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地域文化的传播者——记乳山民俗作家辛明路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6-3  ‖  查看8137次  ‖  

     

     

      傅广照书记给辛明路授奖  摄影王英男

                                          

                                                于咏  摄

     

     

                                         王笑天   摄

     

    辛明路 (摄影:张敬滋)

    辛明路在海阳所镇赵家庄村采访。(摄影:张晓)

    辛明路在海阳所镇西黄岛村采访。(摄影:于家广)

     

    辛明路在海阳所镇南黄岛村采访时留影  (摄影:郑华)

     

               

      地域文化传播者

    ——记乳山市民俗作家辛明路

     

                郑华


    辛明路,笔名大地飞歌,大学文化,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西黄岛村人。曾从事赤脚医生、镇政府人口统计员、镇计生办主任、市直部门办公室主任、市报社编辑、冯德英文学馆馆刊编辑等工作,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理事、威海市政协文史特邀委员、乳山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乳山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乳山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乳山母爱文化研究会会长等。20106月,获山东省首届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候选人提名。

    1980年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地级以上获奖作品15篇。其中,1989年发表在《山东人口报》上的评论《缘自几千年》,该报社借此稿获得全国报纸最佳编稿特等奖;1993年发表在《艺苑荟萃》上的歌词《黄昏月黄昏恋》,获山东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是第一个系统整理乳山民俗、系统撰写境内地名传说、系统描写本土风光名胜、系统挖掘市内村庄故事、系统记录当地俚语、在乳山境内第一个建立文学网站的人。大量稿件被各级报刊采用,发表的原创文章,共计160多万字,出版了35万字的文集《大乳山下》。

    辛明路为人坦荡诚笃,品行淳厚,思想深邃,精神乐观,言谈幽默风趣又不失庄重,有着文人特有的素养和气质。多年来,他从弘扬地域文化的角度,用文人的思维和洞察力,热切关注乳山历史人文与现实人文,努力使二者一脉相承并有机结合。

     

                      对家乡无限热爱

     

    “不感恩父母,怎么会对别人真心?不热爱家乡,怎么会对祖国忠诚?我是乳山人,我热爱这方热土!”辛明路朴实真诚的话语,透射出浓浓的乡土情结。30多年前,年轻的辛明路,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精通文墨,喜欢文学创作,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创作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并频频见诸于各地报端。多年笔耕不辍,为他以后系统整理地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1990年,辛明路应邀到省里参加一个文学笔会,与会人员在谈到各自的家乡时,都无比骄傲,辛明路提起自己的家乡也很自豪。然而,有的笔友一听说乳山的名字,就用傲慢的口吻加以贬低,无知地妄谈乳山没有什么文化。这犹如一支冷箭,刺伤了他的心。不尊重他人的故乡,就好比不尊重对方的父母,辛明路当场义正词严地予以反驳,并概括地阐述了乳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波澜壮阔的近代革命史。当辛明路提到著名作家冯德英时,有人竟说他在抢牟平县的文化名人,可见当时乳山知名度之低。

