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山水
    物华人杰海阳所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6-19  ‖  查看1790次  ‖  

     

    物华人杰海阳所

     

         辛明路 

     

    海阳所半岛山绕水环,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空气清新,四季宜人,人文历史悠久深厚。这片浸润着母爱文化、养生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海防等文化的土地上,优秀人文精神薪火相传,地域文明成果层出不穷。特别近几年进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海岸带综合治理,使这里的山水和村庄更加美丽了。境内的大乳山景区博得国内外游客一致赞美,小乳山、塔岛湾、小石口、海岛链、金港湾湿地、明代御倭设施遗存群等,都是开发特色游的宝贵资源。对这座文化重镇,仅作千字文是难详其义的。现从“略提一二见人文”“塔岛湾岸文化圈”“海岛风物见特色”三个方面,各举出四个例子,以点代面、管中窥豹,简述海阳所的山水之秀,物产之奇,文化之美,人物之杰。

     

    略提一二见人文

    一个镇诞生了两座城市的名字,潮汐发电方面创亚洲之最,培育出顶级音乐大师,曾有两位国外的文化圣人在此逗留,这些往事看似偶然,却昭示一种必然规律,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海阳所不断地发生着奇迹。

     

    一镇诞生两座城市名字

    乳山市与其西邻的海阳市,这两座城市的名字均与海阳所镇有关,一座得名于海阳所境内的大乳山,一座按当时所划给的名镇海阳所取名。一镇之域,诞生了两座城市的名字,这在国内外都是少有的。

    ⑴乳山市以海阳所镇境内的大乳山得名

    作为山名,乳山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了公元839年四月二十六日他途经大乳山下的情况:“其乳山之体,峻峰高颖,顶上如锋,山根自岭下而指六方。于澳西边,亦有石山,岩峰立岭,高秀半天。”他意不在写景,却记述了大乳山的伟秀俊奇。依此推断,唐朝时,这座山就叫乳山,民间叫大乳山,是对应东面的小乳山而言的。古人用字很讲究,山名使用书面雅语,足见对神圣母亲山的崇敬。《宋史》载:“牟平有乳山、阎家二寨。”清朝有乳山乡。作为一县之名,始于1945年。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人划牟平县南部、海阳县东部成立牟海县,1945年1月更名乳山县,1993年8月撤县设市。

    大乳山是天设的感恩场所,地造的圣母形象。人们称大乳山为母亲山、圣母山、大地圣母。站在她跟前,思忆母亲天恩,思考孝亲美德。大乳山的传说讲述三圣母化身大乳山救护百姓的故事,是母爱升华为母爱文化的发端,使人们记住了乳山是一座母爱之城,是母爱庇护下的幸福家园。

    ⑵海阳市以曾辖海阳所而得名

    海阳市的名字起源于海阳所。1735年(雍正十三年),从莱阳县划出嵩山、行村、林寺三乡,从宁海州划出乳山乡和兴善、普济两社,建立一个新县,定名海阳县。通常的介绍是山北为阴、海北为阳,在海之北建县叫海阳。如果按这种思维,全国沿海地方太多,叫海阳的地方应该是不计其数。海之北为阳太泛指,雍正皇帝不会那样没有水准,拿宽泛事物取一地之名。这与当时的沙沟寨改名海阳所不一样的,镇守海疆以海为名顺理成章,如威海、靖海等。海阳有阳光普照、鬼蜮远离的吉祥寓意。另外,海阳也点明了海阳所是片陆地。点明是为了消除模糊认识。海阳所的海岸线长达89千米,而连接大陆的陆缘线仅3千米,外地人站在乳山口北岸向南看,多会误会海阳所是个海岛。正如当时起名者希望的那样,海阳所成为了一片祥和之地,不战而屈人之兵,建立守御所以来,倭寇再也未敢来这一带登陆。清冷泮林所著《海阳地舆纪要》载:“古之地舆典籍,皆称山北为阴,海北为阳,此理莫喻。明洪武三十一年,于大嵩卫城东八十里黄海之北建所,曰海阳(指海阳所)。清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因地居黄海之北,皇上俞允,赐名海阳。”1988年《海阳县志》在考辩海阳县名时得出结论:“后说当称公允。”后说即指冷泮林的这段话。海阳所之名早海阳县337年,海阳县按当时所划给的名镇海阳所取名,今古认识一致。

