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山水
    乳山古村峒岭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3-13  ‖  查看1649次  ‖  

     

     

    乳山古村峒岭

     

    辛明路

     

    峒岭位于乳山市徐家镇境内,分东、西两村,村民多为姜姓,相传是西周姜太公吕尚的后裔。

    公元前11世纪,太公吕尚(自姜姓鼻祖炎帝起排世系之第49世)因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修善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1]。太公后代历任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将齐康公迁海滨(今烟台芝罘区西郊)。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孙将其葬于夹河下游公鸡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至今尚存。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东巡,“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2]。康公裔孙姜相伯怕被始皇杀戮,东逃通天岭,今乳山境内的寨山一带。

    寨山北面有一座山峰名叫大天,大天东面有一道长长的山梁叫通天岭,通连大天的意思。姜相伯初来时隐居通天岭之阴,那里山坳幽深,树林茂密,便于隐蔽。然而,山背面冬寒夏热,过了几年后只好迁至通天岭之阳。通天岭的南面,群山合围,仅在岭南有一条狭窄山口可进出,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地。群山之中是长四五里、均宽约二里的河谷地带。通天岭在河谷的北端,由众多山峰连绵起伏而组成,因远看似一个扇子面,所以又叫扇子山。通天岭东南侧有一处幽深的山谷,林木茂密,野兽出没,姜相伯率子孙就隐居于此处。据传,有一次山外来了一位采药人,看到在树林里有男有女共5个小孩在玩耍,他吓了一跳,急忙下山回家。通天岭人迹罕至,成年人都很少进山,哪会有孩子来?回去说给村里的人听,村中青年人欲结伴前去探个究竟,被老年人们阻止。有的老人说,那是人参娃娃,护佑此地康祥繁盛;有的老人说,这是山神的孩子,不得前去惊扰。因有人见到5名儿童,从此,人们称那个地方为五童夼。胶东方言,山夼即山谷的意思。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闻秦始皇驾崩,姜相伯的儿子从通天岭五童夼下山,择平坦地落居。有种传说,说是姜相伯有两个儿子,一位名永泰,一位名永通,永泰迁居现大孤山镇万户村,永通迁居现徐家镇峒岭村。民国《牟平县志》载:“峒岭,金元间,姜房以军功显,及子思明、思聪、思温,世居鲁宋里(即今万户),又居十区之峒岭,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如南北汉村、西珠塂、吴家屯、花家疃、红石头、孙革庄、小宅等处,共约二千余户,见文献志者,除姜房父子外,有姜伟、姜尹东(俱峒岭),姜世科(北汉村),姜继琳(吴家屯)等。”因古村年代太久远,该志对两村的立村时间也未能记述清楚。[3]20118《万户姜氏族谱》载:“相伯长子77世祖永泰……,定居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更名为万户),应视为万户姜氏始祖。”永泰裔孙姜房(炎帝世系128世、姜太公79代孙)在《元史》里有传记。姜房年轻时,正逢金朝乱世,境内阻山濒海,盗贼千百为群(民间传为倭寇),啸聚林谷,洗劫村庄,甚至捕人为食。姜房联络乡民,组成义旅,举兵与盗贼作战,很快遏制住了盗匪的嚣张气焰。后经几年的围剿,将其完全铲除。当时镇抚山东的李少保,将姜房的功绩奏于朝廷,皇帝初授姜房本州同知之职,后来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和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等职。姜房逝后葬于鲁宋里,后人因他被封万户而改村名为万户。姜房有九子六女,长子姜思明、次子姜思聪袭父职。据说,两村姜姓有相互汇合的情况,姜思明之子姜天泽,从万户迁往峒岭,这之前也有峒岭姜姓从村中一个叫小碾的地方迁往万户。

    峒岭的来历是姜相伯的后代念祖先隐居通天岭五童夼这段历史,取村名为通岭,后写作峒岭,仍保留着通、童的谐音。峒岭村坐落在通天岭之南、嶞崮山之北的冲积平原上。村中有一条小河,汇集北部群山的溪水而终年流淌。良田秀水,土质肥沃,适合农耕,人丁很快兴旺起来。村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村中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村内外主要景点有三口、四石、五树。三口:北面皇道口,南面潘家口、东面驴鞍子口;四石:东有灰包石、西有冬暖石、南有坐印石、北有龙爪石;五树:东梨、西柞、南杨、北果(银杏)、老槐树墙头搁。然而,谁也未曾想到,一场洪水几乎毁掉这个美丽的村庄。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农历六月十三日,暴雨倾盆而注,连续时间很长,引起山洪爆发。奔泻而来的滔滔洪水,很快超过了村中那条小河的泄洪能力。河堤溃塌,越冲越宽,河两边的房屋坍塌而被卷入洪流中。姜氏祠堂的房架子,被洪水冲到南山根一个叫卧龙崖(因此处有大石硼,状若天然石墙,故原名叫石城,洪水过改为卧龙崖)的地方,村中央的石碾子,碾砣也被冲出百米之外。这次自然灾害,幸亏是发生在白天,村人得以及时逃往高处。洪水将峒岭村冲成东西两部分,原来的小河变成了一条很宽的大河。从此,河东称东峒岭,河西称西峒岭。好在打那以后,再未发生过类似灾害。

