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丧仪微闻
刘方计
丧仪,是人们不愿讲究的事,尤其是年轻人,都觉得讲这件事不吉利。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就拿丧葬来讲,就有许多人遇着了就抓瞎了,不知所措。我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些事从不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死人的事才有所了解。我认为:丧仪,是一种民俗,是一种地域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讲,这里也有着传承的责任,索性就聊点家乡的丧仪。
初遇死人事,殡葬有讲究
生老病死,人之大事。死,在家乡讳称老了。
最初接触家乡老了人是在我七岁那年。那年我的亲三爷爷老了,我在外面和伙伴们玩得正高兴,被叫到了家中。父亲说:“你三爷老了,你是孙子辈的,要去‘送水’,去找找你三叔,又不知上那儿玩了。”我找到了三叔,叫了回来,三叔是三爷爷的小儿子,比我还少两岁呢,人小辈大。
按乡俗,老了人的当天傍晚,都要到土地庙那儿去送水,类似现在的销户口,再者就是老人到了天堂不缺水喝。送水是一天三时都要去送,三日葬就要送三天,五日葬就要送五天,七日葬就送七天,俗称排三、排五、排七。有讲究的孝道人家大多是在家排个三,有点身份的达官贵人指定是要排七的。清楚的记得,给三爷爷送水时,走在最前面的是家族有威望的人,他提着一个泥烧制的罐子,里面装满水的,我三爷的大儿子文亭大叔在最前头,后面是二叔文堂三叔文国,再后面就是我伯父文洪,父亲文元,三爹(我的三叔父)文福。他后面就是我和弟弟方勤。记得我前面的人都是披麻带孝,一色的白衣服,到我这就没给我白衣服穿,只戴了一顶白帽子。记得我三奶奶说:“孩子小,戴个帽子就行,给他的帽子尖上锭块红布,别把孩子的运气压掉了。”送水要到土地庙,土地庙就在我祖上留下来的场园北头,在村西南,刘炳伦的房子后面。送水的队伍排得好长,前面的人到了土地庙,后面的人还没动呢。听老人说,不管是谁老了,五服之内的人都要戴孝的。我们家是个大家族,所以送水的队伍就特别长。到了土地庙后,提水的人在罐子里拿出一把木勺子,舀水围着土地老爷撒,左三圈右三圈,然后烧纸,磕头。“送水”一路上要拖着孝棒哭着去。我们这还有一句对死人大不敬的话:“叫爹的哭爹爹,不叫爹的瞎咧咧。”说哭丧的队伍里真哭的莫过于自己的子女,其它人都是走形式而已。按俗规,送水的五服之内的人要拉“孝棒”的。孝棒就是用一根棍子,在棍子中间缠上一张烧钱纸,用麻皮捆扎好,也有用高粱秸或是玉米秸代替木棍的。送水回来是不能把孝棒丢掉的,要拉回来,等到送完殡后才丢掉。
此外,在殡葬的前一天夜里十二点,要去送盘缠,也就是送路费。死者是男人,要去烧纸马,女人则要去烧纸轿。烧时,孝子要喊爹或是妈,上马吧,一路走好,钱都给你送上了等等。 第二天就要出殡了。
亲人相继故,装敛礼数多
后来爷爷老了,父母也相继老了,我当时都是沉浸在悲痛之中,并不十分去理会有关丧葬的习俗之事,只是听任长辈或是懂这行的人安排。去年我姑姑、锡芝大婶和三弟妹接连去世,丧事一铺接一铺,我开始留神这些事了。
在我的家乡死了人,凡属正常死亡,且是过了六十岁的,不称死了,一律称老了。不到六十岁的叫小亡。人老在家里,就要在家里发丧。如果死在医院里或是外面,是不准进家的,一般挺在院子里或是街门前。发丧前,要告知自己五服之内的亲人到场,并且要找自家长辈女性帮助擦洗死者身体,也有自家儿女擦洗的,这叫“净身”。所谓“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就是指此。擦洗干净有一说,就是如果不给老人擦洗干净,将来有了后人,手脚不干净,昭示着后人有偷摸行为。然后要剪手指盖和脚趾盖(剪指甲),剪下后要用烧钱纸包好,将来放在骨灰里。然后要穿送老的衣服,送老衣服一般在六十岁时就做好了的,我们那儿讲究袖口一定要盖住手,也是为防后来的小人手脚不干净,看来都是为了后人着想。穿好衣服后,要把死者的衣服扔到房子上,圆坟时拿下烧掉。死者入敛一般都是装在买来的装尸袋内。不用装尸袋的,要用一条新毯子裹尸,上面要盖上旌,旌上一般记录死者的生卒年月和享寿几何,这就叫入棺了。入棺之前,要摘下一扇街门挺尸,分男左女右,如果死者是男性,就要摘下左面的门。