    《增修登州府志》卷123页载:“凡守御所皆不隶卫。”《明史》里记述更清楚,海阳守御千户所直属山东都司。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镇抚为从五品,当时的县令才为正七品府志又在卷125页载:“国朝顺治初裁各卫所、指挥千户,改设守备千总。十二年,裁福山、寻山二千户所,奇山、宁津、海阳三守御所。雍正十三年,裁成山、大嵩、靖海、威海四卫,成山改为荣成县,大嵩改为海阳县;靖海、威海俱改为巡检司,属文登。”府志对海阳所裁撤守御所的时间记述是准确的,而把当初建所的时间却错记成“成化间”,阅史时应当加以注意海阳守御千户所从1398年成立到1655守御所的257年中,一直是个省直属单位,是乳山境内迄今为止国家所设的军政机构之级别最高的。

     

    一镇创建两处海电之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水电专家着手对全国沿海进行考察,从潮差和建站的条件上看,山东、浙江和辽宁沿海适合修建潮汐发电站的地方有398处,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海阳所镇内的金港海湾和白沙口湾。70年代,这两座电站先后建成,一为当时亚洲最早、一为当时中国最大。

    ⑴亚洲最早的金港潮汐发电站

    19707月,乳山刚刚开始进入炎热季节,金港潮汐电站建设领导小组率金港、池源、西泓辛家、西泓赵家、西泓于家、赵东庄、大庄、三甲疃、邹格9个生产大队的千余人马开赴工地,展开了建设亚洲第一潮汐发电站的攻坚战。当时没有一台拖拉机,运送沙石,靠的是人力小车、肩挑筐抬。青壮年男劳力一车就推500多公斤;中青年妇女也把筐子装得满满的,两人抬起来一路小跑。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当地驻军将部队拉了上去,战士们扛起装满土石沙子的麻袋一齐投向“龙口”,被水冲走了就接着再投。当年125日开始运行发电。发电的当天,9个大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比过节还热闹。

    金港潮汐电站采取的是单库单向发电,电站海湾水库的坝长890米,坝高平均3米,总库容49.8万立方米,有效发电库容36.6万立方米。水库进水闸8孔,设有框架木板自动启闭闸门。电站厂房为敞开式蜗室,装有轴流定浆立式水轮机3台,转轮直径1.2米,设计发电水头1.52米,总流量每秒10.78立方米,单机容量40千瓦,总装机120千瓦。由于是亚洲首个潮汐电站,没有成熟的建站技术和经验,电站所安装的三台木制水轮机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暴露出机组和传动设计不够合理、发电效率低、水下部件被牡蛎等水生物附着、受海水腐蚀等问题。加之白沙口潮汐发电站正在建设中,金港潮汐发电站于1973年停业,海湾水库改为对虾养殖池。然而,作为“实验品”的金港电站,为建设白沙口电站积累了经验,更为我国后来的潮汐发电业积累了大量数据,亚洲第一潮汐发电站的名称,永远刻在潮电专家们的心里。

    ⑵中国当时最大的白沙口潮汐发电站

    197010月,白沙口电站建设方案顺利获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拟建规模总装机容量960千瓦,发电能力是金港电站的8倍。117,建设指挥部率领建设大军开始破土动工。当时群众的热情很高,虽说是千人之众,但具体到各村的生产小队,只有一两个名额,很多青年人找生产队长软磨硬泡,要求参加。19712月,电站的拦海大坝建成,大坝全长703米,高5.5米。大坝工程完成后,即开始了电站主体设施建设。197312月,厂房建成,厂房为封闭式,长43.9米,水下部分宽28米,水上部分宽12.5米,建筑面积461.47平方米。1975年,进水闸全部建设完成,进水闸共26孔,其中25孔为钢木结构挂门,自动开关,单孔净宽2.5米;1孔为进船闸,净宽4米。

    19787月,1号和2号机组安装完毕,81正式发电,并入烟台地区电网运行。水轮机转轮直径2米,转速为每分钟73转,发电机转速每分钟500转,流量为每秒13.2立方米。19834183号和 4号机组投入运行。19879月,5号和6号机组并网发电。至此,电站达到设计能力,共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960千瓦。机组是单向发电,涨潮蓄水,落潮运行。白沙口海湾属于不正规半日混合潮型,一次潮历时12小时24分,每昼夜两涨两落,历时24小时48分,日均发电4000千瓦小时,时为中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200712月,白沙口电站因银滩规划而停产,电站共计运行28.4万小时,总发电量2026万度,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

     

    一镇走出两位音乐奇才

    海阳所镇是秧歌剧之乡,秧歌剧旧称高跷秧歌,清末民初曾是村村必办、人人参与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民间音乐环境的熏陶,培育出众多音乐人才,于会泳和吕远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⑴现代京剧创始人于会泳

