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儿童的玩具与玩法
徐振武
在当下国强民富的鼎盛时期,祖国的花朵是多么的幸福。尤其实行一胎一孩政策期间,家中的宝贝是如何的金贵与“溺爱”,那自然不用赘述。但就儿童的现代化玩具,数不胜数。玩够了什么“枪炮”玩汽车,汽车完了换飞机,飞机完了电子狗、电子猫,电子娃娃等玩具,层买不穷,“日新月异”,生在福中不知福啊!你可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乳山农村儿童玩的什么吗?虽然那时玩具和玩法土的掉渣,但玩起来却十分有趣。笔者童年时期,记得“打蛋”“打尜”、“丢窝”等游戏都到了“痴恋”程度,往往都忘掉了吃午饭,为此没少受母亲埋怨和责怪,满大街找,说你疯了,连饭都顾不上吃。那些往事至今在笔者的脑海里徘徊。
打蛋儿也叫弹蛋儿。用内含多彩月牙形做成的玻璃球称为“蛋儿”,由二人对阵决定胜负。方法是:在平整的土街面上挖一个小坑,用甲方手中玻璃蛋打(弹)已方地面上的玻璃蛋,将已方玻璃蛋打进小坑内,已方算输。如果甲方没将玻璃蛋打入小坑中,乙方拿起自己的玻璃蛋继续打甲方的玻璃蛋 ,进入小坑中,甲方算输。如果都没进入,甲乙双方处于反复较量中,直到进入为止,本局结束,可进行第二局。
丢窝也叫丢坑。用大约直径5公分的铁饼或铅饼(如同早年大洋模式稍大),如果没有铁饼,可用薄石板敲打成圆石饼代替。在平整土街面上挖两个相距五米左右稍大的坑,由甲乙二人各守一坑对阵。甲方将铁饼或石饼丢入已方坑时,甲方胜。反之乙方将铁饼丢入甲方坑时,乙方胜。最后二人协商结束时,谁进坑多为胜者。
打尜,故乡称为枷(音)。用直径1、5公分,长6公分的木棍,将两头削成尖形或刀削形称为“枷(音)”。再将不到半公分厚的木板加工成像乒乓球拍那样稍大一点长方形,叫做“枷板”。在村中任何一个墙根下,画一半圆作为“枷栏”。投射员在“枷栏”外五米远的地方将枷投向枷栏,守门员将飞来的枷用枷板阻挡或像打乒乓球那样将枷打出离栏更远的地方。如果枷落在枷栏不远的地方,为不使投射员较近距离将枷投进栏门,守门员可用枷板砍枷的某一端,使枷蹦起来,用枷板将枷打向更远的方向。如果投中,守门员跟投射员交换位置,最后谁投栏最多为胜者。
拾码和。一般是女孩子玩,也有男孩子玩过。用方正棱角石子五个,二人到四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开始游戏。每人将五颗石子握在手中,将其中一颗飞在半空,同时其余四颗放在地上,飞在半空中那颗落在手中后,继续叫它飞起来,并快速将地上石子拾起来一颗,依次类推,第二次拾起两颗,第三次三颗,第四次四颗,五颗石子全部握于手中;反之,让一颗石子飞在半空,同时迅速将手中仅一颗石子放在地上,其余三颗仍握在手中,同样形式第二次放两颗依次进行······放完,半空仍然飞一颗,同时将放在地上四颗全部抓上来。全局结束,属于胜出,中途失误算失败,让下一个人进行。
踢毽子。基本属于女孩子游戏,用几块布头裁成3公分方形,用手工缝成立方形小口袋,里面装上沙子或玉米粒,提前剪裁多种颜色的布条条缝在外部,就形成了毽子。踢毽子一人或多人都可以踢,非常简单。一人踢,自娱自乐,也数着次数,剔得愈多,愈感到开心。数人踢,可以比赛,谁踢的最多,当然谁就是优胜者喽。
打皮猴,学名陀螺。用5公分粗松木杆,锯成6 到7公分木段,将另一端刻成尖头,而后在尖头打上一粒铁砂(自行车轴承沙),皮猴完成;另外,要做一鞭子,鞭杆需指头粗有韧劲,鞭梢用皮条或其它壮布条做成,这样两种玩具完成。玩这种游戏一般选择冬季,找封冻平整的场园(那时水泥场地很少),封河后,在冰面上打皮猴最好。它的玩法非常简单,用鞭子将皮猴缠起来,放在地面或冰面,猛一拉,皮猴就旋转起来,也可以用手将它捻转,然后间歇性用鞭子猛力抽打,旋转时间越长玩的质量越好。
那个年代的玩具与玩法笔者童年亲身经历过,不仅玩过,有些玩具自己动手做过。笔者晚上有到广场走步的习惯,偶然看到一青年朋友在广场玩陀螺,勾起了笔者对童年的回忆。童年故乡不仅有上述那些玩法,还流传诸如跳绳、走五子、玩弹弓、执色子、二人挑结等等。如今除偶见踢毽子、跳绳、打陀螺、走五子保留外,其余基本失传,那些故乡传统玩法只能留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