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疃走向湖南的清官李尚卿
山菊满坡
早就闻得乳山市乳山口镇常疃村有一个官坟,细一打听,原来此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朝议大夫四品清官李尚卿。
明崇祯三年,李姓由大崮头迁至乳山口镇常疃村居住。被清朝两江总督刘坤一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李尚卿,就出生在常疃村。李尚卿叔伯兄弟李清思的孙子,现年92岁的李炳沛老人与85岁的老伴程连香,现居住在乳山口镇敬老院内,近日笔者前去看望他们,李炳沛老人从小耳濡目染了大爷李尚卿的家世盛衰,他头脑清晰、健谈,并向我述说了李尚卿的生平和任职趣事。
李尚卿,原名李清志,字子仁,号沧渔,尚卿是官职名,他生于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4月19日)。李尚卿幼时勤奋好学,弱冠之年即文名大噪。后屡试不第,徙辽海、承德从教谋生。教书之余,博览群书。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承德参加乡试中举,1877年光绪三年,44岁的李清志考中进士,并始当县官。
李尚卿初补授湖南安化知县,光绪十三年改授邵阳知县。刚到任时,遇京城差官巡视邵阳,尚卿以葱汤、麦子饭相待,差官大怒,将桌上饭钵摔碎。尚卿从容捡起碎钵,请差官走到窗口,指着窗外农舍感慨诵道:“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家未生烟。”差官听后,自感惭愧。翌年,县民在县衙前为其立“李子仁德政碑”。碑中称:“调伊县邦,具多善政,沾濡厚泽,愧涓滴之莫酬,镌勒贞珉,并河山而不朽。”尚卿离任后,县民又在城东门外为其铸铁质“李子仁去思碑。”他得知后,作《留别邵阳士民》诗十四章,其一曰:云霓相望几多时,捧檄驰来竟未期,九月匆匆成底事,岘山羞对路旁碑。(见《资阳遗爱集》)。
李尚卿任永顺县令时,当地水资源相当发达,河里自然生长着一种河蟹,曾有人吃过那河蟹后,不知何故染病,故当地人都以为那河蟹是太岁,一时造成县民见河蟹就有恐慌心理。李尚卿为了解除当地百姓的恐慌,亲自到实地查看了被称为太岁的东西,他一看是家乡也出产的河蟹,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于是命人捡了一些河蟹,煮熟了当众喂给狗吃,结果狗吃了,一点事儿也没有,可是百姓还是不敢吃这东西,李尚卿又命人捡了好多回衙门,煮熟了自己亲自品尝给老百姓看,看着县官大老爷吃了那河蟹没中毒也没犯病,百姓们高兴得纷纷去捡河蟹回家吃。
光绪十四年后,李尚卿又先后调任新宁、湘潭等县知县,每到一县,必先肃整讼师衙役,平反冤狱,抑制豪强,革除陋弊。任湘潭县令九个月便结案盈千。见县民遥役繁重,下令革除苛捐杂税,蠲免兵款万余贯。他学识渊博,办案见仁见智。有一天,他外出散步,走到一个菜园子边上,看见一个老妇人在菜园子里,蹲在茄子棵旁啼哭,李尚卿询问老妇人为何啼哭,那妇人说:“我栽的茄子,从结了茄子就没捞着吃,茄子一快熟了,就被人偷着摘走了。”李尚卿说:“妇人,这好办,你去衙门告状呀。”妇人说:“我去告谁呀?”李说:“你就去告偷你茄子的人。我教你一招,你以后把快熟了的茄子,用手指甲在茄子上划个口子,你自己记着划的位置,到时候我自有办法帮你。”老妇人千恩万谢,她按照李尚卿的办法,把快熟了的茄子都在蒂处做了记号。李尚卿回衙以后,就天天打发差人到市场上买茄子,他暗嘱差人,凡是茄子一点儿没破损的,一概不要,凡是茄子蒂处有手指划破的茄子,你就领着卖茄子的进衙门来。果不出李尚卿所料,不几天,差人就从市场上找到了那个偷茄子的人,小偷被重重地罚了银子,李尚卿智擒小偷,也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
他一生在湖南的安化、邵阳、新宁、湘潭、永顺、江华、零陵、耒阳等地任县官。他为官时,家乡亲人来湖南探亲,他一律不准亲人私自上街,所需日用品全部由家人外出采买,唯恐家乡来的亲人打着他的旗号败坏他的名声。因李尚卿操守廉洁,勤政爱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誉其为“天下清官第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2岁的李尚卿擢升衡州知府,授朝议大夫,他在上任途中,不幸患病,以疾解任。1905年12月卒于湖南长沙。柩归故里乳山口镇常疃村安葬。
李尚卿生有一子四女,儿子李贵欣生有三子,女儿全部嫁往境内的地主人家。长孙李筱朴早亡,另两个孙子也于1948年前后,政府镇压地主反坏右活动期间,逃亡烟台,后又迁居青岛。其三个重孙,李培松文革时期不堪折磨上吊自杀,另两个重孙子李培岳、李培代也被镇压枪毙。至此,李尚卿的后人,再无下落。
李生前酷爱藏书,其书房曾经藏书广博,仅夹书的樟木板就能装满一卡车,可惜其后人不知爱惜,全部被烧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尚卿重病其间,其孙请闻世画工为李尚卿画像一幅,可惜的是,李的画像及他上任时皇帝颁发的两个圣旨,也在文革时期被撕毁,所藏《四库全书》由其后人于1943年献送东海专署。李尚卿所撰的时文、诗赋、杂记十帙全部散失。李的坟墓也于文革时被铲平,墓碑被推倒,好在李尚卿的墓碑现已被崖子镇大崮头村李培桓收藏到大崮头家庙中,据说还保存完好。
唯一还能见证李尚卿遗迹的是,村头显眼处,他的故居宅院残壁断垣,损毁严重,一棵古树虬枝盘旋,树冠高过房顶,直指苍天,一到夏天,这棵老树红花满头,五个花瓣的花朵酷似香港的紫荆花,故居新主人猜测,这可能是一棵两百年左右紫荆树。另有一副约两百年左右的樟木夹书板,被李炳沛老人赠送给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