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热热闹闹过大年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6-10  ‖  查看1678次  ‖  

          热热闹闹过大年

     

    辛明路

     

    春节一词始于商朝,万年创历法成功后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国君定个节。”君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商代元旦是十月初一,他们所说的春节,其意义与当代不完全相同。“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周朝起,春节开始叫年了。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最具中华人文特征、最具民族凝聚力的节日;象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欢乐喜庆、幸福团圆、兴旺发达、和顺吉祥。在日常用语中,春节是指除夕到初二,即从请年到送年这3天;而过年则是个节日群,节中有节,从腊月初八正月十五,都是过年。过了腊八,年味就开始浓起来。家家缝制新衣、磨面碾米、采办年货。村戏秧歌也在加紧排练。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在盼年、忙年、过年。盼年是孩子们的事,旧时衣食不丰,盼望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随便站(方言玩的意思)。

    赶年集——乳山各乡镇,以农历为准,5天一个集。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南部是“一六孤山二七所(海阳所),三八夏村四九滩(白沙滩),五十南黄捎着石头圈”,北部也有约定俗成的集期。年三十之前的3个集,叫年集(成立前,年集是3个半,半集是指大年三十,各集都开市,因中午大家要赶回家过年,故叫半日集或半截子集)。年集物资最全、赶集的人最多。人们要置办的年货,穿着方面有成衣、布料、帽子、围巾、鞋袜等,食品方面有米面、鱼肉、粉条、大枣、糖类、桃酥饼干、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用品有筷碗盆罐、碟盘壶盅、炕席笸箩、扫帚笤帚、肥皂香皂、胭脂粉、雪花膏、照脸镜子等,节庆用品有年画对联、灶神财神、礼花鞭炮等,祭祀用品有蜡烛、高香、纸墩等,来年生产用具有犁耙筐篓、锄镰锨镢等。集是分市的,如衣帽市、鞋市、席市、锅碗市、农具市、柴草市、小猪市、腥海市、肉市等,这些市在集上都有固定位置。别看要采购的东西多,上集很容易找得到。人们讲究“年新”,过年时,要穿新衣服、戴新帽、穿新鞋,餐具也要换新的,寓意有个新的开始。现在商铺满街,年集功能已经弱化。

    除尘——除尘是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迎春除尘的风俗。尘与陈谐音,除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用意是把晦气扫出门、迎接新福运。家家户户都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清除室内尘垢,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除尘要在立春前进行,年前打春,再忙也得赶在立春前除尘,防止把新春的气息给打扫出去。春节前几天,人人都要洗澡,其寓意与除尘相同。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把灶底草灰掏净,灶台粉刷一新,黄昏时进行祭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时成年女子要避开(嫦娥和灶王均相貌好看,含男女避嫌之意)。灶码头多是贴在东锅台上方的墙上,其上端是画,画着南天门,中间是灶王爷、灶王奶,两边各有一匹马,两马对着头朝南天门奔跑,这是他们的坐骑;灶马头的下端是日历表,表中还标明财神、福神、喜神、太岁等神煞在新一年中所处的方位,春节迎神及平日有事拜祭,要朝其方向;另外,还标注着年内是几龙取水,一龙取水年景最好,多龙取水旱涝不匀,谣曰“人多乱,龙多旱,媳妇多了婆办饭”。祭灶要摆供品,供饽饽、米饭、年糕、水饺、糖瓜、果品、酒糟等,供酒糟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下后醉沉沉的,不能说家里的坏话。上香三柱、发纸后,把旧灶马头揭下来,给灶王爷的嘴抹上蜜或糖(使他嘴甜),点火烧掉,叫升灶马头。这时要磕头祷告:“请灶神上天多说好话,回来多带福祥。”升灶马时,要同时烧掉用纸叠成的水桶和一些草料;也可在祷告时指着旁边的实物说:“请灶王爷带上水桶和草料,路上喂马用。”灶王爷到天庭的时间是六七天,述职后他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年三十晚上为其他神引路,结伴降临人间。三十晚上,把新灶马头放到粮囤上搁一会儿,再贴到旧灶马头的位置上,请灶王爷归位。其他神过了年就回去,灶神则继续住下来。灶神的原型有黄帝、炎帝、火神祝融氏、颛顼之子穷蝉、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玉帝小闺女的女婿、汇报人间善恶的小神张单、听信谗言而休贤妻的张郎、民间会盘灶的瓦匠张奎等,百姓不管俗源起于何时何地何人,因灶神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从前家家户户都祭灶。上车饺子下车面,小年晚上吃饺子,为灶神送行。

