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港
辛明路
潮水一起一落,形成了强大潮汐能。利用潮汐能发电,就成了人们的一个探索目标。有能储蓄大量海水的海湾,并且可以进行土建工程,是建设潮汐发电站必须具备的地理条件。其基本原理是,在海湾筑起一条大坝,使之形成天然水库,利用涨潮时水入库的推力和落潮时水出库的泻力来发电。满潮没有落差时,机组则暂停运转。上世纪60年代,乳山就率先兴建了这样的电站——金港潮汐发电站。
那时,水电专家对我国沿海进行了考察。从潮差和建站的条件上看,山东、浙江和辽宁沿海,可建潮汐发电站的地方有398处。其中,现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金港海湾,被圈定为是修建我国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潮汐发电站的地方。金港海湾是个湾中湾,在乳山口海湾南岸的金港村。就当时的拦海大坝合龙能力而言,这无疑是个最佳选择。那时国家很穷,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就按“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金港、池源、西泓辛家、西泓赵家、西泓于家、赵东庄、大庄、三甲疃、邹格9个生产大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兴建。
乳山金港潮汐电站建设领导小组在做好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以后,1970年7月率人马破土动工。工地上标语醒目、红旗飘舞,人来人往、一片繁忙。当时9个大队竟没有一台拖拉机,运送土石全部是人工小车推、筐子抬,其艰巨和艰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领导小组号召开展劳动竞赛活动,青壮年男劳力一车就推500多公斤;中青年妇女也把筐子装得满满的,抬起来一路小跑;老人孩子送水送饭,也是忙得团团转。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驻海阳所帽山的部队拉了上去,战士们扛起装满土石沙子的麻袋一齐投向“龙口”,被水冲走了就再投。经一昼夜的会战,合龙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庆贺胜利。闸门修建和设备安装也是赶时间进行,于1970年11月电站基本建成。在施工条件极其差的情况下,工程速度之快、质量之好是出乎人们预料的,它应了那句老话:人心齐,泰山移!
据水利部门记载,金港潮汐电站采取的是单库单向发电,电站海潮水库的坝长890米,坝高平均3米,总库容49.8万立方米,有效发电库容36.6万立方米。水库进水闸8孔,设有框架木面板自动启闭闸门。电站厂房为开敞式蜗室,弯肘形尾水管,装有轴流定浆立式水轮机3台,转轮直径1.2米,设计发电水头1.52米,总流量10.78立方米每秒,单机容量40千瓦,总装机120千瓦。投资27.76万元。
1970年12月5日开始运行发电。当天,9个大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比过节还热闹。池源大队有一位6岁的孩子,看到自己家的电灯亮了,高兴地向邻居家跑,去通知婶子大娘们赶快开灯。跌倒了爬起来再跑,到了这家又到那家。人们兴奋喜悦的心情,从这孩子身上可见一斑。
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电站原安装的3台木制水轮机,其效率低,机组和传动设计也不够合理,水下部件遭受海水腐蚀,并有海蛎子等生物附着,水轮机转动不畅,影响了发电质量。加上不到10多公里外的白沙口潮汐发电站,正如火如荼地热建中,1973年上级决定,金港潮汐发电站停业,由水产部门改营对虾养殖。
顺便介绍简介白沙口潮汐发电站:坐落在银滩西部海湾,也是涨潮纳水,退潮发电,单库单向型发电站。1970年11月动工兴建,1975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78年7月,1、2号机组安装完毕,8月1日正式发电;1983年4月,3、4号机组运行;1987年9月,5、6号机组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960千瓦,日均发电4000千瓦小时,时为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1984年11月,陈云同志题写了站名:乳山县白沙口潮汐发电站。
金港既是个地名也是个行政村名,因盛产蚬子等海产品,为进金纳银的富饶之地,故名。金港是因为潮汐发电,纳入“山水故事”调研课题中。金港潮汐发电站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试验性质的,为后来的潮电事业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现在虽然不发电了,但也是世界潮电专家们心中的圣地之一。这曾经的奇迹,未来的古迹,我们应当加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