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乳山花生的生产习俗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3-2-28  ‖  查看1831次  ‖  

     

    乳山花生的生产习俗

     

    郑华

     

    众所周知的谜语“白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说的是蝶形花科油料作物花生。花生是胶东人主要的食用油。花生在乳山叫法五花八门,最普遍的叫长果,果子,落生。人家喜欢讨口彩,称花生为长寿果、长生果。花生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利市果”,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象征着爱情的完美;象征长寿多福等。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夏,福建商人庄慕陶携长生果(花生)一袋,以祝寿之礼,献给归故里省亲的知府李宜升(海阳凤城人),李宜升尝之味佳,遂吩咐家人种之。是年秋,李宜升将所收获的花生果分与乡亲们栽种。清嘉庆十三年(1808),花生传至海阳东乡各村(今乳山境内西南部);至道光年间,传及胶东各县。1862年,美国传教士把大花生种带到胶东,由教徒试种成功,不久即传播到乳山一带。据1941年建县时调查,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18万亩,已经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中国植物志》记载:“花生,在我国,山东生长最佳。”山东大花生的主要产地是胶东地区,而乳山则是胶东重要的花生产地。清咸丰年间,乳山已成为胶东地区的主要花生产区。随着青岛、烟台的开埠,花生逐渐成为当地出口的大宗商品。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们先后经历过单干、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发展的分水岭。俗语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小康生活的理解和诠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均达不到两亩地,要想拥有30亩地已经成为梦想。因此,科技兴农迫在眉睫。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的变化,翻天覆地。这期间的农事变迁,令人难以著述,仅从花生的种植、收获、剥壳、榨油等一系列生产技术和习俗的变革中就可窥见一斑,花生的各项生产技术已由笨拙、低效变得科学而高效,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场景,好多已成为年长人的回忆,新时代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需立此存照,以观前世。

    种花生。五一前后是花生的最佳种植期。人民公社时期,大村能分十几个生产队,小村能分五六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少则30户,多则40户。常年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也仅有十七八人,其余人家的劳力多从事大队其他的副业或公家的事业。常年种地的庄稼人都很自觉,男劳力天一亮就起来,给自家水缸挑满水,然后带着劳动工具房前屋后地招呼农友,早起的众人围着生产队长,听队长安排一天的农活。之后,大伙儿三三两两跟随生产队长奔向那些待种的花生地,开始了早朝劳动。起来晚了的庄稼汉自然上山也晚,等夜晚评工分时要酌情扣1个工分。

    工分是分等级的,种庄稼熟练的青壮年,一般工分定为10分,刚参加劳动的小伙子评5分,刚参加劳动的大姑娘评3.5分,家庭妇女一般评4分。每年春天,生产队选好小队长后,小队长就要在春种前主持召开评分会。对全队男女老少给予评工分,一般由一人提意给几分,其他社员举手表决,同意就定,不同意再议。凡定好了每个社员的工分,这一年的日工分都不变,下一年再重选小队长重新评工分。一天的工分大体是按照早2分,上下午各4分为准。

    生产队种花生,时间紧,任务重,靠的是牛耕地、打垄,人跟在牛后打窝、点种、弥窝。男人上山劳动,女人也不能懒,要赶紧在家做出早饭。早上一般劳动一个半小时就开饭。生产队一般会派一两个劳力回家挑饭,一根担杖上挂着七上八下的大大小小的饭篓子,没做好饭的也不等,户下女人只能饭好后亲自或打发大点的孩子上山送饭。一个生产队一晌午能种三四亩花生。五六十亩花生一般七天左右必须种完。

    1983年,土地分到户之后,家家户户种花生又有了新变化。不见了当年牛耕地、打垄的情景,各户使用一种叫“抬豁子”的工具,由两人一前一后前拉后推合作耕地打垄,此时由牛耕一下子退回到原始的人耕状态。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为种植业也打开了一扇科技大门,不仅花生种植全部实行了地膜覆盖,而且一大批小型农用拖拉机遍布城乡,人们给拖拉机安上铧犁、装上播种机,从此,人力耕种一步升为机耕机种作业。花生的品种由原来单一的“绊爬子”变成新品种的“海花1、花17、花398130、花育22号”等,产量也由原来的亩产三四百斤变为五六百斤。到2007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达30万亩。

    收花生。收花生的时间随着时代科技的变化而变化。收花生包括刨、得瑟、摔、仓储四步骤。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获花生,一般是在阴历九月开始刨,生产队五六十亩花生,是男劳力在前面一镢头一镢头刨出来的,老头、女人和姑娘们则蹲在地里一棵一棵“得瑟”花生,“得瑟”花生自古以来没有二法,只此一招。当年刨花生,能一直刨到空中下小雪,山里劳作的人们都穿上了夹棉衣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是“抬豁子”有了用武之地,出二人肩拉手推用此工具把花生垄推翻,将花生犁出地表,然后再蹲着“得瑟”花生。之后又出现了机耕翻花生垄,这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也让人省了刨地的力气,现在人们用地膜覆盖种花生,能提早一个多月收获,大约在八月十五之前,有的人家花生就收获完毕,基本上八月十五之后不几天,境内花生也就全部收完。此时人们穿着短袖劳作,可见花生出土时,男女老少汗珠子摔八瓣一点儿不为过。气候的变化之大以及科技应用的效果从收获花生这一方面也窥见一斑。

