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民俗精品 发展创新文化基因
—— 对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探讨
郑华
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史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乳山境内就有人类居住。数千年来,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着人类文明。商、周时期,农、牧、渔业已很兴盛。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在境内置育犁县,当时农业已较发达,人民已将柞茧用于缫丝制帛。隋时,采金业兴起。唐时,乳山口已成为与外埠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时,缫丝、制盐、酿造、食品等手工业已很发达。至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商贸之地。
乳山悠久的历史长河,历经几千年的光阴荏苒,不断涌现的民俗文化在岁月的大浪之中披沙见金,深厚的文化积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乳山民俗文化史中的瑰宝。优秀的民俗文化,需要乳山人齐心协力,一起发现、挖掘、上报文化部门,需要民俗专家潜心研究、整理、建档立案,需要文化部门建馆展示、传承、发扬光大。民俗中的优秀文化,仍然能指导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然而,一直以来,有些优良的民俗传统已濒临消亡,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而切实抓好“非遗”保护,走一条传统文化与现实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是乳山弘扬母爱文化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2001年,我们国家开始投入资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鉴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要越早越好,稍晚一步,就有可能成为历史遗憾。比如在2004年,就有专家提醒中国文化部部长,说中国的端午节有可能被韩国申报成世界级文化遗产,就在中国各方面专家还在研究对策的时日,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被其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等等。韩国对中国文化的争夺引起了中国人的警醒,这种警醒催促中国人打响了文化保卫战,由此,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国人的责任。
30多年来,乳山民俗专家辛明路跋山涉水、潜心研究整理民俗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热爱家乡,宣传家乡,2003年,我正式拜他为师,全面学习人文民俗方面的课题立项、田野调查、采访技巧、写作方法等知识,同他一道为挖掘整理乳山人文民俗而不懈努力。多年来,我们整理的民俗文化成果,通过个人创建的地域文化网站《大地飞歌文学网》向外进行传播,并相继刊登在《乳山时讯》《威海日报》《威海晚报》等报刊上。刊有人文民俗稿件的报纸,被越来越多关注乳山地域文化的人收藏。新时期的乳山民俗文化正如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乳山这座母爱文化城的各个角落,这当中很多民俗项目如同历史老人,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见证着古老而又年轻的乳山的发展。
然而,尽管乳山民俗文化整理时间早,门类多,但是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的脚步似乎走的有些慢半拍,从而遭遇了类似韩国抢注的情况。我们好多整理成果,被兄弟市区借机抢注。比如,《剪纸》《苫匠》《渔家号子》《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节俗》《宴俗》等,辛明路老师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撰写出来了,并发表在一些行业刊物上和后来出版的《大乳山下》文集里;《走亲戚》《抓周》《端午饰物》《儿时游戏》等,我早在2007年之前就分别发表于《威海日报》《威海晚报》《乳山时讯》和《山菊满坡》文集里。然而,在2009年6月份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威海市卷》中,这些内容已经被兄弟县市抢先申请保护。
乳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乳山人民的文化基因,保护好乳山的“非遗”,就是保护好乳山的文化基因。而两年一度的申报工作,也很容易使部分处于濒危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等待中消失。“人因艺而活,艺因人而传”“去世了一个人,消亡了一门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警示语。保人的目的最终在于保艺,也可理解为保护文化。但目前,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有一些生产制作技艺因为传承人的去世已经失传,保护传承人或保护技艺已到了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例如,那种曾经令国内外都惊艳的宁海绸,如今因工厂的倒闭,技术人员查无所踪,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产品更是无法见到。我们现在唯一能够找到的资料就是《牟平县志》中对宁海绸制作技艺的零星记录。正因此,加强重视乳山“非遗”保护工作时不我待、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06年1月份以来,我市非遗保护中心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普查项目300余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音乐、戏曲等11大类。有1个非遗项目(牛郎棍)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1个非遗项目(牛郎棍、乳山大秧歌、乳山琴书、大乳山的传说、圣水宫的传说、岠嵎山的传说、宁海绸的制作工艺、姜家簸箕的制作技艺、乳山大喜饼的制作技艺、乳山镂绣、谭氏烫膏)被列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0多个非遗项目被列入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有3位同志被公示为威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牛郎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肖明魁、乳山大秧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京青、乳山琴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祝承田。
由于文化的觉醒和大众的努力,乳山的“非遗”保护近几年来急起直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2011年,乳山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批准列入威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获批数量位居威海市首位。
“非遗”保护对推动乳山母爱文化繁荣的作用和影响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几大类内容。乳山提出的母爱文化,是属于乳山民俗文化中的一支主力军。搞好乳山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发扬工作,不仅能把乳山的“非遗”保护工作做好,而且也一定能把乳山的母爱文化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乳山因为有了民俗文化的整理研究成果,“非遗”保护工作也有了可靠的文字依据和部分实物依据。“非遗”保护的成果既大大拓展了文化工作的外延,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乳山市文化部门开展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可以说,“非遗”保护不仅传承了乳山的地域文化,而且给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平台。
