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秧歌的演变
郑华
每年的正月初七或正月十五,乳山市区世纪大道自河滨公园向北再向东通往市政府广场这段宽阔的公路两旁,人山人海;宽敞的公路中间,上千名演员来自15个乡镇,各种秧歌节目轮番献艺,锣鼓喧天、彩扇飞舞,这条长达几公里的秧歌队犹如一条五彩的蛟龙在公路上缓缓蜿蜒。一年一度的迎新春乳山大秧歌汇演活动,至2013年春节已连续举办了18届。
万众瞩目之下,秧歌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规模有大有小,小到仅摘龙身上一鳞,只取凤尾中一毛。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夏西村秧歌队,演员气质独特、阵容庞大、表演内容丰富、精神风貌昂扬,节目寓意深远,具龙凤呈祥之态、呈虎踞龙盘之势、扬和谐盛世之魂。他们排演的乳山大秧歌,有龙的气势,有凤的威仪,最能代表乳山的精神和风貌。
那么,乳山大秧歌是从何时何地诞生、其表演内容和方式经过怎样的时代演变、尤其大秧歌中的耍龙表演,由古老的纸龙再到布龙最后到火龙的演变,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所有这一切都恰似一层浓雾长久笼罩在众多乳山人的心头。2013年正月初九,笔者拜访了夏西村乳山大秧歌新时代的传承人宋文菊和她的年已80岁的传承老师黄守臣。有如拨云见日,眼前豁然开朗。
乳山大秧歌的诞生背景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东邻文登,西毗海阳,北接牟平,南濒黄海。特殊的地理环境承载着不平凡的地域变迁。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划牟平县南部、海阳县东部成立牟海县,1945年1月更名乳山县,1958年10月撤县后分属海阳、文登、牟平三地。因此,乳山的地域文化兼容海阳、文登、牟平的风俗。其中夏村曾经归海阳县管辖。
解放前,人口达1000多户的夏村是胶东四大村之一。这里人口密集,一度成为海阳县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和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之一。创建于明朝,兴盛于清朝的海阳大秧歌一经面世,其表演内容和套路自海阳凤城一炮打响后,胶东众多的地区承袭漫延。由六个闾组成的夏村,其西闾(即建国后的夏西村)就在同一时期组建了秧歌队,表演套路以海阳大秧歌为范本,这是乳山大秧歌的萌芽时期。夏西村也成为乳山大秧歌的开山鼻祖。
明清时期,天遇旱灾,深受其害的夏西群众寄希望于龙图腾,想象着龙能布雨。于是,人们就扎条纸龙抬上街游行,龙所到之处,百姓都在家门口用瓢扬水,迎接龙的到来,这种乞雨仪式,几百年后成为乳山大秧歌中耍火龙的滥觞,也让夏西村摘得耍龙首创的桂冠。起初,乳山的秧歌有耍秧歌和耍龙两支队伍,串村耍场子时,两支队伍互不侵犯,各演各的。解放后,夏村的六个闾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成立了夏东、夏西、夏南、夏北四个村。1961年,乳山复县。热衷耍秧歌、耍龙达几百年历史的夏西村,成为境内乳山大秧歌的成长地。
