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
洪兴院位于乳山市海阳所镇姜格村北。始于南北朝北魏,兴于隋唐,衰于民国,迄今一千六百余年。据传初建原为洪兴尼姑庵,后尼庵异地另迁,更建为大僧洪兴寺院。寺院宋、元、明时的传承继往无史料佐证,乾隆七年、光绪五年《海阳县志》均无辑录,唯有姜格村祠堂至今保留的清咸丰以后不同时期出让的土地契约,可知悉寺院近代产权变更及延续之脉络。民国成立后,洪兴院因佛事日渐衰落,于民国七年、三十四年先后改建为养正国民小学和姜格完小。
洪兴院始建日期,《乳山市志》载为明末。后经考证,上世纪40年代中期该寺捐公办学,大殿拆毁时,在释迦牟尼坐像下发现一狭小洞穴,内具三个套盆,盆中有一青色碗。据时年工匠忆证,青色碗附有北魏始建铭记,实物后遗失。洪兴院唐时曾因地震损坏而重修,其改建为养正国民小学时,于大雄宝殿前出土一完整唐碑和一镌刻有立马的长条形石板,立马的形态与唐三彩陶马非常相近。碑上刊有“重修洪兴寺碑记,唐贞观十二年因地震故重修,落成之日赴京…….”等字样。其时乡农无文物保护意识,石碑被匠人凿开各据己有,现收存半块残碑和立马石板。
据洪兴院捐帖载,寺院原建筑占地12亩,寺属生、熟地160亩,房屋56间,僧侣3人,属临济派,为准提菩萨道场。其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斋佛堂、客房、寮房、藏经室、钟鼓楼等,另置神像、佛像608尊,是乳山载史以来南部唯一一所寺院。
历史上的洪兴院斗拱飞檐、碧瓦粼粼、朱门赫赫,颇显庄严。正房五间坐北朝南,单层建筑;中三间为大雄宝殿,殿内正堂为释迦牟尼佛,高一丈八尺,泥胎鎏金,法相庄严。左右四尊侍者护持,前有两尊护法菩萨,空悬一铁网,中有彩塑大鹏金翅鸟及五百小罗汉。众佛像色彩柔和、塑型生动,大者丈余,小者尺许,或乘祥云,或骑异兽,形态不一,各具法相。西首是千手千眼观音殿(俗称十八只手神),座前侍立四尊送子观音。传千手千眼观音为菩萨前,为古时一皇帝女儿,自幼虔心礼佛无意出嫁,皇帝欲寻驸马与其成婚,其女执意不从,后私入佛门,皇帝无奈姑且任之。某日皇帝出巡,途经女儿出家尼庵,探望之余正色对女儿讲:“你贵为公主,弃富贵、伴青灯,真乃活受罪”。严辞之下尼姑不为所动,皇帝顿时恼怒,命左右欲将其双目挖出。尼姑立时怒目相向,顷刻其额头现出一垂髻小儿,面目如尼姑一般,自己动手将双目挖出抛向皇帝,肉身随即仆地。皇帝方觉为一时之怒铸成大错而心生悔意,后谥封公主为“千手千眼神”。
洪兴院正殿东一间为伽蓝殿,自右至左依次供奉关公、周仓、关平塑像;两侧墙壁原绘有壁画,因年久已脱落,所绘已不可考。寺院东厢房为四间,北一间是马棚,内伫关公桃红马、白马彩塑各一尊,马蹄缠有绊马索。相传二马原无绊马索,一日夜间出寺觅食,不料嚼食了四邻青苗,清晨回返浑身沾满露水和泥巴,寺人唯恐日后屡犯引邻争议,遂将其蹄绊上绳索。余三间则分列为十八罗汉佛像,每间为六尊,对过西厢四间为斋佛堂。面向内院的倒座房内设有把门将军塑像各一尊,传为商纣王二将,殁后为太公姜尚所奉。寺院山门东一隅和正南原设有钟鼓楼和戏楼,钟鼓楼黄铜大钟重逾八百斤,每日暮鼓晨钟,声传数里,余音绕梁。养正国民小学成立后,楼钟一度做校铃用,建国后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戏楼所在,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寿诞,寺院即办山会及诸般佛事,并撒贴邀约梨园名伶会戏三日,周邻善男信女及异地香客均在此日纷至沓来,焚香秉烛,朝圣礼佛,寺院一时香火鼎盛。