    于会泳(19261977),西泓于家村人。出身贫苦家庭,高小毕业后在本乡小学任教,冬闲时节,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也扮演角色)秧歌剧是他最大的乐趣。1946年参加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团,整理出版了《胶东民歌集》。195211月调任上海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民乐系研究员兼教员。19569月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教研组组长,19629月任音乐理论系副主任。这期间,发表了《山东大鼓》《胶东民间歌曲选》《陕北榆林小曲》《单弦牌子曲分析》等音乐著作和《女社员之歌》《幸福花开遍地香》《不唱山歌心不爽》《党的恩情长又长》《非洲在怒吼》等歌曲;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闯将令》,撰写的《关于我国民间音乐调式的命名》和《关于辨别调式问题》的论文,提出调高沿用西洋音名命名,调式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命名, 并提出了“主宰音程关系”的新概念, 引起音乐理论界的重视,被普遍采用;撰写的《民间曲调研究》《腔词关系研究》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和专修科的指定必修教材。1965年起,被借调到上海京剧院,以全部精力投入《海港》《智取威虎山》两个剧目的唱腔设计,把传统京剧唱腔同西洋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设计的唱段既不离京剧正宗,又有新的开拓和突破。后又参加了《杜鹃山》《平原作战》《龙江颂》等京剧的音乐创作,是京剧改革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京剧之父。

    19694月,于会泳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738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同时调国务院文化小组工作;19751月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197610月去职。

    ⑵人民作曲家吕远

    19299月生于辽宁丹东,祖籍海阳所镇吕家庄村,少年时代在故乡吕家庄度过,深受秧歌剧、爱国救亡歌曲的影响。自学过吉他、小提琴等乐器。建国后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曾在中国建筑文工团和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任作曲,共创作歌曲1000多首、并为100多部歌剧、舞剧和影视片作音乐。《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俺的海岛好》《八月十五月儿明》《泉水叮冬响》等抒情歌曲、歌剧《壮丽的婚礼》《大青山凯歌》等,受到普遍欢迎。他对民间音乐十分熟悉,从东北到西北,从民歌到曲艺,广泛地汲取和汇融。他的音乐旋律有动人的抒情性,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人民作曲家。1980年出版了《吕远歌曲集》,并发表过许多歌词和音乐评论文章。

    吕远先后任艺委会主席、海政歌舞团任艺术指导,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北京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八达岭长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东北师大、海军政治学院兼职教授等。

     

    一镇曾住两国文化圣人

    唐代以前造船能力有限,船体小抗风浪能力就差,船上粮和水储备也少,国际间的海上往来,只能沿着海岸线进行,那时,乳山口是著名的国际港口。有文字可据的,日本圣僧圆仁、韩国文化圣人崔志远,都在乳山逗留过。他们在乳期间,均留迹海阳所镇三甲疃村(时名邵村浦),其村有新罗人的聚居点。

    日本圣僧圆仁

    圆仁第一次逗留乳山839年(唐开成四年)四月十七日至六月初三,共45天。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了在乳山遭受风浪天气、过五月节、祭祀神灵、官员慰问、物产主食、人情往来等情况。他们在与当地百姓、官员的交往中,了解到这里的人民勤劳淳朴,仁义善良,尚礼友好。他们筹办粮草、修理船只,都得到了帮助。圆仁在王训等人的指点下,找到继续留中国学习佛法的途径,决定不跟遣唐使团一起回国了,先到赤山法华寺,再寻机会西行。后来圆仁终于得以西行求法,届毕成归。847年(唐大中元年)七月二十日,圆仁随新罗人金珍的船回国,再次途经乳山口。他在海阳所一带留下了大量的传说,流传最广泛的是圆仁和尚洞和闻经仙人桥。