乳山连续4年成功举办中国(乳山)母爱文化节就是对非遗保护的有力支持, 4年来,节日期间共组织开展86项群众性活动,累计有40万人次直接参与,涵盖了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等社会各个领域。《乳山大秧歌》是乳山市的重点“非遗”保护项目,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完善群众公共文化娱乐场馆建设的基础上,连续16年组织举办秧歌汇演,不仅使大秧歌这一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使乳山大秧歌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乳山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截止2011年底,全市15处镇(街道)都建设了镇级综合文化站,502个村建设了文化大院, 305个农家书屋,基本实现村级文化大院全覆盖,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层次分明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城乡共组建了326个腰鼓队、50个城区文体活动站和4个艺术团、农村149个艺术团体、420个农村妇女舞蹈队、城区5个有600人组成的腰鼓队、彩绸舞队、功夫扇队、简易太极拳队、健身球操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全市的文化场所立即有了用武之地,420个村妇女舞蹈队、市区的书画爱好者,戏剧票友以及一些武术爱好者,民间艺人都有了切磋技艺的舞台,真可谓人才辈出,各类技艺异彩纷呈。2011年为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在牛郎门武馆举行的“牛郎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习所揭牌仪式”,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众多人对这门优秀的习武健身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像《乳山大秧歌》的这种传承保护就是一种活态保护。因此,从宏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从微观讲,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的繁荣也离不开“非遗”保护,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保护“非遗”要走全市多措并举的传承创新之路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非遗”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近年来,乳山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母爱文化的重视力度,先后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提出“三爱五福”母爱文化体系、将“文化强市”列入乳山五年规划目标。这些前瞻的理念,为乳山“非遗”保护工作积极跟进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文化遗产日”走上街头,听取市民的建议,和市民交换“非遗”保护的意见,这必将引起市民对非遗工作的极大重视。因此,政府率先的文化自觉和亲力亲为,也必将把乳山“非遗”保护工作引向快车道。
近两年来,市文广新局立足行业职能,时刻保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社、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非遗保护的意义,向市民介绍乳山市重点非遗保护项目。文广新局不仅靠主流媒体宣传,而且还发动民众自觉的宣传。采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广场宣传、街头宣传、流动宣传、节会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全主位加强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力度。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局机关干部向市民发放非遗宣传单2000余份,并在市区主要广场和文化娱乐场所悬挂宣传横幅、树立宣传牌,深入学校、社区举办非遗展览,营造起了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乳山的文学作者也时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本着热爱乳山、宣传乳山、推介乳山的赤子情怀,撰写了大量宣传乳山的文章。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纸媒刊登了我和辛明路老师大批宣传乳山的民俗文章,这些文章是经过我们长期的采访、积累、物力投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而成,里面涵盖了很多“非遗”保护范畴的内容,文章在报刊、网络上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宣传推介效果,在全国范围内也引起广泛关注。经过几年的努力宣传,广大市民身上也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一部分市民对乳山优秀的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他们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也痛心疾首,这种心态在富裕起来的乳山百姓身上表现非常突出,广大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不少市民主动到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交申请保护非遗项目的报告。如何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笔者认为:
要有充足的保障资金。为加强“非遗”保护,我市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自2008年以来,市财政先后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民中心收购了大量珍贵“非遗”实物,编辑出版了《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和《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实物登记表》四卷书籍,共录入了185个乳山市级重点“非遗”保护项目,印刷3000册,这套书介绍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和项目,使社会各界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由于有了经费保障,使我市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政府要多渠道多方式的筹集保护资金,这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保护工程的基础。创新资金的筹集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资金筹集可以采取政府投入、民间投入、企业投入、外资外商、建立发展基金、个人基金、专项基金等。
要深入基层调研普查。民俗文化有地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全市601个村,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支持非遗保护工作,把本村的民俗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非遗”项目逐项进行一次彻底普查、论证,将有挖掘潜力的文化点上报镇文化站。镇文化站要对各村上报的信息汇总上报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专职人员要逐项登记,认真从各种民俗活动中筛选“非遗”项目,做好深入调查的前期准备。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开展普查时期,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各镇(街道)和有关单位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组织调查、搜集、整理工作。普查的主要范围包括: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雕塑、剪纸、编织等),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文学(包括民间谚语、歌谣、故事、山歌、民歌等),民间特色活动(包括民俗活动、民间节庆活动、传统游艺活动等),以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重在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等。通过对全市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基本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及时整理建立起了《非遗保护名录》,及时将普查资料上报到威海市主管部门,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了陈列、展示、研究和管理工作。
