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大乳山下》第六辑·书案飘香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5-18  ‖  查看994次  ‖  

                    《大乳山下》第六辑·书案飘香
                           

                                       作者 辛明路
                           


                                        书海扬帆

      爷爷爱讲故事,我爱听故事。爷爷出生于清朝,挣扎在民国,最终挺起了腰杆子走进了新时代。所以,从爷爷的故事中,能听到时代的脚步声。清朝政府的割地赔款、卖国偷安,伤透了他的心。他说清朝不珍惜国土的毛病由来已久,明嘉靖年间被葡萄牙殖民者租占的澳门,清朝有能力收的时候却不主动收回,拖延到光绪年间又被其继续强占。记得有一次讲中法战争,他对清政府乘胜议和,导致虽胜犹败的结局痛恨之极,杯子随手一敲,水溅了一桌子。他那气愤难平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我,中国的版图原来是海棠叶形状的,可惜后来被虫蛀。
      爷爷的故事很多,讲上下求索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的文天祥、为孺子牛的鲁迅、为中华崛起读书的周恩来、问谁主沉浮的毛泽东。有一天,爷爷对我说:“今后我不能再给你讲故事了,多看书吧,让书讲给你听。”不几天以后,爷爷走了。
      爷爷的故事帮我明确了读书目的,目的激发兴趣,兴趣启悟方法,方法提高效果,使我成为爱书、读书、用书的人。书是良师,我以尊师之心待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书亦然;书是益友,我以交友之心待书,友者,无私帮助、慰藉心灵,书亦然。书少的时候,知识饥饿感常催促我去购读借读;书多的时候,求知的紧迫感又催促我去快读多读。读书时,我从不在自己的已知领域多用时间,而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下工夫。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学者们提出的博观约取、兼容并蓄、沉思笃行等观点很对,文学、史学、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书都要读,使自己的知识面越宽越好。受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影响,我也很赞成在博览的基础上,精研一门,术业有专攻,这对济世谋生都很重要。
      通过读书,知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再造辉煌;通过读书,知道世界上东方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差异,知道如何求同存异、互补共进;通过读书,知道宏观世界的情况,出发到宇宙的任何星系,都不会迷失回家的路;通过读书,知道微观世界的情况,物质不停地再分下去,将是另一种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读书人的心境是宽广而恬静的,宽得视日月为笼中鸟,看乾坤为水中沤;静得能听到万里之外的声音。读书人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和合适中、舍生取义,不斤斤计较、不走极端,既不哗众取宠,又不孤芳自赏。淡泊明志,志在报效国家;宁静致远,远在民族利益。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读书人或投笔从军、或埋头苦干,堪称民族脊梁!
      说到读书,就不能不提到藏书。不少读书人爱藏书。有人问我是怎样藏书的。其实很简单:一是出差的时候用馒头咸菜打发一下肚子,把省下来的钱送到书店里。二是发工资的时候,留下一点去买书。三是勤跑旧书摊,去淘便宜货。这三点,足矣!月积年累,书就多了起来。
      “家祭勿忘告乃翁”,九泉之下难忘国耻的爷爷,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书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正在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

                             书海回眸

      记得刚上学不久,就挨了父亲两次训斥。一次是我把字写在门台石上;一次是枕着课本睡觉。父亲是目不识丁的渔民,他对字的看法及对书的想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少年时代,家里常常连买斤盐的钱都没有,哪顾得给我买课外书。而我却不满足在课本里打转转,遇到成行的字,都要当书来读。有一年春节前,到供销社买来一些旧报纸裱墙。因年关时限,来不及细读就用上了。无奈,我只好跷着脚读墙。借书看的念头也时常萦绕于心头,但我们渔村存书的人家不多,没法如愿。熬到快上初中了,在大连工作的伯父才开始带一些书回来。收藏权虽然是伯父家的明德哥,但我可以随时借阅。当时那种惊喜的感觉,至今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学毕业后回乡。一次解放军一支部队拉练到我们村,村支书赵文章要致欢迎辞,把起草的任务交给了我。待下笔的时候,才知道了写实际应用的文章比在课堂上作文难多了,知道读书尚少,且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少。打那以后,我很尊重作者,因他们的劳动太艰苦了,要善待他们的作品。同时也改进了读书方法,博览以求知识全面,精研以求有所专长,日久天长,自己的知识底蕴就能丰厚起来。
      参加工作以后,大部分时间从事公文拟制,有时候也搞点文学创作,自撰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各地报刊,虽无轰动之作,却得自我陶冶之乐,更重要的是锤炼了自己的读写能力。当发表的作品多起来的时候,好心的编辑们常劝我分类出集子,我觉得条件还不成熟,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检验,只有达到好书标准的,才敢再刊传世。人们需要多读书,但需要的是多读好书!
      当初读书,有为黄金屋乃至颜如玉的成分,但在书的海洋里游着游着,发现自己慢慢地起了变化:看事多角度,遇事循公理,亲厚大众,淡泊自我,甚至遭受小人陷害时,只要不坏大局,都能泰然处之,笑他不读书,或者读了,可能没有读到好书。这洒脱一笑间,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式的思想境界。我相信,读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使人脱俗;读科技书使人聪慧;读哲理书使人达观……总之,只要是好书,开卷必有益。
      回想起来,父辈对字及书的道理我不容易诠释,不知我所读的书和写的那些文字里,是否有他们的某种语汇。

