焦桐莫写求凤曲,流水高山自可招。
第五首《金鹊巢石》:
忆昔名官百鸟时,翩飞金鹊主中司。
云岩羞学占风术,牖户心劳待雨期。
上馆阿娇驱紫燕,双柑醉客谢黄鹂。
条笼那系冲霄羽,只隔琼瑶月里枝。
第六首《榆钱》:
最是榆钱不值钱,骚人摹写费花笺。
百年酒价空三万,一块花砖落几千。
系马村前红药圃,傍山楼外绿郊田。
叮咛莫把春光卖,鼓铸东风那计年。
其二:
不费炉煎不费磨,飘零鹅眼散山阿。
虽无细字镌通宝,似有深情赠薜萝。
鹤径堆成虚富矣,羊车满载奈贫何。
树头树底风吹少,买去年光用得多。
第七首《赋得明月印东溪》:
半生贪好月,历历作东溪。
怪石依水立,寒枝旁鸟栖。
可怜丹桂影,谁奏白铜鞮。
懒散如稽阮,新诗喜醉题。
其二:
造此琼瑶色,来呈物象奇。
遥天真有意,冬夜更相宜。
写照凭深浅,闲行任唱随。
不妨增曲蘖,须索遂封姨。
第八首《咏史》:
江可投鞭岂但淝,纵横百万结重围。
八公岭上愁云散,五将山头人未归。
其二:
晋阳烽火似流星,皓齿青娥压阵头。
不是小怜偏好猎,大家曲子号无愁。
其三:
玺书宛转赠江山,南北干戈付等闲。
熨斗已归丞相府,何愁玉带十三环。
其四:
强藩跋扈任凋残,凤阁龙楼分外寒。
冻雀自知无处所,飞来飞去纥千山。
前七首笔者依照乾隆《海阳县志》输入,《咏史》依照光绪《海阳县志》输入,古代一些常用字,当今可能是生僻字,在转换成简化字的过程中,如存在不妥,请方家指正。乾隆《海阳县志》还收录了李本澄一千多字的一篇《海市赋》。他出版过诗集,取名《东溪诗草》。他的侄子李杜在《海阳县山川记略》中讲述海阳八景时说:“西南城隅有园,曰东溪,三叔父家塾也。”个人的家庭私塾,时为海阳县城凤城八景之一(城内城外各四景,此为城内景,名曰东溪烟雨),可见李本澄品位之高。他居富不奢,饱学不傲,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甘当人梯,大爱无疆。从上述诗词歌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高尚品格。
◎其人恪守大孝
光绪《登州府志》举人条目里记:“李本澄,赞元子。癸卯内阁纂修,候选州同。父早丧,奉母至孝,母殁,庐墓三年,笃爱幼弟,以己产千金与之。著有《东溪诗集》,以子棠,赠文林郎。”乾隆《海阳县志》人物条目记:“李本澄,兵部侍郎李赞元公第三子,举雍正孝廉,父早丧,奉母最孝,四十年如一日,母殁,庐墓三年,迎奉外祖、舅氏终其身。笃爱幼弟,以己产千金分与之,乡评其友孝。”封荫条目记:“李本澄,敕赠文林郎。”光绪《海阳县续志》封赠条目记:“李本澄,内阁纂修,候选州同,授儒林郎,以子棠任江南沛县知县,赠文林郎,妻姜氏刘氏赠安人。”艺文条目记:“李本澄,字鉴湖,号听山,著作《东溪诗草》。”在科举等条目里,对李本澄也有记载。记述较详的是乾隆《海阳县志》里的《李鉴湖传》,为清代名家孙勷所撰,全文如下:
“李本澄,字鉴湖,登州府之大嵩卫人。卫,今海阳县也。鉴湖为顺治巳未进士、官兵部督侍郎赞元公之第三子(赞元公立朝、任外皆有声,海内称曰望石先生),长兄本涵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常。鉴湖生于华,胃然无贵介气,性嗜诗书,尤笃于伦纪。早丧父,事母备极,孝养四十年如一日。母殁,葬尽礼而不合于俗,县人至今取法焉。葬后,筑室归于墓,庐居三年。然后,归迎外祖、舅氏于家养之,终其身。笃爱幼弟本潢,念其乏也,尝推千金之产畀之,不吝当望石先生殁时。鉴湖恐家道中落无以承志,于是委家政于仲兄本浩,日阖门,率群从兄弟、子侄以弦诵为事,县人英秀者多从学焉。鉴湖与弟本淳同举雍正癸卯京兆,乡试年五十八矣。屡踬春闱,竟龃龉以殁。而其弟侄辈咸先后成名,以贤能著,皆鉴湖之遗教;云其及门士,如:王司马坦、赵司马树滋,以政事显;鞠司训濂,以文学著。鉴湖之余韵,所被者远矣。鉴湖少从其父兄居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之名士,以故早有文誉。尝以所业示余,往往奇崛刻深,无世俗揣摩陋语。