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
辛明路
沿海各地多有烟墩山,是在自然山的顶部又人工加高一截,使之形成一个平台。备足燃料,发现敌情时,升起狼烟报警。
我最熟悉的是小乳山北面金港村的那座烟墩山。当年我在西泓完小读书时,常到山上摘松球。姜玉洛老师给我们讲,这个烟墩是戚继光的抗倭部队修筑的。我家门前海边,是堆积很深的大鹅卵石区,卵石堆下有很多人工砌成的藏室,老人说是戚继光的军队教老百姓修建的,用于藏身和藏物。藏室两个口朝上,用硬木做成架子放在出入口上,架子上再放一些鹅卵石,既起隐蔽作用,又能通风。从烟墩和藏洞两种遗存中,我知道了倭寇。长大后虽然无缘以历史研究为业,但对史料中有关倭寇的记载却是很留意的。
1223年,日本肥前、对马、隐歧一些地区的人,在海捕不丰、年景歉收的时候,就拿起武器,乘船到朝鲜半岛进行打劫,这大概是倭寇形成之始。随着倭寇组织的发展,他们的抢劫范围也由朝鲜扩大到中国。倭寇在海上劫掠往来商船,靠岸洗劫滨海村庄,并与日商勾结,商有利则经商、商无利则掠抢。1307年,日商仗着倭寇撑腰,反对元朝官吏进行商货检查,焚掠庆元。1316年,日商在浙东再次以交易纠纷为借口,进行大规模掠夺活动,元朝政府无奈派军队前去镇压。
1335年,日本的足利尊氏起兵,形成了岛国南北军政对峙的局面。日本原来的武士各为其主,参加了南北战争。战争也将原来的农民和渔民沦为武士,使武士群体不断扩大。战争失利方的武士们失去了主子的豢养,逐渐成为贫穷无靠的浪人。后来浪人多加入了倭寇的队伍里去,使倭寇的危害能力增强、为害次数增加、为害范围增大。日本的《太平记》记载了当时的一段情节:“四十余年间,本朝大乱,外国亦不安宁。乘此动乱,盗贼四起。山贼当路,旅客不敢穿行树林;海盗出没,商船忌遭其毒手而避之。贪得无厌之浪汉,结群聚伙,占据沿海岛屿……盗贼备置数舟,拥向元朝、高丽之港口,劫掠明州、福州之财宝,焚毁官衙、寺院。” 倭寇组织,就是一些专以杀人越货为业的武装集团。历史上出现过的较大倭寇集团有:宗像氏统辖的内外大岛倭寇,大友氏统辖的丰后沿海倭寇,大内氏统辖的志贺、灶户社岛倭寇,志佐、佐志、田平、呼子等统辖的隐歧、平户各地的倭寇等,其中大内氏所辖的倭寇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后来倭寇竟与邻国的海盗、土匪、逃犯相勾结,所到之处“无噍类”,闹得邻国沿海“无宁岁”。当然,当时受害国的皇帝昏庸无能、护民不利,是难辞其咎的。
1363年8月,“倭寇入登州,宋将刘暹击败之”,这是现找到的元代胶东抗倭之记载。明朝,倭寇在胶东沿海活动十分猖狂,明代史料记录在案的就达13次。1377年,为防倭置宁海卫。1384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山东沿海诸城。1389年,倭船20艘于北海登陆劫掠,宁海卫指挥佥事王镇、赤山巡检刘兴率部抗倭,斩杀倭寇7人,获其器械,倭寇逃循。1398年,倭寇袭宁海(乳山时属宁海州,倭寇这次登陆地点在宁海州南海岸的白沙海口,即现在银滩潮汐发电站遗址处),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佥事陶铎统兵抗击,斩敌30余人,倭循去。
同年5月,置大嵩、成山、靖海、威海等7卫。乳山境内此时在沙沟寨兴建海阳守御所。光绪《山东通志》载:“海阳守御所城,砖城,周三里,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二尺;西南二门,楼铺二十九,池深一丈,阔二丈。”楼铺呈圆弧状,伸出城墙之外,可灵活御敌。内城有千户所公衙、兵营、兵械库、马棚、仓库等分设施。还有水军、马军、船军等配备,有海上巡逻船10艘,有巡城军马10匹。海阳守御所屯兵编制1120人,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镇抚2员,百户10员。每个百户所领112人,设总旗2名,小旗10名。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镇抚为从五品。在修建海阳所城的同时,又在洪兴院西南、西泓赵家村南两个地方修建军寨,并称为东、西二寨。海阳所城与这两处军寨形成东西声援的格局。东寨叫万家寨,西寨叫纱帽寨。西寨建在西泓赵家村南的纱帽山上;东寨东邻姜格村,据传此地原来有个万家村,所以取名万家寨。
1408年,倭犯成山、宁海,营、卫之主,以愈严,始置备倭都司,海防体系趋于完备。1416年,倭船32艘,犯杨(洋)村岛(今属乳山市徐家镇)都督同知蔡福等合山东都司兵,将敌击退。
