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山
辛明路
棉花山在乳山市最大的岛屿——杜家岛的西部,正西与浦岛隔水相望,潮水落枯的时候,踏石跳礁就可步行进入浦岛。居住在棉花山的人家,现有10多户,是属杜家岛村的一个居民聚落。
这里是历代风水先生话题较多的地方。传说唐朝袁天罡和李淳风,遥看这边有一股帝王之气,便寻踪来到棉花山。看到海岸边有一巨大礁石,呈龙椅形状,石质似翡如玉,被海水冲刷得水光溜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袁、李二人携众兵,费了好大的劲,才将其炸毁。海阳县大辛家村,一度多有青壮年人夭折。找来看风水的人,那风水先生说,问题出在东面的海岛上。他们越海来到浦岛,看到岛上有块蛤蟆形的巨石,蛤蟆的嘴正冲着他们祖坟。浦岛的奇石也挨了一炸。棉花山西北海岸的潮间带,退大潮的时候,可见到七座坟墓,人称“七盔坟”。据说是“江南蛮子”睬的好地气,将他们父母的骨灰,从江南背来安葬于此。
棉花山在历史上真正震动朝野、惊动朝廷的时候,是清光绪年间。家住棉花山的宋煊文,年轻时在劳作之余,博览群书,勤奋自学,考中了监生。他为人乐善好施,极富正义感,性情刚烈,不畏强暴,在乡里享有很高威望。
清光绪三十四年,海阳知县吴延祚滥加浮捐,宋煊文赴县衙据理力争,为民请命,吴延祚无奈革除了浮捐。方奎继任知县时,正赶上灾荒年,但这位方大人为了中饱私囊,不顾百姓怨声,刮地三尺也要横征暴敛。宋煊文联系乡民多次联名上书,请求裁减捐税,方奎恼羞成怒,于1910年5月3日将宋煊文逮捕入狱,并革除其监生功名。适逢登州知府文淇来本县查案,宋煊文的儿子宋埙吉拦舆为父鸣冤,冤未申成,反而也被关押了起来。消息传出后,激起四乡百姓震怒。宋煊文的族人,时居南泓村的宋维屏等人四处奔走,联合海阳县徽村高启旺等人,组织民众万余人,有武器的拿起武器,没有武器的拿着锨镢,于6月6日武力攻破海阳城(现海阳市凤城镇),砸开监狱,救出宋氏父子。6月7日,方奎被迫接受了宋煊文、高启旺等人提出的裁免捐赋、赈济灾民等条件。民众的这次抗争,对清廷的震动很大。怕进一步激起民变,议决将方奎免职。
方奎的继任者对民众采取了疯狂的报复措施,高启旺等人牺牲了。有人冒险火速前来送信,让宋煊文赶快躲避。宋煊文考虑到组织抵抗条件尚不成熟,为了避免更多无辜百姓流血,他率领4个儿子远走黑龙江省。第二年风声稍缓(已为辛亥革命时),他和儿子们就回来了。回来后,仍心系民生,致力于公益事业。斗争的实践使他逐渐明白了,灌输民众文化,唤起民众觉悟,才能真正地变革社会,才能真正有人民的福祉。他晚年思想更加激进,倡导新学新政。新学兴办之初,他不避社会舆论,欣然将子女送入新学读书,以起到了表率带动作用。
宋煊文仗义疏财,对有困难的人尽量帮助,自己的生活却相当俭朴。渔业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家庭收支委托大儿媳妇记账管理,每月向他汇报情况。他要求子女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文钱,不丢弃一粒粮,唯有对教育最舍得投资。家庭中不论男孩女孩,他都要求读书求学,励志成才。一有空闲,他就教孙子孙女们读书写字,其乐融融。他在世时全家老少30多口,和和睦睦,一直没有分开过。宋煊文逝世后,其后代全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为当地知名的革命世家。他们或立战功、或有政树,均为家族的骄傲。其中县团级以上职务的10多人;宋煊文的孙子宋寒毅,曾任共和国驻摩洛哥、苏丹等国的大使。
从杜家岛村到棉花山,沿海边弯弯小路,要走四五里路。一路碧水吻岸,花草树木倒映水中,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如果非得从中挑选出最精彩的地方,我选杜家岛东北岸兵营至宋煊文故居那段区域。那里素有“九沟十八岭”之称。九条山沟,十八道山梁,拥挤在一个狭小的地带,活似一道名山大川的微缩景观。这景观中的奇特秀美,你可能会想象得到。沟壑中繁花似锦,有山菜花、山菊花、山蒲花等;野果飘香,有小时候常吃的“兔子蛋”、“小孩拳”、“咕浆果”、“山册李”、“棘针枣”、“野葡萄”等;还有各种不知名的鸟儿昆虫在忙碌,飞的醒目、跳的有声。山梁上多松树、樗树、欧果树等,高低有致,婆娑参差,并时有野葛缠绕其上。
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棉花山和浦岛是不可多得的坐礁垂钓的好地方。浦岛南山脚和西山脚海岸,间隔不远就有平面礁石,是天然的钓鱼台。礁下海水极深,不用钓竿,直接用手扯线即可。手扯线的好处是,可手感鱼儿咬钩的抖动,增加钓趣。经验丰富的钓鱼人,提前就能知道是什么鱼在咬钩。白天上钩的多是鲈鱼、石黄等,晚上多是黑鱼、星鳗等。你可带上小凳子、茶水、零食,边垂钓,边享口福。
总之,棉花山一带植被之美,岸礁之奇,海水之蓝,水产之丰,不是点墨可绘的;加之棉花山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自然与文化交融之美,美韵连连,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