                        王敬东甜蜜的文字

      耐住寂寞,经得喧闹,恪守心中那不变的爱,这是多数有成就作家的共同特点。因写作遭受磨折,因写作获得荣誉,著名科普作家王敬东也是这样的。
      在乡镇教学时,看到教室外蜜蜂奔忙、蝴蝶欢舞、鸟雀飞翔,看到教室里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热爱大自然、热爱孩子的王敬东就暗下决心,要找出一种简单有趣又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及早地了解大自然、关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自然界的知识,范围宽泛,门类繁多,从哪儿入手呢?王敬东思前想后,决定循序渐进,从儿童普遍喜欢的动植物开始写起。
      做计划容易,把计划变成现实难;有思想容易,把思想变成文字难。事物往往是这样的,我们熟悉其外在现象,不一定熟悉其内在规律。王敬东在构思《蜜蜂的故事》的时候,也经历了万事开头难的过程。下笔时,原本很熟悉的蜜蜂,却给人一种从来未有的陌生感。王敬东是位办事执着的人,想做的事,就要有始有终地做到底。
      8年里,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王敬东就串村走访,请教养蜂人。那时妻子没有收入,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全靠他那点微薄的工资,手头拮据,日子艰苦。王敬东写作所遇到的困难,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想帮丈夫一把,但思来想去,想不出好办法。有一次翻动衣柜时,她突然看到了结婚时娘家陪送的手镯,就托人把手镯卖了,用这些钱买来两窝意大利蜜蜂,让丈夫做观察、研究用。
      长期劳作,积劳成疾,躺在病床上,王敬东也硬撑着坚持写作。1963年,《蜜蜂的故事》终于脱稿并在当年出版,发行后好评如潮。据粗略统计,这本书已重印17次,并被翻译到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敬东遭受迫害,被下放到一所偏远的中学养猪。逆境中,他没有放弃信念,坚持完成了《田园卫士》《奥秘揭开之后》《荧光闪闪》《绿叶之谜》的初稿写作,平反后,立即整理出版。这4本书连同《蜜蜂的故事》,参加了在莫斯科和香港举行的国际书展,一人同时有这么多作品参展,在国内作者中是绝无仅有的。
      调入乳山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以后,王敬东仍然没有忘记孩子们,没有忘记他的科普事业。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挤时间写下了《小学科学入门》《帮你学植物学》《帮你学动物学》《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等近100部著作。199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敬东科普文集》一至三卷时,就收入120多万字。
      退居二线后,王敬东更是笔耕不辍,佳作连连。这时他所出版的著作,一写一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是一套丛书。科普方面有《生命探秘》3部、《少年智慧画库》6部、《高新技术画库》7部、《绿化快餐》12部、《中国人的智慧》8部、《透视伪科学》5部、《素质透视》10部、《中小学生科技展望》10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10部、《聪慧—吾有方法》10部、《聪明的中国人》8部、《少年科学家》上下卷、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分册及《揭开植物世界的秘密》等单行本,共出版科普著作93部。教学研究方面有《师范美育学》《小学德育教程》《教学法词典》等100本。还有应报刊约稿而撰写并发表了200多篇科学小品和科学论文。
      我们往往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一位作家的著述很多,但王敬东的作品已突破著作等身的概念。去拜访他时,我看到他自己编写的300多部书,排满了一个专用书橱。据我大约统计,王敬东原创著作就达1600多万字,加上编写的丛书,其作品总量累计5000多万字,这在个人创作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他的作品在国内、国外多次获大奖,王敬东是位名副其实的高产、优产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流畅、形象丰富、感染力强,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铸成孩子们打开自然科学之门的钥匙。王敬东的文字是甜蜜的,他为孩子们做出了一道道精神盛宴,教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因此深受全国的学生及家长的爱戴。
      不断地奉献于社会,党和人民也给了王敬东很高的荣誉和待遇。1980年3月15日,他出席了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二届委员,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一等奖;被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选为七届山东省政协委员,1998年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冯德英鲜艳的三花

