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民间文学.第三卷.陈迹旧话
掩马夼上崮山寺
辛明路
民间传说崮山寺为宋代所建,当时从外地来了99位和尚,他们一齐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合力而为,大兴土木,兴建寺庙。建成后,依东北面的崮山取名崮山寺。文物考古得出的结论,崮山寺是一座唐代建筑。崮山寺自建成以来,不乏高僧大德住持,为地方百姓祈福求祥、保持稳定而努力着。然而,到了明朝,该寺曾一度被潜伏下来的倭寇霸占着。
倭寇登岸以后,要想深入内陆抢掠,就需要大量的马匹,崮山寺假和尚的主要任务就是养马,为接应他们的同伙做准备。崮山寺山下的掩马夼,就是那个时候得名的。掩马夼一带草肥水甘,温度适宜,马儿茁壮成长。然而,倭寇的马群,却怎么也发展不起来,总数从未超过100匹。传说通天岭一带由一条白色蛟龙镇守着,蛟龙知道倭寇养马不干好事,当马的数量要超百匹时,白蛟就给吃掉一匹。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倭寇从银滩海口登陆,劫掠居民,无恶不作。镇抚卢智急忙率兵抵抗,因当时宁海州的兵员太少,倭寇人众,卢智等官兵壮烈牺牲。倭寇的这次登陆,受到了崮山寺假和尚的秘密接应。百姓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卢智等人为国捐躯,终于使明朝皇帝下定了决心,在乳山沿海布兵设防。同年六月,设立了海阳守御千户所,直属山东督司。随后,乳山境内的御倭巡检司、炮台、军寨、烟墩等海防机构和设施,也很快地建立健全起来。此后,倭寇再也不敢轻意地在乳山沿海登陆。
崮山寺的庙产很多,土地收租、山峦出租放蚕的收入,就够假和尚们消费的了,但他们贪婪成性、欲壑难填,时常在夜间潜入周边富户进行抢劫,看到漂亮的女子也不放过。最严重的一年,被抢三十多户,失踪女子二十多人。方圆几十里,鸡犬不宁,人心惶惶。起初,人们不知道是崮山寺里假和尚干的,有一天傍晚,一名叫彩儿的被掳女子,趁着给假和尚洗衣服的机会,钻进了茂密山林,翻山越岭,逃到了归仁村,崮山寺和掩马夼的秘密,这才被揭露了出来。
假和尚盘踞崮山寺的事情,在社会涌起轩然大波,民愤沸腾。人们纷纷结伴到宁海州衙门告状,诉求官府为民除害,处决这些坏事做绝的倭寇。事件太大,知州也不敢怠慢,他立即行动,亲临海阳所,请求驻军协助除恶。军民联合,包围了崮山寺,逮捕了那些潜伏的倭寇,解救出被关押的女子。经审讯,罪证确凿。由于假和尚造成的命案多、民愤大,人们纷纷要求对他们进行严惩,以平民愤,以儆效尤。知州顺从民意,交由人民处治,人们决定把这些歹徒给耙了。
全国各地有不少铁耙耙和尚的故事,多是传说恶僧强男霸女,作恶多端,为害百姓,然而,他们有保护伞,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惩治。地方官员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上级请示惩处恶僧。请示的结果多是上司不同意,上司敷衍地说:“罢了,罢了。”意思是叫下属尽量拖延,不做任何处理。地方官员无奈,只好巧借“罢了”的谐音,回来用那种平整土地的铁耙,把坏和尚给耙了。耙了就是活埋以后不起坟头,象征把坏人从世界上铲平、抹去。对这样的恶人,活埋之前要让他们吃尽苦头,这样才能起到震慑坏人的作用。人们把坏和尚的身体埋入土中,头露在外,用牲口拖着铁齿耙来回地耙过,直至把坏和尚耙断了气。崮山寺的假和尚,就是受到这种耙刑而毙命的。宁海州的知州,从外地请来德才兼备的高僧住持崮山寺,崮山寺又恢复了应有的祥和与宁静。乳山耙和尚的传说,与外地的这类传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乳山的传说,是个保家卫国、海防靖疆的故事。提示人们勿忘国耻,勿忘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崮山寺的传说,控诉侵略者的罪行,讴歌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爱国传统。
光绪《登州府志》、同治《宁海州志》均载:“崮山在州(牟平)南一百三十里。”这一带比崮山高的山不记,而单记崮山,是因崮山寺远近闻名。清代,以崮山命名的崮山社,是胜水乡十大社区之一。民国《牟平县志》这样记述崮山:“由嵠山南行而东折,至此终止,其西麓旧有崮山寺,现已废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兴盛千年的崮山寺就已经归于寂寥。乳山市民政局《山东省乳山市地名志》载:“崮山寺村,清乾隆三十一年,李柏从文登吴家庄迁此定居立村,以附近古庙崮山寺为村名。之后,孙、姜二姓先后由东、西珠塂迁入,道光五年,丁姓从上册迁入。”崮山寺村周边景点:
崮山寺水库 崮山寺水库1958年始建,1960年竣工,为小(一)型水库。青山丛立,平湖波影,美不胜收。秀山生丽水,丽水育珍品。崮山寺水库的鱼儿品质超群,倍受人们青睐。水库内有鲢鱼、鲤鱼、草鱼、鲫鱼等诸多品种。水库大坝坡缓,并且筑有台阶,是上好的钓鱼台。四面八方垂钓爱好者,纷至沓来。远在北京、河北、山西、东三省等地的钓友,也时常前来相聚,切磋钓技,增加友谊。