    乳山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因建县晚,地域文化的挖掘,没有形成系统的整理,外地人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乳山。从那次笔会之后,辛明路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己之力为家乡正名、扬名。在他看来,家乡的美丽要走出去为世人所知,就好比深山的资源要运出去,必须要先修路一样。这条承载乳山之美的路在哪里?在经历过理智的思索之后,辛明路强烈地意识到,这条路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去耕耘彰显乳山特色的地域文化。于是,他改变了创作路子,由原来的纯文学创作,转移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为挖掘乳山文化底蕴而义无反顾地奔波在家乡广阔的土地上,一路用心记录着那处处弥漫着家乡泥土芬芳的风土人情、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前贤明哲、传说轶事、民俗乡风等地域文化。就这样,一腔真挚的故土情感促使辛明路毅然踏上弘扬乳山地域文化的“长征”之路。多少年来,无论艰辛困苦抑或风霜雨雪,他依然孜孜矻矻、矢志不渝。大乳山、垛山、嶞崮山、岠嵎山、葫芦山、无极山等众多乳山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名秀山川,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足迹。坚持心中不变的信念,为维护乳山,宣传乳山,辛明路初衷不改,一路跋涉走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人觉得记录那些老皇历没有用,辛明路初下乡采访时并不十分顺利。甚至有人不理解,不配合,也不肯讲述传闻轶事,更不让拍照自己的老房子、老家具。乡村的保守意识没有使辛明路退却,而是以他谦逊本真的态度与周围的人进行热情、诚恳的交流,并且他总是会将每次临行前查阅的基本情况,将受访人不能延续下去的话题顺利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每次访谈都能按照他预先的采访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调查性质的写作,是有成本的写作。长期奔波在路上,工薪阶层根本承担不了车辆和食宿费用。为了降低成本,辛明路多是坐公交车或骑上自行车下乡。这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如此吃苦,如此执着,实在难能可贵。后来威海同仁食品公司董事长于会同先生了解到辛明路的情况,在车辆等方面尽可能地给其帮助。“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乳山的文化底蕴,全市601个行政村,我决定逐一走遍,这样我们的地域文化积累才能更加丰富。”面对关心他的朋友,辛明路不改初衷。强烈无比的信念是一个人坚定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行源于心、力源于志的信念支撑着辛明路的地域文化挖掘之路越走越宽。

    采访中,他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对所写事物,全部进行认真的考证。有实物的,必到实地观摩;有文字的,必寻阅佐证;既没有实物又没有文字的,同一题材,必经采访多人,从中归纳出共同点方可定论。采访时,辛明路调查之细,走访群众之多,令人钦佩。为了写好民俗、传说和山水文章,他一地一地考察,一人一人地求证,那些带有灵气的文字,都是他站在山之巅、渡到水之彼岸之后的杰作。仅写《大乳山的传说》那篇文章,辛明路走过多少路,吃过多少苦,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丰富的资料,科学的思考,为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三圣母姐妹战海妖、救孩子、挡狂浪、普救天下生灵,衍生出大乳山地貌的美丽动人传说,把母爱的博大无疆、绵延永恒,演绎得感人肺腑。十多年前辛明路就曾说过,乳山民俗文化中的母爱文化被广泛尊崇与弘扬,那是迟早的事。《大乳山的传说》即将以动漫片、故事片等形式搬上影幕,乳山母爱文化必将更远、更久地传播着。

    随着采访的深入和各种翔实材料的日积月累,一篇篇交织着人文气息和文学营养的民俗文章,相继在《大众日报》《威海日报》《威海晚报》《乳山时讯》上发表。综观辛明路的民俗文章,史笔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得相当好。既克服了学术语言的枯燥,又保持了地域文化的严肃性,备受读者喜爱。乳山市报社张晓主任在《耿耿赤子情怀》一文中说:“才华扮靓了辛明路笔下的文章,读他的作品一点也不吃力,像在听他拉家常。听完了才悟到,这样既简明扼要又绘声绘色的叙述,非深厚的文字功底莫能为之。把枯燥的素材写出灵气、写得可读,这是辛明路最成功的地方。”《威海日报》《威海晚报》《乳山时讯》,也先后大篇幅刊登过我写辛明路的文章,很多人对他都十分了解。他是位饱学之人,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美学、医学、民俗等方面他都系统地研究过,对写作理论更是烂熟于心。他的文章,体裁运用精当,题材立意深远,层次分明,语言优雅。他要说明一件事,很少使用长句子和形容词,足见其书面语言驾驭能力之高妙。读他的民俗文章总会感觉,乳山美丽富饶的大地,似乎每一处都尽收他的眼底。他就那么沐浴着故乡的春风一路走来一路画,给母亲山下所有的宝藏赋予了新的灵魂。我在《你是风景我看你》一文中这样形容辛明路:“他生长在大乳山下,舀出母亲山的泉水,用黄岛山的砚台研墨,握住时间老人赠与的笔,饱蘸存史绘今的激情,用一个画家的眼光,泼墨出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用一个作家的思想,描写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瞬间;用一个民俗家的使命,不懈昭示家乡的人文内涵;用一个记者拥有的热忱,一步步量出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用一个普通人的情怀,记录着曾经的友谊,讲述着曾经的悲喜;用一个杂文家的犀利,旗帜鲜明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用一个豪放派诗人的大气,为乳山大地放声高歌。”如同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公室原主任高玉山在《大乳山下》序中所言:“我们在往事里行走,不是消极地在怀旧中沉溺,而是要积极地为现实服务。有些事物历久弥新,把一些现在年轻人少有知晓、然而确在当地存在过的事物再现出来,化旧事为新闻,存史育人,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007年,现任乳山市畜牧局的林美莲副局长和威海银海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李刚董事长夫妻俩资助辛明路出版了文集《大乳山下》,我也同期出版了散文集《山菊满坡》。这两本书,把乳山的地域文化热推向了高潮。很多人收藏这两本书,剪报收藏与乳山民俗相关的文章,也有不少的人开始加入到地域文化的研讨和整理中。辛明路用心行事,用心著文所孕育出的民俗文化结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

