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勾起的往事
刘吉光
近日,中央台九频道播出了往事类节目,标题是“国货的前世今生”,当看到第五集介绍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生活中的三大件时,非常感慨,尤其是对那个年代流传的“三转一响”中的收音机,勾起了我的回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困难时期,人们在吃住行方面受到了很大制约,穿的方面为蓝、绿、灰三大色调,服饰为国防服、中山服,内穿“春秋衣”,这些服饰不是购买的成品,而是凭布票先到商店扯块布料,再回家量体裁衣自己制成,有缝纫机的家庭由机器赶制,无机器的只好手工缝制,可见缝纫机对家庭主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此外,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精神生活也是十分匮乏,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能拥有一台收音机是可望不可及的。
1976年,我上初中,每天放学后,就经常跑到邻居、也是我们班教物理的张元彪老师家里,他家有一台小型半导体收音机,我们几个结伴常听收音机节目。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收听电影录音剪辑《二泉映月》,剧中瞎子阿炳拉着悠扬的二胡,那种令人如痴如醉的感受至今难以忘怀。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下午四时的少儿节目也历历在目,记得开始曲是这样的“嘀达嘀,嘀达嘀,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接着传出了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
后来得知,这台收音机是张老师买元件自已安装的,当时觉得张老师很伟大,居然能造出收音机来。出于好奇,我常常偷偷打开收音机的后盖,窥探里面的秘密,常常对着里面的电子元件发呆,时间长了终于被张老师发现,他看出了我的心事,便说你如果喜欢我教一些无线电知识,但前提是只能做为业余爱好,不能耽误学业。就这样在张老师的启蒙下热衷玩起了无线电。
从1977年初学安装矿石收音机开始,我迷上了无线电这一行,在那个物资紧缺、无线电行业整体落后的年代,能自已按装出收音机是件很令人神往的事情。为了能买到电子元器件,常常是很早就起床到县无线电厂门市部排队,记得有一次排队购买0.5W、8Ω“宏声”牌喇叭,当天这种型号喇叭只卖出十个,我排队是第十一号,轮到我时却告知没有货了,当时的懊恼之情难以言表。说来也巧,正当我失望时,从厂大门口走出一位干部模样的人,我便凑上去诉说了“遭遇”,可能这位被我的执着所感动,便带我进厂买到了心仪的喇叭。
说起来现在年轻人不信,可当时就是买不到商品物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家里即使有收音机,也不能随便收听,更不能收听“敌台”,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家有收音机,在学校的假期安全公约上除了写上“不玩火、不打架、按时完成作业”之类的内容外,还必须加一条,就是“不收听敌台”,可见一个收音机没有喇叭是无法收听的。
几年前,一位古董商收藏了一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收音机,对其机身后档板处盖有公安局的印章而大惑不解,我就向他解释说:“当时带有短波功能的收音机,由于其抗干扰性能强,可以收到外国电台的节目,为了防止收听敌台,这种收音机必须在公安局备案”。当时,购买一些特殊的无线电元件也须凭证明,并到公安局登记,如2P2型电子管(仿前苏联2Π2型)由于其具有发射功能,为防止私自组装电台,必须由公安局进行管制。
参加工作后,我先后订阅了《电子世界》、《无线电与电视》等杂志,大部分业余时间里畅游在这知识的海洋,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购置了部分工具和元器件,按图索骥,试验组装了一些防盗报警、充电器等实用品,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操作技能,那几年从安装单晶体管的来复再生式收音机,直到安装了交直流两用、超外差式、带OTL功放的七管机。一次在调试新装配的一台机时,意外的收到了电视伴音信号,真使我喜出望外,何不试尝装一台电视机呢?既可听到声音,又可看到图像,当时,我感到很自信,因为业余时间学了这么多无线电知识,动手能力也很强,组装一台电视机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主意打定后,便四处张罗购买元器件,当时显像管最难买,几经周折终于托人花30元买回一支青岛产的副品管。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1984年春节值班时,经过三天三夜的加班加点,硬是凭着一把25W电烙铁、一块MF—27型万用表,依照山东电视机厂设计的图纸,安装出一台泰山—714型12时黑白电视机并调试成功。
记得当时电视台正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和《虾球传》,每天晚上都将电视机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屏幕上出现“再见”时,人们才从刚才的亢奋中不情愿的散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音机渐渐进入了普通百姓家,收音机数量增多了,但损坏的收音机也慢慢多起来。那时掌握无线电修理技术的人很少,修理成了大问题,我这点小“技艺”却用上了大排场,利用业余时间里为周边的人们解决这一难题,看到收音机修好后,人们对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记得那时做为税务局的机关干部,在农忙季节经常派到农村住点,单位领导说可以带上修理工具顺便为村民服务,曾经有一位支部书记对我说:“小刘呀,你来俺村支农不用下地干活,帮助我们修理收音机就行”。现在想起来能为村里办点实事,村民打心眼里感谢我、喜欢我。
如今进入了网络时代,各种电器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市场上的电器应有尽有,连MP5也成了小学生的玩具,人们享受着家电下乡补贴带来的实惠,正像一首民谣所说的:“网络到处有,住上新居楼,带着手机去放牛,开着汽车到田头,政通人和是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