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大乳山下》第五辑·情义绵延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5-18  ‖  查看895次  ‖  

                   《大乳山下》第五辑·情义绵延
                   

                                         作者 辛明路

                            

                                           隔辈亲

      为父母,常回家。听到家乡人还在讲爷爷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推移,有些故事越来越带有传奇色彩了。不过讲爷爷亲孙子的故事,大都是实情。
      爷爷常说,我们公孙俩投缘是天意。我七八个月时,有一次,他把我放在门口的大树下。为了逗笑,大人们都躲了起来,我却不哭不闹尽情地玩。这一下子大人们倒着急了,在远处叫我。邻居们叫,我头不抬脖儿也不转,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爷爷叫,我马上抬起头来寻找。开始,他们以为是巧合,后来屡试不爽。大人们奇了,爷爷乐了。这份亲情资产,爷爷依依切切,终生珍惜。
      我会走路了以后,就成了爷爷的尾巴。挑水的时候,他也领着我,我耍赖皮不走了,他就抱着我挑,扁担失去平衡,水洒了一地,他不但不烦,反而呵呵乐。有一次生产队安排他到豆地除草,我也执意跟着他去。那天骄阳似火,他把惟一的一顶草帽给我戴上,自己顶着毒日头忙活。队长杜崇河在远处寻思,怎么辛福利大叔有草帽不戴,草帽却在地里移来挪去,到近处一看,原来草帽底下还有我这个小小的人儿。
      3岁那年,跟爷爷到姑姑家去。我家住海边,姑姑家也住海边,一条随海岸弯弯而弯弯的18里小路,把两家相连。途经姜格村南时,我在爷爷背上喊:“爷爷,船上没有人,船怎么会跑。”爷爷放下我,看了一会儿,忍不住笑了。那天,南风将海面揉起层层细浪,细浪像条条白蛟一样,嬉闹着追逐着滚向岸边。岸边下锚的小船,颠颠簸簸,好像在向南行驶,这是浪在移动给我造成了船在移动的错觉。这事让爷爷逗了我好多年,他一说没有人的船会跑,我就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姑姑家回来,爷爷做了两只小船模,我和三伯家的明德哥一人一只。我们常到海边的浅水区内玩船,玩着玩着就玩起了比赛。因固定舵和帆有技巧,我的技术不如明德哥,总是输。有一次我输赖了,回来人坐在街上怄气,这时正赶上渔民扬帆回港,我选了一只白帆,明德哥选了一只棕色帆,像看赛马下赌注一样,我们两个又比了起来。规则是,谁选的船先到岸,谁就赢。这两条船原来是齐头并进的,但过了一会儿,拉开了距离,我选的那船太窝囊了,磨磨蹭蹭把我输得好惨。于是气上加气,我就气哭了。爷爷使出浑身解数,说笑话、做鬼脸,我才由阴转晴。我平静下来以后,爷爷开始批评我,大概意思是说我不虚心、不好学,小心眼、小度量。他还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似懂非懂,却老老实实地听了一课。爷爷要我向明德哥学习,打那以后,我的确跟明德哥学到了不少关于生存生活的小常识。爱到深处难免痴迷,爷爷对我难免娇惯溺爱,但好在他心中还是有底线的。
      也是在那一年,一天,母亲和三伯母去碾米,我跟着去玩。看着碾砣在碾盘上周而复始地转,露出米色的谷子,被挤向碾盘的外沿,像环形山的沙盘一样,我觉得很好玩。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我伸手去抓。我出手之快,大人是反应不过来的。那铁石心肠的碾砣,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从我手上压过,5个手指头被压破了4个。母亲和三伯母哭着喊着取来灯窝灰给我止血,刚敷上一点儿,爷爷就闻讯赶来了,不让再继续敷那东西。爷爷看着我的手,泪水无声地滴,这使我感到新奇,原先只知道小孩子和女人会哭,确实不知道威武健壮的大男人也会哭的。爷爷一路小跑,背我到3公里地以外的一家小诊所。我第一次见到了“二百二”和“长药”(红药水、消炎粉的俗称)。医生让爷爷把住我的手,爷爷的手颤动得不听使唤,医生只好另找他人。我不但不向那人道谢,反而很不友好地瞪着人家,盼着爷爷来再次把住我的手。我右手的中指肚里,仍留着灯头灰,算是对这事的有形记录。这事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痛,这种痛,不是肉体上的,而在心灵上的。
      爷爷在村辈分高,逢年过节、大事小情,有好多点心他是推辞不掉的。我从来没有见到他亲自吃过,总是留上搁下的,慢慢地让我受用。令我想不到的是,他也有拿不出点心的时候,那是在3年的自然灾害里。为了弄吃的,他天天去赶海。后来,山里海里可吃的东西几乎被采光了,他每每无多大收获,无奈中,他忘记了自己偌大的年纪,忘记了自己浮肿的身体,竟到深水里去摸海螺。有一次,一波大浪打来,他立时被埋在水下,幸亏旁边有人救了他。从此以后,爹妈不让爷爷再去赶海了。爷爷却说:“多个人,多收入点,大人饿点不算什么,不能饿着孩子。”爹妈听后都哭了。此后,爹妈经常嘱咐我,长大以后要好好报答爷爷。爷爷听了却不以为然,听烦了,没好气地说:“天下没有一个爷爷亲孙子是图报答的。”有一次,我真想报答报答他。妈妈炒花生,我把一些花生剥去外壳、除去内皮,用干净手绢包好,放在爷爷的枕头旁。第二天上课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这包花生仁跑到我的书包里了。
      我开始宿校读书那年,爹妈早就筹划着,要给爷爷做个像模像样的80寿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仅差一个多月的时间,爷爷走了。那天,正赶上我放假回家,晚上我就睡在爷爷身旁。我俩躺下来的时候,爷爷还有说有笑的,对我的归来高兴极了,可是我一觉醒来,爷爷却没有再醒来。我3岁起随爷爷睡,都是爷爷给我扯被子、捉蚊子、讲故事。难道爷爷临终时,也不给我一点机会,让我为他做点什么吗?
      爷爷是单纯的,单纯得像天真烂漫的孩子;爷爷又是复杂的,复杂得像厚重深奥的书。爷爷19岁那年,家乡大旱。受家人委托,他含泪告别父母和刚怀孕的妻子,去东北谋生。原打算站稳脚跟以后,再举家迁移。谁知他去东北以后,误入了淘金的队伍,淘着淘着,就淘进了俄罗斯。二次世界大战前,工头每年派人回国,逐家捎个话儿、送点钱。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与国内亲人失去了联系。1945年,苏军帮助解放中国东北,他们中的幸存者才被获准回国。爷爷回到阔别近30多年的家乡。始料不及的是,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与妻子了。在亲人的坟旁,他万念俱灰,悲痛欲绝。他把带回来的积蓄,一部分,给姑姑补了嫁妆;一部分,捐给了一位姓姜的医生;余者,全部用于接济家乡里揭不开锅的人家。爷爷回乡不久,就过继他的亲侄子做儿子,才有了我们这刻骨铭心的祖孙情。
      爷爷像存储器一样,存储着我成长的信息。提取存储,爷爷的世界不会寂寞;我延续着家族的生命,继续着爷爷的精神,我的世界里,仍有爷爷的笑貌音容。

