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科普巨匠王敬东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9-10-20  ‖  查看3778次  ‖  

    王敬东先生 (张敬滋 摄)

     

     

    科普巨匠王敬东

     

                                                                  辛明路

     

    著名科普作家王敬东,1933年12月出生于现海阳市盘石店镇盘石店村,12岁时入籍现乳山市诸往镇铁山村。他是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首届科普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第五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们经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一位作家的著述很多,而王敬东已突破了这个概念,其著作摞起来,比他的个头高许多。截至2009年,科普方面的书籍,他编著了120部,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有影响的科学小品和科学论文200多篇;教学研究和学生课本辅导方面的,编著了150多种。其中,大部分被多次再版。各类书籍及其各种版本合起来,挤满了一个专用书柜。这在个人创作史上的确是个奇迹,在国内外均属罕见他在思想上、创业上和创作上,如果要拿出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一个“大”字——大爱、大勤、大智、大贡献!

     

    爱——动力的源泉

     

    少年王敬东,目睹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心里时时感到刺疼,他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及早投入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中。新中国成立那年,15岁的他考入胶东师范学校。当时百废待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响亮流行,对王敬东而言,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19521月,他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毕业,并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掖县一中(现莱州一中)教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王敬东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觉得自己找到了报效祖国的正确道路。

    初踏上社会,他创作的小说、散文等,就有多篇发表在《大众日报·文学副刊》等报刊上。他的才华,早在青年时代就被人们所称颂。教学时,看到教室外蜜蜂奔忙、蝴蝶欢舞、鸟儿飞翔,再看教室里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天性喜山乐水、关爱动植物的王敬东,暗下决心,要从普及科学知识入手,为祖国造就人才。他时常想,要找出一种既简单有趣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喜欢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科技强国,这是他早就认准了的理儿。行源于心,力源于志。正是由于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大自然的炽热之爱,奠定了他无私奉献于社会的坚定信念,也成为他在科普园地里作为一名园丁而立德、立业、立言的不竭动力之源。

     

    勤——成功的伙伴

     

    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王敬东在发奋工作的同时,也加快了“充电”的步伐。业余时间里,他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参加函授学习。1956年因教学成绩极为突出,被评为山东省首届优秀教师;1964年通过函授,他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这在当时是属于明星教师和超级秀才。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丰富,语言自然鲜活,王敬东讲课学生十分喜欢听。较为复杂的道理,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恰而其分地表达,使学生一听就明白。那时候,迷信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一些月食、日晕等很平常的自然现象,也会引发人们的恐慌;很多人生病了,不是及时请医生诊治,而是烧香求神、拜巫问卜。面对种种愚昧现象,王敬东苦苦思索,在寻找能把科学道理迅速传播开来的方法。他想到了科普写作,以书为载体,使科学知识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及社会大众。

    做计划容易,把计划变成现实难;有思想容易,把思想变成文字难。事物往往是这样的,我们熟悉其外在现象,不一定能准确地把握其内在规律。王敬东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也经历了万事开头难的过程。第一部作品《蜜蜂的故事》动笔时,原本很熟悉的蜜蜂,却给人一种从来未有的“陌生感”。王敬东是位办事执着的人,想做的事,就要有始有终地做到底。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他就串村走访,请教养蜂人。他和教小学的妻子收入都很低,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全靠他们那点微薄的工资,手头拮据,日子艰苦。王敬东写作所遇到的困难,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想帮丈夫一把,但思来想去,想不出好办法。有一次,在翻动衣柜时,她突然看到了结婚时娘家配送的银手镯,就托人把镯子卖了。这样,凑齐了160元钱,让王敬东买来两窝意大利种蜜蜂,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观察探讨。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巨额”家庭投资。妻子的支持,为王敬东今后系统地研究蜜蜂创造了条件。1957年,他调往乳山三中任生物教师,蜜蜂当然也是“随军家属”。

    与此同时,他查阅资料的速度也在加快。当时只有县图书馆藏书多,一有时间,他就骑着自行车,到距家30多公里的县城查找资料。有一天,他听同事说,有个刊物上载有关于蜜蜂的材料,他急忙跨上自行车进城。当他把这份材料抄录好了以后,天已经黑了。那天没有月亮,多云阴沉,他把自行车骑到路边的深沟里去了。人摔得浑身是血,车摔得不能骑了。当他推着车返回家时,已经是午夜了。妻子和孩子们都心疼他,他却笑着说:“没什么,只是蹭了点皮,比起我包里的材料,这点伤不算什么。”