    蒸饽饽——腊月二十七八,家家蒸年饽、蒸年糕、蒸年包、蒸供儿。把年饽饽蒸成龙、凤、圣鸡(也多为凤凰造型,留待二月二吃)、圣虫(蜥蜴造型,用于放在粮囤里)、桃子、石榴、元宝等形状,脊背上起鼻儿,穿上红枣瓣或嵌插全枣。旧时乳山最兴蒸面鱼、面果子,即用饽饽盏(类似七月七的小果盏,但比小果盏大)填满面定型,磕出来的鲤鱼、桃子等,造型很美观。年糕是用黏米面、黏玉米面揉成团,再用面包起来蒸熟。过年不可没有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年包有豆包、菜包两种,豆包是豆沙馅的,寓意团圆;菜包是菜馅的,寓意财宝。有些家庭还会做一些油炸面食,如麻花(生活节节高)、佛手(佛福保佑)等。上供用的祭品饽饽有两样,一种是不嵌枣的团圆饽饽,大小各蒸10个;一种是嵌大枣的枣饽饽,大小也是各10个。小的叫天地供儿,放在天地棚里供天地神,每个用干面200300;大的叫家常供儿,放在神主前祭祖,每个要用干面10002500(规格太大的,一锅只能蒸一个,用笼堤加高锅盖)。所有的年饽饽,顶上都要点上红点。饽饽点是一种木制的用具,一头粗,一头细,粗头雕刻着梅花、囍字、团花寿字等图案。蒸熟掀锅之际,用饽饽点蘸着食用红色素逐个“盖印”,年饽饽顿时就绽放出喜气的表情。

    贴窗花——20世纪中期以前,临近年三十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剪窗花、贴窗花。曾有人考证窗花的起源,一说是人们受到冬天窗上冰凌花的启发、一说是人们受到建筑上雕梁画栋的启示。宋代以前的人习惯在立春那天贴窗花,以花报春到、以花迎春来。后来随着春节概念的逐步强化,人们不再机械地把迎春定在立春当日,而改在了春节贴窗花。心灵手巧的女人心中有图画,剪窗花根本不用事先画样,叠起彩纸,麻麻利利就剪出来了。以前的窗花多讲究成双成对,就是两张红纸叠在一起,剪子一路下来,能剪出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如花鸟鱼蝶,一边一个,分贴在窗上,追求一种对称美。也有在窗中间贴一张大的,但图案比较复杂,主画四周要有衬托图案及汉字。当然还得注意留白,那些线条外的空白区,是保证室内采光的。行家评论窗花,有南雕北剪一说。说南方的窗花图案细密,有的地方剪刀剪不了,要用刻刀镂空;北方的窗花简捷粗犷,只用剪子就行了。乳山的窗花,这两种风格的都有。常见的窗花图案有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梅花报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事耕收、渔船满载、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古钱图案、艺术万字等。有的家庭除了剪窗花之外,还要剪墙花、棚花、镜花、屏风花、灯笼花、门楣花、照壁花等。真是窗花引领春潮、百花齐庆佳节。