乳山秧歌在民间被叫做逗会、耍会、耍逗会、耍秧歌。以队伍庞大、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到2004年,乳山秧歌仅保留了传统大秧歌的基本套路,从内容到精神风貌,已经完全融入本土的文化理念,曾经独立门户的耍火龙表演也加入其中,并挑起了乳山秧歌的表演大梁,其表演形式在国内独树一帜。乳山秧歌从此定名乳山大秧歌,它承载着母爱乳山养生福地城市名片,承载着乳山发展创新诚信包容的理念,以文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乳山的形象,不断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
乳山大秧歌的表演内容
大秧歌的人员组成。乳山大秧歌是由锣鼓队、耍龙队、花鼓队、扇子队和自由舞队合作表演。队员多时达到二百左右人,最少也需一百多人,才能显出乳山大秧歌的恢弘气魄。
一般情况下,锣鼓队需12-16人,领珠1人,耍龙36人,大夫4人,保镖4人,花鼓28人,扇子48人,自由舞里面有挑担2人,耍毛驴3人,划旱船2人,大头娃娃2人,货郎2人、狮子1对4人演。
值得格外提出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乳山大秧歌的自由舞部分曾经也流行表演过踩高跷、秧歌剧、表演唱、锢漏匠和王大娘、老姜背老婆、丑婆和傻小子、相公和闺秀、货郎和翠花、渔夫和樵夫、牧童和村姑、猪八戒背媳妇、小放牛、扑蝴蝶、提龙灯、唐僧师徒取经、济公等单人或多人舞蹈,内容多是插科打诨,力求诙谐有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节目如踩高跷,已经从跑街串村的大秧歌中排除掉,以确保演员的人身安全。还有大秧歌中的秧歌剧表演唱,因大秧歌是农村群众农闲的娱乐节目,没有经过专业戏曲训练,表演唱的素质不能与专业剧院的演员相比,故大秧歌把秧歌剧表演唱也排除出去。还有一部分与时代格调不协调的插科打诨小节目,比如节目中出现了第三者的搞笑小剧,也因为格调不高,被乳山大秧歌清除了队伍。如今乳山大秧歌的自由舞部分一般是选取清新健康、格调高雅,反映新时代乳山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状态。真正达到与建设和谐社会与时俱进。
大秧歌的技法特征。阵形有二龙吐须、龙摆尾、剪子股、卷菜心、盘玉柱、八卦阵、竹兰开花、勾心斗、九旗阵、跳龙门、四连环等变化。
演员的步法一般采取走十字步(又称剪子步)、走8字,8与“发”谐音,是种祝福,寓意让观众“发”。走势有踏步、扑步、颤步、纵跳步、走场、跑场、踉跄、吸腿、翻跟头、叠罗汉、鹞子打腿、水底捞月等。手势表达有甩、捅、点、抖、杨柳、单臂花、交替花、蝴蝶花等动作。
锣鼓队有直径2米的大鼓1个,由5、6人或者10几人同时打;锣2个、2个镲、钹2个,各有2人打。鼓点分四种,各方队单独亮相表演时打龙灯鼓、花鼓点、扇鼓点。斗做时一律打秧鼓点,节目有龙凤斗(即龙扇斗)、龙与花鼓斗(又叫龙虎斗)、扇与花鼓斗龙。合作表演时打秧鼓点,节目有龙鼓扇三方表演梅花盘、全体演员表演大团圆;开场以龙开点,打龙灯鼓;收场以龙最后耍一圈谢幕,也打龙灯鼓。
单队亮相表演。乳山大秧歌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内容。锣鼓队是乳山大秧歌的领队,处在队伍最前方位置,目的为了打鼓声调高,起到鼓舞队员、召集观众、引人注目的作用。队员各部各位后,演出即将开始。
首先出场耍龙队的领珠人,嘴含口哨,手持龙珠。他既是耍龙队的指挥,也是秧歌队的总指挥。龙的一切行动靠龙珠指挥。哨声是召集队员集合、吸引观众到场的号令,也是暗示表演队员做动作的指令。
领珠人第一声哨响,锣鼓队立刻打起龙灯鼓,演员纷纷归位,观众也陆续聚拢。龙灯鼓一直敲。耍龙队员个个精神抖擞,就见两个龙头一抖擞,龙身抬起,龙要出门了!此时,龙头前方鞭炮齐鸣。鞭炮响过,领珠人第二声哨响,演出正式开始!