洪兴院内及院东侧,昔日各有一雌一雄两株银杏树。院东一株为雌,枝繁叶茂,秋时一树素果装点虬枝,蔚然壮观。院内一株为雄树,高近10米,冠幅达二丈余,遮天蔽日,树围需五人方能合抱,南部海上往来船只皆以此树为航标,当地人拜为“风水宝树”。岁逢节日山会或娶亲纳喜,人们都在树上挂彩贴红,以求福祚如意,方圆几十里民众敬树如神。树北曾有一龟趺碑,龟趺为六角“回”字形,碑正面为正楷阴刻,前后皆有字,碑文所述应为佛事铭赞之类。按常理推断,此龟趺碑在建之初应有三处,目前仅存一破损龟趺,其他两处尚未发现。
寺院东一眼古井尚存,深十余丈,水质甘冽,四时不涸,为人工凿就。古井修建于唐贞观中期,时太宗为稳定大唐政权,授意精通天文与堪舆的幕僚李淳风、袁天罡以代天巡狩为由,赴各地察勘龙脉。二人行至山东半岛,发现东南沿海一带隐有王气之象,遂微服前往。临近洪兴院,顿觉王气渐盛,经暗中勘察,二人断定洪兴院正处于龙脉之上。通常破坏龙脉主要有石剑镇气、挑断龙脉、掘井散气三种,李淳风与袁天罡暗访之时,恰逢洪兴院因地震损坏,僧众正在修缮庙堂,寺院主持也意欲掘一水井,以供寺院日常所需。当下二人便研议趁机游说主持将井掘深,一则顺水推舟投其所意,二则以井散气泄尽龙脉。或许冥中自有定数,洪兴院坐落居高,井掘深十余丈方才现水,且水如泉涌。据传凿至深处,下闻有人语,言之借锣钹用,凿井之人闻之大骇,疑将地凿穿,遂返。后井口取一大石中间凿孔以覆,井台加高尺许,以绳索系桶汲水。
洪兴院产业除佛堂一应建筑外,院属生、熟地有万家寨、葫芦山(现大乳山景区日月同辉处)等几处,其中万家寨是否与当地盛传日久的隐语“探得万家一口井,财富顶得一个山东省”中的万家有关,有待另考。但其在明洪武三十一年与西泓赵家村南沙帽山同被朝廷征作防倭军寨,并称为东、西二寨,则确有其事。另据姜格村祠堂现存契约记载,寺院属地先后于清咸丰年间、道光四年分批出让。民国三年曾对咸丰年因“发逆”之乱遗失契约重新补领,后民国六年时任主持清意将余下的部分土地出让给姜格祠堂。翌年养正国民小学依寺落成,主持清意因建校初期校方经费紧缺,情愿将祖遗寺产,除留部分熟地、生地以供寺中香火及僧人生资外,将余下熟地、草场均捐予养正学校作长年之经费。民国八年,新任主持觉修,因先师清意病殁殡葬费亏钱,再次出让部分土地。民国二十一年,觉修顺应时势,将寺院名下所有产业及一切什物悉数捐予养正学校。后寺院之香火等费皆由姜格村公会供奉。其本人同年弃释就儒,“自释袈裟不再诵经以礼佛”。由曾在养正国民小学担任教师,后任乳山南唐家村伪乡长的王敬安荐举,还俗于该村,不久依附国民党军丁綍庭部。解放后在乳山建筑社做炊事员,“文革”中因其参入国民党军一事被揭发批斗,自缢而终。
建于民国七年的养正国民小学,建校纪念碑保存完好,其时校分四教室,每室为三间。时海阳所尚无中学,其校建制与规模相当于现今的初级中学。建校伊始,校规肃严,秩序井然,学生为童子军,身着中式制服,头顶大檐帽,人手一支童子军棍,常由校方组织,掣彩旗、敲锣鼓、吹洋号赴各地旅行交联。民国二十七年,原海阳县专署刘占鳌莅校撰文褒扬:“乳山苍苍,黄海洋洋。优尽杰染,造福利乡。兴学育才,国之栋梁。盈门桃李,遍於四方,凄世身切,树人之行。杰颜自得,有德者昌”。后来才学者辈出,解放前海阳等七县渔民联合会领袖之一姜国元,“文革”时任文化部部长于会泳,之后原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厅厅长于占德,省人大法工委主任于仁柏,前中国驻瑞士大使辛福坦等乳山籍著名人士,少时皆在此校就读。
民国三十四年秋,寺院大殿及两株银杏古树相继被毁,洪兴院及养正小学统改为姜格完小,部分寺院遗物由姜氏祠堂收存。至此,千年古刹大僧洪兴寺院完成她最后的历史使命,只留下久远沧桑的故事和仅有的几处遗存,供人们追忆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