      提到乳山籍作家,不能不提冯德英;提到冯德英作品,不能不提小说“三花”。“三花”集中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被誉为红色经典。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细腻的个性描写,蕴含浓浓故里气息,富有深深眷乡情怀。
      冯德英,1935年2月出生于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小学时,当儿童团长、少先队长,革命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1949年初参军,进解放军通信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等职。他酷爱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1955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苦菜花》,经艰苦创作,1958年出版。出版后即引起轰动,并被译成俄、英、日等文本。自此,他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专职作家生活。1959年长篇小说《迎春花》问世。紧接着长篇小说《山菊花》也在创作中,因多种原因,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出版。至此,姊妹篇小说“三花”全部完成。后来,他出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杂志《泉城》主编等职,百忙之中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
    《苦菜花》概要:王官庄贫农冯仁义,为逃避恶霸地主王唯一的迫害,只身闯关东,留下仁义嫂拉扯着五个孩子艰难地度日。牛倌出身的共产党员姜永泉领导乡亲们武装暴动。仁义嫂的大女儿娟子拿起父亲的猎枪参加这场殊死的战斗。王唯一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奉命回到王官庄,伪装进步,骗取群众信任,当了小学校长。王唯一之子王竹根据王柬芝的情报,带领日伪军洗劫王官庄。群众怀着仇恨的怒火祭奠烈士,村党支书德松、娟子的弟弟德强等参加于得海团长率领的八路军。离家6年的冯仁义回来了,他即投入抗日斗争,并被选为村干部。为了给即将开始的反“扫荡”扫清道路,我军决定攻打水道城。经军民们英勇奋战,终于全部歼灭守城的敌军。在这胜利的时刻,仁义嫂一家又团聚了。仁义嫂这位英雄的母亲,躺在担架上,深情地注视着女儿秀子手中的鲜花,特别是那金黄色的苦菜花。
    一部革命母亲的母爱传记,一曲抵抗外族侵略的经典战歌。
    《迎春花》概要:山河村区委曲书记和区长被潜入的匪徒暗杀,曲妻曹春梅和县敌工部张滔临危受命,分别接任区委书记和区长职务,他们发誓严查凶手。匪首汪化堂等人隐藏在芦苇荡中观察着村里的一举一动,暗中联合村中蒋殿人等人,意欲反共翻天。敌特组织加派职业杀手作为汪的助手。职业杀手先扮作青年军人欲杀新任区长江水山,因江警惕而不得逞。后又扮作孙俊英的姐姐潜入村中,杀害了雪梅的父亲曹振德。前方形势严峻,后方敌特猖狂。区委调拨枪弹武装山河村女民兵,她们在曹春梅、张滔、姜水山等人的训练下,提高了战斗力,撑起了半边天。其中儒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危在旦夕,春玲含泪吻别未婚夫。为掩护丈夫,淑娴也献出了生命。水山痛不欲生,率武工队和大部队围攻汪匪,将这个狡诈凶残的对手击毙。春玲写信向水山表达了长久以来刻骨铭心的眷恋,这时原野里开遍了迎春花。
    春之将临,虽会乍暖还寒,但人民奔向解放的洪流已势不可挡。
    《山菊花》概要:桃子的公公于世章被恶霸地主孔秀才活活烧死,丈夫被迫外逃,房子被烧成一片灰烬,桃子也被捕入狱,受尽迫害。党为了积蓄革命力量,决定让桃子的丈夫于震海暂时撤离胶东,随后传来于震海在转移途中牺牲的消息。为报仇雪恨,完成丈夫临行前叫她转交党的机密“红布包”的任务,桃子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改嫁”的耻辱,顽强地活了下来。撤离胶东的于震海并没有死,几年后,他奉命回来组织武装暴动。桃子闻讯后,激动地来见丈夫。可是,于震海得知她已改嫁,便把那颗作为信物的扣子自己缝上了。桃子以为于震海变了心,痛苦地离去。这时,痴子向于震海说明了真相:他们是假扮的夫妻,为的是欺骗敌人,解救桃子。桃子和震海终于解除了误会,重新团聚。那季节,漫山遍野盛开着山菊花。 
    地主的贪婪,人民的贫寒,迫害与反迫害,土地革命的故事注定曲折悲壮。