    贴年画——腊月二十七八,各家开始贴年画。年画起源于贴门神。单人门神画,多是画着捉鬼天师钟馗;唐朝后兴起挂双人门神,是秦琼、尉迟敬德的画像。传说唐太宗因做恶梦患上了惊吓症,经这两位将军把门而病愈。年画有独幅大画,如福禄寿三星图、五子登科、六畜兴旺、天官赐福、观音送子、吉庆有余等;有四联画,一联4个画面,每个画面下都有文字说明,像连环画一样,在讲述较完整的故事。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年画都是手绘画;之后,出现了戏剧、电影的剧照影印品。年画有明显时代特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例,罗盛教、雷锋等英模人物、农业学大寨、毛泽东等伟人像、“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革命样板戏、影视明星写真等,都曾是年画题材。年画多是贴在炕间卧室的墙上;神仙画多有固定位置,财神贴在正间屋,门神当然是要贴在家门上。

    欢度年除夕——腊月最后一天,不管是三十还是二十九,通称大年三十。这个昼夜间,最讲究和谐喜庆、祈福纳祥。要做的重要事有:

    一是祠堂上宗、祭祖。乳山人春节祭祖重视的是室祭形式,即到氏族祠堂进行“庙祭”(俗称祠堂为家庙)和在居室内设供桌“家祭”。前者属于聚族“公祭”,敬拜远祖的成分多;后者属于自个家的“私祭”,敬拜近祖的原由多。春节墓祭仪式,乳山有些村已式微,想来也有道理,春节是请祖先回家过年的,如果再跑到坟前祭祀,有些重复;但“礼多人不怪”,坚持墓祭也无不妥。祠堂祭祖的仪式,各地差异很大。即使同处一邑,一水之隔的河东河西、一道之隔的路南路北,往往也不一样。方式方法虽不同,但目的和作用完全相同。祠堂祭祖是血脉汇聚、精神认同、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凝聚人心的家族课程,是慎终追远、不忘根系、感恩思孝、懂还知报、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各家族都有这样的遗训:“子孙做了坏事不准入祖坟、不准上族谱。”很清楚,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通过祭祖,与祖宗做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有好处。各个家族越上宗敬祖、追根溯源,民族就越团结、国家就越安定,因姓氏的源头,都出自炎黄兄弟俩,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具体作法:

    其一,摆供品。除夕前一天,祠堂忙于摆设供品。早期是族人送供品,一家出一两样。因物品重复率太高,后来各家出点钱,由祠堂统一采购。赞助款够用的祠堂,则不收各户的钱。也有的是宗族中各大份轮流负责制。乳山祭祖食品,没有太多规矩,只要不是忌讳的,陆生海产的都行。明清时期大户人家,有设“大三牲”的,即以牛头、猪头和羊头为主祭品(隆重时用全牛、全猪和全羊)。因乳山人感恩耕牛,后来不用牛作祭品;设“小三牲”为常见,即鸡、鸭和鱼。多数祠堂以大小“三牲”为参考,自行搭配,从猪头、羊头、全鸡和大盘鱼等品种中选择三样。其他供菜,人间觉得名贵的,老祖宗都会喜欢的。究竟摆多少样,视供桌的大小而定,多者有摆二三十道菜的。大供饽饽是必上供品,还有米饭、水饺、果品等。族长或德高望重者指挥安排供品摆放。

    其二,上宗。大年三十清晨,各祠堂首先要接待前来上宗的人。迁居外村、或本村的族人家庭,给过世满3周年的亲人上谱(夫妻得后逝者满3周年一块上谱),即把逝者名字、简要生平,填写在族谱上。族谱分两种,一种是祭典用的图表式挂谱,张幅很大,几乎能占满一面山墙,质料多是绫缎,底色很浅(浅灰、浅红和浅黄等);另一种是书卷式的谱书。有两位执笔人,一位在大桌子前,负责填挂谱;一位在小桌前,负责填谱书。挂谱只填写名字,谱书对优秀人物简要记录其事迹。上宗是为了给亲人名留族史,这一刻气氛庄严肃穆。因挂谱要及早升起来供族人祭祖,所以上宗的人要赶早。境内传说,某氏族外地上宗的人来晚了,祠堂的人不满意、摔脸子,外地人就动手抢家谱,争抢中,把挂谱撕扯成了两半,外地人回去后,凭着半张挂谱,另立祠堂。上宗的人,带着纸墩、香烛,参加祭祖。有的还捐款给祠堂,祠堂张榜公布捐款人名单及款额。