    冷峻的温情
     
      父亲是渔民,语言带潮汐的特征,要么沉默无语,要么粗声大气。记事以来,他很少能和颜悦色地与我们兄弟姐妹说几句话。
      上学的前一年有一天,父亲答应了我好长时间的要求,带我去出海。风推帆,帆推船,经过3个多小时的航行,我们赶到了渔场。四面汪洋,不见陆地,只能偶见同来的捕鱼船,我第一次有了那种既空寂又多姿多彩的特殊心理体验。
      两次撒网收网以后,原来平静的海面开始涌起波皱。船长马旦臣哥说:“不好,外洋起风暴了,快走!”这种情况,如果风暴向别的方向移动,对我们问题倒也不大,但这次却偏偏是追着我们来了,且回返不过半程的时候,就被追上了。船长急令把帆降下来,做好了与风浪搏斗的一切准备。他们同时找来了一条绳子,一头系在我的腰上,另一头固定在船舷上,算是上了安全带。层起的巨浪,一会儿把船举到浪峰之巅,一会儿又抛进了谷底。船长操舵,竭力使船身与浪线保持着“十”字形,因为一旦进入了平行状态,船最容易被大浪掀翻。船员在船舱里忙于清除飞喷进来的海水。一个大浪袭来,在我们不远处的一条船沉没了。这种情况下,想逆风逆浪回返救人是不可能的。有一阵子,父亲在忙乱之中丢下清水工具,前来紧紧地抱着我,我感觉到他的心在剧烈跳动。我从未看到他抱过自己的孩子,弄得自己挺不好意思。船长倒是很冷静,拿我给船员们打气:“我们船上有孩子,这孩子(恕用‘这孩子’三个字替代我的乳名)虎头虎脑的有福相,我们能沾上他的光,会安全上岸的!”后来我们终于脱了险,船停靠到了距家10多公里的另一座渔码头上。那时的天气预报滞后,渔用工具落后,渔民们常说:“打鱼是拿命赌生活”,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是公社供销社的主任。前几天父亲从姑姑家回来,在路上捡到一匹布,找不到失主,就送到了水头村供销点里,托人家帮助查找。那年代,每年每人国家只发3尺3寸布票。如果找不到那匹布,丢布的人可就惨了。布是一位供销社职工丢的,他的领导是特意来致谢的。来时带了一些玩具,其中有一只黄褐花纹相间的小老虎,我与弟弟都看好了,便争了起来。父亲恼了,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大的必须迁就小的,强的必须帮扶弱的”。这句话,我就是那个时候记住的。
      “四清运动”时,父亲被推举为村贫协主席。“文化大革命”前期,村里的党政班子全瘫痪了,只留下了贫协主席主事。父亲不识字,到上面开会不会记录,回村传达不会读文件,就反复要求辞去了职务。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让孩子多读书。后来,我们兄弟姊妹相继入学,都能认真学习,努力圆父亲的读书梦。渔村的孩子在土炕上做作业,只要父亲在家,用于写作业的小炕桌,他都会提前为我们摆好。有个星期天我去赶海,脚不慎被蛎子壳划了一条口子,不能走路。父亲跟船长请了几天假,准备在家接送我上学。第二天老师知道了这事,安排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接送我。还有一年,父亲到离我们家几百里远的地方去捕鲭鱼,3个月后回家的那天,母亲包饺子庆贺。那时我宿校读书,父亲端着饺子吃不下,硬是要往返20公里路,送一些给我。母亲考虑他在海上颠簸太累,不让去,他不听。到了学校,见到我只不温不火地说:“你妈叫我来送饭,好点把书念着,别老让她挂念。”说完,看了我一会儿,扭头就走了。
      开始主持一个部门工作的那年,父亲过生日,我和妻子领着孩子早早就赶回了家。中午吃饭时,三弟在父亲面前显摆,说大哥拿这酒怎么怎么地名贵,拿这烟怎么怎么地值钱,父亲的脸色马上就不对劲了。他当场质问我:“这些酒和烟是你自己花钱买的?” 我摇了摇头,随后承认是人家送的。父亲火了,像训小孩子似的批了我一顿。我拿的酒,他以喝不惯为由拒绝了;我拿的烟,除了他不知情时吸了两支以外,再未动过。一顿饭下来,他的脸也没有放得开。
      父亲与大海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连他的名字都带有海字,但我还是觉得,父亲像是一座山,是一座让儿女靠得住的山。