崮山寺遗址 威海市文管办《追寻历史》载:“崮山寺遗址,在南黄镇崮山寺村西北1000米。寺址遗物有大碑额、柱基石、对角窝、崮山寺洞等……,从现存石刻看,其建筑材料是晚唐风格,与荣成赤山法华寺遗物相近。”古寺的建筑构件散落在遗址上,山岩上的对角窝(捣米石臼)积满了雨水。崮山寺因有影响深远的历史传说,文人墨客们时常前来寻古探幽。书法家兰鹏燕探访崮山寺遗址后赋诗:“麦收暑气溽,相结寻古寺。山势崚嶒起,野树葳蕤生。张眼看风水,白虎与青龙。相视会心笑,古寺应于斯。断垣没荒草,释迦一了空。策杖回望处,山光共云影。”字里行间,可见崮山寺周边的雄奇与美丽。崮山寺北山谷,即闻名遐迩的掩马夼。
掩马夼 掩马夼也叫养马夼,顾名思义,是个养马的地方。掩有掩藏、掩盖、掩护的意思,养马是在秘密情况下进行的。崮山寺四周是山,只有东南一条崎岖小路可出入,古时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之地。当时潜伏在内陆的倭寇,选择在这山深林掩之地养马,是为了掩人耳目,掩盖他们的罪恶目的。他们养马的用途,是给从海上登陆的同伙提供抢劫工具。现在的掩马夼,溪清草绿,鸟忙花闲,幽静优美。夼西面的山顶上,有耸立的两块巨石,名叫老姜背老婆,是通天岭一带的著名自然景观;再往西有圣人石,徐家镇石前村依此得名。
和尚洞 和尚洞,也叫崮山寺洞,在崮山寺遗址西面不远处,是当年崮山寺和尚的打坐修炼场所。洞内的石桌、石凳日常用具多被损坏,洞口岩壁上开凿的佛龛还在。据说和尚洞很深,在洞里生火,往北好几千米的归仁山冒烟。归仁村的南山上也有一个洞,人称獾洞,和尚洞与獾洞是相通的。传言和尚洞又是当年崮山寺住持的藏宝之所,清末民初,引得不少人进洞寻宝,未闻有获。现在和尚的洞口已坍塌,游人且莫冒险进入。
龙母台 崮山寺水库北岸有一处高地,人称龙母台,台上曾经有一座龙母太太庙,庙高2.3米,庙基宽不足2米,内置龙母太太坐像,庙身和神像都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凿、雕刻而成的。立庙的年代不详。秃尾巴老李(李龙王)的传说,从前在乳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条龙是人间母亲所生,昭示母爱无疆,所以百姓相当喜欢。龙母太太三月初二生日,李龙王六月初八生日,每逢这两个日子,崮山寺一带的人都要前来龙母太太祭祀。
邑内作家郑华在《崮山寺龙母庙的传说》里记载:
“据今年78岁的村民孙保运老人讲,1917年,村中有一户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起名叫李保传。保传一天天长大,可当家里人发现他不会说话时,就带着他四处求医,然而,保传仍旧不开口。在保传7岁那年,六月初八的中午,父母领着他前去给龙母太太磕头,求她老人家保佑保传开口讲话。保传的父母在龙母太太面前许愿之后,保传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双膝跪在龙母太太面前,一个响头磕下去,可能是用力过猛把头磕疼了,他脱口喊道:‘哎呀,我的妈呀!’七年的哑童,从此开口讲话了。龙母太太显灵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崮山寺周围村庄的人更加虔诚地祭祀龙母太太,龙母太太庙的香火日渐兴盛。人们有个大灾小难的,总爱跑到龙母太太面前祷告祷告,以求帮助。1942年日本鬼子扫荡胶东时,不少村民都前往龙母太太庙祈祷,祈求保佑。一天,一支日军从山后的归仁村开过来,本打算越过山岭踏破崮山寺村,然后再向南推进。然而,正当他们沿着山路向崮山寺村进发的时候,密密麻麻一片蠓虫像一张大网从天而降,越聚越多,渐渐笼罩了通向崮山寺村的整条道路,像一道屏障阻挡着鬼子前进的路。蠓虫俗称小咬,咬得鬼子们又疼又痒、嗷嗷乱叫。虫子们也直往鬼子的眼里飞,小鬼子往前闯了几次,都被越来越厚的蠓虫搞得睁不开眼,鬼子无法前进,无奈之下,他们在山头上放了几声空枪,然后沿着别的山路溜走了。说也奇怪,小鬼子一走远,蠓虫也逐渐消失了。人们都说是龙母太太显灵,安排了蠓虫阵,保全了崮山寺村全体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们纷纷又来到龙母太太庙祭祀,感谢龙母太太救命之恩。这件事也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人们对龙母太太更加崇拜了。”
古树夼 古树夼,因在村之南(崮山寺水库大坝之西),村民多称为南夼。崮山寺的古树夼,为乳山现存最好的自然林区之一。树木以松类居多,间有柞、槐、杨等树种,又有李、桃、枣等野生果树。多为单人抱不过来的大树,树龄均在百岁以上。树冠之上烈日炎炎,树荫之下凉风习习,天然的避暑胜地,难得的养生氧吧。
元宝树 崮山寺村中央的河北岸,生长着一棵近百年的平杨树,树冠巨大,一木成荫,蔚为大观。大树的主干离地后即一分为二,俩主干伴生伴荣,形状奇特。两主干的连接处形成凹槽状,远看像一只大元宝,村人就给这棵大树起名为元宝树,敬奉为神树。尤其是老年人,坚信神树给村人带来了好运。读书考试前、外出做生意、家有大事小情的,多面对宝树祈祷一番,据说有求必应,相当应验。
调研时采访李财军、孙保运等村干部,在此表示感谢!(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