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岛
郑华
我早就听说,西黄岛是镶嵌在大乳山开发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背山面海,冬暖夏凉。那山,含青滴翠,鸟语花香;那海,湛蓝明净,怀珠纳鲜。
我的朋友大地飞歌是西黄岛村人,据他介绍,西黄岛村名源于皇带山,皇带山下的海水中,传说出产一种奇砚,特点一是颜色与墨色一致;二是手感奇凉,在炎热的夏天用口呼之也能有水珠,可直接研墨;三是硬度如钻,砚台落地摔不掉角。因为产量极低,所以从发现后,就成了皇宫中的专用品,不准宫外使用。因为出门不用带水研墨,所以就成了皇帝外巡时的必带之砚,人称“皇带砚”,皇带山借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反感皇帝二字,那山慢慢改称为黄岛山(起初叫皇岛山),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的一些自然村分别从邻村中划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行政村,村名依山名,所以版图上就有了一个西黄岛村。为何冠以“西”字?是以当时的乡机关所在地海阳所为出发点的,即在海阳所西面的意思。
西黄岛村前是山东省在册的22个渔码头之一。那里的居民,勤劳善良,豪爽淳朴,热情好客,是开展风景旅游、民俗旅游难得的好去处。在区、镇、村各级各界的努力下,西黄岛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旅游观光。
朋友寒梅的一篇《赶海小记》,引发了乳山卓越社区网站朋友的第一次相聚活动,大地飞歌朋友主动担当起这次西黄岛赶海的导游兼组织,报名去西黄岛赶海的人数与日俱增,赶海对我这个在山区长大的人来说,太具有吸引力了,我土生土长在山区,眼睛所及之处就是大山,从小是在山里摸爬滚打的,感觉我们山区的村子,个个像是安在一口大锅底上,山是锅沿,村子是锅底,夏天像口绿色的大锅,只有到了冬天,才显现出青灰色的锅的本来面目。大海是我二十四岁那一年在乳山银滩见过的,乘游艇到了海中心的一座小岛,在那里,我也赶了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海,这对一个生长在山区的女人来说,真的是一种乐趣,与亲近大山有着不同的一种感受。我决定走近西黄岛。
跟朋友们一起驱车来到西黄岛后,放眼望去,夏日里的西黄岛山清水秀,蔚蓝色的大海像面镜子,在阳光下波光闪闪,清新的海风,吹开了我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大家的心情,像海面上翻飞的海鸥一样欢快起来。大地飞歌在他的老家,给我们找来了船老大鞠涛大哥,我快乐地与大家一起相搀扶着上了船,在船上,往北远看,大乳山浑圆而巍峨,小乳山陡峭而灵秀,一些不知名的山逶迤绵延,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知道的古今故事。山下小桥、流水、绿树、红瓦,风景如画;往西远看,小青岛、神女峰倒映水中,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如临仙境的感觉;往南是汪洋一片,我虽不是在望洋兴叹,但也确在想,大洋的彼岸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东面是皇带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山虽然无仙,却因皇带砚而闻名于世。近看,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轻舟缓行,岸移风随。渔民养殖用的浮飘,整齐有序地排列成行,像阅兵式上的众多方阵,在接受着我们的检阅,到这时,我的心情欢快极了。
跳礁赶海,我是第一次,赶海不在“业绩”大小,赶的是乐趣,是领略大自然风情的。走近西黄岛,我领略的不仅是西黄岛美丽的容颜,更让我满怀喜悦的是,它正像乳山的儿女一样,以其锐不可当的朝气即将走出胶东走向世界!