    无尽的挂念

      大约是七八岁时的一天,我帮母亲磨面。围着石磨不停地转,一会儿我厌倦了。不愿意干了,扶着磨杆儿,应付着顺着磨道走。走着走着,偶尔转头看到母亲吃力推磨的样子,汗水湿遍她那原本就带着病容的脸颊。我心痛了,对自己这种出工不出力的行为愧疚极了。知错就改,我马上用力推起来。后来发现,我的用力与磨的加速,不成正比,显然是母亲怕累着我,她自己又加大了推磨的力度。
      那时代,门外时常会有乞讨声音。有时候饭做少了,母亲宁肯自己不吃,也得先给讨饭的一些。她常告诫我们,人无贵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官大将也有遭难的时候,不能因人一时清贫而轻视人家。其实我们懂母亲的心,她最忍受不了的事是知道了有的生灵在挨饿。别说是人,就是被人丢弃的小猫小狗,母亲都会抱回家,留下自己要饲养的,余下的,一边暂养着,一边为它们找人家。
      邻居要出门了,多是把孩子送来由我母亲看护。只要有外家的孩子在,有好玩的,要尽人家玩;好吃的,要尽人家吃。这使二弟很不服气,他有一次故意找茬,与崇宽婶的孩子争吵起来。母亲生气了,把我们兄弟二人叫到面前,开始批评我们。那时我们虽然都还小,但仍然能记得母亲的话。大概内容是:帮助别人,就是修济自己。你们长大了都是男人,是要到社会上闯荡的人,你对待别人没有情分,别人也就不会对你好。男人立着,要顶起头上的天,罩住别人;坐着,是一座山,让人有依靠;即使躺着,也得是桥,能方便路人通过。
      母亲的故事特多。长大后回想起来,母亲所讲的故事,与奶奶的故事有明显的不同。母亲的故事多有向善、取义、宽容、感恩、勇敢等要素,带明显的定向影响性。记得母亲讲过天上二十八宿来民间选玉皇大帝的事。二十八宿在候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使尽浑身解数逐个去惹恼他们。其中有一位候选人,二十八宿使尽了一切手段也不能将其激怒,最终被选定,请到天上做了玉皇大帝。因为玉帝一职,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容易动怒,生灵难免会遭涂炭的。奶奶的故事,则多是山里有山怪,海里有海妖,吓唬吓唬我们不到危险的地方去就是了。奶奶注重把我们养大,妈妈注重把我们养好,她们的这些故事对我们成长都有用处。
      母亲年轻时体弱多病,现在却是很健康,父亲说她是操心把病操好了的。这理论挺新鲜的,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母亲今年82岁的高龄,仍然给我们做编织毛衣和钩绣衬衣等针线活儿。不让做那是不行的,只好由着老人的心儿办吧。做好了,多是小妹来送。小妹今年40岁了,还是孩子气,一听到嫂子家,就高兴得很。所以,每当要回家时,妻子都要为一家三口的衣着认真搭配一番,尽量穿着母亲的针线活儿回去,好让母亲和小妹看着高兴。
      每次回家,母亲看看儿子,看看儿媳,看看孙子。那神态,那举止,自然亲切,优雅康祥。
      一亩地,也得要个场;一百岁,也得要个娘!
      
                                三伯母

      家乡俗语,称伯母为妈,不过要冠以伯父的排行。到三伯家,总能多得一层母爱,三妈对我的宠爱,在村是出了名的。
      父母说我的性格像三妈,说是三妈的儿子准有人信。父母的理由是,我与三妈虽然差三旬(每旬12岁),却都是属兔的,都是3月19生日。还有一条更重要,三妈是我的睬生人。当地风俗,小孩出生后,第一个进入产房的人,为睬生者。谁睬的生,这孩子的性格就随谁。让三妈担任我品格的奠基人,其实是大人们事前约定好的。前一条是天定,后一条是人定,看来我是注定要受到三妈厚爱的。
      母亲体弱多病,我也经常感冒。每当发烧时,三妈昼夜帮助护理我。四五岁时,感冒留下了咳嗽病,奶奶坚持用蜂窝焙成粉炒鸭蛋给我治疗。那么多的蜂窝,多是三妈到山上寻找的。有一次她摘松树上的蜂窝,眼被松针扎了一下,红肿疼痛了好多天。疼急了,她就抱起我,叫我给她吹一吹。我一吹,她就说不疼了。
      有一次,爷爷领我去小泓村姑姑家住。天气要变化,三妈怕天冷我没有衣服加,要给我送衣服。母亲不同意,三妈裹足小脚,走路吃力,要往返20公里路,谁能忍心?后来三妈还是去了,见到我,舍不下,就动员爷爷领我随她回家。爷爷答应了,惹得姑姑直埋怨:“你哪里是来送衣服,你这处心是来要孩子的。”
      奶奶爱喝地瓜加杂粮熬的粥,我们叫地瓜饭。大跃进吃食堂时期,粮存在大队的库里,各户的锅填进了炼钢炉里。食堂不做地瓜饭,这真难为了妈妈和三妈。后来三妈想出了办法,用家有的沙锅熬。粮食要靠到山上去复收。有一次三妈带我去罱地瓜,我们到了一块地里,看见生产队的地瓜堆放在那里,三妈叮嘱我:“千万别去拿,人家不在面前,拿人家的东西是要烂手的。”她急忙领我离开了那块地。
      有一天,大队里来了盲人宣传队,轮到三妈家管饭(那时食堂早日解散)。三妈买来猪肉蒸包子,我去送饭。大队规定每户只管一个人的饭,我带了足够两个人吃的,可那位先生都吃了。三妈又叫我再去送,她判断,没有剩下饭,就说明那人没有吃饱。我第二次去了,那位盲先生说:“我吃得太饱了,你拿回去吧。我们一般不给人家剩下饭,怕人家嫌弃我们剩下的东西。”回来原话告诉三妈,三妈这才放了心。
      三伯16岁进入八路军的织布厂,在厂里认识了三妈。工厂由威海迁往大连时,三妈留下来照顾公婆。那时大伯在外谋生,二伯英年早逝,父亲过继给我三爷,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三伯、三妈身上。还好,三伯的工资比较高,农村大包干以前那较长的岁月里,三妈家是我们村最富裕的户,得到三妈周济的人不计其数。
      更令人称道的是,三妈的3个孩子都很争气,媳妇也很孝顺。庆祥哥是军官,参加过调查林彪集团的专案组,后来又奉命转入调查“四人帮”问题的专案组。因“四人帮”问题涉案的文化部长于会泳是我们邻村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是我们村人,庆祥哥申请避嫌,被调往解放军通讯学院任职。明德哥在村任党支部书记20多年,明云姐的日子过得也不错。三妈疼爱我,更疼爱我的妻子和孩子。每次伴妻携子回乡,三妈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样是给媳妇修竹准备的,那样是给孙子辛戈留着的。母恩悠悠,天高海深。
      三伯因纺织业有援助朝鲜的项目脱不开身,到63岁时才正式回故里。三妈83岁无疾而终,两年后三伯也随她而去。操作微机的人都知道,某一种程序退出了,具体内容仍然存盘。老人与我们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上的分离,而精神世界则是永久通连的。