    经过8年对蜜蜂深入细致的观察,王敬东终于和蜜蜂们成了十分熟悉的朋友。在这些小朋友身上,他印证了其他资料上的一些正确记载,纠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认识,发现了蜜蜂的一些新秘密。比如,他观察到的蜂巢“门卫安保”情况:站岗放哨的多由老蜂担任,而且岗哨有松有紧。花蜜丰富的时候岗哨松一些,是为了让本群蜜蜂多采蜜;反之就紧一些,这是为了保卫劳动果实。“哨兵”对本群蜜蜂的辨认全靠触角,蜜蜂采蜜回来,需经检查方可放入。要是不速之客,便群起而攻之,直到赶走或消灭入侵者。

    1963年,《蜜蜂的故事》终于脱稿,并于当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又被编入《少年文库》),发行后好评如潮。也正是书中诸多从来没有被人揭示过的秘密,为《蜜蜂的故事》赢得了“国际地位”,被翻译到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外评论界一直认为,这部原创性的科普佳作,生动有趣地描述了蜜蜂的群体生活和个体习性,为人类了解蜜蜂、改造蜜蜂、利用蜜蜂,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该书不仅拥有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群,也引起大量成年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耐住寂寞,经得喧闹,恪守心中那份不变的爱,这是多数有成就作家的共同特点。因写作遭受磨折,因写作获得荣誉,王敬东也是这样的。《蜜蜂的故事》出版后,他立即着手其他书目的创作。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特殊年代,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人竟从《蜜蜂的故事》里捉摸出“味道”来,书中“七王同巢”的描述,硬被说成是在影射党中央。那时期,事情一旦被无限地“上纲”,当事人是没有申辩权的。1966年他被打成“黑帮”,遣返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1970年又被派到马石山下的一所中学养猪。逆境造英才,大勤无闲暇。他辛勤为学校养猪,并办起小型制药厂,为农民的家畜防疫治病。

    那时,他已经有了5个孩子,上有3位老人,而每月只发给他10余元钱的生活费。全家人的衣食,仅凭妻子的微薄工资和他这点“活命钱”是远远不够的。家人天天吃地瓜干就咸菜,他瘦得不过百斤。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没有放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在别人不敢再写作的时候,他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经常到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生长、了解动物的习性。有一个夏季,他开始观察青蛙,常常顶着烈日蹲在水边观看,往往一看就是一天。他入迷了,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就这样,他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遨游在科学的王国里。“改造”期间,他完成了《田园卫士》《奥秘揭开之后》《荧光闪闪》《绿叶之谜》的初稿。他刻苦钻研、勤奋著述的感人事例很多。例如,1969年除夕夜,鞭炮声响起来的时候,他才想起是过年了。年仅5岁的小儿子跑过来说:“爸爸,人家都放鞭炮,咱不放吗?”儿子的问话,使他凄然泪下,他所问非所答:“我们的祖国,会有富强的时候的!”他想到院子里走走,刚一出门就晕倒了。家人忧心如焚,醒后,他却淡然一笑,安慰家人说:“没有事,我睡睡就好了。”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了有准备的人,1970年平反昭雪后,王敬东手头的书稿全部出版发行。1981年,这4本书连同《蜜蜂的故事》,参加了在莫斯科和香港举行的国际书展。一人同时选展5部书,在国内作者中是少有的(《田园卫士》当年还获全国首届新长征优秀作品奖)。这样优秀的人,组织部门早就想提拔他,但在“唯成分论”的时代,家庭成分高是最大的阻力。他出生时虽然家境富裕,但12岁后变故为贫苦家庭。新中国成立初期划定成分的时候,按他出生时的情况被定为地主家庭出身,直到1979年才被更正为贫农。

    1980年他任乳山一中副校长,应邀参加了《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词典》等系列丛书的编写。同年3月15日,他出席了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二届中国科协委员。1982年调入乳山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以后,他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孩子们,没有忘记他的科普事业。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挤时间写作,相继出版了《小科学入门》《庞大的太阳能仓库》《帮你学植物学》《帮你学动物学》《动物世界》等科普书籍。这个时期,他还编著了大量的教学业务图书。教学研究方面,出版了《小学自然知识词典》《小学德育教程》《教学法词典》等;学生课本辅导方面,出版了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等课本的《一课一练》(各10册),初中和高中的生物、卫生等课本的《习题解答》(各6册)等。