龙珠引导两龙开始前进,刚一行动,喷火人乘机在龙头前方实施第一次喷火。紧接着,两条龙先做一个“龙穿尾”,寓意龙从窝里出来后,又转回头看看自己的窝。接着又来一个“龙穿尾”,意思是可以放心出远门了。紧接着在龙珠引导下,耍龙队耍出五种套路:龙打尾(又叫龙穿尾)、龙盘墩、龙打绞、龙打滚、摆8字。当龙穿尾、龙头钻腰之际,喷火人都要掌握时机及时喷火,因龙的行动快,喷火时稍不留神,就错过时机。五套路耍完,耍龙队摆出8字队形,此时领珠人吹哨换鼓点,同时引导龙队拉开队形,退到场地两边,将秧歌演员围在场中间,龙嘴继续张合,张显威武之气,龙头左顾右盼待命。
花鼓队出场,换打花鼓点。队员全是青壮年男劳力,个个生龙活虎,勇猛强悍。他们左手持花鼓,右手握鼓棰。听着鼓点走十字步、走8字步。打花鼓的套路有:单腿打、跑着打、跳着打、人体原地转圈打、蹲着打、劈腿打、头顶上打、相互对打、双插队打、单插队打、四门斗等套路。鼓棰挥舞,彩绸飘扬,队员们身姿灵活,前俯、后仰、左冲、右突,上窜、下跳、前转、后转,看得人眼花缭乱。当花鼓队员相互对打几段之后,摆8字队形,并退至场地两边,停止打鼓待命。
接下来4个大夫出场,他们是秧歌队的指挥,每人领一队,左手拿令旗,右手拿拂尘,嘴含一哨。拂尘、令旗和哨用于指挥打鼓换点、领导花鼓队、扇子队和自由舞方队跑场和变场。
大夫领扇子队上场,换打扇鼓点。队员由年纪各不相同的妇女组成,老的少的都有。她们一手一把扇子,左手持扇在胸以下部位,右手持扇高举头顶。她们踩着鼓点,跟着大夫的指令向前走十字步、走八卦步。边走边舞,扇鼓点时快时慢,抑扬顿挫,随着鼓点的快慢,看着大夫的指令做下腰、转圈、扑蝴蝶,梅花、荷花、单队穿插、双队穿插、双8字、四门斗等诸多套路,但见彩扇飞舞,像花开,像蝶飞,像彩云。大夫引扇变换队形,走8字,之后队形拉开退场。
最后自由舞队员亮相,换打秧鼓点,走十字步、走8字步。自由舞队员是整个大秧歌队的配角,人员可多可少,乳山大秧歌中的配角,注重庄重、文明、阳光、俊雅,代表各行各业不同人群的精神风貌。他们表情自然,笑逐颜开,一上场就与观众广泛互动,达到让观众高兴发笑就是目的。一段鼓点过后,他们退场。
斗做表演。单独亮相一结束,开始斗做表演。有凤鼓斗、龙鼓斗、龙凤斗、扇鼓斗龙四种。斗做表演一律打秧鼓点,鼓点时快时慢。双方在大夫的引导下相向前进,相距一米站定,开始做动作。队员身体前顷点头,手向前伸,表示二人相见伸手欢迎之意;队员身体后倾头后仰,手向上抬,表示谈话融洽开怀大笑态。
凤鼓斗。大夫引导扇子队和花鼓队上场,两队相向,吹哨打秧鼓点。花鼓队两步一窜,边走边打鼓;扇子队员跟着大夫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一手拿扇低一手拿扇高举,保持一种姿势向前蹭着直跟。相距一米时,两队都站定,腿脚不动,头和手伴随鼓点灵活摆动。大夫前倾身点头,手向外伸,双方队员照着做,扇子队身体前倾,双手持扇在头顶前方耍扇;花鼓队身体前倾两手伸向前方敲打,表示伸手欢迎之意。大夫头向后稍倾,将手抬高,双方队员也照着做,扇子抬高耍花,花鼓抬高敲打,这表示开怀大笑之意。然后各队走8字,做单队穿插斗、双队穿插斗、四门斗等套路,斗完一圈之后,接着队形分散。
龙鼓斗。大夫引花鼓上场,领珠人引二龙入场,打秧鼓点。两队相向,花鼓队两步一窜,步步而来。行至相距一米,两队站定。大夫领花鼓队员腿脚站稳,身体前倾点头,向前伸手打花鼓。领珠人也带两龙头向对方点头,龙嘴一张一合。花鼓队员身体后倾,打鼓向上,龙头也略微抬高,嘴巴一张一合。然后双方各队走8字,斗完几个回合,接着队形分散。
龙凤斗。大夫引导扇子队上场,领珠人引二龙入场,打秧鼓点。两队相向,扇子飞舞,龙嘴张合,表演龙凤呈祥。然后各自走8字,斗一回合,队形散开。
扇鼓斗龙。大夫引导扇子队和花鼓队上场,花鼓队一分为二,站在扇子队的两边,领珠人引二龙入场,打秧鼓点。然后跟着大夫做欢迎高兴的动作。然后各队跟着大夫走8字,退场。
梅花盘表演。扇鼓斗龙队形一分散,龙退至两边待命。4个大夫每人领一队花鼓和扇子,跟着秧鼓点走8字,以8字穿花、花鼓进、对凤舞等套路舞圆场。接着队形再次拉开,扇子和花鼓各分两组,接着两组扇队和两组鼓队为一组,分成两组。然后两组同时表演梅花盘,打秧鼓点。首先,一大夫领扇子队在前,一大夫领花鼓队在后,排成一排按顺时针由内向外转螺旋圈。最后扇子队在里层不停地转圈,花鼓队在外围也不停在转圈,此刻中间的扇子在空中变成一朵花,花鼓像护花的叶儿。两个梅花盘同时盘成,并不停地在场地上转着圆圈,像两朵随风摇晃的花朵。此时,领珠人赶紧打哨,二龙赶紧上场,两条龙分别包在两个转圆圈的梅花盘外围,龙也跟着跑圆圈。当龙尾队员劲儿用尽之时,领珠人赶紧吹哨,此时,龙先表演一套“龙穿尾”退出。之后,扇与鼓也从梅花盘里一圈一圈退出来。