要有适合乳山非遗的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很多,有动态保护,静态保护,文化线路保护等。一是立法保护。要加快立法,从根本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市委市政府应积极制订保护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范围,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明确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将立法保护和制度保护结合起来。二是项目保护。确立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那些确有重大价值的保护项目,要鼓励积极申报市、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环境而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要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抓好人的传承和培养,也就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因此,要特别注意搞好普及教育工作,尊重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全力挖掘尚存的传承地和传承人,加强对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的艺人的调查登记,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提供一个长期的传承平台鼓励他们传承,将传人保护和传承保护结合起来。四是节会保护。要积极开展节日节会活动,举办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传统节日节会,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歌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展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节会中复“活”。将节会保护和展示保护结合起来。五是基地保护。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原生态的形式再现,让人们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将民族民间的绝活、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复活。将基地保护和活动保护结合起来。
另外,成事在人,对民俗文化的整理人的保护至关重要。民俗整理是告慰先人、利于今世、留益后代的庞大工程,整理人在时间上、物力上、精力上的艰辛付出,不是局外人能够体会出来的。2005年以前,整理出来的民俗成果,除个别行业报刊以外,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是不容易的。之后,随着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政府也认识到旅游业的终极竞争力在自己的特色文化上,民俗作品才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级党报上。民俗成果难发表以前,民俗整理者长期默默无闻的状态无人问及,然而,一旦发表的民俗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些非议往往也会接踵而来。比如,“民俗整理不应该视为写作,不应当给作者署名”等,如果频繁地署名发表了,则更是会招来一些人的嫉恨。难道民俗文化谁也别去整理,任其自生自灭?世上的一些事,往往是“我不做,你也别做”才能相安无事,一旦有人做了,麻烦随之就来了。如果正气不树,良俗确实难行。
保护“非遗”要认清形势有的放矢。我市虽然成立了“非遗”保护机构,但乳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只是在市文化馆的基础上增挂了一块牌子,与市文化馆合署办公,并不是专职的机构。工作人员由市文化馆人员兼任和从外单位借调,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精力的分散,从而导致“非遗”工作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成为我市“非遗”工作有效开展的一大障碍。
“非遗”保护的相关机制还不十分完善。例如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不能有效保障非遗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关“非遗”设施还比较落后。按照省文化厅对非遗普查的有关通知要求,“非遗”珍贵实物展厅面积应在200平方米以上,空间布局要合理;档案资料室要规范有序。而我市“非遗”展厅面积仅有60平方米,由于面积所限,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档案资料室与美术组共用,无专门的档案资料室。迫切需要建设和完善“非遗”保护基础设施,为非遗保护创造良好条件。
鉴于目前的条件,为集中精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市非遗保护中心可与市文化馆合署办公,但应设专人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非遗”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非遗知识与研究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包括制度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同时还应根据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基础设施。
保护“非遗”对促进乳山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2005年,市委、市政府依托《大乳山的传说》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资源,招商建设的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成为目前山东省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度假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母爱、爱母”为文化主题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这是利用“非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据。2011年4月份,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签订了《大乳山的传说》影视动画片制作协议,这也是保护乳山优秀“非遗”项目,促进母爱文化繁荣的有力举措。
《乳山大喜饼》是乳山的一张饮食名片,众多好客的乳山人将大喜饼作为联络感情的饮食文化大使,因其口感松软、味道香美、面料饱满、便于携带等优点,被来乳山观光的外地旅游者带出乳山,传到了全国各地,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等亚欧国家,不少人慕名来乳观光旅游、投资。因此对乳山喜饼的制作工艺加以传承、保护,使这种吉利食品成为品牌,这将是一条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良好渠道,对乳山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乳山立足培育母爱文化、休闲养生两大产业链,开工建设了总投资过百亿元的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岠嵎山风景区、福如东海文化园、多福山养生文化城、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等八大文化旅游项目。依托乳山民俗文化资源,白沙镇大陶家渔家乐旅游被评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威茗茶园、玉皇山茶场、正华农林3处景点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依托总投资18亿元的久久发商贸城,规划建设了投资5000万元的老胶东古玩字画城,已进驻商户200多家,引进了集影视、娱乐、游戏、网络、康体、餐饮于一体的博承文化娱乐城,正在实施老电影院升级改造工程,打造3D影视城。
如果没有地域文化的系统整理挖掘,就产生不了母爱文化的源泉。正是因为母爱文化在乳山的广泛研究、挖掘、整理和宣传,促进了乳山旅游的兴盛,并由此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的100多个行业的繁荣发展。市委宣传部长姜翠萍高兴地说:“这都是母爱文化创造的奇迹!”据乳山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乳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0万人次,被博鳌国际旅游论坛评为“国际旅游名城”。面对成绩,市委书记高书良感慨地说:“这就是母爱文化的魅力!”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乳山众多的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民俗精品成果,将等待申遗,等待发掘文化含金量,等待开发其经济效益,我想当“非遗”项目真正成为乳山文化和经济的载体时,乳山明天的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