    峒岭村一直秉承着先人吕尚的崇文尚武精神,村民在农耕之余,读书习武成风。读书人有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的,武术高手更是代代均有。境内有句俗语:“峒岭的小巴狗都会翻筋斗。”意思是村人天天练武,连家里的小狗都看会了。旧时商家押运货物,经常请峒岭村的武术高手做保镖。清末,有位叫姜习连的人,从不开街门进出,离家时,从院子里一跃而起,飞过院墙落到街上;回来时,再从街上跳进院子里。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将军曾在胶东组织过一次武术比赛,峒岭村的姜乃临获得第一名。他的儿子姜炳祥也是武功高强。姜炳祥83岁那年,有一天蹲在锅台前烧火,儿子进门说爹老了,以后少干活。老人家不愿意听了,起身用脚轻轻一踹,儿子就被踢到院子中间去了。他边踹边嘟念:看我老没有老。

    据传,清末民初峒岭姜氏祠堂里有康熙亲题的“烈山世胄,表海家风”和徐士林题的“火德传家,丹书继世”等楹联,其家族昌盛可见一斑。21世纪初,东峒岭、西峒岭两村的人家已有1300多户,已繁衍至炎帝世系151世,姜太公的102代裔孙。从峒岭村迁出的人口很多,峒岭的故事还很多,并将世世代代地续写下去的。

     

    附:采访笔记节选

    姜太公是给神下任免通知的,为人奇,为神也奇;峒岭村带着对地域的感恩,其名奇,其事也奇,这一切都激发我们探寻和整理峒岭历史的兴趣。一个星期天里(20057月),在徐家镇党委于委员的陪同下,我们开始了实地观摩。峒岭村地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正南有崮山山系,东北有寺山山系,其村就坐落在两山系之间的开阔平坦地带。村周围的主要景观“三口”“四石”等,我们没有顾得上游览,而是直向通天岭奔去。到通天岭首先要经过车门口村,群山合围,这里是出入山谷的唯一通道,据传是因位于车家寨山口而得名。车门口村徐书记加入到我们一行中,给我们当起了导游。通天岭一带是寨山的东裙山,裙山呈扇子形,当地人叫扇子山。扇子东西方向张开,通天岭在扇子面的东上方。岭不算太高,却险峻雄浑;裸岩不多,却极为雄奇。山顶有一高一低两块耸立的巨石靠在一起,名为老姜背老婆儿。这景观西面不远处,另有一站立的山石,像圣人的塑像,名为圣人石(通天岭东部也叫圣石山)。圣石山下有个小村庄,叫圣石前。在圣石前村北山坡,我们仔细观看通天岭的美丽风光。这里的山势确像一把绿色的扇子,扇起大地绿韵一片。绿波高低错落,波中巨石如帆,似静似动,如画如歌。我们想登顶,徐书记坚决不让,说松柞茂密,人钻不过去。加上这季节蛇喜欢盘绕在树枝上,怕生意外。看着我们遗憾的神色,他建议等冬季再来。通天岭东南脚下的五童夼,也只好等冬季再来探访了。

      我们沿扇子面自东向西游览,走到姜家庵的山坡上,听到乐器声声,声声悦耳,让人感觉仿佛是进入了世外仙境。音乐的吸引,我们进入这里唯一的一户人家。年过七旬的户主姜天清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是姜太公的后人,因眷恋着祖地,就一直住在大山里。他爱好京剧,每逢阴历一、六峒岭集,20多公里范围内的票友,都在集合到这里,最多时,能到40多人。同去的电视工作者于家广意外地得到了新闻线索,赶快扛起机器录制毛片。当日相聚的10多位票友,分别演唱了一些京剧唱段。大家情绪欢愉,气氛热烈,欢歌笑语,乐不思蜀。摄影完成后,一位在吟诗的老哥引起了我的注意。“周横群起一连山,遥遥路途入行川,葱葱林木花果山。你想要到桑行去,必须经过黄疃湾。花果山,水帘洞,好景还在川两边,引得龙虎往里进,招得凤凰遮满天!”他叫姜振刚,也是太公后代,现居徐家镇桑行村。听不懂的句子我就问,原来诗中的桑行指他的村庄,诗中的川是指姜家庵这条叫黄疃湾的河,沿河向上游走不远,就能到诗人的家。从吟诵时如痴如醉的样子中,我们就能感知他对家乡那种强烈的爱。一个地方,山好水好加上人的精神面貌好,这才是真正的好。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姜家庵时,我突然想到,这里山之美貌、川之灵性,凭我一时半会儿的游览,是难以写出感情色彩的,幸好有姜大哥的这首诗。



    [1]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1959年。

    [2]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1959年。

    [3]民国·宋宪章修、于清泮总纂《牟平县志》,济南山东印书局19368月影印本,卷36页。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