                            如 茵

      小如茵漂亮聪明,活泼可爱。一两岁时,进门就“大姨、姨夫、大哥”不停地喊,响得很。特别是冬季,穿得很多,肥得像一只小企鹅。一摆一摆地走,一声一声地喊,那滑稽相里,透着生就的天真美,拙稚的童趣美。真是拙中藏巧,顽中藏智,半人半神,灵秀天成。每次来,总是要各个房间视察一遍,是寻觅新奇,还是旧地重温?反正她是有理由的。
      坐下来就问你这,问你那,好像全天下的事她一下子都要弄明白。大人常被问得语无伦次。如“最早的人是谁的孩子”,一句话两句话谁能说得清?有时候她会很认真地注视着你,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清纯得就像碧水。好像把全世界的友好、亮丽都聚合了在一起。
      她从小爱听故事,可惜大人哪有那么多的儿童故事。“拔大萝卜”等她听腻了,只得买儿童图画书读给她听。听着听着,“小红帽”等书上的故事,她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大人叫她讲故事,她总是要提出条件的,要大人讲故事换她的故事。她还喜欢画画,把香蕉画成梳子的形状也不在乎,画得津津有味,乐以不倦。有时候甚至把报纸铺在地板上,趴在报纸上画,那认真劲,真像一只吃饱了正在琢磨事的大青蛙,令人忍俊不禁。有时候她也大大方方地唱上几句,随之晃着两根小辫子再舞上几段,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刚入托不久,一天,妈妈因加班未能按时去接她,她等急了,自己走到大姨家。那是一条车流量很大的街道,且过街处没有红绿灯,这令大人心里很不安。批评她不应该自己走,她辩解说,我不走,老师也不能走。问她老师让你走吗?她说,我骗老师,说是到楼后等妈妈。再问她怎样躲车穿街的,她说,我看一位大姐姐停,我就停;大姐姐走,我就跟着走。看来孩子们遇事机智的应变能力,我们有时候是很难想象得出来的。接受这次的教训,我们开始教她如何请警察叔叔帮助,如何使用公用电话等。
      三四岁时看电视,她就会随好人流泪而流泪,并边看边说:“要是世界上人人都友爱,没有坏人该多好!”她时常告诉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一是要当老师,把人都教育好;二是要当医生,叫人都没有病。”
      近来,她问我们,我叫如茵是啥意思?我说,你出生那年,全国人民为北京争办奥运会而齐心协力,我们就想着能在体育运动的绿茵场上如愿,这事比体育本身还重要,你长大后自然就会明白了。她听后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了。”

                         青山着意化为桥

      毕业时能得到马教授赠书的学生,就是学校委托这位学者确定要留校任教的人。我得到了这一届唯一的一本赠书,而校领导却是这样说的:“学校虽然按常规搞了这个赠书仪式,但是你们是拿工分的学员,应该那里来到那里去,我们无法改变上级的规定。” 这荣誉、这去向,我心里早就有数了,接到赠书也没有多大的激动,而我的同乡同学占英哥却高兴得不得了,别人的手停了,他还在那里忘情地鼓掌。
      我是应届毕业生被大队送进卫生学校的,占英哥是行医多年后被送去进修的,所以才有了我们这对年龄相差9岁的同学。我们那届是专门为农村培养赤脚医生的,我俩就各回各村,业医为民了。我是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实践经验,临床遇到的问题,多是向占英哥请教。有个有利条件是,当时我们两个村的电话,都安装在卫生所里,我能随时联系到他。有一天,外村一位渔民前来就诊,自诉有胃病,我触诊时,发现他的肝脏肿大,并且质地坚硬,打电话问占英哥,占英哥说那人患肝癌的可能性大,叫我别耽搁,赶快催他到县医院,后经确诊,证实了占英哥的判断。
      我俩互访时,从不喝酒,不在吃饭上浪费时间,时间都用在讨论医药的事上。他到我家时,我们多是在户外,一边观山看海一边交谈。有一次占英哥说:“这山草茂密,弟弟妹妹放学后,一会儿就能割到很多草,应该养一些长毛兔。” 又走到菜地旁,他看着因地旱而长不大的大白菜说:“你村缺水,告诉我叔(我父亲),以后不要种白菜了,我多种一些就有了。”不几天后,他就送来9只优良品种的长毛兔;每年秋后,他都要找拖拉机来送大白菜。
      有一次来,他较反常,问我家里有没有酒,我说家里存的酒,比存的水还多(戏言我们村缺水的意思)。问他有什么心事吗,他淡淡一笑,说没有。那时我已在镇上工作,上班时,脑海里时常闪现着占英要酒喝的情形,越想越不放心,星期天我就去了他家,进门看到在东北工作的三弟在家,我说:“不逢年不过节的,你怎么回来了?”三弟说:“真想家,不想在东北干了。但大哥不同意,逼我回去。你来正好,帮我求求情。”占英哥知道我了解了这件事以后,也托我劝说三弟回去。他哥俩是真正是犟到一块了,那头我都劝不了。我只好动用关系,把三弟安排到了镇机关。这种安排占英哥当时不同意,后来还是大犟输给了小犟,让三弟去了。
      有一天占英哥来找我,说是上面有新规定了,凭毕业证行医不行了,要考行医证。他对理论性的东西就是背不下来,不打算参加考试了。我坚决不同意他的做法,我说:“西医涉及的化学物理知识太多,你报中医吧,我帮你复习。”尔后的一段时间里,下班我就去他那里。我把诊断“望闻问切”的方法,药性“寒热温凉”的四气,药向“升降浮沉”的四势,药感“苦辣酸甜咸”的五味,处方“君臣佐使”的分工,配伍“汗吐下和、温补清消”的八法,以及经络走向、脏腑归经、濒湖脉学等,抓出了要点,全部按占英哥的语言习惯编成歌谣,让他硬背强记。后来他以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地考上了。要知道,那次考取的比例只占20%哪!
      占英哥的医德医术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他究竟救活了多少人,治好了多少病,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的。

