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腊八·腊八粥
钦法
民间有“腊八祭灶,新年来到”之谚。其实,从广义上说,夏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和十二月二十三的祭灶,乃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
腊八由中国史前时代的“腊(蜡)祭”传承而来。《说文》:“冬至后三戌为腊,祭百神”。《礼记·郊特牲》:“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先民于一年将尽之时,用猎获的禽兽祭祀众神和祖先,表示报答他们的护佑功德,同时祈求来年避灾迎祥。汉应劭《风俗通》:“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狎猎大祭以报功也”。腊虽在岁终,然古时并无定日,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到南北朝时,可能为了省事方便的缘故,腊日始定为十二月初八,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从此,遂有“腊八”之名。
至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云:“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由此看来,这一节俗,又与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传说有关。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因有惑于人生苦恼,出家修道。某日因累饿昏倒在地。一个牧羊女发现后,用米饭和各种野果熬煮成粥,喂他饱餐一顿。释尊食毕,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为纪念此事,后来佛徒们每到这一天,都要熬制果粥供佛并分食。故时人有“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名。到了明代,腊八粥已成为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代,吃腊八粥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贵族也熬煮腊八粥了。雍正三年(1725年),清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成为尽人皆喜的小吃。
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李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近年来,有的地方又添加粘秫米、珍珠米,也有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再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静心、养血之功效。
乳山节俗,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成,其中必有枣、栗。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之意,争取明年五谷丰登,同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旧时,有不少人家在腊八日酿酒、酿醋的习俗,称作腊酒、腊醋。时下,许多人家选在此日把蒜浸在醋中,春节时吃,颜色青绿,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