环视美丽的西黄岛,我的微笑挂在脸上,心儿却久久地留在了那里。时隔一年,眼下正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走近西黄岛,带去了我的祝福,带走了我的遥望,我祝愿西黄岛永远年轻,永远像葵花一样向着太阳笑。
为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西黄岛的人文传说和丰富物产,我把辛明路《神秘面纱里的西黄岛》附录如下:
大乳山景区里的西黄岛素有“三旺椅子圈、三宝黄岛山”之说,是块少有的风水宝地。
黄岛山东部的山脉,形似一把太师椅,人说出官宦、出贵人;椅子圈下方的潮间带上,有三个水汪,人曰“三旺”,主着家业兴旺、身体健康。
所说的“汪”,就是落潮后仍然有水的地方。一个名“大汪”,汪内是泥滩,四周是碎石;一个名“小汪”,在大汪的东南面,中心及四周全是沙;一个名“珠砬汪”,在大汪的西南面,汪底是石质的,四周全是大礁石。
老百姓的传说很有意思,该村地处革命老区,参军打仗的人很多,别说没有牺牲的,就连一个挂彩的都没有。赵秀章从抗日战争打到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的那个连,带他仅剩下16个人;赵明林打济南,晚上他还是小战士,第二天早上就是排长了,因为全排就他没有牺牲,也没有受伤;赵轮章打淮海,衣服湿了嫌冷,在一个炮弹坑避风,连长过来说:“灶上已生火,你快去烤烤。”他刚离开,“呼呼”来了一发炮弹,正好落在那个弹坑里。在灶前烤了一会,没有草了,他就出去拿草,又一发炮弹打过来,正好落在锅里。他们中的年龄最小的迟常太,后改名为迟群,担任过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等职。
所说的黄岛山“三宝”,一为宝砚:黄岛山下的海水中,传说出一种哈气即可研墨的砚石,皇帝外巡时必带,故称“皇带砚”。二为宝洞:黄岛山南山脚下有一天然的山洞,据说老人讲,在洞内生火,10公里外的帽山上冒烟。传说为了防止倭寇和海盗的抢劫,先人们把大量的金银珠宝藏在洞里面。此洞以前是鸽子的栖息地,因此又俗称鹁鸽洞。三为宝树:传说菩萨娘娘宝瓶中的青枝掉下一节,落到黄岛山的前怀。打那以后,黄岛山的崖缝里,有了一棵耐冬树在叠绿吐翠,树龄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西黄岛是乳山牡蛎的重要产区之一。关于牡蛎,还有一段美丽传说。当年三圣母化作大乳山时,为了此后孩子的生计,把部分乳汁滴洒到海岸边,变成了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营养丰富,鲜美异常。故人称“母沥”,后写作牡蛎。因其天然的“丽质”,牡蛎在很多国家都享有美誉。在古罗马,人们称它为“海上美味圣鱼”;在欧洲,被称为“海洋的玛娜”(意思是上帝赐予的珍贵之物)或者是“海洋的牛奶”;在日本,被称为“根之源”或者“海洋之超米”。圣母滴沥的乳汁,使乳山成为中华大地著名的“牡蛎之乡”。
西黄岛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其鲜美程度,无与伦比。牡蛎养殖的兴起,使之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多采取筏式水面养殖法、滩涂人工造礁潮间带养殖法,加上岸礁上野生牡蛎的采集,乳山多年稳坐全国“牡蛎大县(市)”的第一把交椅。最值得一提的是筏式水面养殖法。其使用区域,西至乳山口、东至浪暖口。因这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潮流畅通,风浪较小,乳山河与黄垒河奔流入海,带进了大量天然饵料,所以非常适合牡蛎筏式养殖。浮漂下面的网笼里,牡蛎在过滤着海水,吸收营养,赛着伴儿成长。
乳山自古便有“生吃牡蛎活吃虾”的习惯。沿海居民经常在礁石上撬开牡蛎上壳,生食其肉,滑而不腻、鲜中含香,别有一番风味。牡蛎还可以制成蚝油、罐头等产品。其肉含锌量极高,对孩子健康非常有利。乳山牡蛎,早就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城市市场,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15个国家。经时任乳山市工商局局长陈汝忠先生等人的努力呈报,于2008年11月13日,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乳山牡蛎”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全国现有唯一的一枚贝类“地标”。西黄岛一带的牡蛎,带着三圣母的恩情,将惠泽到更多的人。
