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画家孙枢杲
□ 张敬滋 摄影撰文
认识孙枢杲(笔名孙书杲),纯属偶然。立秋后的一个周末,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说要领我认识一位“国画师”。于是,我们就驾车来到了乳山市冯家镇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汤南场村。初识孙老,只感觉他很健谈,中等个头,人长的也没什么“艺术”的地方。等及谈话氛围日渐浓厚,见到了他的一大摞获奖证书,看到他一系列的“头衔”,听着他娓娓道来的学画经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望着面前这位其貌不扬、不事张扬的“小老头”,我惭愧我的孤陋寡闻,就是这样一位阅历丰富、作品频获大奖的乡村田园画家,我竟然不知道。及之,我又深为孙老自豪,因为乳山的农村还有这样一位地道农民出身的国画家。今年67岁的孙枢杲,为人做事很低调,在本地,除了市里文化部门的少数人知道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名、大作。而在外地,孙老的大名那可是“声名远播”,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他的作品曾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的高度评价,得到了著名美术家、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曾任北京画院院长)、著名动物画大师刘继卣的多次亲面指导。
说起学画之路,孙枢杲坦诚:那真是一路曲折一路歌。探究其源,孙老说,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学时,特别喜欢齐白石的画作,学习之余,经常照着齐老的画作临摹。1962年初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孙枢杲回村支援农业第一线。劳作之余,依然坚持自学国画创作。66年,孙枢杲结婚那年,受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影响,买不到心爱的国画,他就自己动手创作国画装饰新房。可惜的是,67年红卫兵的“一腔革命热情”,把孙枢杲的全部心血之作顷刻间化作了灰烬。打击之下,孙枢杲自此不再舞笔弄墨,而是专心学起了木匠。心灵手巧的孙枢杲很快学到了一门打家具的好手艺。后来,他到镇木器厂干了一名木匠。谈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孙枢杲历历在目,他说现在家里使用的家具依然是那时他亲手打造的实木家具。干了小半年的木匠后,因村里没有会计,孙枢杲又被村里调回来干了村会计,及至后来又干上了村主任。十年动乱期间,孙枢杲基本没动过画笔。然而,这十年间,孙枢杲也没闲着,他放不下他热爱的国画啊。不能画,怎么办?孙枢杲想到了学理论,学习中国画创作的理论。他把自己收藏的一套国画集《芥子园画谱》当成了启蒙老师,潜心研究了数年。直到1978年,在积累了大量国画理论知识后,孙枢杲重拾画笔,“闻鸡起舞”。
当年秋天,孙枢杲忙完了村里的事务,背上了自己的画作,来到北京拜见了时任北京画院院长的著名国画家王雪涛先生,得到了大师的热心指导。1980年,孙枢杲从一本《战地》小刊物上无意中发现了著名国画家、动物画大师刘继卣先生发表的《怎样画小动物》。由此,孙枢杲从自我偏爱的农村题材的瓜菜果蔬、花鸟写意,又发展到了画小动物,乡村的大公鸡、小花猫啊,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后来,孙枢皋在北京又如意拜见到了刘继卣先生,有幸也得到了先生的指点。花鸟画大师王学涛、动物画大师刘继卣成为孙枢杲心中的两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国画艺术之路。至今,孙枢杲提起两位恩师,仍然感动不已。他说,当年进京拜师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是否是画画的材料,没想到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两位大师是他人生中受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他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都令他受益匪浅,两位艺术大师的激励更成为影响他国画事业的永恒动力。