    1992年,他对自己的科普作品进行了一次归纳汇总,出版了《王敬东科普文集》(3卷),总计120多万字(文集于1993年获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也是在那年,他退居二线了。没有工作缠身,他更是笔耕不辍,专心致志地从事科普创作,并且佳作连连。此后,他所出版的著作,一写一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是一套丛书。出版了《生命探秘》3本、《少年智慧画库》6本、《高新技术画库》7本、《绿化快餐》12本、《中国人的智慧》8本、《透视伪科学》5本、《素质透视》10本、《中小学生科技展望》10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10本、《聪慧—吾有方法》10本、《聪明的中国人》2本、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分册及《揭开生物世界的秘密》等。其中,《少儿智慧画库》1997年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少年科学家丛书》2005年获国家优秀图书奖;《绿色革命》《现代气象探秘》等在大陆和台湾同时出版,成为当代中国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受到科普界的高度赞扬。离开工作岗位的12年中,他又出版了科普著作93本,还有7部书稿也纳入了出版计划。

    从创作过程和科技成果上看,勤奋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伙伴

     

    王敬东先生与夫人合影 (张敬滋 摄)

     

    智——作品的灵魂

     

    王敬东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再“零存整取”地讲给人们听。他是位名副其实的高产优产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流畅、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铸成人们打开自然科学之门的钥匙。成功的科普作家,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国际前沿科学,必须自己先弄明白,然后才能准确无误地介绍给读者。正像他在《蜜蜂的故事》后记里所说:“应起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你能写的必须是读者需要的,而且又是你所熟悉的……要熟悉自己准备写的东西,不是依靠短时间的突击,而是依靠之前长期的深入生活,依靠生活所给予的积累。生活,对文学创作来说,永远是源泉。”王敬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白天进行观察研究,夜里常3点钟就起床看书学习、作笔记、构思作品框架。他的文才十分令人佩服,善于运用简练而风趣的文学语言,精当表述所描写的事物,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地把科学和文学做了很好的结合,体现出了王敬东的大智慧。

    他在国内首开给猪输血的先河——在下放当“猪官”的时候,农民的一些猪,贫血引起胃动力减弱,因长期厌食而瘦弱不堪,即俗语所说的猪患了“干干绑”病,病死率几乎是100%,被视是猪的绝症。为了减少群众的损失,王敬东查阅读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办法。后来,他根据科学原理,采取两步走的治疗方案。第一步给病猪灌食盐水或者灌含盐量较高的流质食物,吃了咸的猪开始疯狂地找水喝,就这样把胃“撑”大了。如此反复几次,猪的胃张力恢复了,病就慢慢地好了起来。如果第一步不奏效,第二步就采取输血疗法。他带着抗凝剂到生猪屠宰点采集猪血,把采集来的新鲜血液输入病猪的静脉里。这套治疗方案,其治愈率达100%。此经验被迅速推广开来,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他被农民誉为是猪的神医。

    他善于设问,更善于把疑问彻底弄明白——苍蝇在农村是不为鲜见的,它们在脏乱的环境中,身上沾满了细菌,能传播疾病给人类,但它们为什么自己不得病呢?为了弄清原因,王敬东“请”苍蝇进了实验室,用观察及化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后来发现,苍蝇有快速呕吐和快速排泄的本能,病菌在它们体内来不及繁殖就被排出体外。苍蝇体内还能分泌抗菌活性蛋白和细胞凝集蛋白等杀菌抑菌物质,如果提取这两种物质,可为人类防病治病。

    他是国内较早提出保护生物链的人——20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半岛的松树林,遭受松毛虫的危害。有关单位采用飞机播撒农药的方法进行杀虫,他当即呼吁停止。因不分青红皂白地药杀,其他有益生物也跟着同归于尽。一旦松毛虫被彻底消灭,松干蚧就失去天敌了。松干蚧的危害,其后果会比松毛虫严重得多。实事证明了他的正确判断,飞机撒过药的区域,松毛虫是消灭了,但藏在树皮下面的松干蚧却开始大量繁殖,松树暴发大面积死亡。这事说明了一个科学道理,自然界的生物链是破坏不得的,一旦缺失了一环,就会导致整个生物链的“断裂”,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针对这件事,他写了科学小品《消灭松毛虫带来的后果》及论文《科普,应重视科学思想的普及》,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