                           送君送到大路旁

      朋哥是我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他天性友善仁厚,事事关照着我。那时中学的校舍简陋,食宿条件太差。我们的宿舍,刮风漏风、下雨漏雨。严冬时节,如果床下的脸盆存着水或者泡着衣服,会冻结成一体的,要想化开那是件很麻烦的事。夜间冻得实在不行了,在一旁的朋哥就把他的被子全盖在我身上,自己像泥鳅一样,“哧溜”钻进了我的被窝里。有时吃饭,我看着那黑地瓜干和苦萝卜汤发呆,肚子饿得直叫唤,却就是不想吃。朋哥说:“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饭不行,来,我们做包袱剪子锤,谁输了谁得就吃上一大口。” 我输了,那就没有办法了,只得吃了。反正他和春章、明雪等同学要变着法儿哄着我把饭吃完才算罢休的。我是属于晚蹿个子的人,全班按高矮个排队,刚到中学时我是队尾,3年以后我已是队首了。
      毕业后,朋哥要去东北谋生,送他上公交车时,我唱起了“送君送到大路旁”,我用歌声抚慰他那晶莹的泪花。跳出“农门”,“农友”要翻身,是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口号啊!能知人间情,谁晓冥中力?朋哥在林场打工,后来不堪那繁重的体力劳动,到距林场不远的岳父村落了户。从此农门跳进了彼农门,正式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
      他刚安家时,是靠举债度日的。我去信告诉他:“有困难只管讲,你不孤立。” 我自己虽然没有大钱,但为他筹措的门路还是有的,我在经济上便尽力帮助他。后来我想,光靠“输血”不行,得让他自己“造血”,我建议他在村建磨房,搞面粉加工,由我给他投资。他同意后,我从文登买了全套的机器设备,发往了东北。从此,朋哥拉开了他那段算得上辉煌的人生大幕。5年后,他住上了全村最好的新房子,并陆续偿还了借我的款。然而,他的磨房未能跟上粮食精加工的市场变化,后来收入越来越滑坡。再加上两个孩子的高学费,使他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顿。我又添了一份牵挂,时常要给侄子侄女打理交学费的事。
      一天夜里,长响不停的电话铃震醒了我,朋哥的。他急促地说:“你侄子在学校参加群殴,因公安追查,我和你嫂决定让他到你家躲一躲,他已上车出发了。” 他那紧张的口气,给人一种托孤的沉重感觉。我心里在说“你呀你呀好糊涂”,嘴上却说:“你先别紧张,一切有我,侄子多次来我家,熟悉道,走不丢,人到以后我马上给你电话。” 放下电话我就想,现在不是批评他的时候,等他平静下来我再慢慢说服他。
      侄子来了,我详细地询问了具体情况。然后得出的结论是:侄子参加了打架不错,但直接造成对方骨折的不是他。并且主要的责任人已经被拘留,其他的人公安部门说是回家等候处理。
      于是我给朋哥去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大体意思是:这事决不能让侄子逃匿,要相信法律的公正,千万不能无视法律,将小错铸成大错。我又让嫂子接电话,反复进行劝说。
      我们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我让侄子带足了来年的学费,送他上了回程车。火车开动时,我再次想起当初送朋哥去东北的情景,在心里默默为侄子祈祷,祝他一生走好,祝他为父母争气,替我的朋哥完成跳农门的夙愿。当然我不是说农村不好,我明白朋哥的心,我只是想解开朋哥的一个心结而已!
      朋哥总爱在电话里唱“朋友啊朋友”给我听,是的,人与人之间有话能与之说,有事能与之帮,真心实意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这就是朋友吧!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春章哥由民办转公办了,庆祝的日子定在他生日那天。一进门我就听到他在一边清洗着茶具一边唱着“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懂,他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借词述怀。
      在完小读书期间,我俩创建了“满江红兵团”,他任司令,我任秘书。办活报、演节日,他多是集导演、主演、舞美设计于一身。我们出的节目,就完小级别而言,在全公社是小有名气的。到中学以后,他又是校文艺宣传队里的主要二胡演奏员,对他的艺术才华,我是很佩服的。
      那时大学停办,中学毕业后我俩就“双双把家还”了。他的志向是从艺,我的志向是从军,但我们内心那弱小的向往力,与社会这强大的制约力相比,我们只能乖乖地服从于社会的安排。我行医,他教学。
      那时农村人的文艺生活是相当贫乏的,有收音机的家庭还可以听听革命样板戏,找不到收音机听的人,晚上多聚在会讲故事的人的家里,缠着人家讲故事。
      一天,春章哥找我说:“你这个青年书记怎么当的,要把人闷煞呀,就不能组织起来演个节目?”我俩谁跟谁呀,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焉有不接受之理?那时候,老电影开始解禁,样板戏以外的剧目也陆续上演,我向党支部提出申请,组建村业余剧团。搞古装戏购置行头需要大量资金,还是搞现代戏吧。我和春章哥有个共同的特点,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得争取做好。
      在第一部戏的剧本选择上,我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今天想排演《野火春风斗古城》,明天又想排《红梅赞》。经反复切磋,最终确定排演《烽火桥头》。那剧我们只是看到了介绍材料,手中并没有剧本,而且到县新华书店也没能买到。正当我们准备更换剧目的时候,赶巧世栓表哥来我们家,说起他们小泓村要排演《烽火桥头》。表哥是村党支部委员,又是村戏里的大腕儿,通过他的关系,人家把那戏让给了我们,他们改演别的。我和明德哥去拿剧本那天,受到表哥村党支部全体成员的热情接待,那纯朴的友谊,至今还感动着我。
      剧中出场的人物近40个,我们那个小村凡有点艺术天分的人几乎都用上了。明德哥演正面男一号;春章哥因还要兼二胡伴奏,演二号;我嫂演正面女一号(明德哥的对象,也是教师);卫生所里我的师傅龙章哥演反派男一号。我阐明了剧中无配角的观点,上台的都是主角。因为有一个人演砸了,会影响到全剧的演出效果。在组织学戏的过程中,我要求的相当严。春章哥与我嫂识乐谱,我把有唱词的演员分给他俩耐心地去教。就这样,我们紧张而有序地忙乎了两个多月。
      正月初三,我们的戏如期地与社员见面了。我像个正在向老师递交答卷的学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站在乐队一旁,预想观众的反响,临到我上场的时候,我竟差点忘记了。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越来越入迷,我们还真的把在场的人,带进了那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抗日英烈的大无畏精神,日本鬼子的狰狞面目,被我们复原的活灵活现,演出获很大成功。我如释重负,正月初四在家美美地睡了一天。
      小村排好了大戏,引起了公社党委的关注。汇报演出以后,决定调我们的戏,到境内几处部队驻地做拥军演出,到200户以上的村进行巡演。在西泓赵家村演出时,台下有位漂亮的姑娘,被春章哥的潇洒扮相和动人唱腔深深吸引住了,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春章嫂。
      可惜的是,我们的业余剧团坚持了没有几年。一是因为我外出工作了,用春章哥的话说,少了一位后勤部长;二是大队变村委了,社员变村民了,分田单干,大家各忙各地去了。我知道,剧团的停办,是抽掉了春章哥的一根大神经,他的心情我懂。
      2004年3月的一天,春章嫂来电话,说春章哥在市医院住院,我们全家人多次去探望他,有一次探视时我说:“哥,打起精神再唱一段!”他说:“我想唱的东西太多,在病房里唱不是地方,等我好了,再唱给你们听。”
      因治愈无望,医生劝春章嫂把春章哥搬回了家。5月25日,我突然惴惴不安,急着要回去看看春章哥。起身前,我向春章哥家拨电话,无人接,我又拨他邻居家,玉章弟媳告诉我,春章哥在我这个电话前一个小时走了,临终前多次说过,不让家人告诉我,免得我伤感。这样我就不伤感了吗?我岂止仅是伤感吗?
      今年清明的前一天,我电话叫春章哥在市区工作的女儿来我这里一趟,我说:“我和你爸之间交流方式,你们可能不懂,你把这封信捎给你爸,清明我就不直接去给他扫墓了。”侄女先是一愣,稍后就反应过来了。

