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民间文学.第四卷.山水传说
玉秀崖的传说
辛明路
民国《牟平县志》卷1第19页载:“大崮山(附小龙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一作堕姑山、又作大孤山,大崮、堕姑、大孤,字随音变,皆可通用,惟作崮山或孤山则不可,因大崮以外,别自有崮山、孤山也。山势自无极山迤逦东行十余里,峰峦起伏,为牟海之界,到此巍然突起,高耸海上,东揖槎山、西拱乳山,海舟之所瞩目也。旁多小峰,而此崮雄杰,实为之魁,故名。其东曰小龙山,虎牙杰立,俯瞰大海经,昔为烽候要地,山有小龙寺,极幽遐之观。”该志中的大崮山,现名嶞崮山或堕崮山,小龙山即藏龙山,小龙寺即霄龙寺。
嶞崮山坐落在乳山银滩北岸,阳坡有一巨石山崖,从海阳所的方向看,润秀如玉,人称玉秀崖(方言音yai)。玉秀崖在海阳所一带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话说嶞崮山下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位媳妇名叫玉秀,丈夫外出谋生,公婆常年有病,农田劳作和照顾病人的担子全落在她一人肩上。这担子一挑就是二十年,其苦其累可想而知。公公有腰腿痛的病,婆婆有咳嗽病,都是遇冷就加重,需要热炕头儿。一天至少需要烧两次炕,所以她家的烧柴总是接不下来。有一天,炕凉了,婆婆整宿咳嗽睡不着。第二天晚上,玉秀就先躺在婆婆被里,给她暖被窝。但家有老公公,媳妇身体给婆婆暖被窝,总感觉着不太方便。别无他法,玉秀只能经常上山搂草。
四月十五日这天,玉秀又到嶞崮山上搂草。这季节青草已长出老高,不是个搂草的时节。玉秀看到悬崖边的松树下有厚厚的松柴毛,她就用抓子(草筢子)从树下往外掏,掏着掏着,不料脚下一打滑,她从悬崖上跌落了下来。山脚下耕地的人,看到有人坠崖,急忙前去营救。大家跑过去一看,坠崖的人只是受到惊吓而昏晕,身上并没有伤痕。原来摔下来的时候,有一条黄毯子兜着玉秀,慢慢地落了下来。毯子上写着“孝感动天、人神共佑”八个大字,是碧霞元君对玉秀孝敬老人的表彰。玉秀的事迹感动了乡邻,人们也感谢碧霞元君对她的救护。自此,每年在玉秀坠崖这天,周围的百姓就聚到碧霞元君祠,祈祷天神保佑这位孝顺媳妇,也祈祷保佑自己。从此,人们把玉秀坠崖的那山崖称为玉秀崖。旧时泛称农村妇女为村姑,嶞崮山曾名堕姑山,就是因玉秀崖这个故事而起的。百善孝为先,尊老如敬天。玉秀的孝道故事,世世代代地感动着乳山人。
碧霞元君是主管富足安康、和谐美满的福神,保佑人们在身体健康、婚姻家庭、仕途事业、商务收益、播种收成、出入平安等诸多方面都顺利如意。请保佑幸福的碧霞元君入主嶞崮山,实是人心所向。那么碧霞元君是怎么来到嶞崮山的呢?民间传说碧霞元君敬慕三圣母,常从泰山东巡到大乳山。大乳山不远处有座嶞崮山,人们就把碧霞元君的行宫设在嶞崮山。传说嶞崮山庙会的会期定为四月十五至十八日,是因四月十五是玉秀坠崖后重生的日子,四月十八碧霞元君的生日,为了纪念这一凡一仙两位伟大的女性。
胶东民族英雄于得水在嶞崮山组织举行抗日起义,他和起义的勇士们永远活在冯德英红色经典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著作里。于得水智勇双全的抗战传奇,孝敬爹娘的感人事迹,至今在胶东人民群众中传颂着。从传说到现实,玉秀崖都是一尊孝文化的丰碑。(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6.8.27)
延伸阅读:大崮山下的沉思
辛明路
面对大崮山(嶞崮山),不能不想历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山峦地界之争。邑内曾有过违背乳山性格的人,与那场争斗是不无关系的。那种人虽为极个别人,但对乳山良好形象的破坏力却是很大,应该加以批判,惩前毖后,鉴往开来。
清代,大崮山和无极山山前和山后个别村庄,激烈争夺山峦地权,相互指责,相互谩骂,时常发生聚众械斗,伤亡命案时有发生。这场争斗,持续了200多年的时间。代代械斗,辈辈结仇,积怨太深。虽然起初只是个别村的事,但他们到处拉帮助,使部分原本无关的村也卷了进去,严重地影响了地方上的团结和谐、安全稳定,影响了传统美德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海阳县建立后,大崮、无极又成了海阳县和宁海洲的界山,山岚草场之争,演化成两县之争。历代乡绅乡贤,都竭尽全力进行调解,但收效甚微。时至1913年(民国二年),宁海州知事任方同约请海阳县葛知事(当时不论知州还是知县统称知事)亲临大崮山和无极山一带考察。现场办公,息讼劝和。他俩在民众的簇拥下,登上了无极山和大崮山,实地进行查看,谋划解决方案。两县知事在山顶上召开部分村民会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导群众摒弃前嫌,和睦相处,永世修好。并以山脊分水岭为界,界定县界,两县人民各守其界,互不侵犯。原来有争议的山坡草场,辟为义田,所收租金,用于乡里的办学经费和社会抚恤。