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山水
    烟云浩渺睡美人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3-23  ‖  查看3547次  ‖  

    烟云浩渺睡美人

                                                郑华

    乳山南滨黄海。与黄海的西南边陲紧紧相依的,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群山位于大乳山的西方,隔海远观,这些以海为床以云为被的群峰,各有不同的名字,垛山、鼻梁山、雷达山、里口庵、平顶山、神女峰(又称麦秸崮),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山像骨架一样错落有致地连接着那些各有不同名字的山峰。这里堪称乳山疆域的海上西南大门。

    可别小瞧了这一组群山,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美,如果站在海阳市桃源村一带观看睡美人,根本找不到美人儿的影子,顶多只能借用“群山嵯峨”的词儿来形容一下;若是站在乳山口镇旗杆石村一带往西眺望,美景出现了!只见群山恰似一位长发飘飘、乳峰高耸的少女酣睡在大海的摇篮里。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县委书记的王志远先生欣然给群山命名为睡美人。从此,这组似睡在海里的群山有了美丽的名字,睡美人的名片也随着市委领导的文化自觉宣传而家喻户晓。

    睡美人,其头额部,人称垛山;鼻子人称鼻梁山;胸部人称雷达山,此山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驻军雷达站以前,海阳所人称方前山、到根见村人称呼“老鼠打箭”;睡美人的腹部因山头平坦,人称平顶山。

    睡美人,位于大乳山正西,东隔黄海与大乳山东西相望,西连海阳桃源村,南连琵琶岛与小青岛隔海相望,北靠雷达山。睡美人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分布着悠久的历史遗存,烟墩、战壕、石头高墙,令人遐想。最具海防战略要塞、最具历史内涵的当属睡美人的头部,那座叫垛山的山,不仅有历代御倭抗日的建筑遗存,也是境内到根见村祖祖辈辈的山岚草场。

    垛山壮美

    美人已酣睡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没有人知道!她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与世事变迁?逝去的岁月知道,历史老人也知道,然而,处在当下的我们,由于先辈对文化记载的不自觉以及地域变迁的频繁变更,致使作为后代的当下人对睡美人的历史,都了解得太少太少,我们不得不近距离地走近睡美人,与山对话,与她怀抱的草木泥石对话。

    甲午孟冬,随乳山几位考古学者、专家前往睡美人的头部垛山。车沿着到根见村东神女峰脚下的水泥路向东行驶到海边,再沿着海边一条环海路向南一路行驶,之后沿着之字公路途经平顶山、里口庵、雷达山再转过鼻梁山,就到了垛山脚下。

    一片新建的仿古建筑,立刻映入眼帘,原来垛山的东南脚下,就是引无数人前往参观的海阳大秧歌影视城。路口有门卫把守,闲人不得入内。

    我们开始爬山。同行的考古学者告诉我们:“垛山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山,有600多年的明代御倭战壕、烟墩、兵营遗址,既能让人见证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场景布局,也是一座见证清政府打长毛、日本侵华史以及中国人民反侵华史的大山。”

    抬头观山顶,需仰视。只见满坡山草萋萋,金黄葳蕤,在寒风中漫山摇曳。整座垛山,第一眼仰视,让人感觉毫无生机,山上没有树,只有草,偶尔能看见零星的三五棵矮松掩映杂草间,我只当这是一座草山。对于观山,仰视有时候确是偏狭的,而俯视相对就能发现真相。等我一步一步往上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情况突然有了变化。只见高及人腰的山草间,埋伏着漫山遍野的石头战壕,战壕一圈一圈有序排列,直至山顶。每一条战壕都是环山而筑,周长约1500米,宽约2-3米,残高1-2米。土石构筑,外壁为毛石垒筑。每隔10米有一蔽体坑,坑壁面均有一射击孔。环顾四周,感觉这一圈圈战壕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垒摞石堆,密集得犹如佛祖头上的肉髻,很是壮观。越往山顶爬,石堆越密集,历经几百年的栉风沐雨,石堆上的石头已经有了被风化的痕迹,每一块石头都保持着当年被安放的姿势。更有墨绿色的苔藓牢固地附着在大小不一的石头上,以证明它们在这里守疆卫土确实年代久远,长年无人问津。