    其三,升谱。族谱填写结束后,立即把挂谱升挂在大供桌上方的墙上。乳山有东为大的说法,所以多是挂在祠堂的东山墙上。用长竹竿挑起来,把挂绳放在挂钉上,挂端正后,祠堂门外紧接着鞭炮齐鸣,继而锣鼓喧天,向人们宣示祭祖活动正式开始。

    其四,祭祀。因祠堂大厅多不是太宽敞,恭候在院内、门外的族人,要分批进来祭祖。首批多是辈分较高的人。具体程序:第一,族长宣布祭礼开始,请祖先就位。族长点燃高烛后,退身供桌一侧。第二,参拜人在供桌前列队肃立,大家表情凝重,心态虔诚,以示对祖先的尊敬。第三,族长读祭文。祭文用“维”字开头,维系、开启与祖先沟通交流之意。中间正文多为4字句,短句读起来容易表达哀思缅怀之情。篇幅长短不限,内容各族自撰,如“缅怀祖德,万世弗忘,祈祷吾族,家运昌隆,人丁兴旺,福泽永绵”等。祭文最后以“尚飨”二字结尾,尚含崇尚、崇敬和盼望的意思,飨是请享用美食佳肴。第四,进香敬酒。祭文读毕,族长点燃3支香,双手捧香三作揖后插入香炉;族长上香时,助手已把酒杯斟满,跪地双手举杯过头,由族长接过来,放在祭桌上,祭酒3杯。第五,行磕头礼。族长站在桌前一侧下令“叩首”,参祭者一齐作揖,随之跪在拜垫上磕头,三叩首(磕头3次)。向挂谱大供桌磕头后,再向祖先画像三磕头(画像下也有供桌)。画像是祖先的代表人,这位人物是家族的荣耀,如姜姓的姜太公、辛姓的辛稼轩、刘姓的刘伯温等,也有的是立村之祖。这批人磕头礼毕,有秩序地退出堂外,下批人进门。之后各批只是行磕头礼,读祭文、进香和敬酒等程序省略。祭祖时间上,只外村的多在大年三十当天前来,本村的,除夕夜、正月初一等日子,都可以前来祭祖。祭祖人带来的纸墩、供香和鞭炮,由管理祠堂的人收下,并负责择时点燃。发纸或在室内放燃纸盆,或者在院内划发纸区,都要确保祠堂的安全。正月十五之内,祠堂随时接待族人前来祭祖。

    其五,收谱。本次祭祀结束,将挂谱及两边的对联、画像及衬联请下来,器皿、灯台、桌布等物品整理干净,装箱保存,等下个祭期再请出来。撤供时,供品分配由族长决定。分给族支中有威信的人。这些食品,祖先“用”过,带有先人的“回馈”,即赐福、保佑等良好信息。此俗古已有之,《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用祭神、祭祖的牛猪羊之肉(祭祀后的肉叫胙肉),奖赏有功劳、有地位的人,受赐者深感荣幸。实际中,只“全三牲”的祭式,要分配祭品;规模小的祭式,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撤下来的供品食物,不论是生的还是熟的,都要重新加热煮透,食品“还阳”“回凡”之后人方可食用。

    二是锣鼓喧年。上午八九点钟,即使没有建祠堂的村庄,村里也组织锣鼓手,敲锣打鼓。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感恩逝去岁月,为未来加油助阵。

