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旧时家族乡社民俗之亲属篇
辛明路
第三节 亲属
亲属是人生首先拥有并终生相伴的群体,亲友之间的关系,通过称谓就可知道,然而,血统较远的关系,要靠家族谱书去承载和体现。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书,都是记录历史、连接未来的。姓作为血统徽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作为身份符号,出现在父系社会。传说伏羲、女娲以凤为姓,神农姜姓,轩辕姬姓。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着别种族、别婚姻、别门第、别尊卑等功能。别中有同,中华民族各姓氏均源自炎黄,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每个姓氏,只是一个人文环节,环环相扣,我们的民族特征才得以传承永延。在姓氏“别”之功能中,如别尊卑等用途已经消失了,但昭明血缘、基因、迁移、婚姻等情况的作用,是永远会存在下去的。
●血脉谱系
亲人关系,除父母兄妹等家庭成员外,再就是以五服内说明血缘最近、以六亲说明人伦最亲,以九族说明血缘较近。五服是指葬礼上所穿戴的五个等级的丧服,能直观地看到族人血亲之远近,后来成为血统坐标式的专用语;六亲说法不一,《左传》:“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以象天明。”《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生活中,人们多把六亲一词当作血亲和姻亲的泛指词,并未严格界定究竟是哪六种亲属关系;九族所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曰“高曾祖考身、子孙并重玄”为序的九代血亲。即从自身算起,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这些方面说起来简单,单凭脑子记忆则不容易。
若想记住五服、九族乃至远祖的情况,必须修家谱。树有根系,人有祖先,修谱才能让先人的信息传世。修谱不仅是家族的大事情,社会意义也十分很重要。家谱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式的,祭祀时悬挂,俗称请家谱、收拾供桌子。图表式家谱也分两类,一是家庙用的(俗称总谱),全村及从该村迁出的族人上宗祭祖时奉用;二是家庭用的(俗称家谱),幅画小、承载内容有限,是总谱的分支。第二种是书卷式的(俗称谱书),对家族迁徙、人员生卒记录比较详细,并明确规定世序用字,即俗称范字。范字之排序,多以五言或七言诗歌的形式遣词成句,使后人便于记忆,并富含教育意义,有家训作用,用字也吉祥,以给后人良好的祝福。如宋姓的“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荟萃焕云章”。用过一轮后,从头再来,循环往复,永远使用。旧时男子起大名必须用范字,出门遇到同姓人,一提范字、或说是某字辈的,马上就知道了相互间的辈分。还有一种区分辈分的办法,就是依据谱书上所记录的世系,要知道自己排在几世上。
谱书修订完成后,发给族人收存、传承,一般规定每隔三五十年续修一次,能不能如期续修,那得看社会的安定状况和族人的重视程度。家庙的修建、家谱的续写,从前乳山人较为重视,于(司马庄)、姜(峒岭)、张(泽上)、宋(南泓)、曹(河南村)、宫(宫家)、辛(西泓辛家)、郑(由古)、李(大崮头)、段(段家)、杜(杜家)等姓氏的家庙、家谱都很完备,可惜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庙多被拆除、家谱多被焚毁。21世纪,又出现了重修家谱热,一些村庄因资料匮乏等原因,所修谱书信息量少。
乳山不同村的同姓人,多些出现过争宗抢祖的传说,即同姓人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村庄,这些同姓村的人都说自己的村是本地本姓的老大,是先人最早迁来定居的村庄。例如,较邻近的两个同姓的庄村各自建有家庙,彼此都说对方家庙里的宗(家庙里图表式的总挂谱俗称为宗)是从我方偷去的,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出对方偷谱的过程。各姓所传的偷谱过程大致相同:过年上宗祭祖期间,宗主村料理家庙的人难为外村来的同姓人,外村人来早了不好,来晚了也不好。来早了,说庙上还没有准备好;来晚了,说人家对祖先不恭敬。连续多年如此,外村人实在忍不下去了,就派人夜里潜入家庙里偷宗,看守家庙的人发现后,急忙上前争夺,争执中不小心把宗撕成了两半。此时的偷宗已演变为抢宗,抢宗的人夺路而逃,凭着抢来的这半卷宗,兴建了自己村的家庙。为什么要抢宗,因为有了祖传的挂谱,才有修建家庙的资格。建家庙是为了祭祖方便,但在过去,方便不是理由,那时人们以不分家为荣,越是家大业大越荣耀。上宗祭祀时,也是讲究聚族而祭,人越多越气派,在这种崇尚氛围中,外村的同姓人要另建家庙,这是一件让人很为难的事,两村的族长都不愿意落得个“分宗”之名,就创作了抢宗这样的故事。那是前人在智慧性地免责,后人别误认为这是祖上有矛盾,要防止良俗被曲解,避免弱化宗族的亲和力。
