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山水
    姊妹石的传说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6-9-10  ‖  查看1279次  ‖  

    乳山民间文学.第四卷.山水传说

     

     姊妹石的传说

     

    辛明路

     

    姊妹石位于南黄镇靠山村西边的一座小山上,山名西岚子。这是座土山,土质肥沃,树林茂密。山尖上有两块板石,相依相偎,在土山上显得成为显眼,传说是一对姐妹的化身。姐妹俩在西岚子山下开饭馆,她们知书达礼,极具才华,服务态度又好,饭馆生意很红火。有两位秀才慕名前来,见姐妹俩貌美如花,怀疑是因相貌而浪得虚名。秀才想考验她姐俩,让她们只用韭菜和鸡蛋两样原料,做出四道有讲究的菜肴。只见她俩不慌不忙,一会儿就好了。第一道菜,韭菜垫底,托着两个蛋黄,菜名,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菜,韭菜垫底,放上一溜蛋白,菜名,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韭菜铺成山峦形状,山尖上放些蛋白,菜名,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一大碗汤,上面漂浮着蛋壳,蛋壳里装少许韭菜,菜名,门泊东吴万里船。秀才齐声赞美。此后,姐妹俩的名气更大了。她俩百年之后,西岚上突起两块巨石,人们都说那是她姐俩的化身。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笔者偕妻修竹对姊妹石周围的风光进行考察观光,一路行走、一路记录:

    佛顶山  佛顶位于姊妹石之东、仙人桥西侧,是这周围海拔最高的山。山顶常有云雾缭绕,就像佛境仙界一样。据说弥勒佛曾来此游览,在山顶石硼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大如簸箕的佛脚印,脚印至今仍然清晰可见。从前,村民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庙,取名佛爷庙。佛爷庙早已坍塌,一些残砖断瓦散落山坡,仿佛在诉说着昔日鼎盛的香火。

    香炉石  在姊妹石东北不远处的小林山上,耸立着一块巨石,形状酷似香炉,故名香炉石。因面向佛顶山,像是为礼佛而设的香炉,常有人在香炉石上朝着佛爷庙上香。

    溶洞石  在佛顶山周围,有不少布满小溶洞的山崖或孤石。据说古代这里是汪洋大海,海水侵蚀岩石,形成了个个小溶洞,远看像龟背上的纹理,奇特,神秘。

    仙人桥、瀑布、龙池   仙人桥东连华山,西接佛顶山,为巨岩形成的天然石堤,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10多米。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宏伟壮观。因自然奇观,似神仙所造,故名仙人桥。仙人桥阳面的石缝中,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地流淌,水质甘甜,被周边群众称神水,前来取水饮用的人很多。流水石瀑布在仙人桥的下方,陡峭的悬崖高约100米,斧砍刀削般的齐整。华山与佛顶两条山夼的来水,在陡壁上方汇聚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水流奔泻而下。水幕如雪,水珠飞溅,水落轰鸣,甚是壮观。特别是在雨后,水帘宽,水流急,响彻山谷,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更具震撼力。龙池在流水石瀑布的下方,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石坑,瀑布的水储存坑内,形成深潭,最深处达10多米。有人见过一条蛟龙在池水中游来游去,故取名龙池。蓝天白云、山峦林木倒映池水之中,疑入仙境,美不胜收。龙池里的鱼虾较多,人们常来休闲垂钓。据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龙女们常集聚在龙池嬉水玩耍,热恋中的情侣,往往有缘能见到龙女。靠山村,坐落在仙人桥山下。

    华山  华山位于仙人桥东侧,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兔儿跳,野鸡飞,鸟语花香。山后的村庄叫华山为花山,因山上映山红等山花很多。山阳的山腰上有个圆石洞,旭日东升之时,第一缕阳光即可照在洞口上,故名向阳洞。其洞深不可测,传说洞内有野兽和精灵,无人敢进入。与三佛山的朝阳洞一样,都通东海,向洞内扔石头,得两三个时辰以后才能听到石块沉入海底的回音。1980年代,轰动全国考古界的南黄庄文化遗址,就在华山之东不远处。

    采访调研时和孙丛敏、孙鹏波等镇村干部交谈,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口碑与文字资料,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6.187.3

     

     