    彩虹总在风雨后

      教过明福哥的老师都说,一个清华或北大的高材生,让大学停办的给毁了。明福哥自己倒不这样认为,他说他对疾病有种刻骨的仇恨,命运安排他行医就对了,上不上大学无所谓。我懂他,他看孔孟的书太多,孝悌仁爱思想在他脑子里扎了根,行医是最能体现出他的爱心的。
      他20岁那年春天,父亲到荣成鲭鱼滩捕鲭鱼去了。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母亲被诊断患了胃部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要待手术后做病理切片才能确诊。作为长子,他签字为母亲做了手术。因买不起血,他一次就给母亲输了400毫升。刚输完血,因未带足住院押金,他让大妹照看着母亲,自己骑自行车回村借钱。刚出县医院大门,一位同路的熟人要他捎着,他不好意思推辞,就让那人跳上了车。那天正遇大的顶头风,他回家后趴在炕沿上,很长时间未能站起来。切片化验的结果出来了,母亲患的是良性肿瘤,他们兄妹高兴极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术后开始做家务了,像什么事也未曾发生过似的。
      他有个弟弟,3岁时因跌伤感染而患了骨髓炎。什么医都求过,什么药都用过,就是不见效,卧床长达16年的时间。明福哥是看着弟弟的病痛长大的,他发誓要治好弟弟的病。只是家里太穷,拿不出给弟弟治病的钱。当时爷爷还在世,全家10口人。他能挣工分以前,家里长支1000多元(即欠生产队的钱),虽然生产队不催还,但债务总是心头石,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他建议父母多养猪,偏偏走快了赶上穷、走慢了穷赶上,逢上了猪瘟年,一连5茬小猪仔都未能养得活。有22个月的时间,家中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反而贴进不少猪仔款。但他是个看准了道儿就不肯回头的人,用了两天的时间,借了19户,凑了9000元钱,领弟弟踏上了艰辛的就医路。
      弟弟的骨髓炎是在腰椎部位,腰三、腰四需要做刮骨植骨手术。不做手术不行,要做手术,术后截瘫的危险很大。他领弟弟走了全国几家有名的骨科医院,将这几家医院的手术方案进行了比较,最终选定了文登中心医院。那年的正月初七日,由唐绵禄和栾玉仁两位医生主刀,剔除了弟弟腰椎的坏死部分,再从弟弟的髋骨处采骨,嫁接到腰椎上,手术长达9个多小时。术后的弟弟,全腰石膏固定,并做着牵引。因他懂医,所以不用其他亲人陪床,自己寸步不离地守在弟弟病床前,耐心地伺候着。3个多月的时间里,因睡眠太少,他的头昏晕得厉害,时常用冷水冲头,以刺激自己保持清醒。
      弟弟出院时,牵引架除掉了,但腰部石膏得时足半年才能卸除。那时虽然可以断定手术成功了,但弟弟仍不能下床走路。因为租不起救护车,他就到车站好说歹说,买断了客车后排能躺下人的那5个座位。从医院到车站有3华里的路,他买来两盒大前门烟,从车站的仓库里借来拖板车,把弟弟拉上了车。
      那时的社会风气和行业风气特别好,为表谢意,弟弟住院期间,他买了4条好烟去答谢两位主刀大夫,去了3次都被他们谢绝了。无奈,他只好待弟弟出院后,才托熟人转交了给他俩。他说,他挽救弟弟的成功,是在很多好心人的无私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后来,全家人共同努力,办貂场,很快还清了长支和借款,走上了富裕之路。
      你懂明福哥仇恨疾病的话了吧。为了亲人而发奋,带着亲情而作为。所以,他对待一切病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深受人们的爱戴。福子哥从政前原是一方名医,用扎实二字形容不出他的理论深厚程度。那些经典医学书籍,他能整本整本地背下来。如果问他医药问题,他能随口说出在某某书的某某页上有答案。他很早有种过目不忘的本领。在五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他因母亲病了请假早早回了家,第二天上课时才知道,老师布置了背诵《海上日出》那篇课文,他急忙看了一遍。而老师忘记了他请假这事,第一个就点名让他背。他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一字不差的全文背了下来,惊得同桌的素子直眨巴眼。他喜欢文学艺术,看了几场《红楼梦》电影后,竟能把唱词和对白全部背下来。弟弟住院期间,他常用冷水刺激头部,这使他的记忆力受到了影响。但看着康复的弟弟娶亲抱子,生活美满,他说:“就是豁上了我的半条命,也值!”
      说如平常一番话,听如平常一段歌。而在那与贫病抗争的过程里,明福哥究竟受了多少罪?而现在仍在贫病交加中挣扎的人们,他们究竟在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