    摔花生一步,更是越来越进步、科学。往年生产队年代,各家各户把家里的篓子、凳子、杠子等物件搬到生产队的场上摔花生,末了生产队按一大筐为几个工分的标准,量一量摔花生人员一天所挣的工分数。土地分到户之后,最初农户也用这些工具在场院或田里摔过花生。在田里摔花生要铺一层宽大的塑料布,合家大小人员及工具全在塑料纸上劳作,防的就是摔崩了花生,同时也有隔泥的作用,只是此法费力、费工,效率极低。进入21世纪,人们发明一种连网铁架,可直接在田里摔花生,此工具不挑地点,省时、省力,干净,不仅便捷,而且泥果两分离,实在是最科学的一种摔花生工具。

    不论哪个年代,仓储的花生都在当年冬季之前全部剥壳脱粒,或当商品卖或打成花生油。全市现有花生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一年出口量近2万吨,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生食花生仁出口量全国县级排名第五,花生制品出口量全国县级排名第二、胶东地区排名第一。华隆食品公司、金果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的“东宝”牌油炸花生仁、“海洋”牌烤花生果都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扒花生。就是花生脱壳,人工剥壳叫扒果子,机器脱粒叫叉果子。1978年之前,农村的花生米全部手工剥壳。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将全队的花生,除留种外,全部分到户下手扒。各户分的扒果子任务有好几大麻袋。当年没安电灯,农家人在正间炕头上面的仰棚上垂下一根带勾的绳子,如豆的煤油灯挂在绳勾上照亮。整个冬天,每到夜晚,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围着一个大圆笸箩箱,箱中间用篓子或簸箕盛着花生果,众人七手八脚扒果子。扒果子的工具叫“夹棍”,家家都需准备个五六把,有几口人就准备几个夹棍。夹棍一般是用六七寸长的篾槐条、柳条、桲椤枝稍湿或半干时,在灶火里烤软,趁软之机,两手从棍子的中间向相反方向一扭一折,形成一个V字即可。遇到手指扒不开的硬花生果,可用夹棍将花生一夹,花生就开口了。为了省劲,也可以每一个花生都经夹棍一夹,另一只手只需辅助一下,花生就扒开了。扒出来的花生皮各户自留当烧草,花生米要按队里的标准斤数上交,短斤缺两的都需在年底的往来账上以钱补齐。因此扒果子里,大人总是提醒小孩子:“可别吃花生米哈,吃折了秤就得把你卖了顶账。”

    土地分到户之后,令人头疼的扒果子活计,激发了心灵手巧之人的智慧,很多人家用钢筋和木头自制了一种带斗的手摇叉果机,这种替代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种工具的缺点就是花生皮与花生米混和,需用簸箕将其分离。市场经济时代,市面上又兴起一种电动花生叉果机(即花生脱壳机),优点一是工作效率高,二是皮果分离。

    榨花生。就是俗语说的打花生油。难得一个“打”字将榨花生油说的一步到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油坊,那是集体的产业,村村都有油坊,里面常年有五六个专职农民从事打油工作。老式人工榨花生油的步聚需要粉碎、蒸、炒、踩炒胚、打桩榨汁、过滤六个步聚。将干净的花生米经过机器粉碎后,倒入容量为20斤的大铁锅内,添加适量的水(水的量多了或少了,蒸出来的花生米影响打油质量)将花生蒸熟,等花生米蒸到一定分数后,锅里的水也干了,再接着翻炒蒸熟的花生米,炒到一定分数要马上出锅,将花生炒胚倒在地上事先铺好的一层塑料纸上,然后五六个人轮流赤脚上去踩胚,直踩成一个圆形的大花生饼,再将大花生饼抬上打油桩,一个打油桩一下能打200斤花生米,后经过改进,一个桩能打到400斤花生米。油坊是男人的天地,里面温度极高,五冬六夏,五六条汉子光着膀子只穿着内裤一齐打桩榨油,油流到流油槽内过滤,通过一个出口再流入各家各户的油桶里。油坊很少有女人随便闯进,除了去拿油,女人可以跑一趟,因此要想打听农家妇女关于打油方面的工艺,对不起,她们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为什么有的花生油吃着真香,有的油吃着有糊味儿,还有的油感觉不到花生的浓香?这与蒸、炒花生的火候有关。花生米蒸、炒的火候重了,油有糊味儿,蒸炒的轻了,油又感觉不香,所以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火候,炒到不轻也不重的地步,这与榨油师傅的手艺密切相关。榨油最关键的一步是掌握蒸炒花生米的火侯,这炒胚的火候可以决定花生米能打几成油,这个技术世代相传,一般打油的人家都对外秘而不宣。现今的花生榨油机是集粉碎、蒸、炒、榨、过滤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过去一个锅只能炒20斤花生米,五六条汉子轮流着连轴转打油,24小时之内才打800斤花生米,现如今用机器榨油,一个大锅一次就能蒸炒400斤花生米,一个小时就能打800斤花生米,这是老辈打油人想不到的。

    更令人难以忘记的是,70年代中期,乳山成为山东省花生生产基地县,并担负着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的部分食用油供给。但在那个年代,乳山人每人每年仅分得12斤花生米打油,按10斤米最低打4斤油计算,一个四口之家一年打油20斤左右,况且,当年花生是金贵物品,人们还要向外地亲戚寄出几斤,能打20斤油的家庭也不很多。可想而知,花生油十分贵金,人们只能以猪油代替。土地分到户以来,农家人种花生,多少由自己决定,人们现如今吃花生油就跟喝凉水似的,不过为了健康,还是少吃油为好。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