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蒸面兔
辛明路
乳山传说六月六是兔子生日,家家户户要都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对蒸面兔的起源,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给兔子过生日。为了讨好兔子,请它们少啃庄稼。考究兔子生日一说,可能是古语的误传。《诗·周颂·丰年》中有“丰年多黍多稌”,黍稌泛指禾本农作物,这些作物多在六月结粒成熟,所以古人有稌生日之说,后来误传为兔生日。乳山民间有句话:“听见兔子叫唤还不敢种豆了?”推测从前当地的兔子很多。起因不管是不是误传,群众喜欢做的,这就值得研究整理。其优秀的人文精神,就值得传承发扬。
金元之乱,乳山的土著旧户多外逃避祸去了,境内一度住户稀少,这给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明朝外地移民来到乳山后,田园里的庄稼苗,几乎被漫山遍野的野兔啃食净光。在与野兔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觉得野兔多得永远驱之不尽的,觉得兔子是有兔神在保护着的。为了讨好兔神,当时许多山坡上建有兔神庙。并且六月六兔子生日这天,家家户户要都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者考察发现,六月六蒸面兔习俗全国仅有乳山一个县域。蒸面兔习俗在乳山得到传承,而且在境内分布广泛,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富含历史信息,是精神遗产,风俗瑰宝。
蒸面兔的面,前期发酵过程与蒸馒头一样。首先要把面揉好。加酵母、加温后的面,虽然发了起来,但里面仍含气泡和板结点。尽量多揉,揉散气泡和板结点,充分揉匀后,面才会出筋道,才能用于做面塑食品。大的面团揉好后,再捏成大小不一的兔子面坯。面坯也要逐一再揉,一个面坯就是一个面兔子。妇女们心灵手巧,用面坯捏塑出来的兔子,三瓣嘴儿、两只大耳朵、一条短尾巴鬏鬏,再用红小豆嵌成眼睛。有蹲兔、跑兔、躺兔、双兔相随、母子相依、群兔嬉戏等造型,或细腻、或夸张,姿态各异,憨相可爱。下锅前,还要在它们脸腮上涂抹合欢花粉。往锅里放时,戏称“兔子到锅上开会”;蒸熟出锅时,戏称“兔子出来晒眼”。
二是预防疾病。盛夏将至,夏季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从前缺医少药,人们在无助中往往祈求神灵保佑。企盼为嫦娥捣药的玉兔,从月宫降灵人间,避瘟消灾。吃下面兔,就等于药神在身。
三是盼人丁兴旺。兔子繁殖能力强,人们想通过吃兔子,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
四是纪念伯邑考。周文王的大子伯邑考被苏妲己陷害,为了测试文王算卦水平,苏妲己命人用伯邑考的肉做菜,送给狱中的文王吃。如果文王不吃,说明会算,留下有智慧的人会危及江山;如果吃了,说明不会算,没有大本事的人留下无妨。文王算出其中秘密,像往常一样,把饭菜吃了。他需要坚强,活着才能复仇。文王被释放,在回故里的路上,心里难过,胸口痉挛,把吃下的肉吐了出来。吐一口,落地变为一只白兔,连续吐了好多口,变成了小一群。人们喜欢精通音律的伯邑考,每逢六月六,就蒸面兔纪念他。周文王对民族文化影响很大,要纪念也理应是全国性的,不应该仅限于乳山一带。
上述说法,前两种最符合逻辑。一是忠实地记录了从前动物多、生态环境好的情况。二是忠实地记录了在缺医少药时代,人民祈盼平安健康的心态。
六月六这个节日,在全国叫法颇多。有叫天贶节(祈祷农业丰收)、晒衣节(晾晒衣物书籍)、虫王节(祈求免遭虫灾)、回娘家节(出六月门)、献新日(用新麦面饽供奉天地以表感恩)等。提到回娘家节,从前乳山也有六月六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习俗。倒不一定非得六月六当日出门,在六月之中回趟娘家即可。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刚愎自用,亲家赵衰被他气得身亡。有一年,晋国遭受自然灾害,狐偃奉命外出放粮赈灾。他看到民间许多疾苦,从而唤醒了良知。下乡时他约定好了,六月初六日赶回家过生日。他女婿决定趁祝寿之机,为父亲报仇。女儿知道后,匆忙赶回娘家通风报信。狐偃痛恨自己的错误,回家后当众作沉痛检讨,恳求婿家原谅,翁婿关系和好如初。此后,每年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一家接回来团聚,百姓也开始纷纷效仿。过去细粮缺乏,新麦收获后,蒸好面食走娘家孝敬老人才是此俗主因。进入21世纪以后,精细食物充裕,交通、通讯也很方便,什么时间都可以回去孝顺父母、什么时间都可以和老人通话,出六月门的风俗逐渐废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式微,但乳山六月六给兔子过生日的风俗,千百年来沿袭了下来,真心希望随着讨好兔子的佳话,继续传承下去,永远地提示人们审视环境,重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