    他更正了很多前人不正确的认识——比如书上说,蜘蛛结网是靠风力帮忙的。人们错误地认为,蜘蛛张网架起的连线,是风吹着蛛丝飘到“对岸”去的。王敬东通过对40多只蜘蛛结网过程的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蜘蛛是亲自“过河”固定网线的。它们先在A点用丝粘贴“生根”,然后一边吐丝、一边向下坠落,接触到地面后,迅速地把多余的丝缠绕在腿上,步行跨过地面,再爬攀至B点,接着收紧丝线进行固定。就这样,一条空中“索道”就架设完成了。他是在国际上首先纠正了蜘蛛结网“风飘说”的人。

    王敬东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博学,他积累起的智慧,就像一座富矿,使人赞佩不已。这些智慧,就是其著作的含金量。在他的著作中,上述例子不胜枚举。补前人之缺、勘前人之误,他为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做了很多建树性的工作。

     

    奉献——永恒的主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王敬东的科普作品,对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无法用数字来量化细化,但其作用是巨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他的文字是甜蜜的,为孩子们做出了一道道精神盛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因此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1980315日参加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近30年来,王敬东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囊括了省级、国家级所有科普方面的最高奖项。19983月,参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他精心地准备了会议提案。身为从事教育工作近50年的科技界代表,他把自己对加强义务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两方面内容都写进了议案。他做大组讨论发言时,正赶上朱鎔基总理入席山东组,朱总理认真地听着王敬东的发言,并不时冲着他点头微笑,表示认可和赞佩。

    王敬东的成功,使他名闻全国。他身兼数职,为山东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师范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等,全国许多高校和学术机构请他去作报告,他总是愉快答应,精心准备,认真授课,屡屡受到邀请方的赞扬。人们多是先记住了名人,然后记住了名人的故乡。王敬东和冯德英一样,有力地提高了家乡的知名度。我们到外地去,一提是来自乳山的,外地人多会用羡慕的口吻说:“乳山人杰地灵,文学大家冯德英、科普大家王敬东都是你们那儿的人。”

    王敬东对周围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把自己科普创作的经验,通过座谈会和传帮带等方式,对其他作者进行培训指导,带动了很多人参与科普创作。

    而王敬东对事业的直接贡献,不写成长篇书稿是无法表述的。他有个特点,除“文革”下放劳动,在职期间他从来没有离开课堂。当普通教师时,他的班级学生总成绩,总是全县最优;任乳山一中副校长时,他送毕业班,班级高考总成绩,连续3年在全省名列榜首;任乳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时,他像其他教师一样,担任课程。他总结出的一系列办学经验,被山东省教委推广,《中国当代丛书》《中国教育年鉴·1989年卷》里均有记载。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其经验开花结果于祖国大江南北。1992年,乳山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进修学校的教职员工感恩他们的校长。1985年,王敬东自筹资金,办起了印刷厂等校办企业,由于管理有方,年平均创纯利润30多万元(最好年份仅印刷厂就创利40多万元)。他到出版社争取印刷授权,把自己编著的教研、辅导等方面的书籍,由本校印刷厂承印。一部书的印量就往往高达30多万册,从而保证了校办印刷厂的经济效益。从1987年至1990年,他共为教师购买和自建住宅楼40多户,余下的资金,全部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和解决教师因亲属患病而引起的经济困难。1989年一名教师病故,他把其家属从农村接进城,分给房子,帮助安排了子女的工作。

    乳山其他教师也时常念叨着王敬东的恩情。当时全县没有学业文凭的民办教师近3000名,他们轮流到进修学校读书后,都获得了国家承认的中专文凭。那时录用为公办教师的条件,最低也得是中专毕业。后来,这些民办教师全部转正了,有的还“带家属”,家属“农转非”安排了工作。

    王敬东做人一贯低调,从不说自己的贡献。但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党和政府关爱他,广大读者挂念他。2009年6月的一天,我前去采访,他案头上的一份约稿函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原来,为庆祝共和国建国60周年,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等人受命从国内外选出60位科普名人,并各选其一部著作,出版《少年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图书。他们在第一时间里就通知王敬东入选,并告知入选著作是《蜜蜂的故事》和《田园卫生》,以合订本的方式再次出版发行。这样,《蜜蜂的故事》已在国内外再版了10多次,总印量达50多万册。

    奉献成为人生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种令人仰慕的大境界。王敬东高尚的人格魅力,勤奋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才华,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受到了人们由衷尊敬。王敬东先生的著作会代代再版下去的,王敬东先生的品格和精神会代代传颂下去的。

     

     

    王敬东先生与本文作者 (张敬滋 摄)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