    抚摸着一堆堆的石头战壕向山顶攀爬,远远就看见山顶上矗立着一个石头垒的尖塔,那就是烟墩,是明代为备倭寇侵扰而设置的报警狼烟台。

    垛山山顶平坦。站在山顶往下看,只见山势陡峭,周遭的景物尽收眼底,即使一只兔子往上窜,也在人的视线之内。再看战壕林立,密密麻麻的石头阵,足以让来犯的敌人胆颤心惊。环顾四周,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不得不佩服古人选择海防战略要塞的眼光!山顶的中间地带矗立着上部略有坍塌但保存相对完好的烟墩。烟墩呈圆锥形,内部土筑,外部石块包砌,直径约15米左右,高约6米左右。烟墩东建兵营,目前仅剩石头地基的轮廓。

    面对这座石头包砌的烟墩和满山遍野的战壕,我似乎看到600多年前那一缕粗壮的青烟正袅袅升空,山坡上到处都是御敌的抗倭军民,他们严阵以待,只等那些从海上奔来的贼寇一下船,满坡的军民按一定的规律用最原始的石头冷兵器,像子弹一样射向山下的敌人……垛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倭寇若想冲进山对面的村庄抢劫财物,垛山是必经之路。我想象中的战斗场景,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换,我似乎看到倭寇的船一靠岸,慌乱中张牙舞爪的倭寇劫掠红了眼,他们见人就抓,见财物就抢,沿海岸边的人家被搅得鸡犬不宁,死伤无数。我英勇的抗倭军民纷纷拿起手中的石头向倭寇砸去……半山腰第一梯队的战壕队员是抗倭进攻的主力军,他们都是出色的投掷手,任务是负责向山底下的敌人狠命投掷。后面各条战壕里的同胞则纷纷将石头有规律地依次往前运送……敌人在强大的攻势下,被打得血肉模糊,鬼哭狼嚎,不得不赶紧爬进贼船,灰溜溜地狼狈逃窜。猜测仅是一厢情愿,我们已经回不到从前。

    然而,600多年过去,战壕石头已显现风化状态,浑身长满了苔藓。满坡的战壕,一圈一圈保存完好,每一堆石头都差不多,数量上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山上山下的战壕掩体基本相似,数百年来在海防前哨时刻保持保家卫国的定格姿势,令人肃人起敬!我想,要敬的不仅是这山这石,更有那历代为了国土安宁和人民财产安全而保家卫国的境内先人!

    明代战壕烟云

    烟墩,又称烽火台,既可瞰海,又能与附近墩寨遥相呼应。据考证,军寨是当年驻军屯粮养马之地,烟墩为瞭望报警之设,“昼则举烽(在烟墩上放烟柱),夜则举燧(在烟墩上放火)”,其构筑均有定制,有“六里一墩,八里一寨”之说。每值倭寇侵扰,一墩施放烟火,其他墩寨见号即可互相策应,共御来犯之敌。

    那么乳山沿海一带设立烟墩,其形成背景如何?这得从倭患形成的历史渊源说起。

    据《中日战争史百科》网发表的《明代抗倭的历史渊源》记述:“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他们掠夺财富,除互相争战之外,还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倭寇入登州,宋将刘暹击败之”,这就是史称“倭寇”的开始。朱元璋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消除倭患。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

    据史料记载:1363年8月,倭寇入登州,宋将刘暹击败之。这是现在能找到的元代胶东抗倭之记载。明朝,倭寇在胶东沿海活动十分猖狂,明代史料记录在案的就达13次。洪武二年正月(1369年),倭寇入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三年(1370年)倭寇入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洪武七年秋七月(1374年),倭寇登(登州)、莱(莱州);洪武九年,(1376年)倭寇入盘石(在海阳)。1377年,为防倭置宁海卫。1384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沿海诸城。1389年,倭船20艘于北海登陆劫掠,宁海卫指挥佥事王镇、赤山巡检刘兴率部抗倭,斩杀倭寇7人,获其器械,倭寇逃循。洪武三十一年春二月(1398年),倭寇入宁海州(治在牟平),由白沙海口(指乳山白沙滩)登岸,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佥事陶铎统兵抗击,斩敌30余人,倭循去。同年5月,置大嵩、成山、靖海、威海等7卫。明永乐四年(1408年),倭犯成山、宁海,营、卫之主,以愈严,始置备倭都司,海防体系趋于完备。1416年,倭船32艘,犯杨(洋)村岛(今属乳山市徐家镇)都督同知蔡福等合山东都司兵,将敌击退。

