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民间文学.第三卷.陈迹旧话
养虾发祥双峰庄
辛明路
海阳所镇双峰庄村东有个叫小海子的海湾,传说小海子岸边有个凤凰窝,凤凰窝西面有两座山头,两只凤凰常飞到山头站立,观望大海。双峰庄村的村祖在选址定居时,看到西山上常有两只凤凰,依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立村后取名双凤庄。后来,人们把人文传说统以迷信论之,易凤为峰,村名成了现在的双峰庄。
1958年,青岛海洋研究所在小海子海湾里修建养虾池,试养对虾获得成功。小海子是塔岛海湾中的一个湾中湾,在塔岛湾的西端,呈U字形,U字口朝北,口宽三四百米。头年冬天,由周边几个生产大队无偿出工,人力小车推土完成筑坝。在破除迷信的年代里,也有讲风水的人,青岛海洋研究所里的一位专家,陶醉在他们选址之妙中,逢人便讲:“对虾是成双成对的,落户双凤之地,天助我所也。”因话里唯心论色彩浓,他差点被打成右派。据说还是试养成功救了他,当时的上级领导,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就把他那点迷信事给忘记了。众所周知,中国人工繁育养殖对虾的技术,是青岛海洋研究所技术攻关而获得成功的,他们在哪里获得的成功呢?就在小海子养殖试验池。
小海子是中国对虾养殖的发祥地,邹格村后的万亩虾池时为全国最大的养虾基地,然而,乳山人与对虾渊源,可追溯到更加遥远的年代。
中国对虾主要产于黄海和渤海。在渔业术语中的国家78海区、山东省十大渔场之一的乳山渔场(面积为5007平方海里),是对虾向渤海洄游最早到达的地方。近水楼台先得月,对虾对乳山海沿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从前主要是用圆网和流网捕捞对虾,由于网扣(网目)大,小虾漏网,捕上来的对虾个头特大。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渔村是鱼代粮,人们张望海边,盼着渔船早早回来。那时笔者虽然小,但记得跟爷爷到海边领取鱼虾的情景。有一次,看着领回来的海货,笔者对其中的对虾发了馋气,未到做饭的时间,非得要求妈妈早早煮几个吃吃不可。
对虾何以冠之“对”字,在乳山说法是统一的,就是从前渔船上没有秤,打鱼回来之后,渔民论对论条地出售鱼虾。大虾论对卖,刀鱼、鲅鱼等论条卖。而综合中国各地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过去的对虾特别金贵,小贩们进市场前,先把虾用麻绳成对地绑在一起,出售时不用秤称,论对卖。卖的吆喝“卖对虾”,买的嚷着“买对虾”,对虾名字由此而兴。一种说法是对虾为“一夫一妻制”,它们爱情专一、忠贞不渝,出游时,公母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所以叫对虾。这一点让人感到费解,从前没有潜水设备,人们是怎么观察到的?一种说法是过去的对虾特别大,一对能称一市斤,所以取名对虾,这也有点太夸张了吧。对虾因个头大,也称大虾。渔民的叫法更具体,他们按外观颜色,公虾叫青虾,母虾叫黄虾,用于养殖育种的成年公虾、母虾,统称之为亲虾。
由于对虾的名字中有“对”字,民间以“双双对对”来形容青年人婚姻融洽、幸福美满;对虾还有夫动妇随、寸步不离的美好传闻,所以,旧时的渔村,新郎新娘吃合卺饭,一定得有盘对虾。当然,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喜宴上也有对虾。旧时没有保鲜条件,如果在不出对虾的季节结婚,要提前做准备,晒制对虾干备用。
一种生物一旦进入民俗,久被人们拟人化描述,它就被人格化了,甚至被神化。乳山传说乳山口海湾由对虾精把守着,护佑大乳山水域妖孽不侵、风平浪静,让母亲山下的儿女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