     

    对民俗见解独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这话一点不错。辛明路的民俗文章,保持着纯粹的乳山风貌,读者对照全国民俗来看乳山民俗,互印互证、相得益彰。他的民俗文章,展现了乳山主流地域文化。母爱文化的自然图腾、母爱文化的口传文学,是乳山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他做过长期研究、翔实整理。乳山是母爱文化的发源地,辛明路是研究母爱文化的第一人。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天堂在这里》大型电视连续剧(仇善文编剧),都曾聘请他为母爱文化顾问。

    辛明路在《乳山民俗》中说:“民俗是本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标识,是各民族之间的区别标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社会文化。为规范生产和生活,使社会趋于和谐,某些做法约定俗成,广被遵行,这个俗项就形成了。民俗有本民族、本区域及某时代的特定性,又有形成与扩大、演变与更替的变化性。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又作用于民众的心理与言行。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均基于民俗文化。乳山民俗,正宗的汉族基因,典型的胶东模样。考古证实,乳山是古东夷民族最后的聚落地,这是个坐标,标志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融最终在这里完成。另据资料记录,明代以来有大量移民迁入,其迁出地的生活习俗、文化理念也随之而至,从而形成了相对多元的乳山民俗文化特征。而在传承的过程中,乳山先民也对古俗项进行了一些取舍改造。如谷雨、立冬等时令节气的庆祝仪式,现在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也衍生出婚庆烙大喜饼、六月六蒸面兔给兔子过生日等本土独有习俗。特别是乳山民俗中的母爱文化,更是当之无愧的民间文化瑰宝。以母亲、母爱为引领升华普爱生灵的大爱境界,以爱母、敬母为起点延伸感恩知报的义理情怀。这无疑在中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席位。记录乳山民俗,就是要体现出乳山的特征。我和郑华整理民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乳山民俗本土化的原则。纯粹收录本地民俗,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换而言之,即使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俗象,而未能证实曾在乳山出现过的,不作收录。这样安排,旨在以地区为节点,折射出中华大民俗在各地的真实传承情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的实质应该是一本千枝,一枝多花;同源分流,同流异波。二是遵循记录民俗事象为主的原则。即侧重记述民间履俗的做法,对众说纷纭的俗源,则简述之。这是基于篇幅考虑,如果对俗项的起源也做较详细记述,出版乳山民俗之书得分好多册。民俗起源全国多相同,书籍和网络资源均很丰富,读者很容易查寻到。三是遵循非物质性为主的原则。重点记录精神层面、意识形态里的东西。四是尊重主流崇尚的原则。按最符合地貌特征、最符合事理逻辑、最符合主流崇尚的三符合规律,从中整理出最佳版。”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辛明路对民俗文化独到的见解和整理时的正确处理。辛明路的成就,不仅得益于他所经历的历史烟云,更得益于他所独有的那份观察事物的深邃、精到以及对后人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在他的民俗文章里,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位博通全能的民间匠人,没有他不会的手艺,没有他不懂的技艺。他的山水文章,让人感觉字字珠玑、清新隽永。母亲山下那些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在字里行间,无不生动异常、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在他整理的人物传奇里,我们不得不赞叹他绘就的一群人物画廊,一位位乳山先贤,在他的笔下,无不透着刚毅的品格和智慧的光芒。在这个人物谱里,我们品味到的不仅是前人的贤明,更有辛明路在营造这个画廊时那种无比的虔诚。