    倭寇到底有多残暴?窥一斑而知全豹。1439年,史载:“是年寇大嵩所(大嵩所在浙江宁波,大嵩卫在山东海阳),入桃渚,官庾民舍,焚劫一空,驱掠少壮,发掘冢墓。束婴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捕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荒淫秽恶,至有不可言者。积骸如陵,流血成川,野城萧条,过者陨涕。”倭寇所到之处“无噍类”,闹得邻国沿海“无宁岁”。

    倭患闹得沿海人民“无宁岁”,明朝抗倭势在必行。1561年4月,明朝刚训练了两个月的戚继光的新军,在与倭寇的龙山之战中,击溃倭寇贼船百余艘、斩获万余人,救出被俘男女5000多人,取得了中国抗倭以来的最大胜利。当年5月,戚家军又全歼入侵台州的倭寇2000余人,解救被俘虏民众1000余人。经过戚家军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566年,我国沿海倭寇的老巢基本被荡平,倭寇主力被消灭,但小股倭寇仍然为害频繁。 

    赵钧波先生在《乳山沿海的明代御倭设防考略》一文记述:“乳山明代设有守御千户所1处,御倭巡检司1处,炮台4(明清两代设置),军寨遗址9处,烟墩遗址26处”。为了整饬海防,打击倭寇,自明代初年,“沿海要地建卫所,设战船,董以都司、巡视、副使等官,控制周密……”,到明永乐、成化时,沿海一带设置了备倭都司,司下设卫,卫下设所、寨、墩、堡,分兵把守,戒备森严。明廷还采取了按户籍抽丁和迁民戌边定居等措施,使边防力量大为加强。经过沿海军民的英勇奋战,殃害中国沿海近二百年的“倭寇患”,终于在明“隆庆初(1568年左右)倭渐不为患。”

    乳山明代设有守御千户所1所,位于乳山市海阳所半岛,古称沙沟寨。朝廷为抵御倭寇,在这里设立直属山东都指挥使司节制的“海阳守御千户所”,简称“海阳所”。据嘉靖、雍正《山东通志》等史籍记载,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明朝的军事编制体系是:兵部——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并规定,“凡守御千户所不隶卫而直达于都司”。也就是说,海阳守御千户所不同于一般的千户所,不受上司“卫”的约束,而直属于山东都司。

    又据《增修登州府志》卷123页载:“凡守御所皆不隶卫。”《明史》里记述更清楚,海阳守御千户所直属山东都司。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镇抚为从五品,当时的县令才为正七品。府志又在卷125页载:“国朝顺治初裁各卫所、指挥千户,改设守备千总。十二年,裁福山、寻山二千户所,奇山、宁津、海阳三守御所。雍正十三年,裁成山、大嵩、靖海、威海四卫,成山改为荣成县,大嵩改为海阳县;靖海、威海俱改为巡检司,属文登。”府志对海阳所裁撤守御所的时间记述是准确的,而把当初建所的时间却错记成“成化间”,阅史时应当加以注意。

    从以上记载可知,乳山沿海一带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海防重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乳山在明代属宁海州(治在牟平);清代设立海阳县以后;沿海一带的设防多隶属大嵩卫(治在海阳)。海阳守御千户所(海阳所)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成立到1655年撤守御所的257年中,一直是个省直属单位,是乳山境内迄今为止国家所设的军政机构之级别最高的。当年,乳山作为抗倭海防要地,在倭患严重的情况下,境内东起浪暖口,西至乳山口西岸,密密麻麻,布满了军事设施。乳山沿海军寨、烟墩的建置年代应该是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了海阳守御千户所(指海阳所)之时同时设立的。垛山烟墩战壕就是其中的一个海防军事要地

    近现代战壕风云

    睡美人一带的山脉,因峰高山奇,地势显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明代抗倭的战壕、烟墩以及高墙石围在此地的大规模设立,让山谷里的到根见村群众一代一代目睹了战争年代的世事变迁。

    睡美人连绵起伏的山脉像母亲的臂膀一样,将到根见村抱了个严严实实。从到根见村东的老乳山口港绵延到新房区一带的山坡上,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明代抗倭战壕遗址,山根底下还有用石头垒建的石头高墙,人称围里。这条战壕和围里,见证了当地人民在晚清打长毛、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以及民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土匪司令展书堂部在此地抢劫勒索财物的件件历史事件。

