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钩织
郑华
乳山钩织是乳山民间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又称钩花,属于山东抽纱手绣产品中的一类。乳山钩织的花样比较自由,从头到尾仅有一支钩针与一根线,可钩出许多自由型、花型、圆型、立体织物等。乳山钩织产品图案丰富美观,色调高雅大方,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和认可。
乳山钩织的历史渊源
针织、刺绣和织造这些工艺品都能够通过考古发现、文字记载和各种绘画表现等追溯到它的起源与发展。但至今尚未在有发现织品的考古年代中,发现以钩针编织法所织成的织物。钩针编织的起源在社会上有相当多种推测,一些理论家认为钩针编织来自于阿拉伯半岛、南美洲、或是中国,但目前没有具体的考古证据证明钩针编织到底源自于上述哪一个地区。据美国钩针编织专家和世界旅行家Annie Potter 考证,当代钩针编织艺术起源于16世纪期间。
乳山钩织起源于1910年初春,当年,乳山寨镇刁家村孙福贵从大连回家,拿着一件从国外传来的钩织花样找海阳桃园村的远房亲戚隋良换找人帮着做,因隋良换是个秀才,有智慧,便用铁打成钩针,再用锉磨来搓去,直到铁钩能钩住线为止。当时的铁丝质量很不好,爱生锈,人们就将细沙子缝在一个布袋里,将生锈的钩针插进沙袋里磨一磨,再用胶皮擦来擦去,使钩针滑溜。最后用缝衣服的线串上串下钩来钩去,钩出完整的小花来。最后经过反复修改和仿照,隋良换最终按照原样品的花样钩织出产品。此后,钩织技艺在乳山好多村庄流传开来。隋良换的妻子将钩织技艺传给她的女儿隋淑芹。隋淑芹后来又将技艺传给了她的女儿于淑兰。
上世纪20--60年代初,乳山钩织盘垫、桌布、沙发巾、电视套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主要分布在乳山寨、海阳所、白沙滩、诸往、崖子、育黎、上册等乡镇。这些乡镇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为乳山钩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乳山钩织经过多年的创新,由初期的钩织装饰花样发展演变出漂亮的钩织服装。规模也由曾经的遍地开花衰减至零星加工。目前,因其生产技艺完全为手工操作,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生产效率低,致使更多的人放弃钩织行业,尤其是年轻人没有愿意学习此项技艺的,为保护技艺不失传,特别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人员参与进来,加以保护。
乳山钩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价值
一般来说,钩织任何一件作品,事先通过基础的针法绘制图解,然后跟图解以及结构图钩织即可见成品。钩针图解就是基本钩针针法的综合运用。
钩针的制作原料:19世纪前后完全都是用铁丝驱成钩,再用铁锤、锉、细沙袋重复磨光而成。到9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制作条件都得到提升,手钩针的原料已由铁丝改用不锈钢丝做,因铁丝容易生锈,不锈钢不易生锈而且光亮华丽、漂亮耐用。
钩针的打造步骤:选择长度为12公分长的不锈钢丝,粗细按钩针的型号而定;将不锈钢的一头驱成钩,用锉磨光;再将不锈钢丝在中间部位打成扁形,以利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最后经过精细的磨砂,使整个钩针顺畅光滑。
钩针的型号:钩织过程中,粗纱线需要粗的钩针来做,最粗的钩针是6号针,直径为7-8㎜;接下来有5号针,直径为5㎜;4号针,直径为3.5㎜;3号针,直径为2.5㎜;2号针,直径为2㎜。
钩织的原材料:钩织的原料主要采用棉线,腈纶线、毛线、雪尼尔纱线、还有各种不同成分的其他原料,这些原料经过纺织,成为中、粗、细纱线,再经过柔软处理、烘干、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
钩织衣服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衣服有厚薄之分。冬衣一般需要5-6号以上的钩针钩织;春秋衣服一般用3- 4号钩针钩织;夏衣一般用1-2号钩针钩织。夏衣还可以钩织得松一些或者网眼大一些,冬衣要钩织得紧密一些。
钩织过程:一件钩织作品,是由钩针和各种各样的线经过双手的协作,穿插无数个小辫(环扣)、立柱、绑针来共同掺杂完成。
