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民间文学.第三卷.陈迹旧话
井下借罗洪兴院
辛明路
旧时乳山有“南有洪兴院,北有寿圣院”之说,意为这两处佛庙曾最兴盛。洪兴院位于乳山市区西南约19公里处,在海阳所镇姜格村之北,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洪兴院近代出现了两种写法,有的人写作洪兴,有的写作泓兴,其洪兴是对的。唐代定名洪兴寺时,是以授戒法师石洪兴的名号而定的。
洪兴院有很多传说,以井下借罗流传的最广。传说唐朝东征军路过乳山境内,随军的袁天罡、李淳风发现姜格村坐落在龙脉上,就想办法改变这里的风水。他俩遇到洪兴院里的打井人,趁机前去鼓动住持僧,把井往深里打。说秀水在下,深掘方可得之。许多天过去了,打井工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一年轻女子说:“大妈,俺妈叫俺来借罗。”一年老妇女答曰:“闺女,细罗粗罗都在墙上挂着,你自己拿。”民间有个说法,地下、地上共有十八层天,井深到另一层天了,不敢再往深处挖了。此井至今尚在,大旱不涸,水质甘甜,井台石有几道深深的绳索磨痕。
据1918年洪兴院捐帖载,寺院建筑占地12亩,房屋56间,地160亩,僧侣3人,属临济派,为准提菩萨道场。其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斋佛堂、客房、寮房、藏经室、钟鼓楼等。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五间正房,殿内正堂为释迦牟尼佛,塑像泥胎鎏金,高1.8丈。左右有四尊侍者,前有两尊护法菩萨。正殿西侧是千手千眼观音殿,座前侍立四尊送子观音;正殿东侧为伽蓝殿,有关公、周仓和关平的塑像。两侧墙壁彩绘壁画,整个大殿铁网吊顶,网上挂有一只彩塑大鹏金翅鸟和500位形态各异的小罗汉。东厢四间,十八罗汉塑像占三间,北一间隔开作马棚;西厢四间为斋佛堂。钟鼓楼在内院之东,黄铜大钟有800多斤重。院外正南是戏楼,农历三月十六准提菩萨生日,最少要唱戏三天,境内佛教信众、异地香客、赶会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十分热闹。洪兴院门前两棵千年银杏树,被南海船舶当作航标使用。在南海远远望到银杏树,就知道怎样调整航向驶入乳山口。1940年代,这两棵银杏树被砍伐。
民国六年,时任洪兴院住持清意把庙属部分土地出让给了姜格祠堂,民国七年,洪兴院改建养正国民小学,清意留下小部分土地以资僧人生活之需,余下的熟地生地、山岚草场都捐赠给了养正学校,以资助校方办学经费。民国八年,清意病逝,觉修接任住持。民国二十一年,觉修将寺院的所有财产全部捐给养正学校,他本人随后还俗,曾担任过养正学校的教师。
养正国民学校,共四座教室,每座教室是三间。学生为童子军装束,中式制服,大檐帽,出操时手持童子军棍。全校师生集结时,锣鼓,洋号,彩旗,队伍壮观,时为乡内首创。民国二十七年,书画家刘占鳌来校参观时题词:“乳山苍苍,黄海洋洋。优尽杰染,造福利乡。兴学育才,国之栋梁。盈门桃李,遍於四方,凄世身切,树人之行。杰颜自得,有德者昌。”诚如斯言,养正小学所出人才众多。文化部前部长于会泳、清华大学前党委书记迟群、中国驻苏丹前大使宋寒毅、驻瑞士前大使辛福坦、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前主任辛纪仁、山东省文化厅前厅长于占德、省人大法制工作室前主任于仁伯等大批名人,少年时代都就读于养正学校。
洪兴院南临塔岛湾。塔岛湾风光旖旎,物产丰饶,古今文化遗存布满了C字形的海岸线。除洪兴院、万家寨、纱帽寨,还有岳石文化时期的葛子岭遗址、西泓赵家遗址,宋代的李家遗址、小泓遗址,于会泳、宋煊文等名人故居等。(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