    圆仁精通中国历史,知道秦始皇三观台的故事,又听当地人讲述银滩的各种神话传说,就决定前去游览一番。他从邵村浦出来向东南走来,沿沙沟寨(海阳所)白沙口再向东走。蓝天白云,碧海沙滩,青山绿岛,鸥飞莺鸣,他走了许久也不觉得累。走着走着,看到海岸峭壁有个大岩洞,深约10米、宽6米、高4米,于是他就选择在洞里打坐诵经。从此,当地人称此洞为圆仁和尚洞,后简称和尚洞。有一天,圆仁从洞中出来,猛抬头,看到西面不远处瑞云飘动,万道金光,彩虹飞架,一端搭在岸上,一端伸入海中。彩虹上坐着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论经说法,声若洪钟。彩虹之下,海龟昂首,灵蛇盘绕。圆仁急急走去,到跟前却啥也不见了,只有一座石桥,一头着陆,一头入海,连山接水,宛如彩虹。桥下有两座巨石,颇似方才所见海龟和灵蛇。因为圆仁听到上面有仙人谈经,所以称之为闻经仙人桥,后简称仙人桥。一桥跨陆海,脚踏天地间,这境界使他感悟到,凭自己现有的学问,难以架就中日佛事交流的桥梁。因此,他萌生了历尽万难也要留在中国学习的想法。有志者事竟成,后来终于学集大成。回国后被日本天皇授予传灯大法师称号,成为皇宫内供十大禅师之一。

    ⑴韩国文圣崔致远

    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十月,崔致远以出使新罗的使臣身份荣归已别离十多年的祖国。自扬州启航,要从山东半岛的海口回归新罗,他选择出海的港口也是乳山浦。崔致远回国后编辑的《桂苑笔耕集》中记载:“某舟船行李,自到乳山,旬日候风,己及冬节,海师进难,恳请驻留。某方忝荣身,惟忧辱命,乘风破浪,既输宗悫之言;长楫短篙,实涉惠施之说。虽仰资恩煦,不惮险艰,然正值惊波,难踰巨壑。今则已依曲浦,暂下飞庐,结茅茨以庇身,糁藜藿而充饥。候过残腊,决撰归期。若及春日载阳,必无终风且暴。便当直帆,得遂荣归。”崔致远一行于884年初冬到达乳山口,因海风不顺,靠港候风。到了新罗人聚居点邵村浦,见到自己这么多的同胞,他十分激动。他们一行在乳山度过了整个冬季,在乳山过的885年春节。唐朝廷特任命他为淮南入新罗兼送国信等使前都统巡官承务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因使命在身,他格外发急回国。正月以后,风向开始有利,崔致远欣喜归国将臻,诗兴盎然,在乳山写下了《和友人除夕见寄》《东风》《海边春望》《春晓闲望》《边闲海步》《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等7首诗篇和《祭巉山神文》,拟就了乳山与韩国的悠久文化渊源。

    崔致远,新罗末期时人,年仅12岁就漂洋过海入唐求学,17岁在中国中进士,在唐求学为官旅居16年,与众多晚唐诗人相交甚笃。回国后,他把大唐文化传播到韩国,被韩国称为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韩国的汉文学开山鼻祖。

     

    塔岛湾岸文化圈

    海阳镇南海边的塔岛湾,风光旖旎,物产丰饶,古今文化遗存布满了C字形的海岸线。有岳石文化时期的葛子岭遗址(在双峰庄村)、西泓赵家遗址,宋代的李家遗址、小泓遗址,明代的姜格和西泓军寨、南泓和卧虎山烟墩等,有于会泳、宋煊文等名人故居等。

     

    历史名寺洪兴院

    旧时乳山有“南有洪兴院,北有寿圣院”之说,意为这两处佛庙曾最兴盛。洪兴院位于乳山市区西南约19公里处,在海阳所镇姜格村之北,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定名洪兴寺,以授戒法师石洪兴的名号而定(现多写作泓兴寺)。据洪兴院捐帖载,寺院原建筑占地12亩,房屋56间,地160亩,僧侣3人,属临济派,为准提菩萨道场。其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斋佛堂、客房、寮房、藏经室、钟鼓楼等。大雄宝殿坐北朝南5间正房,殿内正堂为释迦牟尼佛,塑像泥胎鎏金,高1.8丈。左右有四尊侍者,前有两尊护法菩萨。正殿西侧是千手千眼观音殿,座前侍立四尊送子观音;正殿东侧为伽蓝殿,有关公、周仓和关平的塑像。两侧墙壁彩绘壁画,整个大殿铁网吊顶,网上挂有一只彩塑大鹏金翅鸟和500位形态各异的小罗汉。东厢4间,十八罗汉塑像占3间,北1间隔开作马棚;西厢4间为斋佛堂。钟鼓楼在内院之东,黄铜大钟有800多斤重。院外正南是戏楼,农历三月十六准提菩萨生日,最少要唱戏3天,境内佛教信众、异地香客、赶会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十分热闹。洪兴院有很多传说,以井下借罗流传的最广。

