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乳 山 下
辛明路 著
(2007年10月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目 录
序 言
第一辑 寻山觅水
2 大乳山下
4 大乳山的传说
8 银滩的传说
12 护佑母亲山的岠嵎山
14 堕崮山庙会起源
16 垛山游记
19 僻静秀巧棉花山
21 莲花里的黄山寺
24 圣水映照玉虚观
26 迷人的乳山口风光
28 人间胜境铁槎山
30 生态胜地昆嵛山
32 人文荟萃里口山
34 金港潮汐发电站
37 曲径通幽到根见
40 追古抚今话峒岭
43 无极山中生态游
45 神秘的西黄岛
47 欢快故里游
49 银滩卧龙
51 山拦金牛
54 楚楚姊妹石
56 烟墩山下的追思
59 贡品秦米
60 贡品册梨
62 乳山丝绸
64 乳山黄金
66 喜鹊窝
68 潮间带
70 承载文化信息的石头
72 乳山文化与乳山旅游
74 城居青山绿水间
第二辑 民俗风情
80 乳山渔民号子
82 乳山大鼓
84 乳山昔时忌
86 灵物崇拜
89 旧时渔村讲究多
92 渔家风味饭
94 难忘渣菜滋味
97 乳山剪纸
100 古老的街舞
103 娘娘送灯
105 渔村户户挂国旗
107 回忆农村电影
110 消失的街头广告声
115 苫匠和捻匠
118 套笼壶
120 历史老墙衣
122 乳山婚俗
127 乳山年俗
第三辑 英杰传奇
144 胶东民族英雄于得水
147 圆仁法师的乳山缘
150 冰释前仇
153 仁义兄弟
155 武侠演义
158 徐士林的传说
160 东海才子张崧
162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168 清末监生宋煊文
171 渔民抗战英雄
176 牛郎棍传奇
179 音乐才子于会泳
183 八卦拳二代宗师宫宝田
第四辑 还原曾经
189 老屋
191 淘淘少年郎
194 我们一起长大
196 中学之学
200 购物票
202 红宝书
204 纪念章
205 大寨田
207 打鸡血
209 穿越魔障
211 上帝的焰火
213 赤脚与穿鞋
216 难忘心中那片绿
218 柳暗花明又一村
220 心想事成
222 做人的尊严
224 难熬的长夜
226 共和国的记忆里
229 北京承德游
第五辑 情义绵延
237 隔辈亲
241 冷峻的温情
244 无尽的挂念
246 三伯母
249 如茵
251 青山着意化为桥
253 送君送到大路旁
256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259 彩虹总在风雨后
262 富强终需靠自己
264 难忘恩师苦与乐
266 绿蔚生机
268 一视同仁
270 航行银海洋
第六辑 书案飘香
275 书海扬帆
277 书海回眸
279 王敬东甜蜜的文字
282 冯德英艳丽的三花
285 质在感光
288 绿色忧思
290 闲话写作
294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296 文明才是最美丽的
299 一次拒改稿件
302 家训
304 企业文化漫谈
第七辑 墨留心声
308 为两种孩子说句公道话
310 代沟的利与弊
313 需要才是必要的
316 人活在心
318 世家与家世
320 趋利避害话网络
323 夕阳事业
325 朴素艰苦
327 体育印象
329 要有傲骨
331 从理上讲
333 游走与写作
335 说作秀
337 由女娲造人想到的
339 传统的取舍
341 吃饭了吗
343 话分怎么说
345 感悟六则
349 长征精神
351 礼尚往来
353 对益寿延年的思索
第八辑 小说诗歌
358 对桌逸事
362 钉儿他爹
364 沙滩脚印
369 龙凤呈祥
379 走不出的情感圆圈
381 风采就在努力过程里
382 新望君归
383 不泯的童心
385 别同事而述怀
386 船工
387 民族盐话
389 驾驶员之歌
390 历史的必然
392 写给家乡乳山的歌
附 录
393 大地飞歌颂乳山(张晓)
396 你是风景我看你(郑华)
后 记
序 言
高玉山
本书所收录的,是辛明路近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靠近人文题材的文章。体裁以散文为主,辅以小说、诗歌等形式。旨在通过对威海、乳山的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前贤明哲、传说轶事、民俗乡风等文化现象的挖掘采集和研究整理,使当地的人文底蕴魅力得到良好的展示。一些经历和感悟性的文章也兼收其中,同样也是为了记录时代风貌和心路历程,抚今追古,融会贯通,使地域历史人文与现实人文一脉相承。
人文也是历史,但由于受取材、篇幅等因素限制,正史不可能将所有的人文现象全面收录。特别是那些奇闻趣事、民间艺术、陈物件、旧习俗、古遗迹、老行当等,应该进行抢救性记录,尽量避免失传。
有些东西避免失传是为了发扬光大,在民间,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忠义诚信等传统美德,还有那些美妙的民歌舞蹈、美丽的服饰绣织、美好愿望派生出来的故事传说等,都是被尊崇的,都是真善美的,其精神力量、艺术价值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有些东西记录下来倒不是要去继承发扬,但不做记录却是一种过失或遗憾。曾经的人文现象,是前人的经历,是对、是错都是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以陈规陋习为例,沿循认识规律看问题,由表浅到深入、由谬误到正确是思想飞跃的必由之路,前人为我们新风尚的形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备忘之,以感恩的心态,缅怀我们的先人。
我们在往事里行,不是消极地在怀旧中沉溺,而是要积极地为现实服务。有些事物历久弥新,把一些现在年轻人少有知晓、然而确在当地曾有过的事物再现出来,化旧事为新闻,存史育人,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旅游为例,不仅要让游客游览到自然风光、名胜景观,还要满足大家追抚历史痕迹、品悟当地特有文化的精神需求。山川再美,只是体表,体表的东西一目了然;而山川具有灵魂以后,才能魅力无穷,令人心驰神往,使人萌生难舍的爱恋。山川的灵魂,就是那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所以说,辛明路是做了一件非常好、有意义的事情。他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到民间采风,晚上回来伏案写作,心甘情愿地吃这份苦。我想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就是他心中对家乡那份深深的爱恋,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结识很多文友,辛明路就是其中一位。与他交往多年,深知他为人诚笃,品行淳厚,勤奋向上,乐观豁达。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他的文章都是积极向上,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文章布局清晰,语言朴素流畅,叙事庄谐适度,自成风格。《大乳山下》每篇文章都与读者贴得很近,细细读来,颇有味道。与他同时代的人读之旧事重温,或会意一笑;20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读之增长见识,或有所感悟。
