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刘吉光:远去了老威海的乡下童谣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9-17  ‖  查看1107次  ‖  

     

    远去了老威海的乡下童谣

     

    刘吉光

     

    童谣,就是儿歌,是为儿童作的短诗,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老威海境内自古就有传唱民谣之习俗,童谣作为民谣的一部分,也随着民谣传承下来,究其原因,童谣在内容上,反映家庭道德伦理、生产和生活情趣,为孩子们喜闻乐见;在形式上,语言贴切,通俗易懂,易于上口念唱。凡是在乡下的孩子,多数是听着没有乐谱又丰富有趣的童谣长大的,可以说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堪称最早幼儿启蒙教育的诗歌。

                  富有哲理  贴近自然和生活

    老威海乡下贫穷清苦,尤其是妇女地位低,负担重,又忙里又忙外,好多人月子都坐不好,往往生产后第二天就下炕推磨,常常落下了一身病,造成终身痛苦。更怕自已短命早亡,撇下孩子受后娘的气,便有了叫人牵挂、耽心的童谣,如“小白菜,叶儿黄,俺从三岁没了娘,说个后娘三年整,添个弟弟比俺强,弟弟喝面俺喝汤,弟弟吃米俺吃糠,一肚子苦水无处诉,想起娘来泪汪汪”。

    还有启迪儿童孝道的童谣,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品德教育,如“小鸦鵲,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放在山沟里,媳妇背上热炕头,蒸馍馍,熬鸡汤,不吃不吃又端上,娘在山沟饿肚皮,整天两眼泪汪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当时的生产生活,人们也与时俱进地编出了新的童谣,如“留分头的不戴帽,镶金牙的三分笑,戴手表的撸衣袖,穿皮鞋的走洋灰道(水泥路),这是当时人们对这几种人的真实写照。乡下人根据地形地貌、生产习俗传唱的童谣就更多了。文登县慈家滩村,地处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晒盐历史悠久,因此就有了“慈家滩,门朝南,出来个小鳖会晒盐”;乳山县青山村,自古民间习武成风,该村曾因出过光绪皇帝的贴身护卫,做过皇宫大内武林总管,赐黄马褂的一代武术大师——宫保田而闻名。这一带就流传“青山的猫儿,会耍刀,青山的狗儿,会两手的童谣,形象表述了这两个村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憧憬想象  丰富生活情趣

    老威海乡下的童谣,多的有百句之多,少的只有一、二句。如哄婴儿睡觉,母亲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有节奏地轻拍婴儿的襁褓,重复念唱“喔喔喔,小孩睡,盖花被”,别看就这么简单的几句童谣,伴着母亲浓浓的亲情,小孩子很快进入了梦乡呼呼甜睡。

    乡下有句俗语“三翻六坐”,意思是婴儿三个月就可以自己翻身,六个月就可坐起来。待六个月婴儿坐炕时,全家人看着心里都欢喜,这时候拉着小孩的手,一仰一合,念唱起了童谣,“扯大锯,拉大锯,拉倒姥姥的大槐树,姥姥不给饭吃,在窗窝偷个鸭蛋吃”。不谙人事的婴儿,听着这童谣,欢快地笑得手舞足蹈,伸出小手还要拉大锯,拉一遍又一遍,高兴地玩个没够,这惹人喜爱的童谣在农家小屋里长时间的回荡。

    过去乡下没有幼儿园,孩子长到四、五岁了,就天天围绕着小脚奶奶打磨磨,老奶奶边干家务边与孩子玩起了游戏,常常吟出念唱了几百遍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唧唧嘎嘎求奶奶,奶奶说,偷油喝,心眼坏,下不来,太应该,老鼠磕头求奶奶,好奶奶,我再改,从今再不上灯台”。相信这首童谣,老威海人没有几个没听长辈念唱的。

    还有教授亲情的,如“小板凳,坐歪歪,爷爷娶了个好奶奶,又搽粉,又戴花,喜得爷爷乐哈哈”。

                        童谣里有历史事件

    童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歌咏不同的内容,威海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就创作了许多歌颂八路军、解放军和支前人员的童谣,因此,童谣里就蕴藏着历史事件。

    动员参军的童谣就有“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加谁光荣,骑大马,戴红花,光荣光荣真光荣”。描述八路军军纪好的童谣“大嫂啊,开门儿,街上来个好人,什么人,八路军,抗着枪杆打日本”。

    再如,未婚妻送夫参军,送别时的童谣“小手帕,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妹送哥到大路旁,贴心的话儿给哥讲,家中事,你莫想,全由妹妹我担当,打完老蒋早回家,等哥回来把俺将(娶)”;反映出革命老区妇女为国分忧,吃苦耐劳和勇挑重担的民族精神,讴歌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描写八路军勇敢作战的童谣“八路军,真勇敢,鬼子来了他就撵,游击战,麻雀战,领着鬼子把山转,地雷响,响连天,鬼子丧了胆,老百姓,齐支援,同心协力把鬼子赶”。八路军在前方打仗,后方的民兵、青妇队和儿童团,也不甘示弱,因此就有了“你参军,我支前,前后方,一起干,日本鬼子完了蛋”的童谣。

    还有讥讽国民党军队的童谣“杂牌军,游击队,知道吃,知道睡,鬼子来了朝后退,鬼子走了他就回”。在粮食金贵的过去,国民党杂牌军下乡扫荡时经常逼着老百姓做他们喜欢吃的油饼,便戏称其为“油饼队”,有一首童谣是这样唱的“油饼队,油饼队,喝完了酒,呼呼的睡,鬼子来了向后退”。

            童谣里的咒语与“迷信”

    咒语,来源于宗教。过去由于人类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乡下人相信某种语言有神秘的力量,施行后可产生奇异的功能,后来,咒语逐渐通俗化,神秘的色彩渐淡,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在生产生活中施行,主要用于祈祷(如求雨)、驱除等活动,在过去的老威海乡下,卫生条件不好,小孩子患病是常有的事,如肚子痛,民间的习惯方法是,用手抚摸小孩子的肚子,一边念唱道“肚子痛,找老宋,老宋不在家,找老九,老九拿把刀,刮开肚子拿出个大屎包”。唱完了用手朝小屁股上一拍,说声“好啦”。可别说还真灵验,马上就手到病除了,一会就蹦蹦跳跳玩去了。

    再如童谣“嘎玲,嘎玲卖药来,小孩子有病找我来,绿豆水,和白糖,小孩一喝就见强”,这首童谣没有精神迷信色彩,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绿豆本身就是中药,具有消热解毒之功效,民间常用此法疗痛的习俗由来已久。

           过去,在荣成北部一带,还有这样的童谣,小孩拾草没有完成任务时,会把镰刀向空中一扔,说道“镰,镰,往下扎,家去不挨打”,这童谣虽有迷信成份,但却有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理安慰的作用。

           当然,有些童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说出来顺口,才得以传承下来,如“理发员技术高,剃头刮脸不用刀,一把一把往下薅,薅得满头大血泡,上医院,得开刀,你说糟糕不糟糕”;还有小女孩做拍手的游戏,两人拍着手往往唱到“你拍一,我拍一,马兰开花二十一,你拍二,我拍二、、、、、、、、”。

            如今,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年轻的爸爸只会给孩子讲《格林童话》,年轻的妈妈只会对着摇篮说“娘的小宝贝,还在睡梦中”,小朋友只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千万不要忘记,童谣是我们民间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必须加以保护与传承。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