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火种代代传
——记乳山市乳山寨镇车村老党员郭瑞卿
辛戈
2012年3月22日,记者敲开了乳山寨镇车村82岁的郭瑞卿大爷家的门。当说明来意后,郭大爷把手上一顶褪色的解放军军帽戴在了头上,谦逊地说:“比起几代长辈,我不算是英雄,只是一个干了9年革命工作的普通医护人员。”
郭瑞卿出生在革命世家,他的爷爷郭风运在参加“一一·四”(1935年)暴动后不久就被捕牺牲了。他的父亲郭锡武、三叔郭振武、四叔郭奎武、五叔郭志武也都先后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春,他父亲带领队伍回胶东,在平度遭日本鬼子的伏击,不幸中弹牺牲;他的四叔郭奎武参加淮海战役时任9纵25师73团3营任营教导员,1948年11月7日在对国民党军喊话劝降时中弹牺牲……说起那段峥嵘岁月,老人感慨万千。
“小鬼”当兵
1946年10月,受父辈的影响,15岁的郭瑞卿和18岁的五叔郭志武一起跑到烟台警备区,要求部队收留他们当兵。部队首长看了他一眼说:“你个小鬼,连3号军装都穿不起来,怎么打敌人?长大点再来吧。”部队不要他,他赖着不走,首长抗不了他软磨硬泡,只好答应让他到北海军区卫生训练队学习救护,当一名卫生员。
1947年攻打莱阳城那次战役,他所在的训练队负责护理的伤员中有一位特殊的病号,那是22岁的7纵队115团指导员郭明新。子弹从郭明新的右眼角穿进左眼角穿出,造成了双眼失明,想到从此要在黑暗中度日,年轻的郭明新日日啼哭,伤口总被泪水浸泡,有引发脑部感染的危险。考虑到年龄相仿易沟通,卫生队的首长找到郭瑞卿说:“小郭,交给你个任务,想办法叫指导员不要哭了,再哭命都保不住了。”这可难坏了时年17岁的郭瑞卿。思索后,他从自己家庭的英雄事迹说起,向郭明新讲述了他的长辈忠于革命,大部分壮烈牺牲的故事。令郭明新十分崇敬,止住了泪水。看到指导员不哭了,他接着说:“我现在连3号军装都穿不起来,想打鬼子还捞不着上战场呢。”指导员听后说:“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以后也不能上战场了。”郭瑞卿说:“那我们就做其他革命工作。你和我都姓郭,我的小叔还没有你大,我就叫你叔叔吧。我给你当眼睛,领你走路。”听到这番话,两个年轻的战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48年底,山东警备旅成立,郭瑞卿成为其中的一名正式卫生员。就在那时,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野战医院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郭瑞卿的工作调动也频繁,直到第二批部队过江时他才正式入党。
转战大西南
1949年9月,郭瑞卿所在的二野部队从江西一路挺进大西南,半路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大家欢欣鼓舞。急行军3个月,同年12月30日,部队到达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腹地,第三天在贵州过了元旦之后,就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剿匪作战。
当时的贵州天天下雨,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土匪猖獗,日用品都运进不来,人们不仅缺吃少穿,连食盐也成了奇缺货。当时,土匪在暗处,战士们在明处,几乎天天都会遭到土匪打暗枪,就连出屋上趟厕所,都有牺牲的可能。为保全医务队伍实力,部队首长要求卫生员白天猫在屋里,还给每人各发了一枚手榴弹和一支枪。要求天天挂在身上,随时自卫。由于吃不饱,菜里也经常不加盐,大家的健康每况愈下,支撑大伙坚持下来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在贵州期间,郭瑞卿参加了镇压反革命、反霸、剿匪、救护伤病员等一系列任务,直到1952年,土匪才基本上被消灭。
艰苦的贵州剿匪之后,郭瑞卿被调到了云南特科学校,为越南培训陆军干部。这是一所保密学校,许多工作人员都是从四个野战军中抽调的得力骨干,郭瑞卿是作为医护人员,从二野部队被抽调过来的。
说到这时,郭瑞卿端详着眼前那枚胡志明纪念章,回想起了他和胡志明一起过的那个国庆节。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特科学校的教员是在越南度过的。当时陈庚同志任顾问团团长,在他的带队下,前去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一起过欢度国庆节。郭瑞卿说:“胡志明的国际威望很高,被越南人称为国父。他没有架子,吃的穿的和平常百姓一样。”从安全角度考虑,这次与中国同志一起过节,场所选在了一处密林中。那时越南的物资太匮乏,胡志明的招待餐也是家常便饭。饭后胡志明用纯正的汉话说:“饭菜没有什么特色,我再用香蕉款待大家吧。”马上有人抬来3筐香蕉,中越同志边吃边聊天,气氛很热闹。
特科学校是一所临时性的学校,1953年底完成为越南培训陆军干部的任务后就解散了。时至今日,学校的内幕,鲜为人知。云南特科学校解散后,郭瑞卿被分配到陈庚军团,在云南军区43医院任护士长,继续留在越南,成为秘密支援越南打击法国侵略军的中国战士。
大难不死,为忠烈之门留下血脉
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惨烈的战争,郭瑞卿知足地说:“多亏自己命大,三次大难不死,给郭家留下了香火。”