在曲折的创作之路上,孙枢杲还有着一般画家所没有的“市场经济意识”。1995年年底,孙枢杲“穷则思变”,利用周末时间到烟台卖自己创作的中国画,刚开始摸不着门路,在几家画廊都碰了壁,还遭人讥笑。没办法,他来到街上想找个人把画卖掉算了。在一个角落里,他遇到两个青年人,说要买他的画,结果他们拿到画以后,撒腿就跑,他追都追不上。后来,经人指点,他来到烟台西南河文化市场碰运气。不多时手上的两张画就以一张100元的价格卖掉了。他高兴得差点蹦了起来,200元钱,对于当时经济拮据的孙枢杲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这能买多少纸和墨啊!从此,每周六一大早,孙枢杲便带上他创作的作品,坐车去烟台文化市场卖画,这一卖就是四年。期间,他得到了不少收藏家、鉴赏家的指点。慢慢地,孙枢杲的画进步越来越大,画作逐渐地有了名声,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开始收获了。
1996年,乳山市书画院成立时,时任院长赵均波慧眼识才,特聘孙枢杲为书画院画师。1998年,乳山市建市5周年,乳山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书画院联合举办全市书画大赛,孙枢杲的作品以老到娴熟的笔墨、新颖的田园创意,一举夺得特别奖,与当时著名画家胡翘然先生同获此殊荣。2002年,孙枢杲的六幅田园题材的国画作品入选“山东省群星美术大展”;2005年,作品在“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花鸟画中青组优秀奖;2006年,作品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银奖;2007年,作品获“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优秀奖(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2008年,作品《清蔬池鱼 农家美味》入选“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大展”(由美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中国书画报主办,奥委会、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指导);2009年,作品入选“牛年画牛——全国中国画大展”。
如今,孙枢杲担任了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永久会员(全国唯一由廖静文主席亲笔特签)、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画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威海仅3人)等诸多社会兼职。其事迹先后被《威海日报》、《山东戏曲》、《中国教育》等媒体宣传。
谈到这么多年来学习中国画的体会时,孙枢杲感触深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看起来要‘气韵生动’,也就是要有生气,有气韵。‘气韵生动’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它来自画家深厚的绘画技能和开阔的胸怀,是画家对整幅作品经营得当,笔墨有法,对物象胸有成竹,得其形而写其神,所付出努力的结晶。”
孙枢杲说,要想使作品经营得当,初学者唯一的“捷径”则是对古今一些好的作品多读。读画就是细心观察研究,发现其绘画章法的规律。首先着眼一幅作品的大局,继而推向小的经营位置,进一步研究整幅作品的开合、偏正、虚实、空白及题款等。
在谈到中国画的布局规律时,孙枢杲说:“‘画无定法’,我们不要被传统法则所拘束、限制,要根据表现的主题内容灵活运用。如何‘灵活运用’?需要我们勤学苦练,细心钻研,学古人,师造化,着眼大局,突出主题及主体的经营位置,使整个画面经营得体。”
近年来,一些画家朋友经常跟孙枢杲探讨“笔墨等于0”的创作观。孙枢杲说,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一幅作品没有一枝有法之笔,就没法把五墨六彩表现出来,那就显现不出所画物象的“质与骨”,就更谈不上“气韵”二字。孙枢杲认为,一个画家的绘画达到炉火纯青时可以讲“笔墨等于0”,因为达到了一定造诣的大师们作画是他内心感情的流露,他们笔下表现的物象是他灵魂的结晶,所用之笔墨已与画家融为一体,“我就是笔墨,笔墨就是我”。但对于初学者和学识不深的人,不但不能把笔墨看作“0”,而且要把笔墨看作“9”。 “笔墨等于0” ≠“无笔无墨”,“笔墨等于0”是把深厚的用笔用墨之法和自己融为一体的一种绘画灵性的体现。“无笔无墨”则是不会用笔法和墨法来表现物象其“质与神”。
虽然名声在外,但孙枢杲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农民艺术家本色。他自谦自己画得并不好,故在学习中特别重视章法与笔墨。他说,光靠学古人、苦练基本功还不够,还需要更深地投入生活,在大自然中提炼自己,加深与物象的感情交流,以此“师造化”,方能“胸中有物、有笔有墨”,作品才能“潜移默化、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