    三是贴春联、贴福字。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之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诗于桃符上,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一副春联。春联起源于挂桃符,为两块桃木板,各长六寸、宽三寸,一扇门挂一个;左门桃符上写神荼的名字(神荼单名“荼”,前加神字为了与后者对称)、右门写郁垒。据古籍记载,黄帝为防恶鬼危害人间,命令这两位神看守之。东海有座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荫遮地3000亩),树上栖一只金鸡;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扶桑树,树上栖一只玉鸡。每天东方露出第一缕阳光时,玉鸡始鸣,金鸡合声;金鸡一叫,夜间在外游荡的鬼要迅速返回阴间。桃树树冠下的东北部,是鬼魂进入地府的通道;这时,神荼、郁垒就立于门两旁,进行严格检查;发现外出期间做过坏事的鬼,立即用芦苇绳捆起来,扔到山上喂虎。在民俗中,虎、雄鸡、桃木都是镇鬼辟邪之物(射日英雄后羿被逢蒙偷袭头部,毙命于桃木棒下,也是鬼惧桃木的原因之一)。桃符挂在门上,风吹作响,夜间影响休息。自明朝始,遂被纸写春联所代替。旧时的春联是手写的,内容多是劝耕劝读、劝勤劝俭、祈福祈寿、祈丰祈祥;现在多是印刷品,内容以招财进宝为多。年前账款清理完,新正大月不结算。旧时出去讨债的人,见到人家贴上了春联,就不得进门。福字,多是贴在门楣、屋墙上端;有时把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之意;但这是有讲究的,水缸、粮囤、钱柜子等可倾之物上可倒贴,大门、照壁、大厅等庄重场所还是正贴为宜。从前的春联是有神必贴、有门必贴。如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土地神联“土中存白玉,地内出黄金”;灶神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粮仓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畜圈联“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等。还有一些单联,贴在客厅北墙、门外大树等显眼的地方,内容有“抬头见喜”、“满院生金”、“根深叶茂”等。贴的时间,年三十早上和傍晚都行。

    四是馇隔年菜、做隔年饭。早饭要用多样蔬菜做隔年菜,即多做一些来年接着吃,取发隔年财之意;隔年饭多是高粱米饭和芋头,取来年粮食高产、经济宽余之意。有的家庭,把地瓜、芋头、芋头母混合着烀熟,叫“地瓜金、芋头银、芋头母子聚宝盆”。

    五是搭天地棚。上午,在院内靠南墙的地方,用苇席搭起天地棚。天地神的名字,老年人也叫不上来。有的说是姜子牙,他在封神的时候,忘记封自己了。平日太公到来,诸神让位;过年期间诸神归位,自领香火,这时姜太公就无处可居了。旧时房山墙上有“太公在此”的嵌牌,但施祭不方便,大过年的,人们觉得还是请太公进门为好,就为其搭起天地棚。棚里有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牌位下摆供桌、设香炉、放供品(天地供儿饽饽、米饭、水饺等)。

    六是挑满缸、送走垃圾。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要把水缸挑满水,把屋内垃圾全部送出去,因不送年不能挑水、不能送垃圾。

    七是挂家谱、请神主、上祭品。在正屋大厅的北墙上,挂上图表式家谱,家谱下有供桌,摆上写有近祖姓名的牌位(神主)。供桌的食品有饽饽(家常供儿饽饽,两盘是无枣的、两盘是嵌枣的,每盘都是5个,分摆在供桌两端)、米饭、饺子、水果、酒等;祭器有香炉、蜡烛、竹枝、柏叶等。做午饭时,做好一道菜,要先给供桌上一份。上供桌的米饭和菜,碗顶上要放几片菠菜叶,菜叶中间放一颗大枣。

    八是请祖先回家过年。大人在家摆供桌的时候,要打发孩子到土地庙(有的村是到祖坟),放鞭、发纸、磕头祷告:“请老爷老奶回家过年。”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已过世,则说“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其他祖先也一并知道了。

    九是请年。实际是在宣布过年开始了。吃午饭前,要在门口放鞭炮,高兴地请年降临。请年以后,停止一切渔耕劳作,安心过年(送年后才能做户外劳动)。年三十的午饭,有的家庭挪到午后二三点钟开始,一直吃到半夜,与年夜饭并称团圆饭;也有的中午准时开饭,只称年夜饭为团圆饭。无论那种情况,除夕的午饭都是极其丰盛的,家长给家庭成员斟酒沏茶、夹菜盛饭。举家喝酒欢庆,会喝的多喝、不会的少喝,多少都得喝。这是一年中唯有的一次先从孩子开始敬酒,因长一岁值得庆贺的是他们。这顿饭,全家人边吃边聊,气氛欢悦、其乐融融。

