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的孙子刘绍广
刘勃故居
乳山刘勃二三事
文图/于家广
刘勃(1880~1959年) ,乳山市诸往镇东尚山村人,胶东著名的书法家,原名玉亳,字季安,别号飞帘居士。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宣布次年恢复帝制,他愤撰《讨袁檄》,并印成传单,散发至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轰动一时。1926年,刘勃任军阀孙传芳之秘书长时,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孙传芳拟派兵镇压,刘勃苦苦谏阻,遭孙疑忌,将其软禁军中。1934年,受聘于海阳县志馆任襄纂,与鞠国香等人续修《海阳县志》。
在这个村村民刘玉进的带领下,我首先参观刘勃的老宅。他家老宅位于村北,一个深胡同中。他家共有八间平房,与周围邻居房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其中间二三间己坍塌。
谈起刘勃,乡亲们总引以为豪,眉飞色舞。乡亲们说,西尚山有一老教师,叫王文战,曾在海阳县教学、退休。他曾从海阳县找到一张小报,小报记录了海阳县从北京找到资料,证明刘勃参加过殿试,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是贡士。王文战曾把这张小报有关记录刘勃参加殿试那一块资料剪下来,拿给东尚山村乡亲们看。
这个村的刘洪炎介绍说,他与刘勃是本家,他父亲刘景山跟刘勃学习过。他父亲还告诉他,刘勃在村刚办学时,每次走进学堂,学生都会喊“蒋委员万岁”。而他对学生却说“蒋什么蒋”,那叫“蒋贼”,以后不准再喊“蒋委员万岁”。刘勃在村里办学期间,还曾与他爷爷刘恒增谈论过宗谱,争论过谁是长支,谁是次支。乡亲们还说,刘勃藏书十分丰富,估计有几千册。四七年,从他家客厅天棚上搬下大量的图书,一共拉出四骡子书,许多是进步的革命书籍。这些书一部分让乡亲们拿走了,有的妇女们用这些书夹鞋样。
我们还特意拜访刘勃大孙子刘绍广。他今年79岁,年轻时曾参加过子弟兵团,参加过解放莱阳等一些战斗。他为人豪爽、朴实,天资聪明,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演过丑角,会写一手好字,经常应邀为乡亲们写对联,拉包袱、写旌。他上过八年私塾,《礼记》共十二本,他学了十一本。他的师傅也是他爷爷的学生,诸往镇浇涧人刘殿斌。
刘勃去世那年,刘绍广十一岁。虽然与爷爷接触时间很短,但他与爷爷的感情却非常深厚。每当提起爷爷刘勃的话题,刘绍广总是情绪激动,不时地落泪。
趴着给“四寡妇”写碑文
刘勃学识渊博,善书法,工诗文。据说烟台公私合营时,许多公司的牌匾都是他写的。他的墨宝在他后代中留下的很少,据说东尚山村一村民曾收藏刘勃写的四联,刘绍广清楚地记得上面共写有364个字。
刘绍广还记得他爷爷写过一个碑文,是给人称“四寡妇”的一个女人写的。“四寡妇”是刘勃本村的一个婶子, “四寡妇”丈夫叫刘曰昂,28岁那年病死。他的妻子为他守寡40多年,去世那年70多岁。当年,刘勃趴着覆盖着碑石全新的被子上,虔诚地一字一字为尊敬的老婶子写牌文。
他还给“四寡妇”写过旌,用白油漆在红绸子上写字。由于红绸子不吸油漆,老写不上字。刘勃是一边写,一边念叨说:“四婶啊,四婶,你在世时没有福,你不在世也没有福,我给你写个字都写不上。”在刘勃忙活下,“四寡妇”终于很风光的下葬了。
替村民讨血债
一九四几年的一天,海阳县郭城区区长于国英让国民党士兵围剿住在东尚山村的共产党人士。双方对战,从村戏楼打到铁炉时, 40多岁的村民刘桓全被国民党士兵周通令给打死了。刘桓全的父亲刘德勤找到刘勃诉苦。刘勃说“大爷,不要难过,我帮你讨回公道。”于是他写了封信给于国英说:“国民党与共产党打仗我管不了,反正打死俺村人,我不能算事。”在刘勃的努力下,最后,于国英让人骑马送来一百个大洋,作为打死人的偿命钱。为了这事,刘德勤在过年前,杀了一只羊,找人送到刘勃家,表示对刘勃的感谢。刘勃坚决不要,刘德勤就抬着羊站在院子里不走了。没办法,刘勃只好拿起刀砍下羊的两只后腿,留下来,说:“大爷,你把羊抬回去吧,留着过个年吧。”刘绍广亲眼目睹了刘勃砍羊腿那个场面。
为民修宽道
在育黎镇有个口头语叫“你上哪去?”人们都说“我上刘勃道。”其实刘勃道指的是从育黎镇城阴村到汪水村的一段道路。说起这条路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年,刘勃坐着骡子到牟平办事。经过育黎镇一条道,他看见这个道非常窄、非常拥挤,来往运送谷子的乡亲们把这个道占的慢慢的。他下来问乡亲们这个道怎么这么窄?有人说,“这个道两旁的地都是私人的,没有办法加宽。”他让人把当地村的会首叫来,找了一头牛,拉着铁耙,沿着小道两边划杠,然后叫会首按照划出杠加宽修道。他跟会首说:“修道的费用你们不用操心,我去找牟平来解决。”不久这条道得到了加宽。人们为了纪念刘勃,所以就将这条道命名为“刘勃道”
刘勃为人耿直仗义、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广为乡亲们称道。建国后,在烟台市文史研究会工作。1958年病重,后来烟台派了一个小车将他送到诸往镇大龙口村。当时东尚山村不通公路,乡亲们扎了一个担架把他抬回村。1959年,病逝,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