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龙抬头二月二
辛明路
春龙节,俗称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之说源于观测天象,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排列起来像一条完整的龙,角宿是龙头,箕宿是龙尾,其他是龙身。进入二月,天到黄昏时,角宿一星、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种星象被称为龙抬头。赶巧的是,到了这时节,地上的冬眠动物也开始苏醒。春回地大地,山野返青,春耕农作即将开始。这是个龙的节日,风俗中有许多与龙相关的说道。现对乳山二月二风俗,进行抢救性的记录。
引龙回——清晨,从大门外开始向屋内撒草木灰,一直撒到锅灶旁放水缸的地方,再绕水缸撒上一圈,意思是引龙进家。家有龙,一是百虫不敢来侵扰;二是有龙即有水,水为财,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
串龙尾——奶奶、妈妈要串龙尾,把彩色布片和截好的高粱秆,用线交替相间地穿起来,穿到一定的长度后,再用布缝个龙头,用彩穗做个龙尾巴。龙尾有两种,一种是挂在屋檐下和室内墙壁上,用于辟邪安宅;一种是挂在孩子身上,用于避虫护身。
剃龙头——男孩要在二月二剃头,叫剃龙头。龙抬头的日子理发,是在借吉,望子成龙的用意十分明显。
炒黄豆——从前,二月二家家户户炒黄豆给孩子吃。先把黄豆用温水浸泡四五个小时,捞出控干表面水分。把细沙放于锅中加热,用热沙炒豆子,均匀受热,炒至豆子爆裂。炒豆吃着口感松软,味道香甜。这个风俗的起因是一段民间传说,说玉皇大帝曾化装成讨饭的人,到间凡考察人心善恶。他乞讨的第一家,是一户大财主,原以为很容易讨要成功,但意想不到的是,那家人竟放狗出来咬他。玉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命令3年不给人间降雨。天太旱了,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龙王怜悯天下生灵,就偷偷地下了一场雨。玉帝知道后,关了龙王的禁闭,并降旨,除非金豆子开花,否则不得释放。百姓感恩龙王,想方设法解救之。炒裂的黄豆最像金豆开花,所以家家户户就炒黄豆供奉龙王。百姓这种有恩必报的态度,使玉帝十分感动,就把龙王释放了。有谚“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说得即是此事。
支磨——把石磨的上一扇支起来,象征龙抬头了。支磨的人需要口中祈祷着:“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打粮囤——父亲带着孩子在院子里或者粮场上打粮囤。用草木灰作笔墨,像作沙画一样,撒成图案。先用撒一个大圆圈,在圈内撒个十字,十字中心放点粮食,意为囤里有粮;囤子旁边再撒一架梯子,意思是粮囤又高又大又满,需要用梯子才能够得着。回家时在大门口撒点五谷杂粮(任选一两样粮食),意为引粮到家。除夕夜打粮囤为了祈祷粮食丰收,二月二打囤仓兼有祈祷不发生虫灾的意思。
熏虫——清晨起来首先要做的是熏虫。撒草木灰于庭院墙脚、屋内犄角旮旯,以期年内毒蛇、害虫不来侵扰。
拔豆棍——境内有“二月二拔豆棍,越拔越有劲”的儿歌。冻结的大地开始回暖,年前割豆子留下的豆秸茬子,这时很容易拔出来,拿回家当柴草。猫冬后,用这种方式督促孩子出来亲近大自然。
食俗、忌俗——早饭要从粮囤里拿出蒸年饽饽时准备的圣虫,热透后和着米饭吃。中午吃煎饼或油炸年糕,家有油香味,也是含熏虫之意。当日忌喝面条,避免触动龙须(外地反而兴喝面条,称为喝龙须面)。二月二不挑水、不搂草,意为别把虫子带回家;妇女忌动针、剪刀等,防止误伤龙眼。
昭季节,明农时,催劳作,二月二在农耕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旧时过年有点“粘”,不过二月二不算过完年,换而言之,年度的新旧交替至二月二才算实际完成。20世纪中期前,人们很重视过二月二,村村都举办高跷秧歌和进行舞龙表演,小村人少办不了此类节目,就到大村去约请。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耍秧歌和舞龙活动停止,时至今日一直没能得到恢复。一家一户的履俗情况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上述民间习俗,支磨一项完全消失(石磨停用),其他俗象在村庄里仍然可以见到。城区里俗项消失得多,仅有剃龙头、吃黄豆(从超市买来已炒熟的)为数不多的几项还有人在坚持着。可以预料到,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二月二里的这些风俗很快会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