辛明路,人如其名:辛勤地笔耕不辍,明晰自己的路标和路程。我为辛明路的作品结集出版而高兴,也祝愿他今后继续有好的作品问世。
丁亥年桂月于乳山
《大乳山下》第一辑·寻山觅水
作者 辛明路
大乳山下
出生在大乳山脚下,玩耍在大乳山脚下,喝的是大乳山脉的水,毕业后有一段时间还劳作在大乳山脚下——对大乳山我太熟悉了,熟悉到了不用抬头仰视、不用登临就知道这个季节里,山上哪类树的叶子最茂密,哪些花儿开得最艳丽。
我心目中的大乳山,是神圣而美丽的。
大乳山的传说是神圣的。说两位海神娘娘消灭了海妖,海妖首领的躯干落水时激起巨浪,她俩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了海浪,保护了岸上百姓。姐姐在用身体挡水时,看到一群饥饿待哺的孩子,她急忙催乳哺育。因待哺的孩子太多,她衣不能合襟,索性敞怀,广布母恩,自己却误了内伤的恢复期,永远地留在了此地,向人类诠释了母爱的永恒。妹妹看到姐姐在哺育孩子们,怕姐姐内伤之下再伤元气,就发功帮助姐姐,自己也永远留在了姐姐身边。姐姐化作大乳山,妹妹化作“睡美人”。
大乳山后山脚下有口井,井水呈乳白色,人们传说那是姐姐的乳汁。大乳山东面是小乳山,小乳山是因姐姐当时哺育过度,体积自然缩小,天神责怪她擅离职守,不让这只乳房继续泌乳,就这样,郁久化火,小乳山成了一座内有郁火的山。当地人说,大乳山是“水山”,小乳山是“火山”,两山共存,在调节当地的墒情,永葆大地丰收。
话说在遥远的长白山,有一个人参娃娃被海神娘娘济世救人的事迹所感动,便迁驻到大乳山,为海神娘娘提供营养。人参娃娃每年都要找人剃头,所以,当地人上山割草,有时候会不知情地割到很多人参叶子。
有一年,王母娘娘的寿宴上,一枚仙桃核落到小乳山阳坡的悬崖上,此后小乳山的崖缝中有一棵仙桃在开花结果。王母娘娘得知后,派了一只火狐狸看守桃树。那火狐狸也敬畏海神娘娘,以海神娘娘为榜样,扶危济困,为乡亲们做了不少的好事。
大乳山的风景是美丽的。站在大乳山的前怀,如果是早上,向东南方看去,朝霞中的黄岛山(古名皇带山)像位学者,神采奕奕,似在诉说那里的人文故事。据说黄岛山下出一种砚石,其色如墨,手感奇凉,同时硬度如钻,落地摔不掉角。在炎热的夏天用口吹之,也能有水珠,可以用于研墨。因产量极低,质地又不同凡响,发现后,就成了宫中专用品,皇帝外巡时必带,故称“皇带砚”。
不远处的小青岛,也被映照得如披金衣,像一对金龟在海里游泳,所以小青岛有“金龟戏水”之称。泛舟上岛,那更是别有洞天。岛上百草丰茂,林木苍翠,一年四季风和日丽,波澜不惊。有人这样赞美小青岛:“真哉多情,风浪也让小青岛;当雾敛风平,戏海双鳌出碧水;时波静霞赤,横天一岛锁惊涛!”小青岛皆由沙砾岩构成,四周多奇礁怪石,尤其是满布海滩、晶莹圆润的鹅卵石,最为游人所称道。岛上居民不足百户,系清康熙年间迁居于此,世代以捕鱼为生。由于远离尘嚣,岛上民风淳厚,热情好客,是领略渔民风情的理想去处。
如果是傍晚,夕阳下的西山村,炊烟连接霞光,在“睡美人”及乳山口海波的陪衬下,像梦幻世界一样。天上人间,无界无疆;凡人神仙,无籍无分。
大乳山就这样,周而复始,天天年年,展现着她永恒的美丽。
大乳山的传说
(原书此为处双娇的传说,本次贴发改为大乳山的传说)
乳山的母爱文化考其渊源,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母爱自然图腾、母爱神话传说、中国写母亲最成功的作品均在乳山。千百年来,母爱、爱母、孝亲、感恩在乳山传统道德风尚中始终占主流崇尚位置。大乳山的传说赋予了乳山境内的大乳山、小乳山、睡美人三座美丽山峰高尚的人文灵魂,使自然实体彰显出伟大的人格力量,呵护着乳山人民的世代幸福。
广施母爱大乳山
大乳山坐落在乳山口海湾南岸,横看秀曼,纵观玲珑,宛若母亲在开怀哺育孩子,令人油然而生温馨、慈爱、端庄、雍容的感觉;萌发出崇敬、思孝、报答、感恩的情怀。大乳山山腰绿林环绕,芳草如茵,繁花似锦,淙淙山泉叮咚其间;山下港湾,湛蓝明净,怀珠扬鲜。这水中山光流丽、山中水色明快的优美画卷,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母亲山风光无限,母亲山恩情无疆。
很久以前,这一带居民日子过得安宁幸福。后来,一群海妖在此兴风作浪,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那时,打鱼是沿海先民主要的谋生途径,且男女都出海。海妖频繁出没,刮起狂风,掀翻船只,海边的村庄,因而撇下了大量孤儿。村中的老年人,根本抚养不过来。想娘哭,饥饿哭,孩子哀切的哭声,令人悲悯不已、心急如焚。
话说刘沉香劈山救母之后,他们母子欢见,全家人团聚,安居天庭很多年。然而,沉香的妈妈三圣母,从来也没有忘记人间的疾苦,听到孤儿的啼哭,她坐卧不宁。回想当年被压华山下,日夜思念儿子,那种痛楚真是肝肠寸断;儿子沉香天天想念娘亲,那种痛苦,真是锥心凿骨。三圣母天性善良,岂能忍心这么多孩子遭受如此苦难!她决心冲破天规神矩的约束,再次下凡,消灭海妖,解救孩子及所有生灵。因不放心她只身临敌,三圣母的义妹灵芝也同行而至。
这天,海边来了两位漂亮女子,俩人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肌若凝脂,冰清玉洁。弯眉挂明眸那俊美,秀发拂香肩那神韵,玉臂绕细腰那苗条,真乃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从气质上看,姐姐沉稳内向,像是一位漂亮妈妈;妹妹热情奔放,典型活泼少女性格。俩人的光彩,给天地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霞光。
有一天,海妖又开始兴风作浪残害渔民,有的还爬上岸来,袭击人畜。三圣母立即施展法术,只见天上飞下无数礁石,块块石头都像长着眼睛一样,不偏不倚地向海妖们砸去。顷刻之间,小妖全部被消灭。只是海妖的首领有些能耐,他用长戟挑开大石头,持戟向三圣母刺来。只见义妹用手在空中一画,随之吹了口仙气,一只天犬和一只雄鹰从天而降,直扑妖首而去。义妹又顺势扬起手中的宝剑,奋力向前扔去,只听“咔嚓”一声,直中妖首咽喉。
姐妹俩未想到的是,妖首在临终挣扎时,掀起了滔天巨浪。她俩想用造物术挡住浪潮,但造物不成功,反而给自己造成了内伤。因造物术损耗体能太大,不能在短时间内连续使用。危急之中,容不得多想,她们当机立断,决定用身体挡住海浪。三圣母在东,义妹在西,俩人迅速侧卧于海边。她们的身体,对应着浪峰的长度迅速伸展开来,挡住了海水,保护了岸上的百姓。三圣母卧身挡水时,正好身边有一群饥饿待哺的孩子。有个孩子饿急了,两只小手乱抓岸边的淤泥往嘴里填。看到孩子们都饿成那样子了,三圣母心如刀绞,急忙催乳哺育。圣母的乳汁溢出,如练如溪,溅落到孩子们嘴中。因待哺的孩子太多,她衣不能合襟,索性敞怀,广布母恩,自己却误了内伤的恢复期,化作了大乳山、小乳山地貌,永远留在此地。为了此后孩子的生计,三圣母把部分乳汁滴沥到海岸边,变成了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营养丰富,鲜美异常。因是圣母的乳汁滴沥而成,故人称“母沥”,后写作牡蛎。