    到根见村90岁的残废军人郭玉福,原本是大连人,被日本人抓到船上,准备带回日本做苦力,船行至旧时乳山口港(在到根见村)时,他和船员将日本人干掉了,从此就落户在到根见村。据他说,当年山上的战壕、山下的围里(即山根底下修建的高数公尺的石墙)被清政府充分利用起来,为抵御长毛子红胡子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长毛子”?什么是“红胡子”?清朝规定男子剃额发并蓄辫,捻军不剃额发不扎辫子,正因为起义军头披长发,留着胡须,作战勇敢,老百姓称之为“长毛子”。清政府的统治者们对农民起义则称“红胡子”,是妖魔,是贼。

    老百姓说的长毛子就是指捻军。史书记载: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1865年3月29日,捻军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内。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形成联军。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陜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6年6月东捻军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1867年,东捻被李鸿章淮军围困,突围失败,主力覆没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全军覆没,赖文光被俘西捻军1867年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

    《乳山大事记》中记载,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九月,捻军首领李成等率军东征过境。

    据《烟台历史》(烟台市中学、中师乡土教材试用版)记载: 1861年3月,捻军转战河南后进入山东。清政府为镇压捻军,令山东各地乡绅办团练,并任命兵部侍郎杜□为山东团练总团长,兵部主事张弼为莱州团练总团长,杜□推荐丁培镒为黄县专办团练。一时烟台各地都举办团练,以防捻军。9月由李成、张闵刑、刘登瀛等人率部分捻军分两路进入胶东半岛。一路经胶州、即墨入莱阳蚬子湾、浮山、穴坊、及县城北一带,最后转入栖霞、招远。另一路由青州、寿光,渡胶莱河入莱州境,逼近掖县城时,遭城上炮击,遂分股转入黄县黄山馆、北马镇,并抵达黄河营、小河北、诸由观等处,不久到三甲、仲家屯驻,后离黄城奔招远磁口镇,又突然自南山回师黄城,攻黄城未破。10月东进,与由莱阳转栖霞、招远的捻军会师于登州城外,围攻登州。登州总兵曾逢年调兵入城死守。捻军只挫其民团,攻城未克,又分兵东进至栖霞、福山,围福山县城,同时进军烟台。福山县驻烟台巡检黄兆麟,与九方信芳率民团抗拒,九方信芳被击毙,捻军占通伸冈。美籍传教士豪尔迈斯和哈尔开尔前去游说,被捻军杀死。驻烟英法军舰发炮射击,捻军退出通伸冈,东进牟平,围宁海城展开攻城战,清军紧闭城门,并在城头发炮还击,捻军死骑兵数人。次日,捻军与城东关乡团曲纬部激战,乡团大败。随后准备东去文荣。而文荣等地乡团则已联合修筑了一条自北山村西丰山向南,经上庄口、昆嵛山、直达南海岸,长80余公里,高数公尺的石墙,阻止捻军东去。捻军想在宁海城东渡汉河东进,因河水暴涨渡河未成,并探知文荣有备,就改道南下海阳夏村(今为乳山市驻地),又西去围攻海阳县城(今凤城)。武秀才马炳炎奉命率团练出城迎战,死于城下。捻军攻城不克,又转战海阳的东村、行村、发城等地入莱阳。月底,捻军离胶东,经诸城转入江苏。

    据山东省情网《捻军在山东的战斗》载:1867年6月,东捻军经枣阳入河南,不久转入山东。东捻军进入山东后,李鸿章又提出新的战略计划,以胶莱河为内围防线,修筑长墙工事,调兵把守,阻东捻军于滨海地区围歼之。在捻军和清军作战的16年当中,有两次来到胶东地区。第一次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捻军李成率领一支捻军,从安徽进入山东,途经莒县、日照、进入胶东地区的胶县、即墨、平度、莱阳、掖县、黄县、栖霞、福山、牟平、文登、荣成、登州(烟台)、荣成等地。他们和清廷的军队、乡间地方武装进行了多次战斗。进入胶东地区的目的:一是避免和清廷的军队正面交战;二是胶东地区承平日久,防备不严,连年丰收,粮草充足。因此进入胶东后就大肆抢掠,奸淫妇女,攻城焚烧房屋,在两个多月的流动作战中,杀人无数,随后离开胶东。同治六年(1867年)5月,捻军首领赖文光等率十余万众再入山东。6月底,捻军第二次来到胶东地区,共有三、四万人马,几乎清一色的骑兵,他们以主要兵力,经莱阳、海阳、乳山、福山、牟平、文登、直抵烟台……进犯文登边境,文登知县调集全县团丁、民众在昆嵛山及沿圩子一线布防。每当长毛子来犯,当地百姓不得不躲进圩子(又称围里,用石头垒的高数公尺的高墙)或深山避乱,民间习称“跑长毛子”。