    2010年,为了保护地域文化成果,乳山市政协组织出版了辛明路与我合著的《乳山民俗漫谈》一书。全书详细地记录了乳山风俗,保持纯粹的区域特点,是查询地方风俗志最全的范本;对一些民俗物件物品,做了抢救性的记录;通过对山水的探访,挖掘其历史文化沉淀,讲述古今故事,记述著名的土特产;记述民间传统的文体娱乐形式和民匠手工技能,对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工匠技艺进行了整理;对历史人物的轶闻传说,选其流传最广泛的,进行了记录;并以代后记的方式,对“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的文化内涵,做出提炼归纳性的阐述。补史之缺、详史之略。此书为将来市志的续修,提供了翔实的民俗资料;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提供了好的教材。

     

    对发展作出贡献

     

    许多外地人说是看到《大地飞歌文学网》、看了报刊书籍上辛明路等人的文章,才来乳山旅游的。网络从诞生起,其信息资源就没有地域性,辛明路当然也不甘落伍。2003年,为宣传乳山,我俩创建了《大地飞歌文学网》。利用媒体和网络,把挖掘整理的乳山地域文化成果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从民间的角度进行推介,更容易引起各界共鸣。辛明路的文章不仅为大乳山、银滩、岠嵎山、嶞崮山、圣水宫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注入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就连原来很少有人知晓的地方,也因他的文章而名声大振。他写的《南黄岛钓趣》,引得游客纷纷登岛垂钓;他写的《曲径通幽到根见》,引发大批旅客到该村作乡村游;他写的《东海才子张崧》,引来很多文史爱好者到午极镇泽上村考察;他写的乳山民俗系列文章,其中《婚俗》《育俗》《食俗》《居俗》《节俗》《渔俗》《宴俗》,成为乳山民俗游的开发指南。等等。辛明路人品之优,贡献之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大地飞歌文学网》上,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于景宁先生留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大地飞歌这样人格的开拓者、耕耘者、探索者,为把乳山建设成一个文化大市而努力。”温州大学教授萧雨先生留言:“我是远在南国的读者,每天上网首先游览大地飞歌文学网。能见到这么清新的网站,这么朴实的文章,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通过这里能全面了解乳山,由衷地佩服在这里辛勤耕耘的作者。”现乳山市作协主席张敬滋先生留言:“辛明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在挖掘和发扬地域文化上,还是在笔耕路上,他的奉献和执着、人格和精神魅力,都值得大家学习,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些赞扬的背后,辛明路所付出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一个纯文学网站,只有费用付出,没有广告收入,要想生存下去,谈何容易?刚建网站时,沉寂了半年多的时间。“高雅的事物从来不缺少生命力”,这是他当时的话,后来还真应验了他的预言。随着网站上的文章被网易、新浪、中国文学网、威海新闻网等网站大量转发,《大地飞歌文学网》被四面八方的人所知晓,其点击率越来越高。网上的文章,多被各地网站转帖,各地的纸质媒体也纷纷上来采稿。辛明路的地域文化整理成果,对乳山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那些淳朴感人的民风、美丽动人的传说、隽秀迷人的风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乳旅游。