    话说唐朝东征军路过乳山境内,随军的袁天罡、李淳风发现姜格村坐落在龙脉上,就想办法改变这里的风水。他俩遇到洪兴院里的打井人,趁机前去鼓动住持僧,把井往深里打。说秀水在下,深掘方可得之。许多天过去了,打井工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一年轻女子说:“大妈,俺妈叫俺来借罗。”一年老妇女答曰:“闺女,细罗粗罗都在墙上挂着,你自己拿。”民间有个说法,地下、地上共有十八层天,井深到另一层天了,不敢再往深处挖了。此井至今尚在,大旱不涸,水质甘甜,井台石有几道深深的绳索磨痕。门前两棵千年银杏树,被南海船舶当作航标使用。在南海远远望到银杏树,就知道怎样调整航向驶入乳山口。20世纪40年代,这两棵银杏树被砍伐。

     

    人才辈出话养正

    民国六年,时任洪兴院住持清意把庙属部分土地出让给了姜格祠堂,民国七年,洪兴院改建养正国民小学,清意留下小部分土地以资僧人生活之需,余下的熟地生地、山岚草场都捐赠给了养正学校,以资助校方办学经费。民国八年,清意病逝,觉修接任住持。民国二十一年,觉修将寺院的所有财产全部捐给养正学校,他本人随后还俗,曾担任过养正学校的教师。

    养正国民学校,共四座教室,每座教室是三间。学生为童子军装束,中式制服,大檐帽,出操时手持童子军棍。全校师生集结时,锣鼓,洋号,彩旗,队伍壮观,时为乡内首创。民国二十七年,书画家刘占鳌来校参观时题词:“乳山苍苍,黄海洋洋。优尽杰染,造福利乡。兴学育才,国之栋梁。盈门桃李,遍於四方,凄世身切,树人之行。杰颜自得,有德者昌。”诚如斯言,养正小学所出人才众多。文化部前部长于会泳、清华大学前党委书记迟群、中国驻苏丹前大使宋寒毅、驻瑞士前大使辛福坦、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前主任辛纪仁、山东省文化厅前厅长于占德、省人大法工委前主任于仁伯等大批名人,少年时代都就读于养正学校。

     

    万家寨里有口井

    光绪《山东通志》载:“海阳守御所城,砖城,周三里,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二尺;西南二门,楼铺二十九,池深一丈,阔二丈。”明洪武三十一年,在修建海阳所城的同时,又在洪兴院西南、西泓赵家村南两个地方修建军寨,并称为东、西二寨。海阳所城与这两处军寨形成东西声援的格局。东寨叫万家寨,西寨叫纱帽寨。西寨的名字好理解,建在西泓赵家村南的纱帽山上;东寨东邻姜格村、北靠洪兴院,却名叫万家寨,据传此地原来有个万家村,所以取名万家寨。据说万家是个很大的村庄,村人得渔盐之利,外出做生意的人得海上贸易之便,全村十分富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胶东遭受金末战乱,土著旧户,十不剩一。万家村人在外逃之前,把大量金银珠宝扔到井里,然后把井口封了起来,此井后来谁都找不到了。世间有句流传语:“如得万家一口井,可顶山东一个省。”一井之宝,可值一省之财,虽为夸张,但形象地说明了万家村的富有。

    万家寨的部分寨墙和地基尚在,贮存食盐的库房区仍可挖出盐渍土;纱帽山现为茶场,军寨的石头垒在了茶田的地堰上。

     

    对虾养殖的发祥地双峰庄

    1958年,青岛海洋研究所在海阳所镇双峰庄村东一个叫小海子的海湾里,修建养虾池,试养对虾获得成功。小海子是塔岛海湾中的一个湾中湾,在塔岛湾的西端,呈U字形,U字口朝北,口宽三四百米。头年冬天,由周边几个生产大队无偿出工,人力小车推土完成筑坝。双峰庄,原名双凤庄,传说村祖在选址定居时,看到西山上有两只凤凰,依此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立村后取名双凤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们把人文传说统以迷信论之,故易凤为峰。然而,在破除迷信的年代里,也有讲风水的人,青岛海洋研究所里的一位专家,陶醉在他们选址之妙中,逢人便讲:“对虾是成双成对的,落户双凤之地,天助我所也。”因话里唯心论色彩浓,他差点被打成右派。据说还是试养成功救了他,当时的上级领导,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就把他那点迷信事给忘记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工繁育养殖对虾的技术,是青岛海洋研究所技术攻关而获得成功的,他们在哪里获得的成功呢?在海阳所镇双峰庄村!