与论古人事,辄慷慨指掌,某人某事,幸而成;某人某事,不幸致误。使吾当其时,宁为其不幸者。迹在一时是非得失,在于千古也。其读书独有所诣,无肯苟同。类如此,余与鉴湖结知旧矣。以余本李宗也,遂若一体手足然。每规余过失,无所嫌隐,余受弟之益平生师友未有加也。余以老病致仕归,绝意户外事,初不知鉴湖竟以乡荐后八年殁。其第三子樋问余于椰村,嘱余为传,余老病气衰不能抒思,征鉴湖事于通,亦未能详也,乃略记所见于鉴湖学问性行,用告来者。庶有所据。鉴湖殁后十一年,用其次子棠,官沛令,封文林郎。棠治沛有声,且其齿未也,异日者必能大其家声,继其父未尽之志。人益知鉴湖之不殁,而遗泽之长未有艾也矣。”
笔者依照乾隆《海阳县志》打字输入,输入时一便断句、加标点符号。如果断句不妥、标点使用不当,请读者指出来,免得贻误他人。刚过六百字的人物小传,笔墨再怎么精练,对传主的事迹也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几年来,笔者对李本澄生平事迹的考证,一直没有停止过。2012年7月,曾与同事专程前往海阳市,到党史方志办、档案馆寻找线索。近日,又托冯德英文学馆赵钧波馆长联系海阳市博物馆张真馆长,在他们的努力下,找到赞元公的后裔李忠臣,他是著名的中医,人脉广泛,或许能够帮助笔者收集到资料线索。
李本澄的父亲李赞元,国史、方志均有记载。李赞元原名李立,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虎头村。始祖李明因军功入籍登州大嵩卫(今海阳市凤城)。李赞元幼年丧父,母亲靠卖火烧维持生计,但母亲从不忘记挤时间教儿子读书写字。李赞元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历任山东道御史、巡城御史、两淮巡盐御史、户科给事中、大理寺正卿、左副都御史、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职。他奏言刚直不阿,顺治皇帝称赞他是真御史,赐名赞元。李赞元家规甚严,题《四勿诗》为教子格言,诗曰:“手勿释诗书,身勿着华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荫势。”李赞元的后人,代代恪守家训,代代人才辈出。
李赞元有十三子、六女,皆无纨绔习气。其子李本涵为翰林院庶常,李本澄为候选州同,李本漋为云南平彝知县;其孙李果为山西大同知府,李椅为湖广襄阳总兵,李棠为沛县令等,李家有三世八进士的美誉。乳山市文物所收藏李赞元孙子李香(清乾隆年间进士)的书画作品《百禄图》、孙子李朴(指画尤其精妙)所画的《柳岸鸬鹚图》、曾孙李承喆(李朴长子,清嘉庆贡士,擅指画、篆刻、诗词、金石研究)所画《芦雁图》等,可见李赞元家族不仅在仕途上后继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不乏后起之秀。
李本澄的兄弟、子侄、孙辈,均以孝友、忠义、博学、行善而著称。李本涵、李本浩、李本潢、李本淳、李棅、李栏等许多李家人在志书中有记载。其中,李栏的传记题目就叫《嵩阳李孝子传》;李本澄的孙子李承庚(李棠之子),庚午举人,辛未武强知县。稍微翻动一下国史方志,即可见李本澄家族世代之不凡。从这些传记中,可见李家忠孝家风和李家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良好修养。讴歌圣母山最早的诗歌出自李家人之手,其山其人甚合其义,其诗其品正释其魂。圣母山的古歌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笔者也想以诗的形式来讴歌母亲山,可惜才情不济,现斗胆附雅,七言为句,不论平仄,题为《咏大乳山》:
佑民护生三圣母,思孝感恩大乳山。
娲皇靖海福地谐,灵芝卫境家园安。
萱岭鹤岗云作衣,贝滩鲸湾浪为衫。
沉香千年芳如故,报得春晖天伦欢。(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