●堂亲称谓
父亲,口语称爹、大,20世纪50年代开始叫爸爸,90年代开始,有的叫老爸、老爹、老爷子;书面语言称父亲、家父、家严。
母亲,口语称妈,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的叫老妈、老娘;书面称母亲、家母。
祖父(父之父),口语称爷爷,称曾祖为老爷,称高祖为太爷;书面称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祖母(父之母),口语称奶,曾祖母为老奶,高祖母为老太;书面称祖母、曾祖母、高祖母。
伯父(父之兄),口语称大爷(并冠以齿序,即排行,如大大爷、二大爷等,崖子、马石店一带对父之弟兄亦称爹);书面称伯父。
伯母(伯父之妻),口语称大妈、大娘;书面为伯母。加齿序。
叔父(父之弟),口语称叔,书面称叔父。加齿序。
婶母(叔父之妻),口语称婶儿,书面称婶母。加叔父之齿序。
姊妹,统称姐妹,口语与书面均称姐、妹,加排行以示区别。
兄弟,统称兄弟,口语称兄为哥、称弟为兄弟,书面称兄为兄、称弟为弟,均加排行以示区别。
妻子(夫称妻),口语称老婆、家里的、孩他妈、俺对象,书面称贤内、贤妻、吾妻、爱人、夫人等。
丈夫(妻称夫),口语称男人、外头的、当家的、孩他爹、孩他爸、俺那口子、俺对象,书面称夫、夫君、爱人。
公爹(夫之父),当面称爹、爸、大,对人或书面称公爹、公公。
婆母(夫之母),当面称妈,对人称俺婆,对人或书面称婆婆、婆妈。
大伯子(夫之兄),口语当面称哥,对人称多伯、多伯哥,书面称大伯子。
小叔子(夫之弟),当面称弟,对人称小叔,书面称小叔子。
妯娌(夫之兄弟的配偶),对兄之妻当面称嫂,对弟之妻当面称妹,对人统称兄弟媳妇,书面统称妯娌。
大姑、小姑(夫之姊妹),当面称姐、妹,对人称姐为大姑子、妹为小姑子,对其配偶随夫称姐夫、妹夫。
嫂、兄弟媳妇(兄弟之妻),对兄之妻称嫂,对弟之妻称妹、兄弟媳妇,书面称嫂子、弟妹。
儿子、女儿(父母称子女),当面直呼其名(未婚叫乳名已婚叫大名),对人称儿郎、闺女(最小的称老生、小幺生),对子女的配偶称儿媳妇、闺娘女婿,书面称儿子、小儿、女儿、小女,儿媳、女婿。子女多者,加排行。
孙子、孙女(祖父母称孙辈),口语称孙子、孙女,对其配偶称孙子媳妇、孙女女婿。
侄儿、侄女(兄弟、姊妹、妯娌之子女),都称侄儿、侄女。
继父母,当面称爹、爸(有的叫大爷、叔)、妈(有的叫姨、婶),对人称后爹、后妈,对继父母原有的子女,当面称哥、弟、姐、妹,对人称隔山兄弟、隔山姊妹。
以上是对堂亲(又曰血亲)的称谓,以下是姻亲(又曰表亲)的称谓。
●姻亲称谓
外祖父(母之父),口语称姥爷,书面称外祖父。
外祖母(母之母),口语称姥儿、姥姥、姥娘,书面称外祖母。
高外祖(外祖之父),口语称老姥爷,书面称高外祖。
高外祖母(外祖之母),口语称老姥儿,书面称高外祖母。
舅、舅母(母之兄弟),口语和书面均称为舅,舅舅多加齿序,如大舅、二舅等,舅之配偶口语称舅妈,书面称舅母。
姨(母之姊妹),口语称姨、姨妈,多则以齿序,如大姨、二姨等,书面称姨母,姨之配偶称姨父。
舅老爷(外祖母之兄弟),称舅老爷,其配偶则称为舅婆。
姨婆(外祖母之姊妹),统称姨婆,其配偶则称姨爷。
表兄弟姐妹(舅、姨、姑之子女),口语称哥、弟、姐、妹(多在前面冠以乳名),对人称姑舅兄弟、姑舅姊妹、姨家兄弟、姨家姊妹,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外孙、外孙闺女(女之子女),口语称男为外孙、外孙子,女为外孙闺女;舅和姨对其统称外甥,男的称男外甥、女的称外甥女儿。
姑母(父之姊妹),口语称姑、姑妈,或加齿序,如大姑、二姑;书面称姑母,对其配偶称姑父。
岳父(妻之父),当面称爹、爸、伯、叔,对人称丈人、老丈人,书面称岳父、岳丈、泰山。
岳母(妻之母),当面称妈、大妈、婶,对人称丈母娘,书面称岳母。
舅子(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弟,对人称哥为大舅子,称弟为小舅子,书面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其配偶当面称嫂、弟妹,或兄弟媳妇,对人统称舅子媳妇。妻之兄弟的子女,称内侄、内侄女。
姨子(妻之姊妹),当面称姐、妹,对人称姐为大姨子,称妹为小姨子,书面称姨姐、姨妹,对其配偶当面称姐夫、妹夫,加排行以别长幼,对人称连襟。
闺女女婿(父母称女之夫),当面叫其名,对人称女婿、闺女女婿;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对人则以男亲家、女亲家、亲家翁(或亲家公)、亲家母加以区分。
●其他称谓
干亲,干亲有三种情况,一是为了孩子好养活给认干娘,二是青年人因父母已不在而认干爹干娘,三是无血缘关系的成年人结拜为兄弟姊妹。对干爹干娘,当面称爹、爸、妈、娘,书面称义父、义母;称呼干爹干娘的亲属,与同称呼自己生身父母的亲属一样。
街坊,对同村人,当面像称呼亲族一样,称爷、奶、大爷、大妈、叔、婶、兄、弟、姐、妹等,多是按老亲(实亲或干亲)的辈分相沿,俗称街坊辈。(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