大团圆表演。梅花盘之后,打秧歌鼓点,表演大团圆。一声哨响,所有队员上场,在4个大夫和1个领珠人的带领下,各路队员以快走阵的套路欢快起舞跑阵势,有单队穿插、双队穿插、龙盘尾、四门斗、扣心斗、六门斗、剪子股、双8字、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诸多套路,队形多变,场面热闹,让人眼花缭乱。
最后花鼓队和扇子队变换队形,以8字穿花、花鼓进、对凤舞等套路舞成一个大圆圈。接着花鼓队变形,跑进到圈里打几个套路花鼓。接着4个大夫也进圈里走一圈,然后退出,花鼓跟着大夫也退出。紧接着,大夫一人领一队重新转大圆圈,此时,要把配角的自由舞演员全部圈到中间表演,让他们在中间制造笑点,调动观众的欢乐情绪。然后,扇子队变形包围了自由舞队员;花鼓队又包围了扇子队,同时圆圈由内向外逐渐缩小,当扇子队形在圈里呈荷花式造型时,领珠人马上引领二龙在最外围包住一直转动的圆圈不动,龙尾相接,龙头对着龙珠做二龙戏珠状。这时候,一对狮子最后出场,它们围着转动的大团圆摇头晃脑,自由活动,引逗观众高兴。之后,领珠人吹哨,示意做收场表演。
收场谢幕表演。大团圆之后,接着摆方队,打龙灯鼓点。耍龙队耍一套龙穿尾,将龙头耍向前方,面对观众站定,领珠人在两龙头部中间站立。一对狮子分别站在二龙左右。其他各队由大夫带领,一分为二,左右相称排列。
方队摆好之后,领珠人手握龙珠将竹杆横放胸前,两手相抱,低头向观众三鞠躬答谢,口称“谢谢观众的观看”。紧接着所有队员都向观众三鞠躬;与此同时龙珠上立即挂出“和谐新农村”字联;二龙嘴里分别挂出“母爱乳山”“养生福地”字联;二狮嘴里分别挂出“辉煌乳山”“龙腾虎跃”字联。
当字联打完,秧歌队员全部退场。最后耍龙队还要返回场地再耍一圈,龙头面向观众点点头,表示谢谢观照。整场表演自此全部结束。
乳山大秧歌的表演方式
乳山大秧歌的表演方式一般采取自村演、串村演(又称闯村演)、秧歌队路遇、汇演等几种方式。
自村演就按乳山大秧歌的表演内容全程表演即可。
串村演时,若对方村没有秧歌队,对方的领导听到秧歌队的锣鼓声传进村,要马上出迎,秧歌领队与对方领导的见面礼是握手,一改旧年秧歌队见面向对方下跪的礼节,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结束演出的礼节是众演员面向观众三鞠躬,然后退场。最后龙返场耍一圈点头感谢观众收场结束。
串村演时,若两村都有秧歌队,当乙来到甲村,则甲乙双方都打欢迎鼓,甲村领导与乙村的领导或秧歌的领队握手后,甲村的秧歌队要采用龙凤斗的套路迎会。甲的秧歌队派扇子队出场,乙的秧歌队是龙打头,双方相向,甲向前迎,乙原地不动,当相距1米远,双方开始龙凤斗套路,表演握手欢迎等高兴动作,乙方的龙用点头、张嘴表示感谢迎接的高兴心情。然后,甲方后退完成第一次迎接套路。甲方要连着迎接三次,作三进三退的迎接仪式,然后甲方退到道路两边,夹道欢迎乙方进村。接下来,乙方要转回头面向甲表演一套龙凤斗套路表示感谢。然后进甲村按乳山大秧歌的表演内容全程表演。当演出结束时,众演员面向甲村观众三鞠躬退场。最后龙要返场耍一圈,点头感谢观众,最后收场。
秧歌队路遇时,如果两家知道底细且相交不错,两支队伍通常会在路上耍斗做表演。斗做一般是表演的欢迎、高兴的动作,大多只选择斗做中的一种表演一套就各自离开。有的秧歌队本身不理解斗做的寓意,一听斗以为是打仗,完全理解偏了秧歌的意义,这样的秧歌队,若是对他们表演斗做,他们会以为要和自己打架。因此,如果两家秧歌队相互不熟悉或是相交不睦,那么他们相遇也形成路人,各奔东西。
汇演,是乳山市的一种政府关注行为,每年正月初七或正月十五,全市各镇都选择优秀的秧歌队进市区,向全市人民汇报演出。一般是车载锣鼓队头前带队,边走边演,因时间限制,各队都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表演最出彩的节目。因此汇演活动,欣赏不到乳山大秧歌的全部表演程式。
乳山大秧歌的耍龙演变