在淮海战役前线,郭瑞卿首次历险。当年他和比他大一岁的战友小姜的任务是利用交火间隙上前线抢伤员。有一次俩人抢救伤员时,一阵啸声过后,一枚炮弹落到不远处,在地面上砸出一个大坑。面对敌军炮兵密集的炮袭,郭瑞卿对小姜说:“快,咱俩到前面的弹坑躲一下。”就在小姜还在犹豫的时候,又一发炮弹袭来,正好打在小姜的身边,他当场牺牲了。而前几秒钟躲进弹坑的郭瑞卿,则被炸起的泥土埋在了坑里,好长时间后他才爬了出来。小姜的牺牲让郭瑞卿难过得两三天没吃下饭。
1951年,根据剿匪工作的需要,17军临时从六个大队中组建了一支由经验丰富、军龄长的老通讯员、文书、老警卫员为成员的青年队,参加剿匪。郭瑞卿也被抽调其中,是随行的医护人员。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青年队62人驻扎在一个仅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因战士们与土匪周旋了三天三夜没合眼,大伙都十分瞌睡,政委就安排一名姓李的小通讯员在外头放哨,让其他人稍作休息。因当地疟疾盛行,药品很快用完了,政委就打发郭瑞卿到随营学校取药品。由于太累,放哨的小战士也睡着了。土匪把小战士捅了一刀,又将屋里的60名青年队员全部活捉,用2根铁丝串起来,把青年队员推在山洞里全部杀害了。小通讯员后被村里的一个老太太救下来,放在草堆里隐蔽,才躲过了一劫。郭瑞卿第二天背着药品准备返回青年队,领导说不用回去了,青年队只救出两个人,其他的都牺牲了。至今一想起牺牲的战士, 郭瑞卿就心如刀绞。
1950年,郭瑞卿请求参加抗美援朝,部队批准了。就在部队出发前,有人将郭瑞卿的背包从车上扔了下来。事后才知道,是战友于永海向组织提出要求,不让郭瑞卿入朝作战,因郭家男人多牺牲了,要为忠烈之门留下血脉。他们营同时被批准援朝的医护战士有6人,其中就有他最亲密的战友于永海。于永海当时25岁,1939年当兵,是河南省濮阳市人,父亲于丰江只他这么一个独生子。1951年的一天,敌人把燃烧弹打到坑道里, 于永海与同去朝鲜的5名战士当地牺牲,如果那次郭瑞卿也入朝,也会牺牲的。
后来, 郭瑞卿把自己的3个儿子全都送去当了兵,让红色精神永相传。
群众拥戴的好支书
1946年到1954年,郭瑞卿当兵9年,从没探过家,他不知道家里的任何状况。有6年没有与家里通过信,原因有两个,一是贵州剿匪,交通不便,信件送不出去。二是在云南特科学校供职,那是个秘密工作,上级不允许与家中有联络。郭瑞卿在云南军区工作期间,排以上的干部可以给2个月的探亲假。出来9年了,自己与家中断了联系,此刻他害怕回家晚了,见不着家中的老人,同时他也有一些问题想和四叔探讨。于是他迫切要求复员回家,领导以他回乡生活不习惯、不会种庄稼为由挽留他,但郭瑞卿回家的心意已决。
1955年郭瑞卿复员回家。一进家门,母亲老泪纵横。母亲以为他已经牺牲,过年过节,给郭瑞卿在家里树起了牌位祭祀。更令郭瑞卿难过的是,一肚子问题想和四叔探讨,然而四叔早在1948年就牺牲了。家中除了母亲和一个姐姐,再就只有腿有残疾的大伯和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的奶奶。
在村人介绍下,郭瑞卿和司马庄村的于秀英结成夫妻。郭瑞卿复员时,正赶上农村成立合作社,他体力拼不上,庄稼也不会种。但是党培养他多年,他身上有不服输的精神。由于妻子把家庭的重担全部挑在肩上,郭瑞卿一门心思主抓村里的工作,因工作出色,1959年,他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同时,经常给党政机关、中小学生讲革命斗争史。1969年,郭瑞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一干就是17年,直到1985年因年龄老而卸任。
1981年,村里有2个小青年,秋天刨花生的时候随便吃花生,小队长的劝告无济于事,于是报告给了郭瑞卿。郭瑞卿连夜开会,点名批评了两个小青年。这一批评,郭瑞卿家里夜里就有人扔石头,郭瑞卿又召开会议,警告小青年不要做违法的事。其中有一个小青年正与外村女子谈婚论嫁,女方听说小青年的事以后,把小青年送的彩礼送了回来,要退婚。郭瑞卿得知这一情况后,带着小青年的彩礼找到女方家,替小青年说了无数的好话,并把亲事说和成了,同时也劝回了派出所来拘留小青年的干警。这一来,小青年十分感动,日后非常支持村党支部的工作。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如何使自己由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郭瑞卿的字典里就两个字:“学习”。地瓜、花生、玉米、大豆,都怎么种,这是郭瑞卿天天在脑子里盘算着学习研究的事情,在他的学习和带领下,车村的粮食生产相当先进,当时平均亩产800斤,得到县委书记刘明祖、县长张仁家的一致好评。
郭瑞卿当书记17年,生活再苦再累,集体的东西没动过一块,没贪村里一颗粮,没拿村里一棵草,5个子女没有一个跟着沾光的。村里其他的青年人,只要有上进心,能够外出就业的,郭瑞卿都大开方便之门。他常跟“四类分子”说:“大家只要跟党走,不反社会,不搞歪门邪道,只要我在车村当书记,大家都没有事,不用担心挨整。你就是个贫下中农,如果犯了法有了错,这也不行,也要照章办事。”
郭瑞卿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在群众中提得起放得下。特别是一遇到困难,他就用前辈做榜样,用家庭的先烈教育自己,也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一心向党的优良作风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郭瑞卿当着我们的面教育他的女儿:“我告诉你们,共产党的政权若是垮了,我们老百姓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你们都好好记着,要听党的话,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