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文化在乳山
郑华
姜太公,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公元前11世纪,太公吕尚因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修善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太公后代历任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将齐康公迁海滨(今烟台芝罘区西郊)。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孙将其葬于夹河下游公鸡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至今尚存。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东巡,“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 。康公裔孙姜相伯怕被始皇杀戮,东逃通天岭,今乳山境内的寨山一带。
辛明路在《乳山古村峒岭》记述:“寨山北面有一座山名叫大天,大天东面有一道长长的山梁叫通天岭,通连大天的意思。姜相伯初来时隐居通天岭之阴,那里山坳幽深,树林茂密,便于隐蔽。然而,山背面冬寒夏热,过了几年后只好迁至通天岭之阳。通天岭的南面,群山合围,仅在岭南有一条狭窄山口可进出,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地。群山之中是长四五里、均宽约二里的河谷地带。通天岭在河谷的北端,由众多山峰连绵起伏而组成,因远看似一个扇子面,所以又叫扇子山。通天岭东南侧有一处幽深的山谷,林木茂密,野兽出没,姜相伯率子孙就隐居于此处。”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闻始皇崩,姜相伯的两个儿子永泰和永通从通天岭五童夼下山,择平坦地落居。永泰迁居现大孤山镇万户村,永通迁居现徐家镇峒岭村。峒岭的来历是姜相伯的后代念祖先隐居通天岭五童夼这段历史,取村名为通岭,后写作峒岭,仍保留着“通”和“童”的谐音。姜姓人口后来繁衍很快,析出了许多姜姓村庄。民国《牟平县志》载:“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
后世许多姜姓后裔从乳山移民到东三省等地及国内外落居。据哈尔滨姜氏后裔姜子余先生考证,当年山东姜姓移民东三省的原因不完全是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更多的一批姜姓后裔是在清乾隆年间,朝庭从山东、河北一带大量移民到皇家禁地东北地区的荒凉地带保家卫国。
今年9月7日(农历八月初三)是中国历史上极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太公诞辰3152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姜太公诞辰,拓展乳山支系姜格村姜氏族人寻踪溯源平台,展示家乡海阳所姜格村资源风貌,编织姜氏宗亲情感联络纽带,营造扩大交流、凝聚亲情、促进合作、振兴经济、共同繁荣的良好氛围,由辽宁姜氏后裔姜希林先生发起组织,姜太公文学研究会历经3年零6个月的前期准备,海阳所镇姜格村书记姜成丰、族长姜文吉、村民姜秀明等人的精心安排,9月7日上午,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福建、武汉、江苏、陕西、香港、美国等国内外的姜氏后裔300多人与姜格村及在乳居住的各村姜氏后裔近千人,在乳山市海阳所镇姜格村姜氏祠堂广场上一齐追本溯源,凝聚宗亲,隆重举办姜太公诞辰3152周年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本着弘扬太公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造福后代子孙的宗旨,围绕姜太公胸怀大志、忠于理想的进取精神;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视民如亲、仁政爱民的民本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开展研究、传承、弘扬太公文化、编撰中华姜氏风采录系列丛书、举办百堂免费大讲座等系列活动。当天参加纪念活动的族人大都是事业有成、在各行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成功人士,有的拥有资产数亿元。
活动期间,姜氏后裔们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合作,达成资源创造产品,文化打造品牌的振兴家乡战略,实现兴旺、富强、繁荣的姜氏愿望与梦想。其中筹建姜太公文化园是姜太公文化研究中心寻根问祖、奉献“幸福乳山、母爱圣地”的中期战略规划。多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姜氏后裔不断来山东寻根,他们被老家族人对闯关东游子的热情与关心所感动,各地游子纷纷表示,都愿意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出应有的努力。姜太公研究中心拟建姜太公文化园,主要有姜太公事迹览馆、齐鲁文化展览馆、书画院、垂钓休闲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