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钦法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日行黄经270度,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最长。此后,则夜渐短,昼渐长,故俗语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降,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故杜甫诗云“刺绣五纹添弱线”,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气温将急剧下降,进入“数九寒天”了,直至“春打六九头”,气温才缓缓复升。为了数九不致弄错,旧时许多人家于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作八十一花瓣,不著色而逐日渲染其一。图成而九九尽,天气转暖,寒意消除,故名“九九消寒图”。有的则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来计算九的日数,每个字都是九划,把这九个字印成双勾或虚线,自冬至日起,每天添上一划,或者在双勾、虚线中描实,直至出九。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周礼》有“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之说,郑玄注云:“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淮南子》:“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当时朝贺享祀的礼仪如同元日,魏晋时稍逊,至宋代,此日庆贺仪式趋向顶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载:“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还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冬至前一日叫小至或小冬,冬至日叫长至或大至,冬至后一日叫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故民谣说“冬至大如年”,时称其为小年、亚岁。此风至清犹然,清顾禄在《清嘉录》一书中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到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于年’之谚。蔡云《吴歈》云:‘有几家人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东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有建子春’。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为之拜冬。”
古时冬至除贺节礼仪外,还有进鞋袜、作赤豆粥之节俗。汉崔骃《冬至袜铭》云:“阳升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千亿年。”魏曹植《冬至献袜表》:“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后世遂成为冬至日妇女进奉舅姑的一种节物。至于赤豆粥之风习,则见之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也许因之过于蹊跷,后此俗便自行了了。惟有汉崔寔《四月民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称”,今此风犹存,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团圆或冬至团,以象征阳圆。南方盛产糯米,所以有“家家捣米做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之诗句。
胶东民谣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这天都要蒸饽饽、吃饺子,此乃古时冬至团的演变也,也有蒸冬防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