                            质在感光
    ——读唐燎原新作《海子评传》
     
      《海子评传》是一位诗人用优美如诗的语言,在讲述着另一位诗人的足迹与诗心。以诗的灵性,再现了诗的精灵,这样的上乘力作,非大手笔莫能为之。燎原老师的诗词、诗评、诗研作品很有影响力,有这样的知音为之作传,这对于海子,是一件有着再生意义的大事情。
      作者以真实再现的史笔录述,以独具匠心的点评分析,以鞭辟入里的哲理昭示,以巧妙奇特的贴切比喻,以庄谐相彰的语言风格,以生动鲜活的丰富词汇,汇集成一条文字的河流,我们泛舟在这条顺畅的河流上,尽情地领略着海子的麦地、村庄、白马和草原,被海子的大海和远方吸引,被海子的王冠和太阳照耀。作者在分析海子的性格与诗歌的关系时,说“海子有羞涩与温柔的一面,也有锋利与激烈的一面。羞涩截高了他内心的情绪水位,并调转了其方向,使他将其完全用之于诗歌的创造”;锋利使他思维独特,语出惊人,“我们常被这旁门斜出的一念之电打个正着”。海子性格中互为前提的两个侧面,造就了海子诗歌。海子的诗歌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诗歌创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观念”。这透彻的分析,像给了我们一把进入海子精神领域的开门钥匙,快速将我们带入海子的诗歌世界。作者直笔处畅快淋漓,曲笔处婉约含蓄,从而使我们获得了高层次的艺术享受。语言的诗性美是《海子评传》成功的因素之一。
      结构的艺术美,是《海子评传》成功的另一因素。如果对一位诗人,只做形而下物质生存过程的记录,不做形而上精神经历的记述,那是不完整的。全书以海子的诗歌创作为主线,将人和事的记忆、爱和恨的激励,紧密地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这条主线为纲,纲举目张,再现了20世纪中后期诗界群星灿烂的状况;同时沿着海子文化寻根的走向,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优秀诗人、优秀诗歌进行了一次大聚光;沿着海子文化再造的方向,登高远眺,对诗歌前景进行了展望。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了解到一位完整的海子,能接受到这么大的信息量,足见作者聚材选材、谋篇布局技巧的高超。
      海子的生命虽然暂短,但他的经历不凡,阅历广泛,诗作量大。他的诗歌,天上人间,气象万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待研究开发的信息资源。作者熟悉海子,精心研究过海子的诗歌,动笔前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采访考证工作,对海子的行为理由,思维方式,语言背景,表达方法,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加上同质感应、同频共振,精神世界的彻底沟通,所以才能为我们还原出一位真实而全面的海子。
      海子的诗,物象寓意诡秘神奇,妙喻确切巧如天成。白马可以代表白雪之山,也可以代表梨花的四月;红马可代表枫红之山,也可代表与之相关的九月;木头胎中的儿子,可以做满头秀发的新郎。他的诗歌帝国里用于向史诗冲刺的强大军团——《太阳七部书》,更是天才在代天而言,直达生命本源,诠释宇宙奥义。《太阳七部书》在登上艺术之巅在同时,也圈定了其阳春白雪的属性,如果没有《海子评传》的引路,我们是很难登入这座宏伟的艺术殿堂的。《太阳七部书》在深深在吸引着广大探索研究者,而《海子评传》是目前最全的海子资料集成,以大密度的信息量,为我们建立起了一座丰富的资料库,为海子诗歌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对文学界的存史询证、研究学术提供了资料。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高,是《海子评传》成功的又一因素。
      海子走过村庄、麦地,带着麦子进城请城里人品尝,虽然城里人也是吃麦面的,但究竟有多少人懂得麦子的真正意义?人情淡化,人心浊化,人性弱化,海子无奈,把麦子酿成御寒的烈酒,负酒走向高原。他借用克利的话,在最远的地方,我最虔诚。远方,人心虽然晴朗了,却是地广人稀,不免有点荒凉。他叹息着,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最后这驱寒的烈酒,郁热燃烧,他化作了一只浴火的豹子,一跃而起,急速扑向了太阳。
      爱诗的海子,最终被诗所爱,直接融入到他的诗行之中。海子对诗太专一,专一导致了理念中的唯一,唯一的精神支柱,一旦推失去盘托的基础,这就危险了。诗人的底托是什么,是社会情感的呼应。而世俗却像点钞机一样,只会以票面认识价值。有的人,利益面前,如蝇竞血、如蚁附膻。有的人,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曲扭,信仰沦丧,荣辱倒置,负道德增长。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品位低下,艺术感受力差,大量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被浪费。在强大的世俗下,海子既不甘同流合污,又当不了中流砥柱,其境遇尴尬,是可想而知的。
      文学是一种离经济基础较远的意识形态,而文人自身却是被经济状况制约着的,所以,归根到底,经济还是文学的最终决定因素。没有经济上的回报,没有精神上的慰藉,文学就成了文人的悲哀。作者在讲海子恋爱受挫时说,“这不是海子个人情感上失败,而是一位农村穷孩子相对大城市体面阶层的失败。这个世界上体面阶层有共同的内在属性,这就是带有恐惧心态的排他性,他们的圈子越小,对社会的优越感就越强。而贫穷则接纳所有人,它接纳着失败、悲伤和疼痛,给所有的心情以家园”。读到此处,立即触动我们对世俗炎凉的愤恨和无奈,使人“无端的想大哭一场”。
      质在感光,量在飞扬,《海子评传》在诠释着海子精神。长高的海底,现在的名字叫珠穆朗玛峰。海子虽然是生存状态中的弱者,但他却是黎明时分的太阳,总有日至中天的辉煌。

                              绿色忧思
    ——读滕连庆新作《绿色品谭》

      继《生物圈一号》之后,滕连庆的又一部生态题材的文学作品《绿色品谭》已于日前出版发行。人类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的生命色彩就是绿色,所以对绿色的关注就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关注。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里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恩格斯也曾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域和谐离不开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可惜自上世纪开始,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开始膨胀,人类把自身的价值观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最终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有鉴于此,作者在书中指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物种灭绝、水短缺、地沙化……人与自然失衡失和,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浪子回头金不换,端正和摆正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态度及关系,真正树立起对大自然的感恩观,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不忘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在享受着大自然天恩的同时,必须树立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承认人类与其他生物享有平等生存权利,牢记人类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不要忘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争取人类与自然和谐永续的发展。
      《绿色品谭》一书的构思巧妙和聚材精奇。全书由“绿色趣解”“成语拔绿”“绿色新知”“绿色流韵”四个辑段组成,既紧扣绿韵主题,又跌宕起伏,绿波涟漪。作品以故事新编、成语新解、散文小说、杂文小品、书信随笔、短论纪实等多种文学样式,对绿色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诠释和解读。全书涵盖广博,涉及“绿色”生态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在这部书里中,作者一反环境文学创作多只停留在对环境遭破坏的浅层次揭露和展示上,而且以高度的庄严感与使命感,以理性的态度和冷峻笔法,对“绿色环境”“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这些世所瞩目的焦点命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勘探和透视,提高了作品的审美品位。“绿色趣解”以趣味性、新颖性调动读者对绿色的关注;“绿色新知”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最新“绿色知识”,使读者对“绿色”的认知更直观、更深刻;“成语拔绿”以成语为由头,精巧引申、精辟分析,在语汇里播下绿色生机。当然作者并不是有意在更正或者颠覆成语的原有含义,只是借此为切入点,强化读者对绿色的记忆;“绿色流韵”则以诚挚的感情,自然、清新的笔调熔铸成一曲曲绿色赞歌。
      在“成语拔绿”里,作者写道:“还是在昨天吧,我们是多么的高傲,多么的凛然不可侵犯。我们傲视万物,傲视地球上的一切,我们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的模样君临天下,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荣耀无比!然而,似乎在一夜之间,我们威风大减,面对印尼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我们狼狈不堪,成了海水玩弄于浪尖上的微尘珠粒……”这发人深省的句子,更加反衬出人与自然和谐的难得与可贵。