乳山大秧歌的最大特色是耍火龙,其技艺含金量很高,尤其是在龙头一出场之际、龙头钻龙尾之时、龙头钻龙腰时刻,实施喷火的人要眼明手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紧操作,稍一分神,喷火表演就错过时机。耍火龙表演,观时震撼人心,令人叹为观止。耍龙表演历经几百年的传承演变,从明清时期的纸龙、民国后期的布龙、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火龙三个发展演变时期,仅耍火龙的历史就达70年之久。
乳山耍龙的来历。耍纸龙的年代是在明清时期。起因是因为当时天下有了旱灾,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处在封建时代的老百姓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认为祭拜神话中的龙能够给人间带来福祉,降下甘霖。于是人们想出扎纸龙,天一旱,就组织出来耍龙,龙耍到谁家门口,代表龙来了,住户就舀瓢水在门口扬水。春节期间,纸龙也走街串巷,目的是企求它促佑苍生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纸龙的扎制方法。当时有聪明灵巧人就用竹片扎出9节包括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然后在每一节内部的骨架上放置一个小盘,固定好;小盘上再固定一根一寸多长的短蜡烛,小盘底下固定一个铁质的吊坠,然后用白纸将9节龙一节一节单独裱糊;再将裱糊好的龙部件从龙头到龙尾按顺序连在一起,在纸上描上鱼鳞纹,长达30米左右的一条纸龙便大功告成。一条龙最少得扎9节,少于9节显得龙小气,多于九节可以。耍龙的时候,不能让纸龙随意翻滚,只能按蜡头一直朝上的方向,左右摆动龙体,以免蜡烛脱落引起火灾。
耍龙的时间。早年间耍龙一般是在夜间,原因是龙架内安装了9节蜡烛,夜里耍龙,一条明亮的龙,在半空中活灵活现,格外引人注目。现代人耍龙一般在白天,虽然龙架里安装的是干电池和灯泡,但是在霓虹闪烁的城乡大街上,即使点着灯泡可能也没有早年耍龙产生的那种神秘效果。
耍前放鞭炮。耍龙之前,当领珠人的珠刚一伸出门外,此时龙头正抬,龙身将起,恰在此时,门外立即鞭炮齐鸣,这是迎龙的规矩。接着当龙全部移出门外,耍龙人在门前耍两遍“龙穿尾”套路,表示龙一出窝先返回窝看一遍,认为安全顺心了,接着再返回头外出的状态。表达龙出牢笼,内心无比欢畅的样子。
拜访龙王庙。龙出了家门,出村前,要先拜访本村的龙王庙。闯村表演时,凡遇到他村的龙王庙,纸龙都要向龙王庙点头施礼。乳山在旧年代好多村都有一个小型的龙王庙,设施简陋,规模都小,好一点的龙王庙,里面供着龙王,外面的门上雕着龙,最简陋的龙王庙也需设成小小的龛型,里面供着龙王。龙王庙存在的年代,当耍龙队来到龙王庙前,先耍几个套路,然后龙头向着龙王庙点点头,表示问候拜访。然后耍龙队才可以到处去耍龙。如今没有龙王庙了,村里有耍龙队的,仍旧沿续了老祖宗的那一套礼数。即使是平常练习耍龙,只要龙一装备起来,龙头一拉出门,这时鞭炮就必须马上点燃,接着耍龙人举着龙耍个造型,算是对龙王敬拜过了,然后耍龙的队伍才可以去别处耍。
戏班迎龙跳加官。旧时耍龙在夜间,戏班子也在夜间唱戏。旧时戏台迎接龙的方式就好比人与人见面的握手礼,也有一种程式。不管哪台戏正在上演,只要一见舞龙队的龙头,戏台上的戏剧演员要马上清场,然后扮演跳加官的演员要赶紧上场耍一会儿跳加官。只见一个扮演天官形象的人,穿红袍,带假面具,口叼掩口,一手持玉笏,一手拿几卷条幅,踩着“台台乙台乙台台……”这样轻快喜悦的“小锣抽头”鼓点,倒着碎步,缓缓地从“出将门”上场,在鼓点的伴奏下跳来跳去,跳至幕前站定,将“天官赐福”“加官进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写有吉祥语的条幅打开。
若是戏班子看见耍龙队来了,继续演,不退场,也不跳加官,后果相当严重。这种情况下,耍龙队一见戏班子眼中无龙,那擎珠的领队人,心中一气,将龙珠往戏台上一丢,举龙的也紧跟着将纸龙扔上戏台。就在这种情况下,戏台下面耍龙队的锣鼓手照常打着龙灯鼓点。麻烦了,点着蜡的纸龙立即着了火。戏班老板知道大事不好,也着了慌,赶紧向耍龙队的领珠人陪不是,低三下四地说着有眼无珠的话。领珠人却不为所动,最后只说一句话:“你们看着办吧。”然后领着队员扬长而去。
布龙的来由。第二天,戏班子老板不得不带着礼物登门道歉。唱戏的要请耍龙的吃一顿酒席,席间两方商量着和好之计,唱戏的问怎么办,耍龙的只有两个字:包吧。于是,夏西村耍了几辈子的纸龙就这样换成了一条布龙,布上画着鱼鳞纹。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发生的故事。
