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副总编辑巴特代表报社领奖时,与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左)在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会会场合影。(记者 王士波 摄)
改革创新理论和实践得到学界和业界高度认可,在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会上——
本社总编辑被评为“2008中国十大传媒创新人物”
是中国地市报界唯一的获奖者;本社同时荣膺“2008中国地市报十强”
本报讯(记者 侯云涛 王士波 衣 学)新年伊始,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会“金长城传媒奖”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威海日报社喜获两项大奖:本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时述国被评为“2008中国十大传媒创新人物”,是中国地市报界唯一的获奖者;本社同时被评为“2008中国地市报十强”。
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8所著名高校的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国新办《网络传播》和《中国广播影视》杂志联办,中国报业网、CBM中国品牌媒体联盟承办,1000多位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为了全面总结中国传媒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大会组委会设立了“金长城传媒奖”,并邀请中国新闻史学会、国内著名新闻高校和新闻媒体的30多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组成评委会,经过4轮严格的评选和网上公示,最终产生了“金长城人物奖”和“金长城媒体奖”两项大奖。甘惜分、朱穆之、李普等新闻界前辈获“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邵华泽、范敬宜、梁衡、艾丰、杨伟光等新闻界大家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突出贡献奖”;本社总编辑时述国与贵州电视台台长白芳芹,潇湘晨报社总编辑刘剑等被评为“2008中国十大传媒创新人物”。
大会评委会认为,时述国荣膺“2008中国十大传媒创新人物”,是他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办报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的结果。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原社长、编审高明光说:“虽然未曾与时述国同志谋面,但从他的《用新闻创造价值》一书中,可以看出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者,是科学发展观的坚定践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天人合一、主客共生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发展观,自强不息、责任至上的人生观,崇道重实、淡泊名利的价值观。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能够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在多个方面创造了中国地市报的典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评价时述国理论方面的创新时认为,时述国在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提出了“做四位一体的建设者”的媒体角色定位,“用新闻创造价值”的核心发展理念和“与大局无缝衔接”的工作指导方针,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新时期的媒体观、新闻观、经营观、人才观、管理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形成了在全国新闻界独树一帜的理念和思路体系。这一被他称为“报社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路体系,使媒体由被动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践行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威海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实践观。
报纸是报社最主要的产品,办报是报社践行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途径。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社长姜军认为,时述国在办报方面的核心是“积极办报”。积极办报就是要让媒体成为“能动的喉舌”和“智能的工具”,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者和消极的报道者。积极办报就是要以政治家的眼光进行前瞻性的思考,积极主动地确定报道选题,制定报道规划,推进科学发展,而不是等待领导机关的耳提面命。积极办报就是要以专门家的眼光确定报道思路,谋划报道创意,创新报道形式,努力让报纸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为了实践积极办报,时述国提出了“顶天立地”,要求报纸做到党性与人民性、典型化与平民化、领导视角与群众视角的高度统一;提出了“新闻立报”,要求报纸不仅要为读者提供应知欲知的新闻,而且要做到一报在手,天下大事全有;提出了“开放办报”,要求报纸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衡量和取舍新闻;提出了“策划兴报”,要求努力用原创性的新闻办有特色的报纸;提出了“文化强报”,要求报纸努力增加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思想含量和智慧含量。这些办报理念使《威海日报》、《威海晚报》日新月异,精彩纷呈,成为让威海读者自豪的报纸。
“时述国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和‘无缝衔接’。”中国报业网总裁黄菊芳认为,时述国在推进报社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每项制度的制定,每项政策的出台,都能做到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阶段价值与终极价值的统一,使威海日报社在全国新闻界力度最大、频率最高的改革始终平稳有序地进行。他彻底打通了报社内部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转渠道,真正实现了员工在内部岗位上下左右合理有序的流动,极大地激发了员工比学赶超的学习和工作激情。他制定了权责明确、执行有力、廉洁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形成了你追我赶、无缝衔接、和衷共济的运行机制。
中华新闻报社副总编辑苏娟对时述国在人才战略方面的创新印象深刻。她说,报业要发展关键是人才,但在中小城市办报,人才匮乏是最大的瓶颈制约。为了打破“人才瓶颈”,时述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就地取才,岗位成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必须成才”的人才理念,把立足点放在自主教育、自主培养人才上,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学习型报社建设,让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成长和进步。时述国自己担当报社的“首席教授”,在每周例会上,在平时的谈话中,他都会针对报社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他明确提出,不会教育员工的干部就是不会干工作的干部,不能教育员工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干部,要求报社各级负责同志都要履行教育培养员工的职责。他还根据报社发展的实际、员工思想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经常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促使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2008年,威海日报社就开展了“改革创新年”、“二次创业”等大讨论活动。报社还创办了内部报纸《威报通讯》和内部刊物《编采通讯》,为大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深入地交流提供了便利。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说,时述国在经营上的最大创新主要体现在他的“大经营”理念上。在时述国看来,报社的一切工作都是经营,应该用经营的眼光和思路来审视报社的所有工作和所有资源。对内对外,时述国都强调“合作共赢”,强调通过合作,全面整合报社内外两种资源,在推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推进报社的和谐发展。他要求报社“大活动不断线,小活动连成串”。报社形成了“住在威海”、“汽车文化节”、“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威海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等品牌节会。报社发起成立了威海市品牌建设战略联盟,努力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超值化的服务。时述国还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了“全员抓发行,全年抓发行,强化进家入户,弱化摊点零售”的发行理念,促进了晚报发行量的大幅度攀升,实现了“超越竞争”的目标。2009年度晚报的发行,更是创造了全国报纸发行的一个奇迹。
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为威海日报社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经过7年的跨越发展,威海日报社目前已进入全国一流报社行列。仅2008年,时述国本人和报社就先后获得“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五十强”、“中国创新地市报二十强”之首、“中国晚报都市报三十强”等全国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