                            闲话写作

      语言和文字都是表达思想用于交流的工具。文章是书面语言,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即是文章。从生活到文章,要有运思炼意、聚材选材、谋篇布局、锤炼语言、修改成文的能力。听起来颇复杂,但只要打好底基,慢慢就会得门的。写作的基本功:一是词汇的积累和运用,遣词造句,保证言能及意;二是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意有所附,保证言之有物;三是技巧的积累和运用,结构合理,保证词畅意达。
      先说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比方你是一位将军,每个单字是一位士兵,每个单词是一个班,较长的词汇就像排连营师一样,具有更大的战斗力。你识的字越多,记下的词越多,你麾下的部队就越壮大,你的表达工具就越齐全,使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背字典、背词典,随手记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新鲜词儿优秀句儿,是扩充词汇量的最好方法。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必有丰厚存储。
      另外,你一定要摸透部下的脾气,知人善任,量才使用。字有特指,也有兼代;词有褒贬,也有引申。同义字、同义词,都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相同。用“推”用“敲”,推敲着用;用“琢”用“磨”,琢磨着写;总之,要选用最确切的一个,要避免罗列辞藻过分地追求文面的华丽。“语不惊人誓不休”是指追求意境的,不是指语言上的过度设奇造巧。
      行文语气也要符合文体习惯,以情感为经纬的文学作品,多用口语,多形容词,多修饰句,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提高审美标准;以真实为经纬为实用文体,书面语言,用语实指,直述其事,力争使读者阅之立知,有利于提高实用价值。实用文体中的报告文学、科普作品,虽可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手法增加吸引力,但也要持之有度,切莫冲淡了文章的可信度,弱化了文章的实用性。
      再说材料的积累和运用。
      比方说你是一位采购员,你不但要勤于收购眼前用的急需物资,还要学会预测市场,集存备用物资。采购之目的是为了利用。对收集来的东西,不能乱堆乱放,要加以整理归类,便于用时查找方便。文学作品,更应该珍惜生活经历,人和事的记忆,爱和恨的激励,都是素材;实用文体,更应该珍惜工作经历,想法和做法、经验和教训,都是素材。像积累词汇一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摘要式地记录下来,日久天长,材料就丰富了。
      原始材料称为素材,素材是文章最原始的生发点;从不条理的素材中挑选出可供写作的材料,狭义上称之为题材;题材又因素材出处的时空背景不同,广义上又分为历史题材、军事题材、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题材是围绕主题而定的。写文章要有一个目的,目的就是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文章发挥不了作用。主题一定要正确,否则,行文无益,甚至有害。文学作品习惯上称主题为主题思想,记叙文称中心思想、议论文称中心论点、公文多称主旨。我们一切写作能量的调动,都是为了表达好主题的。
      选择什么方式来表达主题,这又涉及体裁的问题。体裁是下笔的基调。抒情多用散文诗歌体,宣传多用通讯体,办公就得使用公文体。例如,散文讲究形散神、情达理透,这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如果写出的散文像小说,写出的小说像散文,读者是不会买账的;如果写出的报告像请示,写出的请示像报告,上级是要打板子的。
      在材料的靠拢主题上,有时是自下而上的,即先受到素材的启发,继而依次找到题材、体裁和主题;有时是自上而下的,先从凝思提炼或偶发灵感中得到了主题,然后又依次找到了体裁、题材和素材。文章思路对学生的命题作文、机关秘书的受命写作,更是重要。审不好题目,找不准主题,调不出材料,是很难写好的。
      再说技巧的积累的运用。
      比方说你是一位建筑师,要建最好的楼房,你先要搞好楼房的整体设计。如果内部结构不合理,外观造型不美观,这幢楼装修粉饰的再好,别人看了也怪别扭的。
      文章技巧,重点是谋篇布局。多听,记下别人的经验;多看,了解别人的做法;多想,悟出其中的道理;多写,探索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写文章光有理论不行,要把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只有拿起笔来练习。
      成文的过程,要经过材料采集、思路拓展、主题提炼、结构设计、语言运用等环节,这一些只能靠自己去体验摸索。技巧运用方面,给作者的自由最多,是“文无定法”的具体所指。例如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及彻底打破时空常规概念的意识流叙事方法等,究竟用什么方式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力求新颖、别致和精巧,尽力使文章呈现出良好的艺术造型。
      文章的内部要有线条感,或以人物为主线、或以主题为主线、或事件为主线、或以景物为主线、或以情感为主线,把材料串联起来,使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外部要有画面感,开头起承、段落划分、详略搭配、过渡照应、转合结尾等,或自然流畅、或错落有致,但都要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增强文章的美感和张力。
      文章的第一稿出来后要反复进行修改,看主题是否需要修正、结构是否需要调整、材料是否需要增删、语言是否需要修饰等,还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只要经过努力,人人都会写出好文章的。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在写作手法上,以前总讲现实主义呀,浪漫主义啦,或者两者兼有啊。其实学习写作之初,也如学习绘画之初,学画先学实物写生,学写作也是多从实录生活片断开始。实物写生和实录生活都出过精品,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那并不是创作,是在复述。
      生活中的真实是事件过程的真实,是狭义的;艺术上的真实是指事物理性的真实,是广义的。真正的创作,是插上联想的翅膀,连贯各种可能,开创出一片既有生活影子、又有心灵火光的新天地,这片天地,才是文学艺术。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真实性,也是高于生活。
      这话可能有点不好懂,眼睁睁地看到的生活真实,怎么反而不如艺术的真实更可靠呢?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个人所经历的,往往是狭窄的;个人所见到的,往往带有片面性、偶然性、非理性的因素。有时候,实录了生活,反而揭示不出生活的真谛。要写出某领域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只记录了作者个人所认识的人、所见到的事,往往反映不出这个领域的总体特点。
      文学艺术需要高度和广度,要沿着共性和理性的方向,看到宽泛和深厚的存在,站到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才能全面地看问题。如果死板地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则会出现类似盲人摸象的情况。其实盲人说的都很真实,只是他们说的是局部的真实,局限在局部真实里,其结果把大象的整体形象搞失真了。文学艺术向读者负责,向社会负责,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历史真实、人性真实。所以说,艺术升华了生活,艺术的真实有时才是最真实的。
      写作的人,一定要处理好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下笔前,要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确定你是要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要按照理性添加所谓的虚构成分。“以前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将要发生的事、自己经历的事、别人经历的事、当地的事,外地的事”,只要有符合逻辑、符合规律、符合道理,择其需要组合到一起也是真实的,这就叫艺术加工。如果认为写文不写自己经历的实事,就像在撒谎一样,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那是写公文、写通讯的观点。文学艺术中的虚构,和生活中的撒谎是两档子事。作者在文学艺术中虚构,不是生活中的人品不诚实。我们熟悉的一些精于虚构创作的作家,其生活中为人的诚实堪为楷模。
      但我个人认为,有种情况例外,如果主题就是要写亲人、写朋友、写情感,而且使用的是记叙散文类的体裁,那就要围绕主题选事例,实录生活中的事,如果虚构了,那表现出来的,就不是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的情感了。