这一带沿海,蟹的品种相当多。泥滩和沙滩上有穴居蟹,礁石缝里与海乱石下有寄宿蟹,品种多,数量大。岁蟹(梭子蟹)、赤甲红(日本鲟)、大夹娘(招潮蟹),大家都很熟悉,选几种有可能读者不了解的,作以叙述。
虎蟹——大乳山的维多利亚湾、葫芦湾和福星湾的沙质潮间带上最多。蟹壳发黄,有王字纹、胡须样的图案,像个老虎头。体型方而厚,体重能达半市斤。它们太漂亮了,煮熟后,人们往往舍不得吃,晾成标本,当壁挂装饰品。这种干虎蟹,海边人多用于馈赠内陆亲友。2008年春天,在福星湾发现了貌似北京奥运吉祥物的“福娃”虎蟹,媒体争相报道,成为一时美谈。
鬼蟹——黄岛山周围海乱石多,小时候去赶海,我好奇地问爷爷:怎么个个石头底下都有一只鬼蟹?爷爷说:“当年,三圣母姐妹俩用造物术消灭海妖,天上飞下无数石块,块块都像长着眼睛一样,一齐向海妖们砸去,顷刻之间,小妖全部被砸在石头下面,后来它们就地转生,就成为了鬼蟹。因为当时用的石头数量和海妖数量是相同的,所以每块石头下面都有鬼蟹。”鬼蟹的单只体重一般不到一两,除了会调皮地“做鬼脸”外,腿细而长,其身体比例不协调。虽然面目丑陋但是口味极美,磨制的蟹酱,口感最好、味道最正。
豆梨子——喜泥质海岸,大乳山后、小乳山东南海边盛产这种小蟹。其壳光亮如山梨子的皮,大的也不过二两重。喜欢淡水与海水交汇的涝洼地带,如果有片芦苇,那是它们再高兴不过的事了。它们把穴挖得很深,睡够了,大白天也有恃无恐地在“户外”活动。如果听到脚步声,会闪电般地钻到窝里去。“飞毛腿”也有个弱点,如果夜间突然打开手灯或者其他光源,它们会被照懵的,看不见自己的窝,只好乖乖地当俘虏。其壳较薄,油炸后可以连肉带壳食之。
牛使排——长方形的蟹身、整齐的蟹爪,像牛拖碾土块的“排子”。大的体重也不过半两,食之有股土腥味。它们与豆梨子生活在同一个经度上,岸上有豆梨子了,岸下多是有牛使排。退潮后可见到成群结队地在泥滩上,仿佛蝗群扑地。其习性也与豆梨子接近,穴居、擅逃;其弱点也相同,灯光一照,任人收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人在潮水将退枯时撒扬“六六六粉”,成片的牛使排被药杀,捡回家磨蟹酱,真可谓是无知无畏。
石夹斑——与鬼蟹生活在同经度上,只是纬度有差别。石夹斑在涨潮时的最高水线处,鬼蟹在落潮时最低水线一带。石夹斑是小团体主义的奉行者,喜欢男女老少凑在一起,我曾见过一窝多达20多只的。它们居住在大礁石的缝隙里、可掀动的岸边乱石下面。个头、体重与牛使排差不多,但体型方一些、壳也厚一些,身着青灰色外套。石夹斑的通常吃法是放入臼器中捣碎,用水飞的方法,慢慢搅动,把肉和汁溶解到水中,然后滤掉碎蟹壳。蟹汁烧开后,像豆浆点了卤水,结晶成豆腐脑状。虽然其他蟹子也可以做蟹脑,但石夹斑做的是佳品。蟹脑浇面条风味很独特,以浇地瓜面汤为最有名。
吱吱吆——这种蟹子个头也不大,最重的一两多沉,体厚短腿,壳上带有瓢虫样“星状斑”,看上去典雅美观。每当退潮后,它们就跑到沙滩上觅食。一旦发现有人走近,蟹爪急扒,迅速地隐没于沙中。扒沙时蟹腿关节发出“吱吱”的响声,故名。其肉质细嫩,鲜味纯正。
沙骑流——这种小蟹看到的人多,吃到的人少,原因是向窝内逃速度极快,难以捕捉。个头比石夹斑小一些,颜色微黄。退潮后,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出现。专门吸食沙粒上的有机物,沙子被它们的唾液粘结成一个个小球,大小一致、整齐有序地布满沙滩,那场面,煞是好看。
人们常说“麦黄蟹”“豆黄蟹”“稻子黄梢蟹子满膘”,海蟹最肥的时候,在春秋两季。春季公蟹(尖脐)胖,秋季母蟹(圆脐)肥,故有“春吃尖脐秋吃圆”的说法。另外,母蟹没有戴花(产卵)前,也是又嫩又香;蟹子在蜕皮换壳前,硬壳里已有一层软壳时,更是又肥又鲜。需要说明的是,简要而淡然地记录上述现象,不是鼓动大家去喝蟹脑或吃蟹酱。
如果你听着西黄岛的古老故事,垂线于海岸钓鱼台,行走在亲水木栈道上,解馋于海鲜大排档,嬉闹于亲海沙吧,欢笑于海面游艇上,竞技于健身运动场,你就能全方位地欣赏到西黄岛的自然美丽和人文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