                          富强终需靠自己

      在乡镇工作,调换一个地方就要搬一次家,儿子也要随之转一次学。到某镇工作时,有一次儿子回来说:“我可是知道了什么叫可怜人的,俺班的志强太可怜了,我们去买零食吃,他就躲在远处看,都什么年代了,他还穿着补丁衣服呢。”我听了心头一震,不觉动了恻隐心,儿子的母亲也是如此,她提议通过儿子的手帮帮那孩子。我们告诉儿子,虽然咱也不算富有,没有能力帮助天下所有的贫穷人,但可以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和物力,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帮人总比不帮好!
      平日里,儿子在学习用品和零食小吃上常帮助志强,久而久之,他俩的关系自然就亲密起来了。星期天,志强常来我们家玩,我妻子也常给他买衣服。孩子的交往促使了家长的见面,有一天,志强妈妈提着自家地里的菜前来致谢。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的困窘。她丈夫患有严重的肺心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少年了,连自己家的地分在哪儿他都不知道。她时常要陪着丈夫,四处求医问药或住院治疗。志强有个姐姐叫水芙,也在念书。仅医药费和学杂费,就折腾的这个家庭苦不堪言。志强妈妈有个犟脾气,给东西,她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但给钱,她总是说暂时借着你们的,以后一定要还的。就这样,在没有钱的时候,她就到我们家来拿。
      我家搬到县城后,志强妈妈专为还钱就来过3次。第一次来时她说:“我不等攒够钱一次还上,有多少先送多少来,钱留在自己家容易乱花。”我们反复说不要,她却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对这位饱经苦难的人,让人说什么好呢?
      水芙和志强先后高中毕业了,他们开始为改善自己的家境而努力着。他们在承包责任田里披星戴月地种瓜种菜,起早贪黑地赶集叫卖;同时承包了村里的部分山峦,栽植板栗等经济林果;就这样,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凭着辛勤的劳动,使家庭彻底地脱贫解困了,现已成为村里较富裕的户。
      我时常为他们姐弟未念大学而惋惜,当看到他们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孝敬父母、友善四邻,已步入良好的生活轨迹的时候,我心中的那份遗憾才慢慢地散去。

                         难忘恩师苦与乐

      我六年级的班主任姜玉洛老师,人品好、性格好、书教得好,且又多才多艺。他酷爱摆弄乐器,真是“有弦的就会拉,有眼的就会吹”,尤其擅长拉二胡和京胡、吹笛子和唢呐;他的书画功底也很深厚,其字在我们当地是很有名的。
      本来与姜老师只有两年的共校缘分,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们已经考上初中的学生,手里攥着录取通知书却进不了新学校,后来通知我们返回原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在焦急和苦恼中,唯一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又能和姜老师等我们喜爱的师长在一起了。原想重聚的时间不会太长,谁知竟是一年多。
      那段时间,我们师生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或报纸社论在课堂上,其他时间,不是排演文艺节目就是上街游行示威。虽然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已所谓高度自治了,但我们离不开姜老师,逢事请教他或者直接邀请他参加。不让教课本了,姜老师只好因势利导,耐心教学生音乐和乐器,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文艺骨干队伍。
      有一次要到集上演活报剧,我没有扮演什么角色,厌倦了那种跟着走的游行形式,就托同学捎假不去了。姜玉洛老师以为我病了,拉起自行车就赶到了我们家。听说我去赶海了,他也找了一个篓子提着来到海边。见到我,他就哈哈大笑,笑的我有点迷糊,我也跟着傻笑起来。我问:“老师笑什么?”“笑你像个看活的小伙计。”原来我脚上穿的是绑,他没有看到小孩子穿那玩意儿的,觉得好玩和好笑。海边人赶海习惯穿绑,穿着舒适,并能防止锐石和牡蛎伤脚。不想这事倒成了我们师生的谈资,30多年后,他想起那穿着绑赶海的小皮孩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起来。
      有一天,我们到姜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他在哭。大男人的泪,足以惊得我们这些孩子手足无措。他说:“我被打成黑帮了,家里孩子的政治前途算是完了。”这对我们来说,无疑也是个晴天霹雳,震得我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记得我们竟连句安慰话也没能想起来,只默默地陪着他流泪。我在心里反复追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后来学生们愤怒了,我和赵春章拉着自己的红卫兵队伍,到公社大院示威抗议。岂知这是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险些加重了姜老师的“罪过”,他本人也责问我们为什么事前不告诉他一声。
      后来才知道,相关部门抓不到“黑帮”对上级没有办法交代,反复权衡之下,黑名单上把姜老师列进去了。说姜老师的笛声和唢呐声中有禁乐,给人写的字画和对联中有封建糟粕。一方才子,就这样因才得祸。有幸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抗议下,姜老师很快被宣布是“弄错了”。
      恩师的故事很多,我今天只记述——您曾欢笑过,您曾落泪过。

      说明:
      一、看活的:扛活的,找活计干的人,旧时指给地主打长工的。
      二、绑:用椭圆或长方形的猪皮,四边密密地打上孔眼,穿线绳做系带,垫上布或者软草,围着脚扎起来就是鞋。

                             绿蔚生机

      我国是草坪发展最早的国家,在《周易》中就有“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民生九谷,二曰园辅毓草木”的记载。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草坪的发展却较慢。据统计,我国城镇现户均拥有草坪面积仍不足12平方米,而美国户均800平方米。我国草坪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
      漫步在威海海滨公园,玉树婆娑,锦英绰约,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特别是那树下花间的草坪,像巧手绣出的厚厚绿地毯,绿的润目,平的舒心,嫩嫩油油,依依韵韵,沁人心脾。是谁具体物化创造了这现实中的美景呢?是乳山绿蔚草坪公司的员工们!
      2001年夏天,在威海海滨公园育坪时,连日骄阳似火,土壤被烤得发烫,小草刚破土,如果管理跟不上去,将前功尽弃。负责养护的宋修江、宋修利等技术员,顶着毒日头,冒着酷暑,大汗不停地巡回给幼苗喷水。因地势原因,有些坪床有坡度,不存水,更需频频喷洒。培育草坪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采访了宋世勇经理,我对草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草坪分二大类型,冷季草型、暧季草型;又分耐旱、耐涝、抗踏压、抗沙碱等30多个品种。各地的温度、湿度、土质情况、草坪的用途各不相同,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要建设草坪。
      草坪不单纯能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调节温度与湿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吁爱护草坪,就是呼吁爱护生存环境!