    为诠释“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辛明路倾情地写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名片》两篇文章。发表后,文友“曾经沧海”评论说:“这份学术性论文,从论证上看,具有雄辩性;从地位上看,具有权威性;从内容上看,具有知识性;从时间上看,具有现实性;从对象上看,具有针对性;从政治上看,具有服务性。文章多角度、多方面论述了乳山城市名片的内涵,不仅提高了市民对乳山本土文化的认知,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本土文化和有关史料的有效整理,为乳山市制定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作了明确的注解,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近几年来,乳山境内相继出版的地域文化书刊《母爱无疆》《母爱温情大乳山》《走进乳山》《乳山旅游一本通》《山东文化通览•乳山市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源汇编•乳山市卷》《大乳山•文学期刊》等,辛明路的文章都被作为骨干章节使用;他还主编过《威海作家》《乳山盐志》《乳山旅游导游词》等书刊。

    都说“文人相轻”,可是辛明路的人生字典里不收存这四个字。他自己笔耕不辍的同时,还时刻呼唤着文友们纷纷拿起笔歌颂乳山。辛明路时常提醒文友们,繁荣家乡文化,靠一个人的力量,画不出万紫千红的图画。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摇桨行船快。20多年来,每年他都自费组织文友聚会,聚拢乳山的文化人,倡议大家多创作赞美家乡的文章,共同为宣传家乡做贡献。记得《威海日报》在2007年初举办了一次“威海十大年俗”推选活动,辛明路得知这一消息,马上打电话给文友们。建议大家抓住机会写稿子,因为稿子是代表乳山而写的。这就是他看问题的高度。许多文友经常随同辛明路下乡采访,大家都开始撰写乳山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广大市民也开始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化,各界给予采访人的支持越来越大。如今在乳山,一提辛明路的大名,都打听他的近况。许多乡镇和村庄,主动联系他去采风。

    我自认识辛明路以来,就在写作的道路上跟随着他。前行的路上,他倾其所知所能,给予我无尽的帮助、关怀、鼓励和鞭策。当了解到我缺少文学书的情况,他从自己的藏书中拨出一些,赠给了我,使我如鱼得水地畅游在读书的快乐和收获中。我的精神世界一下子鲜亮了,埋藏在心底的文学种子开始发芽生长。我写文章往往注重生活的真实性,文章发表后,这就难免会招惹一些麻烦。为了让我学习写作技巧,懂得什么是有代表意义的真实,辛明路没有对我说教,而是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不少关于如何写好文章的文字。其中《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懂得了,实录生活与文学创作是两码事。如果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味地沉溺在实录生活上,那是在作笔记而不是在搞创作。这篇文章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为我日后的写作立下了一块警示牌。如果没有他的指导、提携和言传身教,我出版文集《山菊满坡》的日历,恐怕得往后翻好几年。他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令我没齿难忘。他期待我将来写出更大气的作品,我有信心不辜负他的期望。

    人常说,观其文就如见其人。如果不立德敬业,自然就写不出好文章。辛明路在写作的路上,伴随着艰辛和汗水一路飞歌,这正是他人格魅力和矢志不渝醉心于整理研究相结合的彰显。长征之路无尽头,任重而道远。他对此心无旁鹜,对弘扬地域文化的追求,是他作为当代民俗作家始终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些称颂,他只当秋风过耳,而那些另类的声音,他却会凝神思考。我们衷心祝愿,辛明路这位乳山地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在挖掘民俗文化的道路上,用他那锦心妙笔创造出更加绚丽的精神果实。文化力也是生产力,文化力是区域发展的后劲。辛明路为领军的民间地域文化传播活动,对乳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自己立德、为社会立业、为家乡立言,辛明路先生都做到了,他是一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大写的人。

     

     

    本文原载于《乳山时讯》/2009.3.25,《威海日报》/2009.7.24,《威海晚报》/2009.12.5,《山菊满坡•第二卷》/20112/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