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山下的栗子鸡
刘方计
大家知道,在乳山,马石山区的特产,莫过于苹果和梨,当然,南马石的大枣也是以个大、脆甜而闻名遐迩。人们都说,马石山的泥土好,长出来的什么东西都好吃,这话名符其实。我在这一小文里,不想写苹果和梨,也不写大枣,只想写写马石山下的栗子鸡,写作现场还是素有“栗蓬窝”之称得枣林村。
说起栗子鸡,那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以一个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枣林村正式女婿的身份,平生第一次品尝到的。那是结婚的头一个春节,按农家的习俗,凡是有来往的都要请新女婿。培州书记是我舅子哥的舅子,礼所当然要请了。记得那天有两种佳肴是我平生没有享受到的:第一是自酿的地瓜烧酒,酸溜溜,甜就就的,入口很顺,入胃平和,过去说喝了十八大碗,可能就是这种酒吧,反正那天筛多少喝多少,没推盅,后来不上了作罢,据说也醉人的。其次就是栗子鸡,当热气腾腾的栗子鸡端上来的时候,那真是香味扑鼻,菜色是清淡的,粉白色的鸡肉和金黄色的栗子交融在一起,有绿色和纯白的葱条点缀,那真是食欲开启,心扉张扬,真有此时不用酒该当何时之感。夹一粒栗子往嘴里一放,那叫一个糜烂,甜爽满口;再夹一块鸡肉,那叫一个嫩,香浸嘴腔;甜嫩合一,那叫一个香。菜有韵吗?有的。不信?来一口栗子鸡,那真真正正的是一个韵味享受啊!
时过境迁,多年没有享受到这两道美味了。十月五日,我们一行来到马石山下打栗蓬,中午时分,我们提议,让舅子嫂做栗子鸡吃,因为舅子哥的舅子嫂也不在了,这手艺或许我舅子嫂会。一问,还真问到点子上了。原来,数年前我吃的栗子鸡就是出自我舅子嫂之手,她说,那时做栗子鸡也没有现在这些佐料,全是穷对付,没有一定的方法,吃着好吃就行了。我说,那就照过去的方法来一盘如何啊?她说没问题,穷家过日子,那里还讲什么口味啊,想吃我就做。说着她就吆喝儿子来家杀鸡,她说:“把鸡别一下子杀死,下了刀以后,让鸡使劲蹦跶一气,把鸡身上的血全抖出来,这样鸡肉里就不存血了,炖出来的鸡肉粉白,嫩且汤清。”接着她又分咐我们剥栗子,只见她在化肥袋子里捧出一捧栗子,每人给了我们一把小刀,告诉我们,先在栗子的顶部划一个十子口子,然后剥去硬壳,剥壳时要小心刀尖划破手指,小心别把栗子剥碎了。大家一齐动手,不一会儿我们就把栗子剥好了,此时本忠也把鸡屠戮好。舅子嫂也把葱条切好了,还切了几片鲜姜,辣椒是用手撕扒的不规则的形状。她说:“现在该做了,我就不用你们了,都去哈(喝)水吧。”我想探究一下她做栗子鸡的秘密,所以就端着茶杯,和她一边啦家长,一边看她做栗子鸡。只见她把鸡块和剥好的栗子一起放到了高压锅里炖,炖了大约有20多分钟,就解开了锅盖,把鸡肉和栗子一起捞了出来,说:“现在有高压锅,快,过去用锅炖,时间长,反正是栗子熟了,鸡就炖好了。我炒两盘,一盘放辣椒,一盘不放,爱吃哪盘吃哪盘。”于是,她就把鸡块和栗子分成两份,把油、盐、酱、醋、糖适量的放到锅里,奇怪的是她没放味精。炒锅劈劈啪啪响了起来,不一会儿,满满的两大盘栗子鸡就在香味浓郁,腾气燎绕的氛围中出锅了。此时,内侄媳妇也把蝎子、蜂蛹、蚂蚱都炸好端上了桌,同时,还做了一条乔家水库钓来的大鲤鱼。美中不足的是,那天拿上来的酒不是自酿的地瓜烧,而是四内侄从威海捎来的“茅台1978”。
那天中午,喊得是一个“好”字,吃得是一个“妙”字。好就好在纯一色山区绿色、环保、低碳的土特产品,妙就妙在每道菜都有一个故事。大家说说笑笑,狼吞虎咽,一会儿桌子上就是一片狼藉,剩菜剩饭且不必细说,奇怪的是两盘栗子鸡却无了踪影,很明显,丁点没剩啊!
饭后,我在想:马石山是一座英雄山,这里虽然远去了战火的硝烟,但这里却是国防教育的基地,每年来这里凭吊英雄事迹,缅怀烈士丰功伟绩的人成千上万。马石山上还有老头山、天梯、姊妹石、五凤楼、抗日烈士纪念堂等名胜古迹,风景秀丽,可谓山美;这里有乔家水库、林湾、乃決溪河的源头,溪水清澈,凛冽甘甜,可谓水美;这里的人善良扑实、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可谓人美。这么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如果发展旅游业,那可真是天赐宝地啊。假如在乔家、枣林、延绵至青山,沿河的两岸建上一些农家小屋,再把今天我在舅子嫂家的环保大餐搬上餐桌,发掘自酿地瓜烧,这里必是旅游爱好者的首选,到那时,这里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反映农村新面貌的图画啊!
我还想:假如,我是说假如把马石山瑰丽多彩的风景和马石山名胜古迹所承载的美丽传说,加上我突发奇想的发展旅游业的理想构筑,传到哪个大老板的耳朵里的话,我这个一辈子只爱文字不爱官的寒酸书生,说不定还能混上个一官半职呢。假如,我还是说假如我有钱的话,我就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