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
辛明路
安徽凤阳有个传说,朱元璋当放牛娃那会儿,有一次饿极了,就与同伴们把财主的一头牛给煮而食之了。吃完以后,同伴都担心财主追查。人家小朱却很有计谋,也有很好的攀爬技术,徒手攀岩,把事先留的牛尾巴插在山崖陡壁的石缝里。插好以后就跑回村,主动告诉财主,说有一头牛钻进山里去了。财主到现场查勘,可不是吗,牛尾巴还有一截露在外面呢!这是凤阳版“牛伏山”的故事,《金岭银滩乳山》里也有个乳山版“牛伏山”的故事,结合采访到的情况,加以整理:
现在的乳山市下初镇胡家口村,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靠出租耕牛为业的财主,他的牧童每天都要把待租的牛儿赶到山坡上吃草。牛儿伴随着牧童悠扬的笛声,尽情地、欢快地啃着草儿。牧童还要定时赶着牛群到溪边饮水,那些牛儿倒映水中,加上青山白云的影子作陪衬,这景致,真是美如诗画。牧童也总爱站立溪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有一次,牧童突然看到水中有一头牛的影子与众不同,且满身金光闪闪。他感到好奇,走近一看,还真的是一头金牛。牧童知黄金贵,就急忙去捉那金牛。他用力拽着牛尾巴,想拉住金牛。最终人小难胜牛力,受了惊吓的金牛挣脱后,就奋蹄朝北跑去。
那金牛跑到一个村口,村民们发现来了一头金牛,急忙拦截围捕。金牛像是发怒了,用牛角触倒一堵墙后继续奔跑。此村海拔较高,后来就取村名为“上触”。后来写着写着,就成了如今的“上初”。
金牛冲出这个村后,又跑到了北面的一个村。村头有一位村妇正在驾牛碾米,金牛看到拉碾子牛,竟迁怒于它的同类,向拉碾子的牛冲去。两牛都犯了牛脾气,你拱我,我拱你,打起架来。村妇护着自己的牛,拿起簸箕朝金牛打去,打下很多金牛毛,纷纷落入旁边的河里。此村后来就叫“簸箕掌”,据说,簸箕掌的河里能淘出金子来。
金牛被打后更加慌张,掉头向东南跑。跑得太急,不小心把牛角触到了房墙角上。这村海拔较低,人们就把这个村叫做“下触”,后来写作“下初”。
连受窝囊气的金牛又转头向东北跑,路上遇着一位扛着镢头下田干活的老汉。老汉一看是头金牛,举起镢头就阻拦。金牛躲开镢头拼命奔跑。后面追来的人问老汉:“金牛往哪儿跑了?”老汉气喘吁吁地说:“使驾不住!”按当地方言,使唤,含降服的意思;驾驭,含征服的意思。老汉一急,说了句让人发笑的省略语,意思是说没有拦截住那牛。因老汉的话中有“使驾”一词,此后,老汉的村子便被人们称作“使驾疃”,后简写“史家疃”。
那金牛又往北跑了一阵子,又饥又渴,看到两山之间有股清泉,就前去喝水。牛嘴刚触到水面,就像触动了机关一样,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两山迅速合到一起成了一座新大山。这座新山,人们称之为“金牛山”。
金牛喜真、向善、爱美,打这以后,想看到它的,必须是诚实纯真、勤劳善良、聪慧美丽的人。所以以后当地俊美的姑娘,在八月十五月明之时,找个僻静的地方,把自己的梳妆镜平放在地面上,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金牛山下面的景况。所有看到了的姑娘都是这样说的:金牛山下如仙境一般,绿草茵茵,流水潺潺,万物井然,是一片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金牛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里面。每当有姑娘探视金牛的时候,它总是昂起头来,“哞哞”叫上几声,算是打了个招呼。
据《隋书·辛公义列传》载:“牟州山出黄银,获之以献。” 牟州,今牟平、乳山一带。唐《元和郡县志》补充性记述:“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开黄银坑在县西南90里垛山”,并有“产金九屋”之说。 宋代,境内采金业日盛。到了元丰元年,胶东采金业已具相当规模。登、莱二州采金人多达数万,年产金9573两,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89%。《元史·食货志》载:“产金之所,腹里九处,有济南、宁海……” 明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遣太监陈增来胶东督采黄金。清初,为巩固统治,朝廷控制采金,境内采金时断时续。光绪三年,李宗代在金牛山一带开矿。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德国签约,允准德人开登州五矿:金牛山北麓、铜锡山东坡、茅山北端、金碃岭、轨道山西坡。德国人采金不顺利,共开平坑数道,直井3眼,历时9年的浩大工程,却也没有找到主矿,被迫于光绪三十四年停工。昏庸的清政府竟用白银32万两,赎回了上述的5矿。本来就是我们的矿产资源,他们主动不干了,何必用赎的方法收回?
《乳山市志》载:“1941年,由共产党领导的北海专署实业公司矿山局派黄县庄利太等数人到下初乡的英格庄一带指导当地人采金,筹措抗日资金。至1943年,采金点遍及英格庄、王格庄、黄格庄、初家沟、芦头、马台石、辛家庙等地。采金者受益颇丰。1958年,停止私人采金。此后10余年,因乳山撤县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采金业未有进展,境内丰富的黄金资源未得到开发。”
乳山黄金开采进入高峰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相继建成乳山金矿、铜锡山金矿、三甲金矿、唐家沟金矿、胡家口金矿、胡八庄金矿、金碃岭金矿、白石金矿、峒岭金矿、大业金矿、千岭金矿等。到本世纪初,乳山的黄金年产量稳定在10万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