                         文明才是最美丽的

      我所在的城市曾出版过一本书,叫《金岭银滩乳山》,10 年过去了,我着手写她的续篇,叫《金岭银滩新乳山》。如果从民间的角度秉笔物语这巨大的变化,应该是一件有着不寻常意义的事情。后来因为运作费太高等原因,未能出版,虽为憾事,但从创作中获得的振奋,足以冲淡这点遗憾。
      在搜集资料、实地观摩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城在胖、人在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在增长。我们的主城夏村,10年前占地仅2.7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那时确实还给人一种村的感觉,只不过有几幢楼房在点缀着村容村貌。当时除青山路、富山路较繁华外,其他路街尚在建设或规划中。副城银滩更是刚刚起步。
      更难尽人意的是,那时不少城区居民素质仍停留在落后型村民的水平上。“大村”人欺负“小村”人,“本村”人欺负“外村”人。街道上几乎天天有“人圈”,大事小事、好事孬事,都要围着看;菜摊上几乎天天有人吵,先是面红耳赤,后是拳脚相加。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在青山路看见一帮小青年在围追堵截打“膘子”(精神病人),病人被打得嗷嗷直叫,痛苦不堪,我们看不下去,上前制止,誰知我们也险些挨了打。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被如此亵渎,每当想起此事,我的心就像在滴血。
      那时部分城区居民,没有创业创造的本事,却有坐而论道的能耐。在家窝里斗,出门臭自己。观世态度“竖挑鼻子橫挑眼”;处世态度“到哪儿村宿哪儿店”;生存态度“等着天上掉馅饼”;生活态度“跟大帮随大流”。根本没有自强自立、艰苦创业、优化环境、吸引外资等意识。
      今天,我们的主城夏村建设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人口将近20万,分别是10年前的9倍和10倍。副城银滩的建设也更是今非昔比。更可喜的是,城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得很快。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仪表风度等表象上看,的确有了城市人的气质;从开拓进取、创业敬业、思维敏捷等内涵上看,的确有了城市人的品格。主要表现在:
      一是想事、干事、成事的人多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到国营、集体、民营企业上班,还是自办实体、自造岗位,大家都一门心思忙工作。
      二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人多了。我们的城市街道整洁,繁花吐艳、绿枝滴翠,是公认的花园式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是国家级的环保模范城,这一切都与市民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用心呵护是分不开的。
      三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人多了。一度迷失的传统美德大歩回归,一些良好的社会新风尚逐渐形成。尊老爱幼、谦和逊让、诚实守信、崇尚科学、求知勤学,已成为市民的主流品德。德是法之魂,法是德之根,道德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根本性好转。
      四是热爱乳山、建设乳山、宣传乳山的人多了。市民的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夸我们的城市美,说我们的环境好,并攀亲托友,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
      五是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多了。人民的政府,人民理应拥戴爱护。对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市民的理解力、支持率大幅提高,形成并保持了我市这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
      市民的进步,才是城市本质上的进步,才有城市更大的辉煌!                       