三圣母是女娲转世,她的法宝是宝莲灯,又叫女娲灯,神灯威力无比,因怕误伤海中鱼虾等无辜生命,她不忍心使用。即使是那些小妖们,三圣母也给它们一条生路,使其就地转生为寄居蟹(就是礁石下那种叫鬼蟹的小蟹子)。三圣母的大善、大爱、大恩,比天高、比海深。
五谷丰登小乳山
小乳山在大乳山东面。三圣母一侧身子靠近陆地,当时在这侧吃奶的孩子多,导致这只乳房泌乳过多、体积缩小。化作母亲山以后,这只乳房没能恢复充盈。就这样,郁久化火,小乳山成了一座内有郁火的山。当地人说,大乳山是水山,小乳山是火山,两山共存,调节着当地的墒情。所以,这一带的年景,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小乳山还真有“火山”的特点,少有溪水,地表干燥。但令人不解的是,小乳山的植被却非常茂密。旧时,山上松柞争荣,动物出没,真正是动植物的天然乐园。小乳山阳坡中段到山顶,是百丈悬崖,崖间有一山洞,洞口仅是一竖缝,狭窄至仅能容一人侧身进入。有一年,在王母娘娘的寿宴上,一枚仙桃核落到洞口处,此后这崖缝里便有了一棵桃树在开花结果。花是3年开一次,果是每次结8枚,且每枚都是8两重。俗话说:七两为圣,八两为仙。这样的仙品,当然是为神仙准备的。据说八仙周游四海,每隔3年能回到这里一次。这是三圣母为他们准备的礼物,请八仙为护佑这里的百姓多做些工作。王母娘娘派两只神鹊在山顶、一只火狐在山腰、一条巨蟒在山下,守护山洞,看护仙桃。真是“陆海空”联防,守卫得相当严实。特别是逢雷雨天,人们常看到“三军”同时巡逻。它们都敬畏三圣母,以其为榜样,扶危济困,为乡亲们做了不少的好事。
在小乳山和大乳山之间,有道山梁叫三神牌。这里地势陡峭,很少有人能攀爬登顶。孝感动天的刘沉香前来探望母亲时,常居此处。有一天,俩神仙在此坐山观海,博弈消闲。正在兴致盎然时,忽见沉香来了。俩棋友与沉香揖让寒暄后,匆匆收拾棋盘离去。匆忙中,掉下3颗棋子,化作了3块方形大石头,并排着放在半山腰。后来,人们便称此处为三神牌。山梁顶上青草艾艾,神石隐没山腰草丛中,庐山真面目,世人是难得一见的。小乳山近处有风筒(山坳)、大埠圈(海滩),稍远处有黄岛山、南黄岛、杜家岛、浦岛、小青岛等美丽的自然风光。真是峰峦叠秀,岛屿成群,移步换景,美感天成。身临如此胜景簇拥、美如诗画的地方,方知人间确有仙境在。
奇美丽无比睡美人
大乳山西面是睡美人,那是义妹灵芝衍生的。在姐妹俩用身体挡海浪的时候,义妹看到三圣母在哺育孩子们,怕姐姐内伤之下再伤元气,就发功进行帮助。义妹自己也误了内伤恢复期,化作了睡美人山脉,永远陪伴姐姐身边。义妹化作的睡美人,奇美无比。我们从远处看到的睡美人,是由群山参差、珠联璧合而组成的。那起伏的山梁恰似一位少女仰卧碧海之岸,长发飘入海,宽宽的额头,玲珑的鼻梁,秀美的嘴巴,纤细的脖颈,耸立的胸脯,惟妙惟肖。特别是“脖子”上的迈山小路,像一条珍珠项链,为她增姿添色。目睹过睡美人风采的人,无不惊叹自然造化之美妙!
如果深入腹地近看睡美人,更是一步一景,景景幽奇。睡美人的头面部,由垛山、鼻梁山、里口庵等组成。睡美人的胸部,东西有两座山峰,东面那座山自20世纪50年代修建起雷达台之后名叫雷达山(从前叫方前山),西面那座山叫东岛崮,这两山叠合,就是我们从东远眺到的睡美人之胸峰。东岛崮的东坡上有块嘎嗒石,因在风力的作用下能活动,能发出“嘎嗒、嘎嗒”的响声而得名,更奇的是,在这块嘎嗒石上的缝隙里,生长着一棵桃树在开花结果。东岛崮的北面有座山峰叫竹岛崮,是因近山顶处有一片天然的竹林而得名的。据说义妹下凡时带着王母娘娘赠给的仙桃和紫竹种子,仙桃在东岛崮上开花结果,紫竹种子在竹岛崮上发芽生长,仙桃能避瘟气,紫竹能祛寒气,都有利于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义妹虽然“年轻”,也有火热的母爱情怀。雷达山之北、到根见村之东有座山名叫西乳山,又名神女峰,当地人则多叫麦秸崮,因近看岩层形状酷似农家的麦秸垛,其山峰圆润挺拔、雄奇秀美、摄魂动魄。西乳山之西北、到根见村后有座较矮的小山峰叫小天,其极顶是岩石,岩石上有个水汪,水面直径1.5米左右,最深处0.3米,汪中之水,酷暑不腐,极寒不结冰,天旱水不少,天涝水不多,从无蚊蝇孳生。小天的石壁上,有人工雕凿的庙宇,庙门旁有图案和字迹。东面紧挨小天的另一山峰,叫大天,大天的高度与小天差不多,但旧时取名以东为大,小天、大天周围,山青水碧,风光旖旎。乳山口“人”字海湾,船来船往,码头繁荣,真是人在画中游、舟在画中动,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三圣母以伟大的母亲情怀,向人类诠释了母爱的圣洁无私、博大永恒。她化作大地圣母,护子之爱,惊天地、泣鬼神,在人们心中永远树起了东方圣母的神圣形象;义妹灵芝匡扶正义、果敢无私,也被人们永远铭记。虽然母爱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但人类的母爱是文化。三圣母和义妹事迹,永远闪烁着母爱文化温馨而灿烂的光芒。
银滩的传说
乳山南部有段沙质海岸,东起白浪湾、西至珍珠湾,长度绵延20公里。其潮间带也是沙质,全是白色的,故名银滩。银滩周围山野上的石头或青或灰、土地或黑或黄,而洁白无瑕的沙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传说古时候,这一带被海夜叉霸占着。这些海妖危害甚烈:时而让潮水速退几百里,鱼虾贝类干死无数;时而又让潮水漫陆几百里,淹死人畜无数。东海龙王知道后,派哼哈二将前来剿灭。因海夜叉的道行不小,亨哈二将几经努力,也未能将其全部铲除。无奈,他们建议龙王修筑挡浪坝。人有道理,神有规矩。哼哈二将本想用坚硬材料筑坝,可龙王说:“还是以柔克刚好,且只能从海中取料。南海群岛有座玉石山,经海水冲刷,形成很多细沙,可以用之。”
二将组织龟鳖十万,日夜兼程地运沙造滩。仙界不多日,凡间已百年。有一天,二将发现龟鳖队伍迟迟未归,就前往探察。行约千里,看到运沙的龟鳖多累死途中,其遗体堆积如山,变成了一座新的岛屿,就是现在的千里岛。二将请求龙王爷再派龟鳖,龙王说:“天意如此,你们撤回吧。”未完工的那段小海口,就是现在的白沙口潮汐发电站所在处。
海夜叉们有了新首领,逐渐恢复了战斗力,又开始袭扰银滩一带。有一次,他们在银滩西面10公里处肆虐时,被三圣母与义妹灵芝联袂消灭净光。海妖首领的躯干落水时,砸起惊天巨浪。姐妹俩侧卧于海边,姐姐在东,妹妹在西,她们用身体挡住了浪潮,保护了岸上的百姓。姐姐化成大乳山,妹妹化作“睡美人”。