    守岁——也叫熬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史料上记载汉代宫廷“每至新岁前夜,夜漏未尽七刻时,朝廷公侯,文武百官都要朝贺天子。” 官方这样隆重,民间也不例外。守岁的起源,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驱赶怪兽说。传说一种叫“年”的海兽,每到除夕夜就要上岸食人,所以全家人都挤在一起壮胆子。有一年,年兽又窜到江南一个村子里,村人多被其吞食了。只有一对穿红衣服的新婚小两口安然无恙;另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点燃干竹玩火,也平安无事。人们这才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这就是贴红春联、放鞭炮的起源。后来,天庭紫微神降服了年兽,将其锁在石柱上。人们不再惧怕年兽了,而守岁传统却保留了下来。

      二是祛除疾病说。古人发现瘟疫会随着季节转换而变化,并且认为人的清醒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除夕夜是四季轮回的一个交汇点,这一夜人是不能睡觉的,要为来年的健康开个好头。守岁时喝药材泡制的屠苏酒,即防病之意。

    三是祈祖保佑说。《说文》里载:“年,谷熟也。”这就是说,当初的年字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作物成熟的含义。先人认为:人留灵魂,物留种子,只要是成熟的、符合自然规律的,逝去了也不叫亡;亡的原意,是指不到成熟时就夭折的。年是成熟的象征,年就被引申为万物之祖。守岁就是守祖,祈求祖先保佑。

    四是敬惜光阴说。古人用守岁这一形式表达对过去光阴的留念、对将至光阴的尊重。这种惜时思想,后来被引申为珍惜父母的健在,有“守冬爹长命,守岁娘长命”之说。

    五是等待发财说。传说很古的时候,天下多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玉帝动了恻隐之心,在除夕夜交子之时,打开天门向人间撒一些金银财宝。

    守岁是动静结合、闲中有忙的,要抽空赶假地做一些事情:

    一是放挡门棍。早年在除夕夜幕降临时,有的地区是户户大门紧闭,关起门来守岁;而乳山则是敞开街门守岁,只用一根木棍横放在门槛下就行了。敞门是为了祖先和诸神进门方便;横根棍子是挡着凶神恶煞进不来、家中财气不外溢。

    二是包饺子。上半夜,全家人齐动手包饺子。以包成元宝形状为好,招财进宝之意。其中有8个饺子内包有硬币,8个包有红枣(有的村是各12个)。

    三是看春晚。从前守岁是一家人围坐着讲故事、猜谜语、推牌九、掷骰子、打麻将、打扑克、下棋等,既能增进情感,也能防止孩子瞌睡。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守岁看春晚成了人们的习惯。

    四是放鞭炮。当午夜交子时,新春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热闹气氛推向高峰。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的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五是祭祖、请神。也叫发纸。煮饺子时要先舀一些沸水在屋门口浇一下,辟邪、防止恶神野鬼抢食敬神、祭祖的水饺。饺子煮好了,要先给天地棚和祖先供桌盛上。供品水饺每碗5个(有的村是3个),共上3碗。给祖先发纸,早时多在室内供桌前的火盆里焚烧,后来多是在屋外。要在地上画个圈,西南方向留个口。传说我们是从云南(为小云南之误)迁移过来的,祖先又回到老家去了。在圈内发纸,并要默祷:“这些钱是给我祖先的,凶神恶鬼不得抢。”多数人发纸,特意在圈子外面烧一些,救济孤魂。从前还要祭祖墓、祭场、打粮囤、到宗族祠堂祭祀。不论什么场所祭祖,都要陈列供品、三揖进香、一跪三磕头、虔诚发纸。

