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风俗
辛明路
中国历史中,皇家尊佛则佛教兴,崇道则道教兴,乳山也不例外地受其影响。乳山历史上民间宗教信众较多,信徒或到寺院庵堂拜佛敬神、或在家中设龛供奉,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宗教活动,深深地影响了境内的风俗习惯。
佛教
佛教自晋时传入境内,盛行于唐宋,金元时期,道教兴起,佛教衰落,至明清时,佛教又复兴。民国时期,半数寺院改为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僧侣还俗为农,寺庙全部拆除或充作公用,境内佛教活动停止。乳山民间有“南有洪兴院,北有寿圣院”之说,意为这两处佛庙曾最兴盛。
对境内各庙宇的建筑规模,现在知道的已经很少了。据洪兴院的捐帖载,该寺院原建筑占地12亩,寺属生、熟地160亩,房屋56间,僧侣3人,属临济派,为准提菩萨道场。其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斋佛堂、客房、寮房、藏经室、钟鼓楼等,另置神像、佛像608尊。据黄山寺(寿圣院)的庙产书载,该寺院的庙产有山峦1080亩,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阁及山门、钟鼓楼、斋堂、寮房建筑108间,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建筑面积共计4409.5平方米。大雄宝殿南面,有戏楼一座。据岠嵎院残存资料载,该寺院于明洪武二十一年重新修建,建有如来殿、千佛殿、玉皇阁、观音殿、娘娘殿、存经阁等,兴盛时,有僧侣80多人。到了清末,仍有殿堂25间,设有如来大殿、千佛殿、观音殿等,殿中塑有如来佛、十八罗汉等神像和天宫地府。山门前有戏楼一座。公元1941年,乳山市的前身牟海行署对当时境内的寺庙及信教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那时有寺庙30座,并对各寺庙的土地和房舍间数进行了记录,只是统计资料过于简单,对房舍的“分工”未作说明。当时的汇总,境内共有僧尼156人,庙产土地4000多亩,房屋900间,山峦40000余亩,大牲畜若干。然而,自清末民初就开始拆庙,境内的寺庙应该远远大于此数,乳山大地上究竟有过多少庙宇,是个谜。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佛教在乳山开始恢复,多是信众在家供奉菩萨。2005年,黄山寺(古庙已不存)入住僧人,他们对原蚕种场的房舍加以改造,建立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殿前设置露天香炉,室内安装巨鼓和大钟,对僧人集体咏经的大厅、禅坐的专房进行了装修,宿舍、斋堂、伙房整洁宽敞。2007年释迦牟尼生日那天,僧人、信众近300人就餐,各有座位,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黄山寺是乳山古庙遗址上恢复佛事的第一家。2001年,嶞崮山碧霞祠重建;2005年,大乳山景区在葫芦山上修建了日月同辉双塔,在山下修建了药师佛琉璃塔;2010年,嶞崮山霄龙寺重建,岠嵎院开始重建;2011年,洪兴院重建(原址在海阳所镇姜格村北,新址在大乳山景区内)。
道教
道教自晚唐时传入境内,宋时开始兴盛,金元最盛。道教全真教“海上七真人”( 马钰、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皆是胶东人,其中王处一(王玉阳)是乳山人。坐落在冯家镇孔家庄之北的玉虚观,是王玉阳在自己家乡修道讲经30多年的居所,王玉阳在此开创了全真教嵛山派,在全真教“三教合一”教义的基础上,又提倡“天人合一”,其道教的哲学思想、养生文化之最高成就,在乳山得以发扬光大。
清代崇佛黜道,道教衰落。据1941年建县时统计,境内仅有道观13处,道士23人。1951年道士归乡务农,道观被拆除或充公使用,道教活动停止。境内的道教建筑,大多数未被记录下来,唯有圣水宫的文字资料较全。据1987年出土的一块残碑记载,在汉晋时期叫圣水庵,唐代开始叫圣水宫。王玉阳时代确立了圣水宫的建筑规模,是中国北方三大道观之一。后来圣水宫历遭兵祸火焚,六度损毁、六次重建。回眸较清晰的是,明初玉虚观(圣水宫改名玉虚观)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1674年进行重建,1854年又进行了扩建。玉虚观建筑群中的玉皇阁(又称万寿堂或者八角琉璃殿),有凌空入云之势,雄伟大气。玉皇阁主体结构分上下两层,斗拱飞檐,绿色琉璃瓦盖顶。前檐有承重柱阶和人行阶廊,东西山墙各有碑碣。东西两壁有明代提督学政邵贤手迹诗碑。大殿内纵深约5米,横宽五间。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塑有全真教的道祖及七真人的雕像。玉皇阁大院东侧,立《玉虚观记》石碑。
抗日战争中,观内塑像被日本侵略军毁坏,只剩下观宇的骨架建筑。1950年人们曲解了破除迷信活动,把人文历史遗存也当作封建迷信遗物加以销毁。东海劳改队受命对玉虚观进行拆除,后来不知道何原因,未拆完就停工了。所剩下的残留建筑,“文化大革命”时又遭到破坏。现仅存圣水岩天然泉洞,人工开凿的岩体居室玉阳洞,玉虚观碑,岩体石刻及玉皇阁、客厅、廊廂的遗址和一些殘断的石兽、石柱、石碑、石阶。
2005年,岠嵎山玉皇阁重建,有道士入驻;2011年,圣水宫开始重建。
宗教的影响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宗教在对境内的文明教化、风尚改良、凝聚人心、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宗教活动对境内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庙会活动在繁荣贸易、游艺汇演、求医问药等民生方面,起到了较好推动作用。佛教和道教在历史上各有多少入教人员,现已不得而知,但两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的普渡众生、转世轮回、行善消灾等观念,深深地烙有佛教的印记;相信养生长生、谋求仙丹妙药、讲究建筑风水等理念,深深地烙有道教的印记。
从前,乳山多数人是广神论者,即使没有加入宗教的人,也是有佛就礼,有神就敬,见到寺庙就烧香。乳山的民间宗教信仰,带有明显的多教合一特征。以旧时嶞崮山碧霞祠为例,按常规该祠是祭祀碧霞元君的,但寺内还供奉着原始天尊、释迦牟尼、孔子的塑像,请“道佛儒”三方领袖同居一室,表现出人们祈盼众神保佑的心愿和向往一切美好事物的心态。
日常生活中,没娶上媳妇的、婚后不孕的、有病有灾的,都要带着供品、长香,到寺庙(佛教)或庵观(道教)里祷告一番。老人过世后烧七的习俗,来源于佛教。经济状况好的家庭,还要请和尚诵经超度,场面极为壮观。即使不是佛教徒,也有很多人(女士居多)不吃带眼的东西(动物)。语言中也有很多语汇源于宗教,如“口吐莲花”“胜造七级浮屠”“道行很深”“成仙得道”等。
基督教1894年传入境内,共发展教徒200余人,1941年牟海行署建立之后,外国传教士陆续撤走,教务活动停止;20世纪八十年代起,基督教又在境内开始传教。天主教1921年传入境内,共发展教徒100多名,1950年外国神甫撤走,教事活动停止。
以上重点谈了佛教和道教,是因为这两教在境内的历史悠久,对当地的公俗良序影响较大,推动了地域风俗的演化,成为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良教都是平等的,本文就事论事,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