有一日,七仙女在天上闷得慌,请求王母娘娘外出转转。获准后,她们脚踏祥云,顾盼人间,突然发现有两位女子躺在海边,甚是好奇,执意下来看看。看完大乳山周围的美景后,她们又被东面那片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沙滩吸引住了。面对那美丽的沙滩,湛蓝的海水,姐妹们齐卸衣装,游泳、打水仗,尽情地嬉闹欢笑。不经意间,招回的天鼓响了,她们才发觉违反了天条,于是急忙穿衣。慌乱中,七妹衣装上的一串珍珠断了线,珠子纷纷落入水中,成了现在的珍珠湾。其中两颗大珠子,入水激发了神力,体积不断膨胀,一颗化为公鸡岛(现称为宫家岛),一颗化为幺岛(现称“腰岛”)。公鸡岛因形状像公鸡而得名;幺岛直接因七妹而得名(俗称最小的子女为“小幺生”,七妹排行最小,人称幺妹)。
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听说七仙女游过银滩,禁不住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因厌恶龙宫中的繁多规矩,他决心匿迹人间,保护银滩,等待仙女再来。知道龙珠能呼风唤雨,临走时特地偷了一颗。他居住在银滩以北两公里处的嶞崮山下,时常帮助人们放牛、耕种。天旱的时候,就口含龙珠,行云布雨。十多年后,龙王探知了儿子的下落,派员劝回。结果三劝不回,龙王火了,亲率虾兵蟹将前来捉拿。小龙知道逃不出父王的手心,就头接嶞崮,尾连银滩,化作了一道山梁,人们称之为苍龙岭。后人感念这位龙太子为民造福的功德,在苍龙岭半山腰上修建了霄龙寺,让其灵魂早升九霄,与仙女相聚。现在霄龙寺虽然失修,但龙太子布雨时坐的“龙坐石”还在,石前一双龙脚印清晰可见。
多少年过去了,银滩一带,海里水族安乐,陆上生灵康祥。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乘船东巡经过此处。《史记》载:“从江乘渡,并海上,北上琅玡……至荣成山。”当船队行至乳山近海时,天晴气爽,海平如镜,山青如黛。看到大乳山、睡美人、苍龙岭和银滩,一代帝王顿觉美而神奇,于是决定登岸细看。他们不知大乳山有港湾,就朝银滩方向驶来。在银滩中部,想在伸入海水的小岬角处靠岸。
不料离岸不远时,突然乌云压顶,风驰电掣,大雨倾盆。有人发现云团里有怪兽。随行的赵高告诉始皇,这是飞天鳄跟踪至此。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岬角里发出一道强光,将飞天鳄一击两截。鳄头落在岬角西的水中,鳄身跌落岸上,化作一道小山岭。原来这是龙王三太子当初布下的机关,为的是保护仙女再来洗澡时不被妖孽偷袭。想不到让秦始皇沾了光。受此惊吓,始皇站在岬角上向东张望。臣子问他在看什么,他脱口而出:“看寻长生不老药的徐福是否回来,看仙界(海市蜃楼)有多远,看海上日出啥样子。”从此,人们把这个仅可容下数十人的小岬角称为“三观台”。
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正赶上当时的唐朝皇帝对道教有兴趣,排斥佛教。回国时,他们的船停靠到了乳山海岸,在当时的邵家埠村居住时间较长。圆仁精通中国历史,知道秦始皇三观台的故事,又听当地人讲述银滩的各种神话传说,就决定前去游览一番。他沿银滩西部的珍珠湾向东走,无意间发现海岸峭壁上有个大岩洞。于是在洞里打坐诵经,当地人因此称之为“和尚洞”。
有一天,圆仁从洞中出来。猛抬头,看到西面不远处彩虹飞架,一端搭在岸上,一端伸入海中。彩虹上坐着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论经说法,声若洪钟。圆仁急忙走去,到跟前却啥也不见了。只有一座石桥,一头着陆,一头入海,连山接水,宛如彩虹。因为圆仁听到上面有仙人谈话,所以后人称之为“仙人桥”。一桥跨陆海,脚踏天地间,这境界使圆仁感悟到,凭自己现有的学问,难以架就中日佛事交流的桥梁。因此,他萌生了历尽万难也要留在中国学习的想法,决定不随本次日本船回去了。后来学成回国,日本天皇授予他“传灯大法师”称号,成为皇宫内供的十大禅师之一。
令圆仁在天之灵痛心的是,他走后五百年,这里的人民又将经历磨难,而且是来自他的家乡。还好,天帝派了一条青龙下凡护民。当时南泓村有位渔民的妻子到海滩赶海,看到一颗发光的珠子,放在嘴里含着,这珠子竟滑到肚子里去了。此后,她有了妊娠反应。临产时生下了一条青龙。青龙出生后,头就拱在妈妈怀里吃奶,吃完就跑到海边去了。为了让父母能够时常看到他,青龙将皮蜕掉一层,化作了一条青黑色的礁石带,就是银滩西南面的卧龙滩。青龙的使命是平息倭寇之患。他以暴风骤雨为武器,对倭寇的船,来一个收拾一个,来两个收拾一双。在消灭倭寇的同时,青龙救苦救难,布雨造墒,辛勤为家乡父老谋福祉。人们说是当年的龙王三太子回来了,回来保护银滩,保护幺岛。
银滩的传说,如果详写是本很厚的书。海阳所、白沙滩一带有首代代相传的民谣:“东西两龙护,南边双珠守,北有三哨卫,神沙中央留。”如果记住了这首民谣,就能记住银滩的特征。
护佑母亲山的岠嵎山
山如人,有体貌特征、有精神灵魂,山的灵魂就是它的故事和传说。在我心中,乳山市境内岠嵎山的传说最神奇。
据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闻言东夷海滨有座母亲山——大乳山,很好奇,就前来游览。目睹了大乳山的独特风韵,他感慨万端,决心让天下的母亲不再孤独。遂吩咐天将岠嵎,用3年时间,在大乳山西北面一马平川的地方,造一座雄伟峭奇、别有韵致的山。并具百景,保护并陪伴着大乳山。
岠嵎报请玉皇大帝下旨,让东海龙王帮忙。虾兵蟹将一齐出动,从海底搬石运土。历时两年,一座高山的毛坯耸立起来了。岠嵎又用一年的时间,建造了玉皇阁、老君庙、火龙洞等24大景,雕成了猿人石、莲花石、山神石等72小景。
令人遗憾的是,三年的工期太紧。距玉帝视察验收只剩下两天时间了。时不我待,岠嵎忍着剧痛将两手伸进炉火中一炼,手指便坚硬无比。他硬是用手又挖出了86层台阶的凌云天梯。此时,他已筋疲力尽,但仍剩下一大景和三小景没有完成。想到玉皇大帝马上就将驾到,自己却没有完成任务,他不由得伤心落泪。一行泪水成为青龙潭,一行成为滴水湖(潭与湖人们习惯上合称为一景)。随后他将设计图样用的笔抛向天空,瞬间变成了一座高耸的笔形峰。这时,太阳已经升起,岠嵎将军看到按期复命无望,大哭起来,形成现在的岠嵎瀑布。接着,他端坐于石坡上,自刎谢罪,化作了将军石。百景之数,以自己的身体补齐。
玉皇大帝准时驾临。他游览了岠嵎山,甚是满意,遂唤岠嵎来见,但却找不到他的身影了。为追记岠嵎的功德,玉帝将此山命名为岠嵎山。
岠嵎山的传说富有悲壮的色彩,也更具人文特点。有意思的是,岠嵎山区多菊花,此山确也与菊有缘,电影《山菊花》是在这里拍摄的;而现有写岠嵎山的文字中,山菊满坡那篇《春到岠嵎山》写得最好,被乳山市有关部门用作介绍岠嵎山的范文使用。现引用其中一段文字:
我们从“企鹅望天”的地方,进入“人”字大峡谷的一撇处,经过骆驼岭直奔玉皇峰。从大峡谷的中心环视,四周皆山,奇峰参差,怪石嶙峋,别有洞天。山顶上薄雾缭绕,如同仙境,使人顿生恍如隔世之感。
岠嵎山是以怪石堆而成山、以山山相连围而成院的。人进入之后,像是到了深门大院,所以此地俗称“院里”,很形象地点明了岠嵎山的特点。在它面前,我们会感受到大自然气魄之雄、造物之美、神工之妙、布景之巧,确非人力可及。泰山以拔地而起之高著称,华山以斧劈陡壁之险而著称,崂山以怪石异形之奇而著称。岠嵎山集三山的特点于一身。山势虽小了些,却精致别巧,风格自成。岠嵎峰石各异,或像人、像猿、像鸟,在跃跃欲动;或像蘑菇、像屋宇,老成凝重。这里有天然的石洞、石棚、石梯,处处幽异;有瀑、有潭、有溪,明净优美;奇树成林,芳草遍地,山花竞秀。
岠嵎山是座保护母亲山的山,愿天下的母亲都安康!
