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麦酱香
文/郑华
大葱蘸面酱,这是威海人喜爱的吃法。面酱有好多种,其中以豆面酱和麦面酱为上品。它们是上个世纪的农家人在三伏天里以特有工艺制作的调味品。那时城里人没有条件自制面酱,如果没有乡下亲戚馈赠,是难得有这好口福的。
每回揭开母亲的麦酱坛子,就闻到一股独特香味。尝一口,咸中带甜,甜中带鲜,口感绵适,回味无穷。母亲制作麦酱的劳碌日子,就随着阵阵酱香浮现在眼前。
盛夏六月,是农家人做麦酱的最佳时机,他们能用最平常的东西,做出鲜香无比的面酱来,其聪明才智令人佩服。
做面酱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瓷坛,再根据这个瓷坛的容积来确定麦子的斤两。选好瓷坛、称好麦子后,再准备艾蒿、玉米皮(干净的苘麻叶子、梧桐叶子或是地瓜叶子也可)。瓷坛、玉米皮要清洗晾干。然后把小麦用清水淘洗干净,上锅煮熟,将煮熟的麦子沥去水分后晾干。接下来在炕上铺放一张干净的塑料纸或棉布(没有闲炕,利用木板或桌面也行),在上面铺一层玉米皮,然后把晾干的熟麦子均摊在上面。麦子的厚度以一寸半为宜,然后在麦子上再覆盖一层玉米皮,以盖得不透气为好。最后把艾蒿严实地捂在最顶层,起到与外界空气隔离的作用。艾蒿有很强的芳香气味,且有防虫效果。
被密闭的熟麦子经过六七天的发酵后,会长出长短不一黄色的、黑色的菌毛,此时把带菌毛的麦子洗一下,在烈日下晒干,就成了酵麦。把酵麦磨成面粉,然后按一斤面四两盐的比例兑着凉水搅拌,和好的面以能握成团的湿度为宜,再把面挤压放进瓷坛里,密封后放在烈日下晒,这是二次发酵过程。等过了十七八天以后,一坛上好的麦酱就做成了。
母亲说,当年的磨房师傅很不愿意加工面酱粉,原因是经过发酵再晒干的熟麦子太硬,伤机器。后来人们发明了用馒头来做面酱的工艺,把蒸熟的黑面馒头趁热用塑料袋密封,放在太阳底下晒个六七天,待长出菌毛以后,把馒头揉碎,仍按一斤馒头四两盐的比例,加清水搅拌均匀,然后装坛进行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与上述相同。面酱放置时间越久,其鲜香味越诱人。
如今的商场超市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面酱。可是我从买回的面酱里,怎么也品尝不出母亲制作的麦酱那股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