经两县知事的努力,山前山后的民众释其前嫌,争端平息。翌年,宁海州改牟平县,任方同继任县长,为大崮山一带的民众团结,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1年,任方同调往济南工作。1936年《牟平县志》刊印时,他为作序人之一,在序言中,他提到此事。当然,时过境迁,语境不同,他在序言中所述显得轻松简单:“又曾于无极、大崮间,会同海阳县令,勘界勘荒,盖以荒地数十顷,逼近山岭,岭峻削陡耸,不可攀仰,乡民习其途径,群拥予而上,历层峰、陟绝巘,周览其形势,乃力主开荒均利,就山顶召集山南北附近居民,抚慰而劝导之,于是两县激烈之争,历二百余年,忿懑纠纷而莫能解者,片言立决,咸以为便。事竣,诸父老犹扶持予高瞻远眺以为乐,事类此者,不可一二数,追忆旧游,宛然在目,然已二十余年矣。”1941年2月,划牟平县南部、海阳县东部,成立牟海县(乳山市前身),大崮山再也不是两县的界山了,山前山后全部纳入牟海县,然而,历史上长期遗留的负面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的。
1941年建县时,未阐明这是邑内的二次设县,未使用历史上的老县名。人们的县邑认同感在短时间内是建立不起来的。更感挫折的是,1941年建县,1958年又突然撤县,三年后的1961年又宣布复县,合而分,分而合,造成干部在乳山工作不安心、群众对乳山不归心的不良局面。无积累,底子薄,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却很大,外地干部不愿意进来,本地的干部愿意调走,其萧条状况可想而知。调进来的外地干部,有些是打算来过渡的,或者说是来镀金的,不想扎根在这艰苦的地方(当然也有拼命为改变乳山面貌而壮志未酬者)。那是计划经济时期,如果没有长期坚守的思想,不做扎实的基础工作,不认真地跑部进厅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地方的落后则是必然的。上之所教谓风,下之所承谓俗。凝聚力不强,离心力却大,群众也觉得新县条件差,不如原属的县邑好。197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号召的感召下,乳山干部群众开始觉醒,急起直追地上了一批工业和农业项目。1980年代,开始探索文化建设,举办书画展、引导秧歌进城等群众文化活动。此后,违背乳山性格的现象开始逐渐消失。1990年代,撤县设市前进行了一系列凝聚人心的努力,可惜因走私事件挫伤了干部群众的工作勇气。21世纪之后,乳山真正进入了发展的春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拼搏进取,成果丰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期,地域凝聚力开始迅速增强。
无需讳言,上述等历史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某时期的个别乳山人身上是有所表现的。乳山人的性格豪爽热情、善良淳朴、诚实守信、谦让包容,与乳山性格所格格不入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不能低估其破坏力,一只苍蝇会搞坏一锅好汤的。20世纪中期,有一种人目光短浅,狭隘偏执,极端自私。他占有意识特别强,爱把公共资源占为己用;出力的事不想做,好处若是得少了能闹破天;自己不去做,大家都别想去做;自己过不好,大家都别想过得好。他总觉得别人都欠他的,求人办一百件事,人家办好了九十九件,他认为那是人家应该办好的,如果差一件未办好,那就把他得罪了,他会把人家诋毁得一无是处。他一是仇才,他儿子说,某人有才能,他则说,算什么能耐,给我提鞋我还嫌笨;二是仇名,儿子说,某人名气好,他则说,什么好名声,我比他强多了;三是仇仕,儿子说,某人当官了,他则说,咱祖上比他家强,那是上面不长眼;四是仇富,儿子说,某人发财了,他则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歪财不发,他的钱肯定不是好道来的。他在家这样影响孩子,本来就够可怕的,而他出门到外地,则更是可怕。他在家窝里斗,出门臭乡邻。外地人说,你们那地方挺发达的,他回答,发达什么,穷得很;外地人说,你们那地方工作挺好的,他回答,好什么,糟得很;外地人说,你们那地方的某人不错,他回答,不错什么,你是隔得远不知道,他人不好。而令人费解的是,被他抹杀或攻击的,正是家乡的闪光点和优秀人物。他为了自己不显黑,总想把别人都抹黑。总之,他的思维与社会主流意识恰恰相反。本来是阳光灿烂,而在他眼中却是灰暗一片;本来是积极向上的,而在他眼中却是消极低沉的。有些外地人一度对乳山说三道四的,就是听了这种人的一派胡言。
对历史上的那种人要彻底加以批判,消除鄙俗,端风正俗,警世省人,还原乳山本来应有的良好形象,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发展新局面。(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