嶞崮山庙会起源
嶞崮山是以庙会风俗知名于世的。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历4月15日来赶庙会的人,历年都不下十万之众。规模之大、状况之盛,在胶东是数一数二的。
庙会起源于祭祀活动,但嶞崮山庙会究竟主要是祭祀谁,现已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了。庙内供奉着原始天尊、老子、孔子的塑像,神、仙、人同居,佛、道、儒一体,使嶞崮山庙会的源缘更加扑朔迷离。我查阅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听取了很多口碑传说,众说纷纭,口径不一。
敬祀二郎神说。说嶞崮山是二郎神奉命建造的。他留下两面宝镜在嶞崮山上,就是山上那两块宝镜石。一面照天际,一面照人间。宝镜可辨人之善恶,只有善者登山才敢临照。二郎神在嶞崮山脚下大单家村北的石硼上,留下了一个脚印,后人称为“神仙脚”;他又在石硼旁边栽下两棵欧果树,如今仍然滴绿吐翠,后人称为“神栽树”。
敬祀王玉阳说。金代承安戊午年,王玉阳来嶞崮山西麓万松岭三元宫、石埠山玉皇庙,讲经论道。并在嶞崮山上挖了“人参泉、荷花泉、长寿泉、元宝泉”。用人参泉的水,给人治内科病;用荷花泉的水,给人治眼病及皮肤病;用长寿泉的水,使人延年益寿;通过饮元宝泉的水,让人广进财源。
敬祀碧霞元君说。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主管富足美满、和谐安宁的。嶞崮山仙界称之为“小泰山”,也是碧霞元君的巡管区。嶞崮山上的碧霞元君庙,比泰山上的小,但建得却很精致。
种种传说不必细表,我考证的结论却是,嶞崮山庙会源起于纪念山脚下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令人郁愤的是,在历史的脚步里,儒家思想、封建体制不尊重没有仙籍的女人。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被加以改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土著文化被外来文化淹没。
在口碑传说中,我留意一个活在历代老年人嘴里的故事。说堕崮山下有一户人家,婆妈去世的早,公爹常年有病,丈夫外出谋生杳无音信,农田劳作、照顾病人的担子全落在媳妇一人肩上。这担子一挑就是二三十年,其苦、其累可想而知。
公爹腰腿疼,要天天烧热炕,春天本不是上山搂草的季节,因灶底无柴烧,4月15日那天,媳妇又登嶞崮山拾草。为了得到崖缝中的落松针(俗称松柴毛),她不慎摔落崖下。山脚耕地的人们看到了,急忙前去营救。发现那媳妇只是受惊吓而昏晕了,身上并没有伤痕。原来在摔下来的时候,一条黄毯子接住了她,使其慢慢着地。毯子上有字,是天神对她孝感天地的表彰。她的事迹感动了乡邻,人们也感谢天神对她的救护。自此,每年她坠崖那天,人们就到那地方祈祷天神保佑这位孝顺媳妇,也祈祷天神保佑祷告者自己。嶞崮山庙会风俗的起源,原本就这样简单。
嶞崮山庙会是祭祀一位普通妇女的,神是沾了人的光。这是孝悌文化的写照,只是后人往往迷失了自己的原来。
嶞崮山海拔395.9米,位于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北面2公里处,面海而立。因四周是平原,所以山势尤显突兀。远处观之,形如一尊大佛。近看峰奇谷幽、林峦深邃。即便不是赶庙会的日子,也是个赏山观水、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垛山游记
垛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3.5公里,横跨牟平、乳山两地。其主峰在乳山市崖子镇境内。海拔612.6米,为该市最高峰。旧时叫堕山,俗作垛山,又称发云山。民国年间《牟平县志》载:“登绝顶,云气霭霭,笼罩古庙间,故此山又称发云山。” 垛字原是堕字的俗写。建国初期,在此建立天然林保护和培育林木良种的综合性基地,定名为国营乳山县垛山林场。从此垛字由俗化雅,正式成为此山的书名。
林场的办公区建在主峰南怀,院在花草里,楼在树荫中,远离喧嚣,恬静宜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人以办公区的海拔高度为基点,给垛山系上一条“腰带”——环山公路。公路是分界线:以上是天然森林区,以赤松、柞树、刺槐、板栗、银杏等树种为多;以下是人工栽植区,以苹果、杏、梨、樱桃等果树为多。
山高才显雄,林深自然幽。在这雄伟与幽深中,我们竟一时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大家后悔乘车直接来到场部办公楼下,要是在南面两公里外下车步行就好了,那样游览视野会更宽的。孙世东场长要与市林业局姜书记进村慰问老党员,出发前交代了一些上山的安全注意事项,又找来老职工王绍京当向导。
初入山林时,坡不算陡。树冠如盖,座座连成绿色幕帐,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树下是厚厚的腐叶,踩在上面,像步行在绵软的沙滩上。腐叶上面有很多我们知名或者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它们大多长得纤细修长。有些野藤攀绕到树梢,在风中摆动;但树下的石竹子花却像静止在那儿,纹丝不动。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们大概登到海拔500米的高度,突然起雾了。当然,因为身处其中叫雾,在山下的人应该叫云才对。在云层里又攀登了半个多小时,我们终于钻到云彩上面了。大家爬上一块高大裸岩向山下望去,行云如流水,围着山腰打转转。我们看不到山脚是个什么样子,但远处的田野村庄,在阳光下却分外妖娆。此时,腾云驾雾的我们,颇有种当上了神仙的感觉。
