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赤子情怀
——《大乳山下》作者辛明路小记
张晓
近几年来,辛明路在全国各地的报纸和刊物上,发表宣传乳山的文章300多篇,其中80%是写乳山人文的。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方式来展示家乡深厚文化底蕴,并在短时间内大密度地被采用,这在乳山的文学创作史上是不多见的。
“辛明路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有精神动力,二是有风采文章。精神动力源自对家乡的爱。作者自己说:“乳山建县晚,外人不大了解,往往形成了一些偏见。为了推介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开始了对乳山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多次采访过中,我知道那些偏见极大地伤害了他对家乡的火热情感。他懂得实事胜于雄辩,就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对乳山的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前贤明哲、传说轶事、民俗乡风等,进行挖掘采集和研究整理。
写人文与写其它文学作品不一样,不能虚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世人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对所写事物,辛明路都进行认真考证。有实物的,必到实地观摩;有文字的,必寻阅求证;既没有实物又没有文字的,同一题材,必采访多人。有时为了降低调查采访费用,他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要写的山,都要爬一爬,亲自感受其魅力。这股吃苦耐劳的劲头,让我们感知到一颗赤子之心的跳动。
才华扮靓了笔下文章。读辛明路的作品一点也不吃力,像在听他拉家常。“听”完了才悟到,这样既简明扼要又绘声绘色的叙述,非深厚的文字功底莫能为之。把枯燥的素材写出灵气、写得可读,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例如,他形容城市建筑面积在扩大、居民文明素质在提高,说是“城在胖,人在靓”,令人回味无穷。《威海日报》有位编辑曾这样说过:“辛明路的文章,左看右看,看来看去,就是舍不得不用。”
介绍乳山人文的文章,出于宣传的需要,频繁地登上《威海日报》《乳山时讯》,这好理解。那么辛明路是怎么开发外地“市场”的呢?是网络!写当地人文稿件之初,他向市外报刊投发并不顺利。这是因甲地的事,乙地不一定感兴趣。但是,报刊永远关心的是读者,如果乙地有不少人在寻找甲地的信息,报刊就会介入。网络没有地域性,他在王忠阳、辛戈、郑华等电脑操作好手的帮助下,于2003年办起了“大地飞歌”文学网,把乳山人文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由于外地网友大量转贴,好多外省的报刊和网站,也纷纷从大地飞歌文学网上转登介绍乳山的文章。就这样,乳山的美好被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辛明路这次结集出版的《大乳山下》,没有收入纯粹的老故事、论说文、报告文学等,而是把一些切身经历和思想感悟类文章兼收其中。思路是抚今追古,融会贯通,使地域历史人文与现实人文一脉相承。这样别具一格的设计,显现出他的良苦用心。文化的传承,关键在青年人。单纯集一本“老皇历”,他怕失去中青年读者。从历史的缱绻中回到现实,从现实中的亲情友情里诠释优良传统,使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点,从而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这是他的初衷。
古为今用,促进发展,是他的写作目的。正像市党史市志办公室原主任高玉山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在往事里行,不是消极地在怀旧中沉溺,而是要积极地为现实服务。有些事物历久弥新,把一些现在年轻人少有知晓、然而确在当地过的事物再现出来,化旧事为新闻,存史育人,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目前而言,《大乳山下》对旅游开发最有利用价值。虽然那些美丽的风景就摆在那儿,那些神话传说在人们口中传说着,辛明路的贡献是把它们“搬”上了各地报刊,特别是登上了影响深远的党报。山川的灵魂,就是那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辛明路把山的体表之美与灵魂之美,做了很好的结合。他那些边介绍风景、边讲述故事的文章,最容易撩起人们来乳山旅游的念头。因为,山川再美,只是体表,体表的东西一目了然;而山川具有灵魂以后,才能魅力无穷,令人心驰神往。
愿我们乳山灿烂的文化更多地被人知晓,愿辛明路今后的创作更加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