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民间文学.第四卷.山水传说
乳山口的传说
辛明路
往来乳山口南北两岸,旧时全靠小船和筏子摆渡。清朝乾隆年间,海阳所西山村有位赵老伯,就是靠摆渡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的。有一年春天,有一天正晌午的时候,因无人过河,老伯躺在干沙滩上休息。中午阳光好,天暖和,老伯一会儿就睡着了。梦中,北岸有个白胡子老头向他招手要过河。老伯醒来就摇着木筏子向北岸驶去。摇到半路,一条碗口粗的大蛇爬上了木筏子。老伯大惊,未等反应过来,又见海面泛起了浪花,一只大虾用头上的虾枪猛烈地向大蛇的头部刺来。大蛇受伤后跌入海中,大虾穷追不舍,虾蛇在海流中激烈地搏斗起来。它们战斗掀起的浪花,把筏子剧烈地晃动起来。老伯急忙摇着筏子回返,打算迅速离开这是非之地。他一边摇着橹,一边回头看,只见海水一片血红,大蛇肚子朝上浮在了水面。民间传说大乳山既是增寿之域、又是讨封之地,尚未修炼成功的精灵,如果渡过大乳山后面的乳山口,就等于受到了皇封或神佑,即可提前列入仙班。成仙得道要靠修炼到位,不允许走捷径,所以,玉皇大帝命龙王派虾精把守乳山口。
传说虾精的窝就在乳山口的出口处东岸的一个岩洞内,当地人称这个岩洞为虾洞。虾洞高约10米、宽约两米,洞底连通大海,退潮时洞内水浅、涨潮时洞内水深。1964年,解放军某部在虾洞的上方打坑道,虾洞被打坑道打出来的乱石淤塞了。笔者虽然自幼就听着虾精把守乳山口的传说,但写作时还是谨而慎之。海阳所镇民政办赵玉文主任是西山村人,经采访他,最终确定了这个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
乳山口是海边群山相峙、夹海成口而形成的。海口细长狭窄,湾内却相对宽广开阔,形成了天风不犯、波浪不起的地理特征。乳山口的美丽风光,不是笔墨可描述的。山貌倒映水中,碧水反衬山坡,形成了山水交融的天然美妙画卷。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乳山口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人居佳地。在乳山口湾内浏览风光,从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俱佳。
从北向南看,对岸是大乳山、小乳山。母亲山拔海而起,山势尤显突兀挺秀。夏秋季节,山腰间小径幽曲,树藤缠绕,芳草遍地,繁花点点。山脚下,小村瓦红,绿树掩映,码头舟动。从南向北看,对岸近处是渔、货两用码头,船来船往,贯通海陆。北面是乳山市区,绿树鳞次,高楼栉比。西北方是岠嵎山,时而薄雾缭绕,时而尽显峥嵘。望去诸峰参差,竞秀斗奇,怪石似动,嶙峋大气。从东向西看,对岸是睡美人。睡美人由垛山、雷达山、西乳山等山头组成。从西向东看,万亩养虾基地风景如画。像一个用碧水做底、用池埂做线画成的大棋盘。池内小船来往,像棋子在移动。虾池正东是嶞崮山,山形像一尊大佛一样,在为普度世间众生而打坐祈祷。东南方则是海阳所的帽山,顾名思义,远远望去,山形如同一顶帽子,给人无限遐想。
“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 对这两个港湾,商业家从货运的角度认识,军事家从用兵的角度诠释,旅行家从风光的角度欣赏。同治《宁海州志》和光绪《登州府志》均载:“乳山口(码头)旧在安家西港,名泊船湖,其水浅,非大潮不得出入,后移于旗杆石,后又移于乳山西口英石山下泊船,名曰西口,然,其水激荡,不如乳山口之水平波息耳。”乳山口码头的位置,在历史上是有变动的。在古代,乳山口是亚洲重要的国际港口。(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