     

    海岛风物见特色

    海阳所镇的渔家文化极其丰富多彩,因沿海渔村太多,择村名带岛字的说起吧。简述一下南黄岛、小青岛、杜家岛、西黄岛的特点。其中南黄岛、小青岛是四面环水的海中岛屿;西黄岛是三面环水的连陆半岛;杜家岛原为海岛,19771月建成长500米、宽7米的拦海大坝,使之与大陆相连。俩黄岛的物产和兵防、棉花岛(杜家岛棉花山)等情况,《宁海州志》《登州府志》《山东通志》《清史稿》等方志国史里有记载。

     

    北方钓场南黄岛

    南黄岛又是中国北方最有名钓鱼场,有很多关于钓鱼的趣闻逸事。老年人讲南黄岛是鱼儿到东海龙宫参朝的必经之路,鱼的数量多、品种也多。渔民叫钓鱼场中的最佳位置为钓窝子,说南黄岛的钓窝子,争食的鱼儿会自己顺着鱼线跳上船。有一年春天乌鱼求偶季节,一位老汉用线绳缚着一只活乌鱼扔到水中,它的同类立时聚集,把岸边海水映染成了一片深紫色。钓窝子是些坡度相对平缓的礁石群,适合用渔杆或直接手扯线钓,叫矶钓。南黄岛的钓窝子多,择其名字有特点的,顾名思义就能品味到其中的情趣。

    支锅等——在这里钓鱼,像到自家的菜园子薅菜一样,绝对有把握。旧社会,海岛居民往往靠鱼代粮。为了鱼的鲜度好,现吃现钓,从来不会耽误事。到做饭的时候,女人把灶火点燃,男人即到海边钓鱼,锅烧热了,鱼也钓回来了。

    一驴鱼——到这儿钓鱼,其收获量仅凭人力是搬不动的,人们要赶着驴车来。在海洋资源好的年代里,不多一会儿,就会钓满一驴车。

    老头石——老年人不能出远海了,就在村前疃后坐礁钓鱼。来这里钓鱼的老头较多,习以为常、约定俗成,这儿就成了老钓友相聚的地方。

    老婆石——境内风俗,自家有什么就该别人什么。南黄岛有鱼,就欠亲朋好友的鱼。亲朋往来急需鱼,出海的船没有回来怎么办?女人就学着男人的样子,到海边钓鱼去。钓鱼的女人,常会聚到这儿,一边钓鱼,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地拉家常,欢声笑语,别有风情。

    南黄岛还有行鱼石、黄崮子、打铁石、斧刃、擎天柱、拴牛沟、蚊子洞、雕窝、大炕前等钓窝子。钓窝子多是有成因的,是因岛周围的水下的地势特别。岛南边岸下的水深达16米多,而西南、正北、东北的海水却浅至3米左右,各水层的鱼,洄游到这里都被挤到同一层面上了。

    南黄岛鹿角菜为旧时乳山“四大贡品”之一。鹿角菜生长在中潮带的岩石上,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年复一年只生长在有限的几块礁石上,几乎不向外扩散。在风浪较小的隐蔽处,藻体大而多分枝;风浪较大的显露处,藻体小而分枝简单。鹿角菜,褐藻门墨角藻科的一属。藻体黄褐色,叉状分枝,扁平,无中肋,株高58厘米,柄短,亚圆柱形。因酷似鹿茸的形状,因而得名鹿角菜。乳山沿海仅有南黄岛一带出产,但产品很低,因此被称为海珍品中的极品。鹿角菜对防治肠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贫血有显著效果;也是刺激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提供膳食纤维的上好食品。从前,猪头肉炖鹿角菜,是渔家名吃。

     

    奇石名品西黄岛

    西黄岛奇石在古代闻名遐迩。乾隆《海阳县志》卷573页载:“岳姑西为海阳所,与大山所皆大嵩卫,旧时护城屯田之区。海阳所西有黄岛,在海中试金汪,石质黝而润,可作砚。围屏石平列如屏,边栏图画宛在,亦奇观也。黄岛西有乳山,孤峙海岸,以形名。”试金汪,现名珠砬汪,在西黄岛山下的潮间带上。黄岛山沿海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的页岩,才会有一层一层的纹理如画的屏风石出现。