耍龙五套路。耍龙时,打龙灯鼓,在领珠人的指令下,跑场和变场。主要有五种套路分别是龙打尾(又叫龙穿尾)、龙盘墩、摆8字、龙打绞、龙打滚。正常情况下,这五种耍龙套路能配合大秧歌队耍上一小时,然而现代汇演中的快节奏,致使上百人的秧歌表演只能压缩到20分钟。
火龙诞生。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夏西村的秧歌传承人姜天祥着手研究火龙。为何要耍火龙?据传承人之一黄守臣介绍,旧社会,人们迷信,天旱,为了求水,人们想象火龙能上天催下雨水。因火龙脾气急,它往天上猛催,搅得天翻地覆,大有逼天下雨的阵势。火龙表现的个性雷厉风行、粗犷、豪放、霸气,为了正义毫不客气。这正是夏西人崇尚的人生处世态度,于是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寓意深刻的火龙最终诞生。火是姜天祥研制的独家秘方。喷出来的火球呈长方形,火焰伴着烟雾腾空而起,景象壮观。喷火技术一代只传一个人,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打听。此项技艺含金量高,手法独特,在国内的龙表演中独树一帜。
乳山大秧歌的重要价值和未来之路
乳山大秧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大秧歌表演,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村与村之间的交流。
乳山大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大秧歌参与人数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好平台,能消除农闲赌博等不良风气,是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的良好文化举措。
乳山大秧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大秧歌是秧歌技艺的宝库,因它是由诸多秧歌表演形式组合而成的,尤其是舞火龙表演技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全市各镇虽然组建一批秧歌队,但由于人们对传统艺术缺乏研习意识,正宗的乳山大秧歌,能代表乳山进行对外宣传充当形象大使的队伍仅有一家,即使有这一家,也不是专职表演队,平常青壮劳力基本上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者,挑选演员是最大的困难;再加上地域经济贫困、缺乏活动平台、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认识不到继承和发展的实际意义等诸多原因,使乳山大秧歌的发展和提高受到影响;尤其是耍火龙表演中的喷火技艺,喷火的材料和手法是独家秘方,仅一人会使用,因此加大措施对乳山大秧歌进行活态性保护迫在眉睫。
为保护乳山大秧歌传统舞蹈表演艺术,针对现在面临的困境,应采取以下几方面保护措施:一是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乳山大秧歌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二是对大秧歌保持较完整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乡村,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三是在节庆重大活动的时候邀请秧歌队参加演出,传播传统文化。四是应将乳山大秧歌列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重点扶持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广泛在村级组建秧歌队,把宣传、传承、创新、推广等变为常态性工作,加强对乳山大秧歌的保护,让乳山大秧歌走出家门,走出山东,让乳山大秧歌成为乳山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