第一步,钩小辫:用左手的二拇指挑起纱线头的一端,用小手指钩住,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线头;右手捏住钩针,用针头的钩将左手的线挽成一个活结,由下向上钩出,形成一个环,俗称小辫。接着将钩子从第一个小辫穿入,用钩子钩住线,钩出另外一个小辫,依此类推,就能逐渐组成一排线串,最后仅有一个小辫串在钩针上,新的一排可再返回钩在旧的一排上,于是线串上的小辫钩出无数排,就形成了一片钩针编织。小辫是一件作品的最基本元素,没有小辫,就没有作品,就像一座大楼,没有地基,就谈不上楼房。
第二步,钩立柱:左手捏线,右手握针,将钩针在小辫上下插针头,将线拉住向上提,接着钩针继续在拉上来的线中再绕圈拉一针,然后钩住线,一针锁口,一个立柱就完成了。立柱是一件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没有立柱,作品就永远是半成品,就像一座大楼,没有砖石的垒摞,大楼永远盖不起来。
第三步,钩绑针:左手捏线,右手握针,在小辫上下插针头,将线拉出,然后再一针锁口,即为绑针。绑针代表着锁边的作用,是一件作品的完工工序。
第四步,对产品进行水洗,烫整、钉标、包装、封箱。整个过程全部为手工流程,现代机械无法替代。
钩织的产品主要分着装产品和装饰产品。着装产品有:衣服、连衣裙、背心、披肩、围巾、帽子、手套、包等,其中金汇公司生产的品牌产品多层衣及盘垫均获得国家专利。钩织装饰产品有:桌布、沙发巾、电视套、盘垫、坐垫套等。需要画龙点睛的产品,要钉上花和亮片珠子等。
乳山钩织的主要代表作是获得国家专利的女式手钩多层衣服,有六大特点:老少女性都适宜;穿着大方得体,不分前后;耐脏,不沾灰;手感柔软;穿上有种漂移感和层次感;一百个颜色都显得高雅和大方。
乳山钩织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图案丰富,色调高雅大方、层次感分明。既展示了中国妇女从古到今的勤奋精神,又传承了手钩织工艺品的传统艺术。
乳山钩织用途广泛,具备很强的实用价值。乳山钩织涵盖了饰品、床品、欣赏品、衣服等各类生活用品,以其独有的魅力方便着人们的生活。
乳山钩织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钩绣的发展历程,也是乳山历史的一段缩影。乳山钩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步都见证了乳山工业化的发展之路。
乳山钩织的传承人
当前主要传承人于淑兰,55岁,乳山寨镇丰台顶村人,现任乳山金汇工艺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于淑兰6岁开始跟妈妈学习钩花。读书期间,她经常从早到晚利用放学和放假的时间做手钩活,以补贴家用。她不仅能熟练设计钩织纸样,而且还能辅导她人钩织。
1976年,于淑兰高中毕业后,托人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好工作。不料形势风云变幻,1994年,36岁的于淑兰在商业纺织品公司下岗了。与众多姐妹一样,迷惘不安、苦闷沮丧的心情催得她常常独自流泪。不久经人介绍她重入新单位工作,然而,新单位管理混乱,工作环境如一盘散沙,市场竟争激烈,再一次下岗怎么办?这时,社会上众多凭本事成为个体户的成功例子给了她很大启示。自己不缺胳膊少腿,还有精通钩花和刺绣的独特优势,凭自己的阅历、审美水平和工艺水平,做出工艺品肯定会有人买。深思熟虑之后,于淑兰毅然辞去了新单位的工作,把目光放在工艺品加工上。这样既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又可以把祖传的钩织技艺传承下去。
下岗这年,于淑兰鼓足勇气成立了自己的钩织企业。没有办厂的经验,为新建一个公司,她东拼西凑,掏光家中积蓄,借遍全部亲朋,终于凑足5万元。没有厂房,她求爷爷告奶奶租借了新华街的几间旧楼房,简单装修,她的“乳山市金岭抽纱艺品厂”就正式开张了。
万事开头难。于淑兰创业初期,一切与工艺品有关的商界信息一无所知。自己搞企业,既要联系货源,又要经营管理,最初一段时间,企业没有客户,也没有货源。一旦没有货源,就留不住工人,企业就保不住。为此,于淑兰全年都在南上北下跑货源。在外生了病,没有亲人照顾,还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其中的辛酸无以言表。1995年秋,为了参加上海客户的谈判,她只身一人到了上海。由于客人谈判时间延期,要排队,于淑兰就在上海多呆了两天。因出门时钱也没带多少,从上海回烟台的火车上,身上仅剩余10块钱。在火车上,她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到达烟台已是半夜。旅馆里最便宜的房间也要24元钱,无奈之下,借用旅馆的电话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到丈夫的问候和孩子在电话旁喊“妈妈你什么时间回来”的声音时,一股辛酸涌上心头,她未语泪先流。丈夫安慰她,叫她去找烟台的朋友借住一宿。此举感动了服务员,破例没收她的电话费。于淑兰拿仅有的10块钱打车去朋友家住了一宿。1995年夏天,于淑兰到上海送样品,下火车后,她提着一大箱样品不知道往哪里走。一打听,客户与火车站离得好远。为了节省手中的一块钱,她挤错了公交车,好几站过去她才得知南辕北辙了。从车上下来,她委屈得“呜呜”哭。到哈尔滨送样品时,因客户第二天就走了,为了留住这笔生意,她只好改坐飞鱼。因飞鱼速度太快,于淑兰在初次乘坐的飞鱼上吐得一塌糊涂。凌晨2点到了哈尔滨,她不舍得住旅馆,只好在车站上蹲了一夜。