    黄岛山原名皇带山,皇带山源于皇带砚,皇带砚的特点:一是砚石的颜色,与墨的颜色一样深黑;二是手把砚台感觉奇凉,夏天口吹之也能有水珠,可直接用水珠研墨;三是硬度如钻,砚台落地摔不掉角。皇带山之下的潮间带是页岩地质结构,只有薄薄的一层矿石能做出上乘的皇带砚,资源有限,产量极低。自发现之后,这种砚台就是皇家御用品,不准宫外使用。传说明朝的时候还在开采,朱元璋派重兵把矿区包围起来,采矿工出入要经过严格检查,以防砚台料流入民间。因为这种砚台出门不用带水研墨,成为皇帝外巡的必带之砚。皇帝所带之砚,故人称皇带砚。皇带山三面是海,呈半岛状,所以又叫皇岛山。皇岛山后来演变成西黄岛的村名。

    西黄岛素有“三旺椅子圈、三宝黄岛山”之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黄岛山东部的山岭,形似一把太师椅,椅子圈下方的潮间带上,有三个水汪:一曰大汪,汪内是泥滩,四周是碎石;一曰小汪,在大汪的东南面,中心及四周全是沙;一曰珠砬汪,在大汪的西南面,汪底是石质的,四周全是大礁石。三宝:一是宝砚,即皇带砚;二是宝洞,黄岛山西南山脚下有一山洞,传说当初为防倭寇,藏了很多金银财宝在洞里,此洞很深,据说在洞内生火,10千米外的帽山上冒烟;三是宝树,传说菩萨娘娘宝瓶中的青枝掉下一节,落到宝洞东面的悬崖上,立时化作了一棵很大的耐冬树。可惜的是,旧时文人墨客不敢轻意地录述街谈巷议,皇带砚等美丽的传说,没有进入李杜的笔下。黄岛山出磨刀石,粗砂细砂都有,质量上乘,远近闻名,也被李杜漏记。

    海阳所是北方牡蛎第一大镇,其中西黄岛牡蛎质量之优,名闻古今。关于牡蛎,有一段美丽传说。当年三圣母化作大乳山时,为了此后孩子的生计,把部分乳汁滴沥到海岸边,变成了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营养丰富,鲜美异常。故人称母沥,后写作牡蛎。圣母滴沥的乳汁,使乳山成为著名的牡蛎之乡。西黄岛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其鲜美程度,无与伦比。牡蛎养殖的兴起,使之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沿海居民经常在礁石上撬开牡蛎上壳,生食其肉,滑而不腻、鲜中含香,别有一番风味。牡蛎还可以制成蚝油、罐头等产品。其肉含锌量极高,对孩子健康非常有利。乳山牡蛎,早就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城市市场,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经时任乳山市工商局局长的陈汝忠等人的努力呈报,20081113日,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乳山牡蛎”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全国第一枚贝类“地标”。当时参加展示评比的牡蛎标本,全部出自西黄岛海区,西黄岛牡蛎,带着三圣母的恩情,惠泽到了更多的人。

     

    金龟把口小青岛

    乳山口素有金龟把口、虾精把守的传说。话说三圣母和她义妹灵芝化作大乳山、睡美人之后,这里就成为了神奇的风水宝地。别说是人,即使其他生物经过此地,也会福寿加身的。从大乳山前到达乳山口湾,过内海、登北岸,是鱼成精、是蛇成龙。然而,得道要靠修炼,不能走捷径。东海龙王派两只神龟在乳山口外站岗,派一只虾精在乳山口湾内巡逻。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渡过乳山口。从地理因素看,海岸景致,是岸基地质与海流作用形成的,小青岛缓冲了进入乳山口湾的湍急海流,对乳山口一带海岸地貌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乳山及其周围是块山绕水环、物华天宝的福地,成就这方福地的,小青岛“金龟把口”功不可没。

    小青岛是两个小岛的统称,岛上居民称东北那个为北岛,海拔36.4,面积0.16平方公里;西南那个叫南岛,海拔18,面积0.24平方公里。两个小岛,都是林木幽邃,花草丰茂,空气清新,四季常青,故统一得名小青岛。海岛周围,浪花簇拥,船儿来往。往北、往东看,大乳山、小乳山、睡美人、黄岛山、浦岛等风光尽收眼底;向南望,汪洋大海,浩瀚无垠,思绪可无限伸展。真是山、海、岛、湾、滩、礁同入目,蓝天、白天、幽林、碧水一眼收,美得令人有种摄魂动魄的感觉。

    两岛中间是潮间带,满潮时隔水相望,退枯潮后可以步行来往。20世纪70年代初,岛上妇女们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修筑了一条长约200、宽约4、高约5的石堤,从此,两岛变通途。男人都出海打鱼,女人肩负起了繁重体力的劳动。为了纪念这些渔家女的功绩,石堤被命名为三八桥。1986年,为了区别青岛市那个小青岛,乳山的小青岛前面加了个东字,行政村名为东小青岛。岛上,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海上仙境,水上乐园。