                           一视同仁

      威海市同仁食品公司,近几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制度护行的和谐企业文化理念。
      他们采取人情化管理,尊重每一个人,一人一事都是企业的关心事,努力提高员工的精神生活质量,使员工深切地感受到组织上的爱护。企业的一束鲜花,一声祝福,一份锦上添花,一份雪中送炭,使职工倍感温暖。这种祥和温馨的氛围,凝结出了团结互助精神,提升了企业文明和谐程度。
      在着力于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公司领导表率带头、身教言传,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以真情地对待外来工为例,于会同董事长经常强调:“当地人、外地人,大家都是中国人,要一视同仁!”
      企业招用新疆籍的维吾尔族工人较多,由于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公司教育汉族工人尊重维族工人的习俗,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公司的环境。时常特意地为维族员工举办文体比赛、组织郊游参观等活动。并培训汉族员工学习维吾尔语,千方百计做好沟通。使他们来到乳山,就以乳山为家,热爱乳山,建设乳山。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大趋势下,同仁食品公司的人情化管理,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革新保持领先、出口产品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发展后劲十分强劲、企业前景光明。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个几千人的大企业,他们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巨大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航行银海洋

      写人文,不能不写人居;写人居,不能不写威海。威海被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而海边那些“观海房”,又是佳境中的佳作,胜地中的胜景,优美中的优选。银滩的“海林”系列楼房,把这些好处都收揽其中。
      威海市银海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海林”系列楼盘,由阅海园别墅区、兴业园生活区、海林花园A—C区等组成。“海林”系列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虽距海很近,但地势却较高,避免了大潮侵岸、海气潮湿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北依海阳所镇政府驻地,南临沙滩,农贸市场、超市、学校、医院、海水浴场都近在咫尺。三是居民楼的户型各式各样,面积大小都有。四是居民区公共设施配套。现已投资3.8亿元建设的商业、办公、疗养、娱乐等配套设施,更是为整个银滩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增添了精彩的一笔。“海林”建筑群突出了“建筑与大海和谐”的生态理念,“典雅与适用兼顾”的人文风格,被业内专家称之为“银滩建筑名片”和“银海洋代表作品”。
      事业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之三大因素固然重要,而把这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发展和促进社会效益提高,这与公司当家人的清晰思路、正确决策、科学举措、有力落实是分不开的。凝聚力多是来自其人格魅力,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刚先生,天性率真耿直、诚挚忠信、好善乐施;他思维敏捷、坚定刚毅、胸蕴才华,果断干练;真正地做到了“打铁先要自身硬”。他在平时不断吸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两次进清华大学深造学习,使自己成为新一代学者型优秀企业家。
      扩大需要张力,前进需要动力,银海洋所形成的发展合力,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又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向心力。企业“磁场效应”的生发点,就在银海洋良好的企业信誉上。在一切业务往来恪守信用的基础上,李刚董事长把提高建筑质量,作为诚信最大化原则,覆盖到公司的各项管理中。他把质量管理,提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把顾客满意,提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把技术创新,提升为提高质量的保障机制;把员工素质,提升为规范质量的必备条件;把企业文化,提升为蓄势发展的精神动力。高质量的建筑,向世人证明了银海洋人的质量创优和事业争先意识。有了工程,招标单位愿意让银海洋人承建;要买房子,人们愿意买银海洋人建设的住宅。是质量托起了银海洋的事业腾飞。
      海纳百川,有容为大。银海洋正在与时俱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他们又在大乳山风景区和仙人桥、三观亭景区的中心地段,独资兴建“海林”系列居民楼;与大庆井下作业公司合作开发工人疗养院、与黑龙江火电三公司开发龙海山庄、与加拿大客商合作开发加拿大别墅群、与吉林省客商合作开发聚义花园别墅区、与威海金谷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齐鲁海滨花园等。以房地产业为坚实基础,银海洋人又加快了开拓其他领域的步伐。海林大厦正在热建时,李刚董事长就率员跑省会、进京城,紧锣密鼓地筹建市内第一家皮革加脂剂生产厂。对这个大项目,银海洋人是胸有成竹的。我国现在所能生产的皮革加脂剂,只是中低档产品。这与国际质量标准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就是市场空白,填补空白就是抓住了市场潜力。他们已拥有高档皮革加脂剂的生产技术,进入这一领域,就想领军这一行业。同时,一些其他的新项目,也在加紧调研论证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银海洋人从未忘记回报社会。最近,他们一次就认捐慈善基金1000万元。了解的人都知道,银海洋的公益贡献,早就涵盖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扶持教育方面,他们投资进行校舍改造;在支援新农村建设方面,他们投资为海阳所村修路、建活动中心;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他们投资为边防派出所修路、置办办公用品;在扶持老年事业方面,他们投资扩建敬老院;在推动家乡旅游业发展方面,他们投资兴建相关的公共设施;在救灾、帮扶困难户、扶持家贫学子读书等方面,他们更是不遗余力。仅近几年,他们向社会捐赠的各项资金,就超过1000万元。另外,他们努力安排社会下岗职工再就业,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奉献,各级报纸曾多次做过大幅度的报道;吃水不忘打井人,受益群体也不会忘记。
      公司成立于1992年,经过全体员工十多年的奋斗,他们已把房地产生意做大做强,并辖皮革加脂剂生产厂、塑钢厂、物业公司、大型酒店等下属单位,成为威海地区的知名企业,现总资产达1.3亿元。他们多年连续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董事长李刚同时被授予优秀企业家;被威海市质量监督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先进企业;被威海市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满意单位”;获威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等荣誉称号。在乳山市内,更是有奖必得,美誉连连。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纳税先进企业;在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中,也多次获得表彰;公司下属的物业公司在市里历次行业检查中位居榜首,所管理的居民小区一直被评为安全文明单位。
      以“团结、开拓、务实、求效”为精神,以“质量至上、信誉至上、用户至上”为理念,以“为国家谋贡献、为企业谋发展、为职工谋利益、为社会谋安居”为目标,银海洋舰队,正驶向更广阔的领域。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