      说明:此文写于2003年,文章中的数据是该年度的。

    一次拒改稿件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受在一家少年儿童刊物工作的朋友之邀,撰写纪念文章。按主编的意见,我的稿子要进行修改。
      “孩提时代,在消暑的星光下,在取暖的炕头上,我最为享受的是听大人讲故事。讲得最多、听得最迷的是关于毛主席。他能把坏人打倒、打跑或者是打得变好了;他能为好人舍亲、舍财直至舍弃了自己。他率领人民打破了旧秩序,开创了新格局。功如日月经天,德如江河行地。所以,我热爱他,崇敬他。记得刚学写字,每当写毛主席三个字时,总是全神贯注,一旦写得不工整,立刻会产生一种不敬的负疚感。”原文的这一段,主编说有误导少年儿童对毛泽东进行个人崇拜的可能。我则认为,那是我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学生时代,知道了毛泽东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法海欺负白娘子,他为白娘子流泪;国家闹饥荒,他坚决不吃肉;有人贪赃枉法,他气得拍桌子。在梦里,他告诉我,他的一生都像一位在学书法的孩子,每当写人民二字时,总是全神贯注,一旦写得不工整,立刻会产生一种不敬的负疚感。”这一段,主编嫌举例太笼统。我觉得例子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这里没有必要详写。
      “就业时候,改革大潮开始涌动,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得很快,然而,有的人私欲也随之膨胀,思想质量下降,人家克己为人,他克人为己,人家建设两个文明,他吞食党风公德;地痞流氓敢露面了,巫婆神汉敢上街了,好人的身心却难安了;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纸醉金迷、物欲横流不再是只形容西方世界的专用词汇了。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奏响红太阳颂歌,难道这仅仅是在怀旧吗?”这一段,主编怕陷入毛泽东热的争议中去。一家刊物竟小心到了如此地步,我的心凉了半截,当即回复他们,我的稿子撤回。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逆转,国内外敌对势力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实事,利用一些出版物疯狂诋毁咒骂毛泽东,把毛泽东歪曲丑化成了冷酷无情的“恶魔”、喜怒无常的“暴君”。国内一部分人也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产生了怀疑,很多人的思想陷入了混乱中。这时,《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等一大批小册子和文章相继发表,成了人们争相购买、争相阅读的畅销书籍。尽管这些非文人的作品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其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是应当充分给予肯定的。这些作品的面世,形成了毛泽东热的最早源头。继而,《开国大典》《开天辟地》《毛泽东和他的乡亲》《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影视作品,也从不同侧面生动感人地展现了毛泽东的真实形象,构成了毛泽东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一些人的神经又紧张了起来,怕全国家人民再次陷入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从而,引发了关于毛泽东热的出现是好事还是坏事的争论。其实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飞跃,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种争论也是没有必要的。
      人们往往犯有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毛病,毛泽东的历史贡献明摆在那里,有人却视而不见,热衷于偷换概念地说三道四。国外的学者曾这样总结毛泽东等人所开创的事业:“一是把帝国主义赶出去了,二是把中国真正统一起来了,三是把中国的国力提高到了国际水平,四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这四点,不正是一百多年来数不清的革命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而不懈的追求吗?这四点,不正是一百多年来全体中国人民之梦想的初步实现吗?在追求的过程中出现某种失误,就要全盘否定其追求的高尚性吗?一棵大树如果出现了一片枯叶,就要砍掉这棵大树吗?
      想来想去,否定毛泽东的人,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他们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要颠覆中国的现政权。记得当时《发现毛泽东》的作者、北大研究生辛鸣在回答“你如何看待毛泽东热”这个提问时,他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在回答“你怎样看待东欧逆转”时,他又引用了毛泽东的另一诗句:“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愿正直善良的人们,都能像辛鸣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家 训