     

    渔俗浓郁杜家岛

    杜家岛居民世代多为渔民,渔家文化崇尚力量、崇尚开创、崇尚自由的理念,海洋文化富有开放、兼容、冒险等进取精神,在杜家岛人身上都能找到印证,他们追求公平正义,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勤奋开拓。杜家岛的人文故事颇多,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棉花山宋埙吉集资白银500两,在乳山口创办乳左公司,开展毛巾、袜子、布匹批发等业务,为乳山境内的第一家规模经营股份制流通企业。其父宋煊文为要求革除多征的苛捐杂税,三进县衙为民请命,方志中有详述。杜家岛是塔岛湾的外围屏障,是诸多优质海鲜的出产地,出产海参、贝类、各种鱼虾蟹。本文要介绍的是杜家岛村旧时的渔家风俗,从年除夕、正月十三、谷雨节三个时间节点上,就可感知乳山渔俗的魅力。

    大年除夕的早上,渔村家家户户除了做隔年饭,馇隔年菜以外,还要煮面条,长长的面条像带鱼。以前,乳山渔场多带鱼,希望带鱼出得多,盼望海上能有好收成。吃完早饭后,男孩子要去给船贴福字,有的人家是贴5张,4个船柱子各一张,船头1张;有的是贴3张,贴在船两帮和船前头。除夕夜间12点,男孩子要随父亲到海边祭祀海龙王、海神娘娘。旧时海边村村都有龙王庙和娘娘庙,到两庙去祭祀。两庙有的虽然很小很简陋,但在渔民心中的地位却是崇高的。祭祀的方法,是摆面食、水果等,叫设供盘,再依次是上香、磕头、烧纸。没有龙王庙、娘娘庙的自然村,庙在人们心中,到找个地方朝着海的方向祭祀即可。乳山渔民是广神论群体,他们又信龙王、又信海神娘娘,两神都虔诚敬拜。20世纪60年代以后,除夕夜到海边祭祀的风俗消失了,给船贴福字的传统仍然在。

    正月十三是管海日,俗称管海计,渔民们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与除夕夜各家分散祭祀不同,此日是合村、合乡的群众聚集而祭。渔民搞活动,突出的是一个闹字。管海那天,如果能请来剧团、秧歌为最热闹。管海日的上午七八点钟,在海边摆放桌子,桌子放三牲(乳山三牲多是全猪、全羊和全鸡,为古代大三牲、小三牲的重新组合)、大饽饽等祭品。由族长或德高望重者,代表全村渔民给龙王敬香;再由他领着磕头,渔民们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跪下,虔诚叩首。海阳所以西的渔村,把大海当作吉神(因意念中是在祭祀东海龙王和海神娘娘),供吉神的供品要分给参祭人,分而食之,能获得保佑,天佑海赐,丰衣足食。

    谷雨这天是祭船出海的日子。俗语骑着谷雨打杂鱼,谷雨前后,洄游到乳山渔场的鱼虾基本到齐了。在非机械化捕捞的时代,谷雨前后,猫冬结束,开始出海。谷雨约定俗成被定为祭船的吉日。祭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船下坞要祭;一种是不论新船旧船,年内头一次出海都要祭。祭船时,船主供全猪或大猪头、蒸大供(饽饽),摆在船头上,烧香纸、放鞭炮,船长带领船员面向供案磕头,求平安、求丰收。祭祀之后,把猪切成大块肉,架锅煮熟,渔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预示丰衣足食,能发大财。这时外人(指陌生人)赶上了,如果客客气气的,不立即参加狂吃豪饮,这对渔民是很不礼貌的。

    渔俗中的这三次祭祀活动,看似重复,但各有侧重。除夕是普祭,祖宗、天地神、财神、龙王、海神娘娘等都要祭祀;正月十三是专门祭海,由最初的抽象地祭祀自然界的大海,发展为祭祀海龙王和海神娘娘;谷雨的重点是祭船祈丰,万物均有神明,求船神给力,保佑出海平安、鱼虾满仓。渔民的这三次大的祭祀活动,现在被许多人混为一谈,比如谷雨的祭船祈丰,也被说成是在祭大海。虽然都与大海有关,说祭海也无大错,但民俗中蕴含学问,还是弄明白寓意为好。

    地域文化的特色才是旅游业的长青树,杜家岛等海岛最适合开展渔家风情游。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