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山水
    抚今追昔西黄岛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2-17  ‖  查看1466次  ‖  

                   抚今追昔西黄岛

     

        辛明路

     

    海阳所镇西黄岛村南,有座美丽的黄岛山,集美丽传说、军事要塞、物产地标为一体,使西黄岛村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风光旖旎,人文斐然,引人入胜。

    风水传奇,村名来历

    西黄岛素有“三旺椅子圈、三宝黄岛山”之说。黄岛山东部的山脉,形似一把太师椅,人说出官宦、出贵人;椅子圈下方的潮间带上,有三个水汪,人曰“三旺”,主着家业兴旺、身体健康。所说的汪,就是落潮后仍然有水的地方(类似小潟湖)。一个名大汪,汪内是泥滩,四周是碎石;一个名小汪,在大汪的东南面,中心及四周全是沙;一个名珠砬汪,在大汪的西南面,汪底是石质的,四周全是大礁石。所说的黄岛山“三宝”,一为宝砚:即接下来要介绍的皇带砚。二为宝洞:黄岛山南山脚下有一天然的山洞,据说老人讲,在洞内生火,10千米外的帽山上冒烟。传说为了防止倭寇和海盗的抢劫,先人们把大量的金银珠宝藏在洞里面。此洞以前是鸽子的栖息地,因此又俗称鹁鸽洞。三为宝树:传说菩萨娘娘宝瓶中的青枝掉下一节,落到鹁鸽洞东的悬崖上端,打那以后,崖缝里有了一棵耐冬树在叠绿吐翠,树龄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西黄岛村参军打仗的人很多,没有在战斗中牺牲的。赵秀章从抗日战争打到抗美援朝,从未负过伤;赵轮章打淮海,衣服湿了嫌冷,在一个炮弹坑里避风,连长过来说:“你快去炊事班锅灶前烤烤。”他刚离开,“呼呼”来了一发炮弹,正好落在那个弹坑里,幸免遇难。在灶前烤了一会,没有草了,他就出去拿草,又一发炮弹打过来,正好落在锅里,他又躲过了一劫。人们认定西黄岛是少有的风水宝地,把当兵人的幸运统统归功于“地气好”。

    西黄岛的村名,源于皇带砚,成于乡政府。黄岛山原名皇带山,是因出产皇带砚而得名。皇带砚是“皇帝出门必带之砚”的意思。因皇带山三面是海,呈半岛状,故又称皇岛山。1941年2月,牟海县成立之后,这里的一些自然村从邻村中划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行政村,叫黄岛村。为什么叫黄岛而不是皇岛,原因有二:一是封建时代皇字使用慎重,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黄岛海口,在岛下,久废(指码头)。”用的就是黄字;二是20世纪中期的革命人士反感皇帝二字,也是弃皇用黄的原因之一。1951年1月,乳山县一区(相当于现在的海阳所镇)辖11乡,黄岛为乡。当时的区委机关驻海阳所村,黄岛村在驻地之西,区干部们习惯叫西黄岛,同时也是为了区别驻地之南的南黄岛。1956年2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其村成立时间较短,故又取名新建社。同年,化小乡为大乡,黄岛等小乡撤销,成立海阳所乡。1958年9月,海阳所乡改称海阳所人民公社,同时将黄岛村定名为西黄岛生产大队,村名至此定型。

    奇石趣谈,皇带名砚

    黄岛山的奇石品种多,关于奇石的民间传说也很多,但可惜见于史料记载的并不是太多。乾隆《海阳县志》卷7第73页收录县内秀才李杜的《海阳县山川记略》一文,文中记述:“岳姑西为海阳所,与大山所皆大嵩卫,旧时护城屯田之区。海阳所西有黄岛,在海中试金汪,石质黝而润,可作砚。围屏石平列如屏,边栏图画宛在,亦奇观也。黄岛西有乳山,孤峙海岸,以形名。石崮中抽重叠,南下横亘大嶂,为招虎山。”李杜对黄岛山的砚石、屏风石有所记录,石矿的方位也做了记述。试金汪,现名珠砬汪,在黄岛山古炮台下。黄岛山沿海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的页岩,才会有一层一层的纹理如画的屏风石出现。可惜的是,旧时文人墨客不敢轻意地录述街谈巷议,有关皇带砚的一些美丽传说,没有进入李杜的笔下。黄岛山出磨刀石,粗砂细砂都有,闻名遐迩,也被李杜漏记。

    皇带山之下是页岩地质结构,只有薄薄的一层矿石能做出上乘的皇带砚。矿石线向深海区延伸,常规方法不能再进行开采。因资源有限,产量极低,自发现之后,这种砚台就是皇家御用品,不准宫外使用。传说明朝的时候还在开采,朱元璋派重兵把矿区包围起来,采矿工出入要经过严格检查,以防砚台料流入民间。因为这种砚台出门不用带水研墨,到了清朝,几乎成为皇帝外巡的必带之砚。皇带砚的特点:一是砚石的颜色,与墨的颜色一样深黑;二是手把砚台感觉奇凉,夏天口吹之也能有水珠,可直接用水珠研墨;三是硬度如钻,砚台落地摔不掉角。笔者曾在皇带砚矿区的海边捡到两块鹅卵石,有李杜笔下那种“石质黝而润”的特点,颜色奇黑,质感奇细,夏季奇凉。

    遗憾的是,黄岛山奇石资源早日枯竭。笔者只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人驾着马车到西黄岛开采檐立板。先用小推车把石板推到山梁上,然而再装上马车。我们学生天性友善,乐意助人,多去帮助他们拉车子。檐立板就是房檐下用于接住屋瓦或屋草的搁板,木板和石板均可,但因木材缺乏,人们就用石板。