登上主峰东面的一个侧峰,峰顶耸立着监控塔,在省、市林业部门的监控室里,就可以看到垛山林区的全貌。在监控塔与主峰之间,有一峰人称阴凉石。到阴凉石,要经过“夹死驴胡同”,这其实是一块巨大山岩的裂缝。顾名思义,如果牵着驴来,就只能拴在“胡同”外了。当然,人可以勉强侧身挤着通过。过了“胡同”就要爬“墙头”了,好在每层墙岩都不算太高,可以攀爬上去。到了“墙顶”,就可以见到阴凉石。它是几块巨型板岩的总称,叠加在一起像一摞大书(所以,又叫“摞儿石”)。就是这摞“书”,挡住了阳光,加上山风习习,使人倍感凉爽,故名。阴凉石以南的山坡较舒缓,林木茂密;其北刀削斧劈,是典型的万丈悬崖地貌。
下了阴凉石,再向主峰攀登。估计距极顶还有五、六十米的时候,我对文友于家广说:“我们何德何能,竟将要站到乳山大地的最高点上,我看还是不上山顶为好。”家广和其他同伴都表示同意,所以我们一行4人最终放弃了登顶。
垛山博大,名胜挺多,我们足之所至、目之所及的,仅是一小部分。如古庙宇等人文遗址,三滴水、三十二级台阶、石洞、鸽子堂、神仙脚印等自然景观,我们都未曾走到。
垛山是乳山现有野生动物最多的地方,狐、獾、狼、野兔、蛇、梅花鹿时现林中。遗憾的是,我们此行却与它们无一面之缘。据王老哥讲,建国初期这里并没有发现梅花鹿,可能是昆嵛山一带有养鹿场,跑掉的鹿来垛山安了家。垛山梅花鹿数量现已有二三十只,这是林场人的宝贝,大家精心地看护着它们。
垛山生态保护之好,林场人功不可没。正因为他们的守成之智,才留下了这片原始之美。下午交谈时,孙场长说:“当森林防火、生态保护已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时候,这里也应该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生态旅游业。特别是环山公路以下的人工栽植区,更是有识之士投资生产名优果品的进金宝地。”
我赞同孙场长的观点,更期待垛山能够及早地向世人展现她那无穷的魅力!
僻静秀巧棉花山
叫棉花山的地方挺多,是因为曾种植过棉花吗?我不得而知。我要说的这个棉花山,是乳山市最大的岛屿——杜家岛的一部分。满潮的时候,棉花山与浦岛隔水相望,潮水落枯的时候,踏石跳礁就可步行进入浦岛。
这里是历代看风水的人话题较多的地方。传说唐朝袁天罡和李淳风,遥看这边有一股帝王之气,便寻踪来到棉花山西。看到海岸边有一巨大礁石,呈龙椅形状,石质似翡如玉,被海水冲刷得水光溜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袁、李二人携众兵,费了好大的劲,才将其炸毁。海阳县大辛家村,一度多有青壮年人夭折。找来看风水的人,那风水先生说,问题出在东面的海岛上。他们越海来到棉花山,看到岛上有块蛤蟆形的巨石,蛤蟆的嘴正冲着他们祖坟。棉花山的奇石又挨了一炸。棉花山北海岸的潮间带,退大潮的时候,可见到七座坟墓,人称“七盔坟”。据说是“江南蛮子”睬的好地气,将他们父母的骨灰,从江南背来安葬于此。
以上传说,用现代眼光来看,都属无稽之谈。但我们还是要抢救性的记录下来,因为那是一种曾经的人文现象。
棉花山在历史上真正震动朝野、惊动朝廷的时候,是清光绪年间。那时岛上只有一户人家,是因生活所迫,迁来为富户看庵。这户人家里,有一条正义感特强而又性情刚烈的汉子,名叫宋煊文。清光绪三十四年,海阳知县吴延祚滥加赋捐,煊文赴县衙,据理力争,迫其革除。方奎继任知县后,正值荒年,仍然横征暴敛。煊文联系乡民数次联名上书请求裁减捐税,方奎将煊文逮捕入狱。四乡百姓万余人,攻破海阳城,救出宋煊文。朝廷怕进一步激起民变,只好将方奎革职。
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棉花山是个不可多得的坐礁垂钓的好地方。棉花山南山脚和西山脚海岸,间隔不远就有平面礁石,是天然的钓鱼台。礁下海水极深,不用钓竿,直接用手扯线即可。手扯线的好处是,可手感鱼儿咬钩的抖动,增加钓趣。经验丰富的钓鱼人,提前就能知道是什么鱼在咬钩。白天上钩的多是鲈鱼、石黄等,晚上多是黑鱼、星鳗等。你可带上小凳子、茶水、零食,边垂钓,边享口福。反正你在那里,那地儿就是你的啦。
棉花山植被之美,岸礁之奇,海水之蓝,水产之丰,不是点墨可绘的。百闻不如一见,要真切感受棉花山的美丽,只有等你大驾亲临了。
莲花里的黄山寺
听说黄山寺重新有僧人入住,是乳山古庙遗址上恢复佛事的第一家,我们决定前去看看。因该寺的历史渊源与黄金珠宝和养蚕育种有关,我们特邀乳山市黄金珠宝首饰协会会长刘东峰、乳山市蚕学会会长于年喜一同前往。
黄山在乳山市区东北13公里处,因是泥质山体,且以黄土居多,故名。海拔352米,是给大乳山等地方取名的策源地。两位海神娘娘战海妖的神话传说,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只有站在黄山的主峰上,才能看到大乳山和睡美人惟妙惟肖像真人一样。大乳山系列神话发源于此,与古代这里佛事兴盛有关。民国时的《牟平县志》记载:“黄山……以后麓有寿圣黄山院著名。”乳山市区的黄山路,即以此山命名。
古时大智大德之人要兴建什么,那是极其讲究的。佛家更是如此,所以天下名山寺占多。黄山山脉的群峰,从主峰处向北左右合围,形成了C字形的地势结构。从下初镇里庄村西南面的山隙转弯进去,就像进入了一座天然大院子。四周群山环绕,中间相对平整开阔,黄山寺就坐落在这平整地带。佛家以打坐莲花来表示一种境界,黄山群峰参差交叠,环抱成圆,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寺院建筑就像放在莲花里的一颗明珠。组成莲花状地貌的峰岭,有九条山梁的山脚伸入黄山寺周围,山梁与山梁之间的沟壑处,条条沟内都有清泉涌动。所以,黄山寺又有“九龙戏珠”之说。
黄山诸峰,唯有黄山寺西面的山上有几处裸岩,在土质山脉上尤为显眼。有一块岩石上有一个大脚印,人称“仙人脚”。脚后跟处很深,常年存水。看来还是位穿高跟鞋的女仙人留下的。南面另有一块巨石,四围都是土,像“外来子”一样孤立地躺在那里,人们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就叫“星儿石”。星儿石东南山腰上有多处洞穴,住过狼的叫“狼洞”,住过虎的叫“虎洞”。当然,住过僧人的,就叫“僧洞”。黄山寺北山脚,有条山洞直通山的背面。民国张建勋的部队在洞内做兵工厂,该厂后来被八路军所用。