    延伸阅读:东夷文化遗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境内先后发现史前时期遗址33处,大致可分四个文化时期,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以北辛文化为例,该时期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以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海边或距海很近的河口两岸也有分布。境内发现北辛文化晚期及大汶口时期的文化遗址15处,以翁家埠、西泓赵家、北斜山、小疃、西庄等遗址为代表,出土的陶器有鼎、罐、碗、鬶、钵、支座、纺轮等。陶质多以夹沙、夹云母、夹滑石(或贝壳)为主,陶色以不纯正的红褐色较为常见,灰黑陶极少,多为素面,少数有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和压印纹。均为手制,火候较差。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石锛、石锤、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等,均为琢制或通体磨光。遗址中除陶、石器外,有较多兽骨、猪骨和鱼骨发现,并且多数遗址有大量贝壳堆积。这类遗址以沿海浅海湾和河流、海口附近的台地上最为多见。从出土遗物分析,这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采集、渔猎经济在人们生活中占比重较大,但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已初见端倪。上述遗址其上限年代距今约6300年,下限年代在4500年以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开展,发现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1969年,堡上村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出土了部分青铜兵器和陶器。198112月,在仇家洼村西清理了两座墓葬,出土了部分铜器和陶器等。在19821988年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先后发现了北唐家遗址、东峒岭遗址、辛家口遗址、邢家屯遗址等四处遗址;堡上墓群、仇家洼墓群、前尹家墓群、石人泊墓群等十一处墓群。通过调查发现,对这一时期的遗址及墓葬形制、葬俗、随葬器物有了认识。

    境内已发现的众多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了这里的先民属东夷民族,特别是典型的南黄庄文化遗址,被史学专家认为是目前所见到的东夷人文化的最后面貌,被称为东夷文化的最后余晖。位于华山之东、南黄庄村西北的坡地上。东西长约 2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清理的墓葬均为土坑竖穴石椁或石椁积石墓,棺椁室先用不规则的石块筑成,然后用较大的石板封顶,其上再积以碎石。头向多朝东。随葬器物多置于墓穴两端的高台上,以陶器为主,有鬲、罐、簋、鼎等。多为夹砂红褐陶,质较松,纹饰主要饰于罐、鬲上,有弦纹、绳纹、刻划纹、乳钉纹等。

    南黄庄文化遗址因富含东夷文化信息,国内独特,特点鲜明,不忍割舍,收录本书中。南黄庄文化遗址北不远处是北斜山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乳山先民的另一居住聚落区,现探明面积12万平方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

    邑内学者赵钧波在《乳山市的考古新发现及其文化特点》中论述:

    “南黄庄类型的27处文化遗址几乎遍及乳山全境,而乳山周边地区的文(登)、荣(成)、威(海)、牟(平)、栖(霞)、海(阳)等地,目前尚无发现此类遗存。由此判断:乳山市东与文登交界的黄垒河,西与栖霞、海阳交界的马石山、岠嵎山,北与牟平交界的昆嵛山脉,南到黄海之滨,是当时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天然屏障,凭借这一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条件,被周势力驱逼到乳山一带的夷人,在文化和习俗上仍保留了东夷民族的文化特点,但其物质生活却倒退了一大步,几乎沦为原始状态,可以说这是晚期夷人在这一地区苟延残喘、濒临消亡的文化残存。由此也可以推断:乳山南黄庄类型遗址的形成,是当时被商周势力迫居海隅的东夷部落集团或土著国家盘踞的聚集地,也是东夷民族最后消亡的聚落点。至此,东夷文化发展到了尽头,东夷民族也随之灭亡。此后,尽管不再有东夷族,但东夷民族毕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显赫了几千年,他们的影子不可能完全消失,他们的子孙仍在繁衍生息。虽然东夷族最后被汉民族同化,但其文化因素却被汉文化所吸收、改造、融汇,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赵钧波字小粟,号半农、山阳。任乳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市博物馆馆长、冯德英文学馆馆长,曾任市书画院院长等职。为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对书画、篆刻、考古、道教、东夷文化等方面有造诣很深的研究。笔者赋诗抒意敬佩,题为《赠赵钧波先生》:

    号为半农勤耕读,德才持世入仕途。

    自谦小粟研翰墨,众赞大家绘宏图。

    考古山阳立新论,寻道海北续旧书。

    邑内有君雅风起,步合民声好公仆。

    其他参考文献乳山市文物所《乳山市文物发现研究与收藏》。(转自《乳山时讯》周末版2016.9.10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