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慎终追远话清明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3-3-21  ‖  查看1567次  ‖  

    慎终追远话清明

     

    辛明路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两节仅差一天,后来就把寒食并入清明。春秋时期,有个叫介之推(又作介子推)的人,追随晋公子重耳在外避难19年。有一次,因连续数日被围困,重耳饿得昏倒了,救人要紧,介之推割下自己的臀肉,熬汤救活了他。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大封功臣时,竟把介之推给忘记了。介之推觉得为国君尽忠是本分,不必前去讨赏,他也乐得清闲,就与老母亲隐居在绵山。后来有人提醒文公,介之推功不可没,文公急忙亲临绵山邀请,介之推避而不见。文公听从属下建议,三面放火,一面留路,逼介之推下山。没有想到的是,他娘俩儿竟然抱着柳树迎风浴火而亡。文公下令,立是日为寒食节,之后每年到了这天,全国不准生火做饭,以示对介之推的哀思。寒食,饿了只能吃寒凉食物的意思。

    清洁明净为清明,清明节在古代又称为三月节、踏青节、植树节等,既是个人文节日,又是个时令节气。时处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温逐渐升高,度过沉闷的冬季后,人的身体和精神需要调整,踏青、春游、植树等活动顺势而行。祖坟经过一冬的风吹雪打,需要培土修缮,扫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和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并称民间三大祭祖节日。祭祖有庙祭(宗族家庙)、家祭(家庭供桌)和墓祭(祖茔祭典)三种,清明节属于墓祭,并讲究聚族而祭,同姓中不论出没出五服的,只要祖坟在一块的,大家共同祭祖。

    具体讲,先给自家负责的坟墓清理周围的杂草、培土加固,把先人的坟丘修缮维护一下,迎接夏天的风吹雨打,这是必要的。再把带来的小菜、饽饽等摆在坟头前,上香、祭酒、磕头,不忘先人恩惠,也是应该的。然后在坟上压纸、挂纸。清明主要是压纸,月日重点是挂纸,但实际祭祀中,又压又挂。压纸是把烧钱纸或白纸裁成3216开,用土块压在墓碑前及坟堆上(四个角是重点);挂纸要用白纸(规格与压纸一般大小),在坟堆的草秆上、周围的矮树上,零散地挂上一些。鲜花寄托哀思缅怀之意,自21世纪起,鲜花祭祖逐渐在境内兴起。自家扫墓结束后,再到其他族人的坟头前磕头。这种按血缘关系由近到远的祭祀,既彰显慎终追远、缅怀根脉的传统美德,又有思孝感恩、敦亲睦邻的现实意义。

    从前扫墓很文明,很少有引发山火的。一是旧时山坡被搂草的搂得净光。二是祭祀前先把坟周围清扫得很干净。三是以压纸为主烧纸的很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间清明墓祭活动停止,80年代开始恢复,然而,这次恢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被遗忘的不少,一些几近公害的陋习却衍生出来了,例如,纸越烧越多,时常引发山火。草枯风燥的季节,不能在山上用火,这事我们的先祖早就想到了,并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清明压纸换单衣,月日挂纸穿棉衣。”变烧纸为压纸、挂纸,先人就是为了叫后人杜绝山林火灾,先祖的智慧着实令我们敬佩。用违背祖训的方式祭祖,不是在恭敬祖先。不懂清明文化内涵不应该,浪费先祖的智慧更是不应该。

    墓祭回村后,族人一起聚餐。同姓小村,一般是今年到你家,明年在我家,大家轮流做东。同姓大村,各份(一个村的同姓人按血统近远分为若干份)都举行清明聚会。虽然同为一个大家族的人,平日山南海北各居东西,清明节聚在一起,缅怀共同的祖先,增强凝聚,增添情义,增进团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师生、党政机关干部,要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参加缅怀仪式;有些学校和机关,此时一并举行入队、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气氛庄严肃穆,是一项很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历代文人墨客写清明的诗词歌赋很多,然而,境内影响较大的却是一段戏剧唱词。20世纪60年代初,吕剧《王定保借当》被县专业剧团、各村业余戏班反复排演,“清明时节三月三,先生踏青去游玩……”,这段唱词,堪称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男女老少都会唱。戏词使孩子们知道了远离赌博等恶习保持品德清明的重要性,知道了有的年份清明节会赶在农历三月初三,知道了清明节有踏青郊游的习俗。乳山过去除了农村就是渔村,清明时节,农业耕田、渔业搬网,都开始忙活起来,青壮年男劳力很少能有时间游玩,踏青休闲这种雅事他们很少参加。真正热闹的是妇女们,这是她们盼望的节日,换下厚重的棉衣,穿上夹袄等春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野外游玩。回村后,聚集街头拉呱、打秋千、做游戏。特别是富家女,一洗深闺闷气,欢声笑语,好不开心。

    清明的食俗,早上是米饭和饽饽,家有孩子的,给他们添食大葱和鸡蛋,吃葱聪明,吃蛋眼亮。中午蒸之推燕(面燕),晚上随便。做之推燕的面,与做馒头一样,加酵母发酵,面酵好后,切剂子(燕子面坯),面坯揉好后,捏出头、脖颈、啄、翅膀、尾巴。雏形出来后,剪出一些小刺刺当羽毛,在尾端压上梳齿当燕尾,在头部一边嵌一粒绿豆当眼睛。然后在面燕上涂上颜色,给它们漂亮地妆扮一番。之推燕造型很多,有大燕背小燕,单头燕、双头燕、别翅燕、平翅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做好后,进行二次发酵,然后垫上玉米袄,放在锅里蒸。之推燕又叫子推燕,是为了纪念介之推。20世纪中期开始,蒸面燕的习惯在境内逐渐消失。

    “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里管顿饭。”牛马驴骡等大牲畜,清明节要放假休息,不得驱役它们干活,喂饼子、饽饽、饼粕、麦麸和大豆等精饲料,对它们加以犒劳,这是值得称道的一项习俗。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清明是燕子从南方回归的时候;“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渔农生产开始繁忙。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