    从上述资料中得知,捻军当年曾路经乳山境内的到根见村,并遭遇过到根见村山根底下修建的高数公尺的石墙、以及山顶山坡上的石垒战壕的阻止或打击,这与郭玉福老人的讲述是相吻合的。

    到根见村的战壕不仅为打长毛子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见证了民国及抗战时期的历史进程。据山东省委党史资料记载:一九二○年九月,蒋介石任命韩复渠为山东省政府主席,编其部为第三集团军,韩兼总指挥。第三集团军辖十二、五十五两军,下统第二○、二二、二九、七九、八一、等五个师,展书堂任八十一师师长。19351229日即农历11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城、牟平、海阳等县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即‘一一·四暴动’。山东的军阀韩复榘任命驻潍坊的国民党81师师长展书堂为胶东清乡司令。展书堂部旅长运其昌奉命率领部分兵力迅速抵烟台,并派一个团的兵力进驻文登城。文登、荣城两县的国民党政府在展书堂部的支持下,承袭“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信条,对革命人民实行残酷屠杀。

    到根见村的老人郭玉福回忆,土匪司令展书堂当年曾率领国民党兵一边镇压共产党,一边对到根见村的乳山口港沿岸商铺大肆进行抢劫、敲诈勒索,搞得民不聊生。

    抗日战争时期,睡美人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头石垒战壕,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时,所有群众都跑进围里躲起来,青壮年都被抽调到山坡上的战壕里朝山下的鬼子扔石头。据村里老人讲,曾有十几个鬼子进了村,发现村里家家户户无人,抬头一看到根见山顶上到处都是战壕,里面的人不断地向他们掀石头,吓得日本鬼子赶紧抢了十几头猪逃窜而去。

    600多年来,睡美人经历的创伤已成为远去的痛。不变的惟有那些默默守卫在山脉上下的石头战壕、烟墩和石墙,它们日日与黄土相依,天天与白云作伴,时时与风雷雨雪招手,像一座无言的丰碑,屹立在乳山的西南边陲,昭示着和平来之不易。

    垛山疑云

    睡美人的头部垛山,因为疆域边远,且与市区隔海相望,唯有一条幽长蜿蜒的狭长山路与外界相连,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乳山人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辛明路先生的《烟墩山》一文,对垛山烟墩的历史和年代都有大量的翻阅古籍求证,他在文章中说:“倭子究竟残害了多少人,给所洗劫过的地方造成多大的损失,至今也没能查到相关的数字,这也许只有那些目睹了人民抗倭斗争的烟墩山知道。”

    赵钧波先生作为乳山老一代文博专家对境内的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并有深入的研究。他先后为乳山确立并树立了12通御倭、抗日纪念碑,其中仅抗倭纪念碑就立了5通。为考察垛山烟墩战壕遗址,他先后20多次上山考察。2011年,为确立垛山在乳山的疆域位置以及此山在乳山的历史价值,他亲自组织人员在垛山上立下了乳山第一通御倭纪念碑,碑文书:“小乳山(垛山)战壕烟墩遗址,乳山市人民政府立”。旨在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也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平台。这通凝聚着赵钧波先生的纪念碑自立起之后,垛山从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每年他都会上山一两次,为发生在这座山上厚重的历史以及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志士而凭吊。

    我们同行的几人正为乳山有这么一处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明代抗倭遗址而自豪的时候,大家一低头,发现垛山顶上那通才立了三年的“小乳山战壕烟墩遗址”抗倭纪念碑不知道被什么人砸得粉碎!

    我们心里一阵冰凉!大家都一脸迷茫,继而义愤填膺,像目睹国土被人践踏,像面对家园被人摧毁……

    抗倭纪念碑为何为砸?在这和平时期,仇恨抗倭纪念碑,当是倭寇遗种所为,这提示人们要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加强国防,防止历史重演。在这和平时期,仇恨抗倭纪念碑,当是全人类的敌人,因为他们破坏和平,亵渎历史,践踏人性。抗倭纪念碑被砸,这是对人民政府的蔑视和侮辱,有关部门不应该坐视不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本文所据资料:《元史》《明史》《登州府志》《宁海州志》《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增修登州府志》《威海史志》《牟平县志》《海阳县志》《乳山市志》《文登县志》《捻军在山东的战斗》《烟台历史》《烟墩山》《乳山沿海的明代御倭设防考略》《抗倭要塞海阳守御千户所》《中日战争史百科网--明代抗倭的历史渊源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