      以前,家训在威海地区很受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好多家庭还在要求孩子背诵家训。我虽然不是出生在名门望族,没有世代相传的宗族家训,但家族中使用的家训教材却也是固定的。那是一个手抄本,两题仅180个字,内容且有雷同之处,但究竟影响了家族里的多少代人,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在五六岁的时候,爷爷就教我背得滚瓜烂熟的。现已物是人非,睹物思亲,感慨万端。将其记录下来,算是对爷爷的追忆,对那段家训历史的纪念。
    处世箴言
      箴言虽无几,留心仔细详。儿童勤诵读,妇女课家桑。
      须识真君子,休交负义郎。家庭分内外,言语戒轻狂。
      柳巷多枯井,花村是醉乡。衙门阎王殿,赌场杀人床。
      忠厚天增福,乖张自作殃。尔曹常记此,保世且流芳!
    省世百字歌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贪杯恒乱性,和气免伤财。
      富向勤中得,贵从书中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生灾。
      善处真君子,刁唆是祸胎。暗中休放箭,乖里用些呆。
      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衙门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闲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说,灾退福星来!
      至于那些名门望族,家训是更受重视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历代人家训的思想核心,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陆游家训》《包拯家训》《曾国藩家训》中即可找到印证。先做人,后做事,家训之主要目的是教育后代怎么做人的。
      朱熹的一些警句名言,在他撰写的家训多能找到,如“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可见朱熹对品德、善良、勤俭的一贯重视。
      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得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就精心制订了《颜氏家训》。由于家训得到了很好贯彻,所以颜氏家族从而人才辈出。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释《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中又有誉满书界的颜真卿和著名政治家颜杲卿。
      现在看来,家训中有些观点虽然已经过时,但应该肯定的是,家训作为家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民族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企业文化漫谈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现象。有人说某个企业没有开展文化建设,这种说法不很确切。但有些企业,文化平庸,没有形成或提炼出自己的特点特征,身在企业文化之中,却不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的含义,这确是事实。
      文化既是以往的文明痕迹,又是今后的文明载体。学者把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科学技术等;二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三是制度文化:社会体制、政策法律、团体章程等。文明起源以后,人类活动的林林总总,都在这三个要素之中。
      但由于文化一词高频率的狭义使用,使人误认为读书写字、文人文学才是文化上的事。上学,叫学文化;上了几年学,叫文化程度;穿衣,有服装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久而久之,文化的广义性逐渐被忽略。一提企业文化,有人就说:应该组织职工唱唱歌、跳跳舞,调节一下情绪,活跃一下气氛。这只说出了企业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其概念和内涵却未提到。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企业财富、企业制度及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创新观、企业管理观、企业人才观、企业质量观、企业环境观、企业安全观、企业竞争观、企业社会公德观、企业职业道德观等,即企业物质价值、精神观念、规章制度的总和,干部职工工作、学习、生活状况的总量。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形成企业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位,而且要把特点特征提炼得精练易记,便于在社会上传扬,便于在内部里实施。一支队伍要有醒目的旗帜,一齐用力要有响亮的口号。所以,企业的文化气息可以用标志性、格言式、物语化的方式传递表达。各个国家的国旗,就是自己国家文化精髓的缩写。我在《乳山文化与乳山旅游》一文中谈过:“一提天安门,人们马上想到北京;一提十月革命,马上想到前苏联;一提‘一山、一水、一圣人’,马上想到山东;一提‘真诚到永远’,马上想到海尔集团。”企业如果有了这样的文化特征,何愁没有知名度呢?
      民族企业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优秀的文化要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溶入本企业的特点,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使之逐步形成自己企业的独特文化风格。比如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诚信市场的建设基础。
      企业的文化底蕴、文化现状、文化方向,阐述起来较为复杂。对内部,也要采用概括性、哲理性的语言,上口好记,使员工很快就能明白并记住自己企业的文化内涵。所以说,提炼出一系列好的企业文化用语也很重要。现列举一些企业的文化用语。企业精神:拼搏、求实、开拓、创新;企业宗旨:以人为本、效益至上、全力发展。经营理念:今天努力做好,明天将会更好。企业价值观:(领导)倾听完善、决策创造、表率实现,(员工)学习提升、建策进言、敬业实现。企业创新观:求新思变、求精争先。管理观:刚性制约、柔情激励。制度观:全面覆盖、全体执行、全员考核。竞争观:客户为尊、同行为亲、诚信为本、服务为根。人才观:准确选人、合理用人、真诚育人。社会公德观:明礼诚信、明德守法。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成人达己、互生共荣。并企业在各个工作部位,张挂有针对性的格言、警句,进一步浓化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员工自觉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上面列举的标志性事物和概括性的语言,均能起到文化担纲作用,纲举目张,由表及里,较好地反映出那些地方、那些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推动文化三大要素的全面发展。但具体的实施过程,是通过企业管理凸现出来的。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管理效果,是企业内部凝聚力的纽带,是企业良好形象的闪光点。所以,探讨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探讨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问题。
      为什么说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因为以往的企业管理是以物为主,只突出了刚性制约的一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界限分明,不便于沟通,难免产生摩擦和激化矛盾;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以人为本,多了柔情激励的一面,员工的自我价值容易被认可。虽然也有分工不同,也有制度考核,但文化的同质感应、同频共振、相互之间的人文关怀、文化目标的利益一致,把大家有机地联结起来,容易达成共识。
      企业文化建设把我们常说的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溶合在一起,把绩效报酬和精神慰藉结合起来,真正把“叫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换个角度讲,抓经济、抓政工、抓两个文明建设,都以文化做灵魂、做纲领、做主线、做抓手,这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
      今后的企业,越办越精明;今后的市场,越争越激烈。你不超人,人就超你。要想领先,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凝聚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振兴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默化功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滋养事业之树常青。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