最初经商的三四年里,没有经商的知识,也缺少与外国人交流的语言,于淑兰走了不少弯路。当初她一直与外贸公司合作,一切谈判依赖外贸公司业务员从中协调。当时每到一个大城市,她脑子里只有外贸公司大楼,提着自己的几个工艺品样品箱子满大街找大楼,哪座楼最高最气派,她就硬往里闯,经常被拒之门外。好容易闯对了门,人家又不让进门,只叫她把样品箱子留下回去等信,就这样,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好几座大楼里,留下于淑兰好几箱子的样品,至今也没有等到回音。
1998春,于淑兰给外贸公司做了一批活,一切的交易都依赖外贸公司的业务员与国外联系谈判协调。不久,因青岛工艺品公司的业务员跳槽,将她的24万多元货款全部卷走了,100多人的加工费和工资如果不纠回来,企业面临倒闭。为此,于淑兰在青岛待了七八天,在青岛法院的帮助下,这笔钱终于纠了回来。此事让于淑兰彻底改变了想法,那就是必须要学会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讨回这笔款之后,于淑兰马上开始学英语。到1998年秋天,她已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在广交会上,看到英国客户的一个盘垫纸样后,她主动与人家交流,生涩的英语,仍旧让英国人知道她是企业负责人的身份。于是,客商要求第二天早上要样品,于淑兰二话没说,成交。那一宿,在蚊子嗡嗡飞的旅馆里,于淑兰彻夜未眠,天一亮,她就将客人提供的纸样钩出了样品,交样品时,老外惊奇地直伸大拇指。这一笔3万元人民币的订单,让于淑兰自豪不已,因这是她自己与外商交易的结果。
与外商直接打交道能省去不少的费用,尝到甜头的于淑兰从此下定决心学英语口语交流、学出口业务,学谈判技艺,学谈判礼仪,学一切代表中国形象的文明素养。整天忙得她不知要干什么,又要学这些商界技能,又要钩织、设计样品,还要带领工人干活,可是为了那个美好的工艺品走出国门之梦,她也不知道什么叫累。
在乳山母爱无疆的勤奋精神感召下,于淑兰一边钩织产品、一边设计与母爱有关的钩织产品。她的父亲当年被日军飞机炸伤,母亲支撑起了这个家,精心护理丈夫,把五六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挣钱贴补家用,母亲常常钩花到深夜。为了报答母亲,于淑兰手钩了一件多层款式的上衣送给母亲,这份孝心在当地传为佳话。自1998年至今,于淑兰设计的“女工手钩多层上衣”在美国已连续畅销15个年头,款式不变,颜色由原来10几个颜色增加到一百个颜色。与此同时,她为“女式手钩多层上衣”申请了专利,这项专利的获得,使手钩多层上衣进一步提升了母爱无疆的高雅品味,钩织技艺也不断完善升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淑兰一边学企业管理,一边学出口流程,还经常用英语和老外交流沟通。她在钩织行业不断设计、创新、虚心向南方及国外客户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她的诚信经营和创新理念有了回报。经过努力刻苦学习,公司在2001年已取得了进出口权,销售收入逐年增加,产值最高达 2000多万元。此后,乳山民间钩织在抽纱制品中自成体系,从业人数逐渐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度成为乳山出口贸易中的支柱产品。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欧美、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自己设计的手钩产品在国外有了自己的市场和客户,产品也深受外国客户的喜欢和认可。
于淑兰在钩织领域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也先后赢得不少的荣誉。1998年初钩织的盘垫申请了国家专利号:98-100;1998年底设计的多层衣服申请国家专利号:1620180;2003年经专家评审获高新技术产品:优秀奖;2009年在威海市银滩杯获:优秀旅游奖品;2010年多层衣服,获中国家用纺织行业:获银奖;自2001年以来获得威海市在创业标兵、优秀女企业家、“十佳”巾帼女状元、劳动模范、三八妇女红旗手、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工友创业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