    明清炮台,兵防重地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黄岛在海阳所西海中。”“海阳县汛把总1员,协防黄岛海汛,外委1员,马步兵54名。”“黄岛海汛外委,在黄岛炮台。炮台,一在黄岛口,一在丁字口。墩堡,旧大嵩卫墩七堡五,海阳所墩七堡十八,大山寨墩二堡二,乳山寨巡检司墩一堡二,行村寨巡检司墩三。今沿海惟旗杆石一处,陆路惟小纪集一处。”乾隆《海阳县志》载:“文登营分防海阳汛,旧系宁福营汛,康熙三十九年改归本营,把总1员,外委千总1员,马兵16名,步兵64名。”光绪《海阳县续志》载:“外委千总1员,驻黄岛,马步兵16名,守兵64名。 ”“登州镇标文登营分防海阳汛,旧系宁福营汛,康熙三十九年归本营。外委千总1员,驻黄岛,马兵8名,守兵35名,共马守兵43名。烟台添设洋枪队500名,奉调海阳汛马兵2名,守兵9名。本汛实存马守兵共32名。”“海阳汛,黄岛炮台一座,存子母炮二位、威远炮一位;乳山口炮台一座,存威远炮一位。”光绪《文登县志》载:“新建炮台5座,一在祭祀台、一在黄泥沟、一在山岛红,俱光绪十五年建;一在刘公岛、一在黄岛,俱光绪十六年建。”在光绪《海阳县续志》《增修登州府志》里的疆域图上,都清清楚楚地标明了黄岛炮台和乳山口炮台精确位置,黄岛炮台在西黄岛村,在黄岛山的西南坡,距“三宝”均不远;两志疆域图标注乳山口炮台时写的是旗杆石炮台,旗杆石村在乳山口内,名异物同,是一回事。从炮台位置上看,这是港口防御,防止敌舰进入乳山口。欲攻进乳山口的敌舰,首先会遇到黄岛山炮台子母炮的轰击,即使侥幸进入海口,也会被隐蔽在海湾内的旗杆石炮台击沉。守卫海口的炮台,位置最有讲究,炮位距海口远了不行,太近也不行。实地察看黄岛、旗杆石两处炮台的位置,方知当初选址之科学。

    20世纪后期,有些书籍称海阳汛黄岛炮台曾设在南黄岛上和小泓村西。一种可能黄岛炮台曾迁移换防,在南黄岛、小泓、西黄岛均驻扎过,最终固定在西黄岛。移防的原因可能是海中的小岛不适合驻扎骑兵,费事把力用船把马匹运进岛,战马却失去了用武之地。移防西黄岛,是为了能更好地守卫乳山口。西黄岛是个半岛,炮台所在的黄岛山,三面环水,一面连陆,骑兵、步兵各种护炮兵种都能发挥出作用。一种可能是地名相同,引发混淆。黄岛之名出现在清乾隆方志中,说明指的就是现在的西黄岛,因那个时候南黄岛叫南泓岛,南泓岛是在清光绪年间才改名南黄岛的。国家军队不受地方管辖,所以方志对军事的记述往往因资料缺少而语言模糊。乳山沿海明清时曾设炮台的地方不少,可惜多失记。

    西黄岛村自古耕地就紧张,国民时期,黄岛山炮台拆除,原址被开垦成梯田。1960年代,在备战备荒历史大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黄岛炮台下挖坑道,坑道刚贯通后,部队就奉命换防撤离了。2012年大乳山景区与外地企业合作,在黄岛山上开发房地产项目,现在的黄岛炮台遗址,楼房掩山,人非物非,令人叹息。

    物产地标,牡蛎大村

    2008年11月13日,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乳山牡蛎”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枚贝类“地标”,当时参加展示评比的牡蛎标本,全部出自西黄岛海区。之前,乳山牡蛎早就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城市的市场,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时任乳山市工商局局长的陈汝忠等人,抓住时机,成功申报。水产领域有种说法:乳山为中国江北牡蛎第一县,海阳所为江北牡蛎第一镇,西黄岛为江北牡蛎第一村。当然,物产地标的申报还需要有文化做支撑。

    西黄岛在大乳山下,是乳山牡蛎的重要产区之一。西黄岛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其鲜美程度,无与伦比。外国人说牡蛎是“海中的牛奶”,乳山人说牡蛎是“圣母的乳汁”。传说三圣母卧身挡狂浪救百姓的时候,把乳汁滴沥到海边礁石上变成牡蛎,让人们在遇到饥荒时用乳汁的衍生品为食。传说是现实中反映。19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中,西黄岛村没有一人因营养不良而病逝,后来人们才弄明白了,这是煮野菜加入了牡蛎肉的神奇效果。

    牡蛎养殖的兴起,使之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多采取筏式水面养殖法、滩涂人工造礁潮间带养殖法。最值得一提的是筏式水面养殖法,其养殖区域,西至乳山口、东至浪暖口,乳山河与黄垒河奔流入海,带进了大量天然饵料,非常适合牡蛎筏式养殖。浮漂下面的网笼里,牡蛎在过滤着海水,吸收营养。近几年,乳山牡蛎年产量稳定在30余万吨,西黄岛海区产量占二分之一。乳山有不少牡蛎深加工企业,把牡蛎制成保鲜包装、罐头、蚝油等产品出口。西黄岛的鲜牡蛎,过去是成筐卖,后来是论斤卖,当下是数个卖。单个4两以上的牡蛎销到10元人民币一个,包装上全部帖有二维码,以防假冒乳山牡蛎扰乱市场。

                                        (《威海记忆》20164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