挺尸要挺在正厅地上,两头分别用长条凳搁门板,然后把尸体抬到门板上,头东脚西放好。然后要找一截银丝咬在口中,现在大多用一枚硬币代替,昭示以后托生人咬金嚼银。挺尸后,要用黄表纸,现在一般用烧钱纸盖面,以供来悼念的人瞻仰遗容。有讲究的人还会找一块犁地的犁压在死者的胸口,以防诈尸。遗体安放好后,要在尸体前摆上一张小方桌,上面设牌位,如新逝显考(男)妣(女)×××之灵位。桌上要摆供养,左右各摆五个饽饽,摆设形式是先用三个饽饽平放做底,第四个的底朝上,第五个底朝下摞好。桌上要生香,一柱香一般是三支,一柱接一柱,不得间断,这昭示着这家人家香火不断之意。桌上还要有一个碗,倒上豆油,花生油也可,里面放上一缕棉线,点上,这叫长明灯。桌前要设火盆,一般是泥烧制的,以备送殡到半路上要摔盆。这时开始吊唁,儿女站在两旁,叫守灵。守灵的时候,如果来人哭悼,家人要陪哭。此时给死者穿衣服的女长辈就开始缝五谷囤,缝五谷囤要用白布缝成五指朝上状,里面装上五谷杂粮,要用白纸剪一把伞罩在五谷囤上。男长辈们就忙着找灵车,找抠圹子(挖穴)的,砍摇钱树的,要记录送烧纸的,要找人报丧的,现在不兴穿白衣,漫鞋(鞋面要用白布覆盖),凡死者的晚辈都要戴黑布做的胳膊箍。戴胳膊箍也有讲究,也讲男左女右。也就是说,死者是女的,就都要戴在右胳膊上,孙子辈则要戴红色的胳膊箍。现在有电话了,一般就免了到外村报丧一事。过去,报丧的人要在被报丧人的家里吃饼,为何吃饼,没什么讲究,无非是图个快。这些人都称举重的,也称举重客。举重客一般要请两次,殡葬当天不算,还要另请一次,一般在五七,也有放在正月请的。
殡葬有次序,周七要记清
殡葬开始了,砍摇钱树的这个人,殡葬时要扛摇钱树的,不得换人扛。灵车到来之前,当儿子的要到坟地点穴,儿子多的要长子去,没儿子的女婿去,没有子女的则是当侄的去。点穴就是在选定的墓地四角各刨一镢,然后抠圹子的人就要按丧主选定的墓穴和所找的照山抠圹子了。照山不能直顶某个山头,一般选在山半腰有相似状的山坳处,如笔架山等。点完穴之后,要回来送遗体到火化厂火化,一般是去四个人,因要从灵车上往下抬尸的。当然都是死者最亲近的人。
灵车走之前要有人往车上抬,这就叫抬灵的,也是举重客。抬上灵车以后,坐在前头的孝子要准备好烧钱纸,每当灵车经过拐弯、过桥、或是有沟坎的地方,都要撒纸的,这叫撒买路钱。
火化回来时,一般就不进家了,把骨灰盒放在院子或是街上供养一下就出殡了。出殡时,扛摇钱树的走在最前面,后面就是拐篓的,拐篓这个人也是自家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篓子里拐着五谷囤和纸盆,里面放了纸,边走,边撒纸。后面就是孝子抱着骨灰盒,每当走沟坎、拐弯,过河桥,都要告诉死者,这是到哪儿了,并且要停下磕头。女人一般送到村头就算送别,大哭一场后,就不到墓地了。但女人回来时有讲究,就是媳妇不能走送殡的路,要另选一条路回家,不走原路。其它女人则可原路返回。在回来的路上,要捡几块石头回来,说是捡元宝。
在墓地,骨灰安放也很讲究,抠圹子的选好方向,孝子放下骨灰盒,拐篓的放好五谷囤,点上灯,然后要放上棘子,图吉利,要放板栗枝,以示后人早立子。骨灰安放好后,家人要抓土,先由长子开始,依次进行,在墓穴左右各抓三把土撒在骨灰盒上,然后由开圹子的封土,最后生香烧纸,并把带来的酒倒在纸上,把供养的饽饽在底下掐一点丢到纸灰里,这叫招奠。这个环节里,生香最重要,因不生香,死者是收不到的。殡葬结束回来后,有女长辈在门口端一盘抓果(面食,一般是一张饼切成菱形),每人回来要吃一块,具体为何,说不清楚。我想,接下来就要喝酒吃饭了,说是垫补一下,这可能是古来的习俗。在吃饭的时候,丧主要告知亲戚们死者的周七日子。周七的算法也有讲究,死者如果还有老的,要从死的当天算起。要是没有老的了,要从死的第二天算起。过周七一般是五七、百日和周年比较隆重,亲戚都要来。其它周七一般不来客,自家人烧就行了。过去的习俗是殡葬三日后圆坟,现在都是第二天就去圆坟,圆坟这天,一般都是把死者生前的衣物都烧掉,在坟上培上一层新土。过百日那天,要把摇钱树拔起,与纸一块烧了。
古老的民间文化沉淀,凝聚着亲情的延续,庄重的民间习俗是延绵不断的情感纽带。殡葬形式不是迷信,而是活着的人给自己已逝的亲人的一种情感展现,是把日子过下去的美好愿望,是民间文化里的瑰宝,这些习俗,弥足珍贵,千万不要少看这些讲究,没有这些讲究,粗枝大叶的办理,就会招来人们的说道和笑话,丧事办理不好,就会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