黄山寺又称寿圣院,始建于唐代初期,兴盛于宋代。1046年7月地震,岠嵎山群峰多处坍倒,黄山山体虽然破坏不大,黄山寺却受损严重。1068年,宋朝神宗皇帝敕赐重修黄寺山,“敕赐寿圣黄山院之碑”现保存于乳山文物管理部门。后经明代又一次重修,香火连延千年。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向黄山寺投过3颗重型炸弹,一颗落在大殿后院的井里爆炸,一颗在寺正南戏台前掀起满天泥土,一颗落在大殿东南,把大殿的飞檐炸塌了下来。但都没有伤着人,人们都说这是神仙在保佑。黄山寺1943年改成建蚕种场,1973年为了取用建筑材料,大殿被拆。现存一口古井,在原大殿的后面,挨过日本侵略者一炸,今年测量其深还有60米,据说以前更深。寺的周围时有古碑出土,我们所见多是明清时期的,以弟子为圆寂的师父修建的墓碑为多。
据说以前寺的四周古树参天、奇花异草遍地。近代人所看到的是,大殿后院原来有一棵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的楸树。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砍伐后,它根系又发出6棵,现在每棵的树干都是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殿前(原戏台后)有一棵拐枣树,粗不过抱,但树龄却在200年以上,算是现存最古老的一棵树。
现在的住持释果慧,欲复修殿宇。因所需资金暂不凑手,就先因地制宜,对原蚕种场的房舍加以改造。主要佛像已到位,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已香火长升;殿前露天香炉、室内巨鼓大钟已安装使用;僧人集体咏经的大厅、禅坐的专房已装修启用;宿舍、斋堂、伙房整洁宽敞;2007年释迦牟尼生日那天,僧人、信众近300人就餐,各有座位,足见其接待能力。
令僧人和信众津津乐道的是,迎接大雄宝殿的佛像入座的时候,天空突然出现了罗汉云,佛像形状和罗汉形状的云彩赶在特定时刻出现,是佛门的大吉兆,当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将成为他们的镇寺之宝。
黄山寺当年庙产不少,化缘到的财富很多。传说有一次,方丈叫弟子把地窖里水漫过的财宝搬到院子里晾晒一下。当天上午搬出9缸金银珠宝,到下午竟全部不翼而飞。我们请刘东峰会长同来,就是为了挖掘这个故事;这里曾是我国最大的蚕种场,我们请于年喜会长同来,就是要整理蚕业的发展史。
想爬上黄山的主峰感受大乳山传说的魅力,天公却不作美,起雾了,此行只得留下遗憾。好在黄山距市区很近,回去不难。
夏季,黄山呈现给我们的色彩不是黄而是绿。因系土质,从山根到山顶,树木葱葱郁郁。置身这绿色怀抱之中,给人以藏风聚气、幽静神秘之感。
说明:从黄山回来后,乳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原副局长丁秀生,引见我们拜访乳山市佛教协会筹委会于守永主任。得知筹委会正在倡议信众及友人进行捐助,帮助释果慧住持赎回原属黄山寺的土地(使用权)。这样,有利于佛事稳步开展和佛教健康发展。
圣水映照玉虚观
乳山境内圣水岩,是一个有泉水的岩洞。这地方又名圣水庵、圣水宫、玉虚观等。岩洞中一股冽冽甘泉,天干不涸、地涝不涨,更不管历史云烟如何变换,都在以它的方式默默流淌。金代有这样的记载:“直南秀色可餐,林壑尤美者,圣水岩也。水不见发源,但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此亦异也。”史称这一带,峰峦幽奇、古木参天,草芳遍地,道观鳞次,碑碣栉比,是难得的洞天福地。
圣水庵始称于汉晋,是1987年出土的一块残碑所记载的。圣水宫始称于唐代,唐太宗派尉迟敬德监修圣水宫,但未见史料记载,疑为口头传说。1187年王玉阳来此修炼,初时仍称圣水庵。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这地方被皇帝知晓。1197年牒赐玉虚观,改庵为观。1213年又牒敕改名玉真观(这名字没有叫得响,后人仍称玉虚观)。皇帝关注一次,其道观的建设经费就多一拨。元代元好问记录:“天下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确立了玉虚观为中国北方三大道观之一的地位。
可惜火魔也不惧怕神仙,玉虚观被明初的一场大火化为灰烬。1674年进行重建,1854年又进行了扩建。玉虚观建筑群中的玉皇阁,又称万寿堂或者八角琉璃殿,由28根八角石柱高高支撑,大有凌空入云之势,显得格外雄伟大气,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玉皇阁主体结构分上下两层,斗拱飞檐,绿色琉璃瓦盖顶。前檐有承重柱阶和人行阶廊,东西山墙各有碑碣。东西两壁有明代提督学政邵贤手迹诗碑,西写他自己的诗,东写他选用别人的诗。大殿内纵深约5米,横宽五间(准确数据不详)。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塑有全真教的道祖及七真人的雕像。
玉皇阁大院东侧,立《玉虚观记》石碑。碑高5.66米,宽1.25米。额盘四龙,刻有州学进士范景纯的篆书碑题。阳面为金代散大夫国称拟稿、由宁海州学政王良臣笔写的碑文。《宁海州志》称此碑“楷法精严,不减柳少师”。敢与柳公权较劲,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
上世纪三十年代,玉虚观里的道士还很多,道观的规模也很大。抗日战争中,观内塑像被日军毁坏,只剩下观宇的骨架建筑。1950年人们曲解了破除迷信活动,把人文历史遗存也当作封建迷信遗物加以销毁。东海劳改队受命对玉虚观进行拆除,后来不知道何原因,未拆完就停工了。道士们也在这个时候奉命全部还俗。所剩下的残留建筑,“文化大革命”时又遭到破坏。1992年5月,圣水宫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现仅存圣水岩天然泉洞,人工开凿的岩体居室玉阳洞,玉虚观碑,岩体石刻及玉皇阁、客厅、廊廂的遗址和一些殘断的石兽、石柱、石碑、石阶。
好在古人赋名的十大趣景还在:
“虎涧春云”水色巧,
“凤岚秋月”分外明;
“玉阳洞天”藏往事,
“御碑濯雨”润古今;
“竹园易翠”绿油油,
“断岩圣水”流清清;
“石柱撑霄”连天地,
“松岭浮青”涌生机;
“远峰卓笔”写故事,
“峭壁悬书”昭后世!