1419年,登州水师和辽东驻军配合,在金州东北的望海埚,将倭寇主力2000多人全部歼灭。1427年(宣德二年),为应援沿海卫、所抗倭,于文城西门里建文登营,辖成山、靖海、威海、宁海4卫;宣德十年,东迁5千米,建文登营新驻地。此前后近20年的时间,倭寇未敢在胶东轻举妄动,而是在南方沿海频繁出没。
1439年,史载:“是年寇大嵩所(大嵩所在浙江宁波,大嵩卫在山东海阳),入桃渚,官庾民舍,焚劫一空,驱掠少壮,发掘冢墓。束婴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捕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荒淫秽恶,至有不可言者。积骸如陵,流血成川,野城萧条,过者陨涕。”
1561年4月,明朝刚训练了两个月的戚继光的新军,在与倭寇的龙山之战中,击溃倭寇贼船百余艘、斩获万余人,救出被俘男女5000多人,取得了中国抗倭以来的最大胜利。当年5月,戚家军又全歼入侵台州的倭寇2000余人,解救被俘虏民众1000余人。经过戚家军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566年,我国沿海倭寇的老巢基本被荡平,倭寇主力被消灭,但小股倭寇仍然为害频繁。
威海是受倭寇袭扰较重的地区之一,特大规模的抗倭战役虽然未在境内打过,但小型的战斗却不少。
1408年,倭寇占领了刘公岛,进犯威海港,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百尺崖所,却在东南面海岸登陆,很多百姓遇害。倭寇在攻打卫城的时候,卫城指挥佥事扈宁率军奋力抵抗。在百姓的支援下,守城将士连战三天三夜,倭寇始终未能得逞。后来徐国公率军援救,中国军民内外夹攻,倭寇大败而逃。
1555年,一股倭寇从胶州乘船到威海卫北海面停泊,伺机掠抢。威海卫守军在百姓的参与下,严阵以待,倭寇无从下手。几天后,倭寇沉不住气了,铤而走险,登岸抢劫,被我军民全部抓获。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调集南方水陆官兵,登州遂成御倭重镇,文登营改为守备府。
1735年(雍正十三年),裁威海、成山、靖海、大嵩4卫,以威海、靖海2卫并入文登县,以成山置荣成县,以大嵩置海阳县。
1850年,倭寇勾结海盗头目刘大头,聚结1000多人,劫走威海百姓10艘渔船。当驶经威海东海域时,登州水师后营经制外委范景增指挥守军在刘公岛海面进行截击,威海居民戚惟达兄弟5人组织义军100多人随军参战,配合守军给予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交战中,我军民的船只被倭寇击沉两艘,范景增、戚惟达等42人为国捐躯。
乳山是抗倭海防要地,境内御倭名城海阳守御所,明代及清早期是省直辖的军事要塞。前文因受按时序叙事的限制,说到海阳所时未说透彻。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载:“凡守御所皆不隶卫。”《明史》里记述更清楚,海阳守御千户所直属山东都司。该志又载:“国朝顺治初裁各卫所、指挥千户,改设守备千总。十二年,裁福山、寻山二千户所,奇山、宁津、海阳三守御所。雍正十三年,裁成山、大嵩、靖海、威海四卫,成山改为荣成县,大嵩改为海阳县;靖海、威海俱改为巡检司,属文登。”此处对海阳所裁撤守御所的时间记述是准确的,而把当初建所的时间却错记成“成化间”(应为洪武三十一年)。海阳守御千户所从1398年成立到1655年撤守御所的257年中,一直是个省直属单位,是乳山境内迄今为止国家所设的军政机构之级别最高的。隶属大嵩卫,那是在撤守御所改守备所之后的事。守御与守备,虽然仅一字之差,但级别是不一样的。
文史学者赵钧波先生在《乳山沿海的明代御倭设防考略》一文记述:“乳山明代设有守御千户所1处,御倭巡检司1处,炮台4处(明清两代设置),军寨遗址9处,烟墩遗址26处”。东起浪暖口,西至乳山口西岸,密密麻麻,布满了军事设施。现在好多地名与此有关,好多乳山人也是那时的军户后裔。
至今人们形容哄抢东西,多会说:“就像倭子上了岸一样!”倭寇的恶劣,可谓影响深远也。倭子究竟残害了多少人,给所洗劫过的地方造成多大的损失,至今也没能查到相关的数字,这也许只有那些目睹了人民抗倭斗争的烟墩山知道。
乳山的山山水水,都是那样的美丽,应该写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辟专篇写烟墩山,是因在人文历史上其位置重要;也是旨在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更好地建设和保卫我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