    六是请财神、请喜神。午夜还要到街上发纸请神,其中最重要的是请财神(有的村是正月初五发纸请财神,说那天是财神生日,究竟是哪位财神生日,请神的人也不知道。后来又兴起七月二十二日财神生日之说,说是那天财神节,自公元2009年始,是日下午二点多开始至当晚半夜,乳山城乡的商贸店铺放鞭炮)。通常说的财神,正财神是赵公明(《封神榜》人物)、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关公,还有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等。乳山以信仰前三位的为多。到户外空旷地带,朝着灶马头上标明的财神方位,摆上供品盘子,焚香、叩拜、烧纸;去时带一个升(粮食量器),回来时抓一些石块或者土块放进升里,别回头看、别说话,回来把升放在供桌底下,财神就跟着到家了。家有婚龄青年的,也很重视请喜神。喜神叫泰逢,是共工(头触不周山的神)的儿子。喜神不光管婚姻之喜,人间所有的喜庆事,均系他所赐。

    七是吃年夜饭(团圆饭)。乳山以吃饺子为主。祭祖、请神以后,饺子端上饭桌,这时孩子要拽着门搭钩或者门闩,双手用力抻一抻,说这样做个子才能长得高。有的人家连汤带水地盛水饺,叫汤水不漏,财气不透。吃到有硬币的,家人祝贺他年内能挣很多钱;吃到有红枣的,家人祝贺他日子红火、感情甜蜜(有的村初一早上煮这种水饺)。过了午夜12点,虽然是同屋的一家人,晚辈也要向长辈磕头问好,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压岁与压祟谐音,寓意护佑孩子平安成长。现在不用磕头了,但问好还是保留的。

    拜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少新衣溢彩、春风满面。逢本命年的,少年及年轻女子要戴红肚兜兜,男青年多是穿红内衣,中老年人则系红裤腰带。拜年是先五服内、后五服外。长辈端坐在椅子或者炕上,接受晚辈的磕头问好。长辈对血缘近的小孩子,要给压岁钱,成年人一般不用给。数量是或多或少,根据其经济能力而定。对远房晚辈,一般用糖果、水果、点心等做招待,以表慈爱。同辈之间,互道过年好、过年发财等。

    送年——初二夜间(有的村是初三),要再次到街上发纸、祷告,虔诚地送年回去履职。年的职责是使春回大地、万物生发。送年后,家谱、神主要请下来收藏好,待正月十五再请上供桌供祀一天。

    走亲戚——也叫出门。从前得等送了年才能出门,顺序是“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现在初二就开始出门,并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所带礼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桃酥、饼干、酒类、罐头等;现在花样多了,进超市食品柜看看就知道了。

    瞧秧歌、看大戏——过去几乎是村村都有秧歌队或业余戏班子,在自己村演出后,再串村进行交流;有些村,还请县级以上剧团进村演出。从初三到十五,昼有秧歌夜有戏。鼓乐声声,非常热闹。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乳山每年都在正月上旬拿出一天时间,在城区举行秧歌汇演。乡镇选派优秀秧歌队参加,场面十分壮观。

    逛庙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乳山有庙会48处,较大寺院、道观都在正月举行庙会,会期14天。因庙宇多在山上,俗称赶山会。山会的功能集祭祀(举办者搞祭神仪式)、购物(商家摆摊售货)、娱乐(戏剧和秧歌演出)为一体,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庙宇的拆毁,赶会风俗消失。

    管日占卜——从初一到初十,每天管一样。初七管人日全国一致,其他的各地不一样。管日源于汉朝东方朔的《岁占》: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当日天晴,所主之物兴盛;当日阴天,所管之物不昌。乳山是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籽、十成;谷物、籽实和收成占了3天,虽然有点重复雷同,但反映出前人对农业的重视。然而,乳山又是海洋文化浓厚的区域,年俗中“海味”十足。十三是管海日,渔民要隆重地敬龙王、敬海神娘娘。其他见本书《渔俗》。

    接口彩——春节期间的忌讳风俗相当严格,讲究接发财、健康、平安、吉祥等好口彩,人们以为口彩接得好,年内就万事顺利;忌说穷、破、悲、苦等一切不吉利的话;初三之前(有的村是初五),忌向外泼水、扫地、送垃圾,避免把财气带走;忌动剪子、针等缝补工具。其他见《忌俗》。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