迷人的乳山口风光
“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对这两个港湾,商业家从货运的角度认识,军事家从用兵的角度诠释,旅行家从风光的角度欣赏。
乳山口是海边群山相峙、夹海成口而形成的。海口细长狭窄,湾内却相对宽广开阔,形成了天风不犯、波浪不起的地理特征。山貌倒映水中,碧水反衬山坡,形成了山水交融的天然美妙画卷。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乳山口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人居佳地。
在乳山口湾内浏览风光,从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俱佳。
从北向南看,对岸是大乳山。大乳山拔海而起,山势尤显突兀挺秀。主峰呈圆锥形,浑圆丰厚,线条流畅,美感天成,使人油然而生出神圣、端庄、慈爱、温馨、祥和之感。极巅是约300平方米的平坦地方,可容数百人同时登顶观光。夏秋季节,山腰间小径幽曲,树藤缠绕,芳草遍地,繁花点点。山脚下,小村瓦红,绿树掩映,码头舟动。大乳山身东是小乳山,山上翠木被覆、芳草如茵,看去玲珑曼秀、别具丰采。
从南向北看,对岸近处是渔、货两用码头,船来船往,贯通海陆。北面是乳山市区,绿树鳞次,高楼栉比。西北方是岠嵎山,时而薄雾缭绕,时而尽显峥嵘。望去诸峰参差,竞秀斗奇,怪石似动,嶙峋大气。
从东向西看,对岸是神女峰,也称“睡美人”。睡美人在大乳山正西方,与大乳山隔海口而相望,两山之间就是乳山口湾的海流通道。睡美人恰似一位少女仰卧碧海之岸,整个起伏的山梁呈现少女的模样,长发飘垂入海,宽宽的额头,玲珑的鼻梁,秀美的嘴巴,纤细的脖颈,耸立的胸脯,与真人一样惟妙惟肖,引得无数游人为这大自然的神工妙作而倾倒。特别是少女脖子部位上的那条山路,看去活像佩戴在美人玉颈上的一条项链,落落得体,妙趣横生。
从西向东看,对面是国内最早、最大的一处万亩养虾基地的外围大坝。1979年建成投产时,《人民日报》做过大篇幅的报道。拦海大坝近3000米,南北贯穿,雄伟壮观。如果能登坝观看,坝内池池相连。像一个用碧水做底、用池埂做线画成的大棋盘。池内小船来往,像棋子在移动。大坝西北二三公里范围的薄水区,是著名的贡品——秦米的产地。大坝正东就是似“从天而降”的堕崮山,山形像一尊大佛一样,在为普度世间众生而打坐祈祷。东南方则是海阳所的帽山,顾名思义,远远望去,山形如同一顶帽子,给人无限遐想。
如果有机会随船出海口,船动目移,风光更奇。出乳山口海湾的不远处就是素有“金龟戏水”之称的小青岛。南北两岛,像巨龙嘴边的两尊圣龟,在碧波中结伴游来。北岛仍保持原始生态,无人居住;南岛现有近百户人家,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小青岛人天性质朴善良,热情好客。上岛的客人即为亲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他们都以最好的海鲜、最佳的美酒盛情款待。大乳山的南脚就是福地养生园大乳山旅游开发区,现已建成的景观群,从海上的角度看,超凡脱俗,恍若人间仙境。
值得一提的是,乳山口内湾呈“人”字形水域,与不远处岠嵎山的“人”字大峡谷相对应,形成了“从”字的结构;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从”字的前方有一座“人”形山峰(乳山寨镇人石村西南),三“人”相聚,又形成了“众”字的搭配。看来乳山人的从众合群、淳朴善良、真诚热情的好性格,是与生俱来、天设地造的。
人间胜境铁槎山
少时看《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对“九顶铁槎山,八宝云光洞”向往不已。那时总觉得,这样的神仙宝地,对凡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有时甚至对其是否真实存在也产生了怀疑,怀疑那是神话里虚幻构思出来的,而不是真有其地。后来听说铁槎山就在荣成南面不远的海上,这使我很惊诧,也使我很激动,原来从古书走进我心间的仙境,从我想象的遥远和虚浮中,转了一个大圈“回来”了,并且实实在在的就在我们身边。
“嵯峨矗矗,峻险巍巍。嵯峨矗矗冲霄汉,峻险巍巍碍碧空。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岭上鸟啼妖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涧水潺潺流出冷,巅云黯淡过来汹。又见飘飘雾,凛凛风,咆哮饿虎吼山中。寒鸦拣树无栖处,野鹿寻窗没定踪,又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 再看古书上对铁槎山的描写,更加振奋、更加亲切,更加急于临拜。
铁槎山美景交汇,美不胜收;灵秀交融,灵气幽深。有奇峰,僧帽顶、莲花顶、骆驼峰、老虎岭、豹子峰、猩猴峰等,像人、似兽、如静物;有巧石,释佛石、悟空背仙桃、女娲补天、仙蟹石等,景景奇巧;有明洞,八宝云光洞、先生洞、学生洞、聚仙洞、潮汐进出的水帘洞等,洞洞名扬四海;有智水,槎山主峰一块大岩石上,九个大小不等的水池,称九龙池,天再干旱,小小的九龙池水也不干,传说这是能治很多病的圣水;有石刻,明皇后裔八大山人的“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蔡襄的“卧云”,林圃的“林表秋山白鸟飞,此中幽致世还稀”,刘墉的“灵槎仙迹”,梁献、翁同和、吴昌硕、陈奕禧分别书写的“福、禄、寿、禧”等,集书法尤妙,难得一见;有山盟海誓亭,山盟海誓一词自唐代起源于槎山,所以天下第一山盟海誓亭就在槎山,是婚配、立业、砺志等情况下,对天盟誓的地方。
人们说,游览铁槎山,能体验到泰山的雄伟、衡山的云烟、庐山的瀑布、雁荡山的天然石艺、峨眉山的秀丽,加上铁槎山区域自身独具特色的丽水奇泉、神洞古迹、蓝天碧水、海岛沙滩、海上日出、山海晚霞、飞鸥行舟等景观,使人洗净凡烦、流连忘返。
铁槎山是神仙的家园,也是凡间的乐土,要想感受她的神韵仙姿,是非得亲临膜拜不可的!
生态胜地昆嵛山
昆嵛山主峰泰礴顶的海拔923米,为胶东第一高峰。整个大山逶迤百里,跨文登、牟平、乳山三市区。其仙文化极其深厚,但我还是看重这里厚重的人文底蕴。
早在秦汉,佛教、道教人士对昆嵛山就情有独钟;到隋唐,昆嵛72峰,峰峰有寺庙或道观,香火经年不断;到金元,王重阳云游到此修仙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泰礴顶正南的圣经山,是昆嵛山的裙山。玄幽至妙、天趣巧成的是,山上有老子天然头像和《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在相影交辉,难怪古人叹服:圣经山乃昆嵛山之魂也!
秦朝的佛道两教均青睐此地,连秦始皇也心仪日久。昆嵛山南麓的文登山,是秦始皇东巡时“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的。为纪念始皇帝的登临,齐宋时在此建召文台,清乾隆年间,又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此后就更有了“不临召文台,未览登州府”一说,可见影响之深远。这样有名气的好地方,“日本友人”当然不会不“亲善”,1940年,召文台及其他古建筑群,尽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1992年,当地政府斥巨资,于召文台原址,尽量按原貌重建,并新增了“文登学”陈列馆、秦始皇蜡像馆等宏伟建筑,重现昔日古韵雄风。
天福山是昆嵛山的另一裙山。山中有5间茅屋,仍顽强地伫立于山风中,像在诉说着天福山起义的故事。在这茅草屋里,当时的中共胶东特委会议做出了举行天福山起义的重大决定。1937年12月24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宣告诞生!当地人民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胶东抗日的序幕。起义军的队伍后来改编为八路军纵队第五支队,成为胶东抗日的主力军。
昆嵛山是神仙的山,神仙也没能抵御住外族的侵略;昆嵛山是封建帝王的山,帝王也没能让百姓幸福康乐;只有昆嵛山成为人民的山时,才有了精气神儿。
这里,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好地方。一年四季,山内的森林色彩斑斓,变幻奇特,千姿百态。林中古树名木繁多,草本植物繁多,观赏花卉繁多,是丰富的绿色植物宝库。其中有分布于我国最北界的刺杉,最南界的红松,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银杏,还有颇具欣赏价值的鹅掌楸、华山松、美国火炬松等。其森林覆盖率达82%。余者就是溪水、山泉、清潭、瀑布等纵横其间。水润绿,绿养水,如诗如画,正宗的生态典范、地道的世外桃源!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