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的石头——碾子
郑华
有一首歌唱得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家乡的石碾子,它吱吱扭扭、骨骨碌碌地唱着歌来奉献于人民的生活。
石碾最早发明于中国的汉代,后传入欧洲等地区。我们村的石碾到底是哪个时代传留的,父辈也说不清,但从碾砣那磨光滑的表面和碾盘那被磨下去的深深辙痕上可以看出,应该是用了好几辈人。
石碾由碾盘、碾砣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盘直径约两米左右,石材的颜色有红的有白的;碾砣的样子像打场用的碌碡,但很大很沉;碾架是由四根方木做成的方框子,对木头的硬度要求很高,多是使用硬度大的槐木。碾盘中间凿穿,安一根圆木插在碾架内侧;碾砣两边中间各有深深的窝,用于含碾架上用于制动的铁棍。这种结构,既能起到固定作用,也为碾砣受力创造了条件。推碾子的时候,只要在碾架后方绑上一根碾棍,人就可以轻松地把石碾向前推了。
在粉碎机还没进村的时候,五谷杂粮几乎全部是石碾唱着歌碾出来的。我记得儿时的每一个好天气,村西的石碾子就闲不住。压碾的活儿一般都是妇女和儿童干的,母亲用小推车推着一袋子要碾的谷子或是黍子或是旱稻,孩子们有的扛碾杠,有的拿簸箕、笤帚,有的搬筛子。小孩子腿快,早早跑到碾子旁,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绑上碾杠就推着空碾子骨碌骨碌地转圈圈。等到大人把谷物摊在碾盘上的时候,小孩子的劲儿早就使完了,可是不爱干了也得干,母亲一边推着碾棍,一边还得用有笤帚不时地扫着碾到碾砣外边的米,一边还要给小孩子鼓劲,小孩子一想到中午有香喷喷的米饭吃就又来了推碾的精神,总算帮着母亲压完了碾,累坏了的孩子就会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有时候碾子跟前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大人们为了早点碾米,经常下家帮着上家碾,上家碾完再帮着下家碾,一边扯东拉西地说着笑话,一边干着活,别有一番情趣在里头。
没人压碾的日子里,石碾可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几乎所有童年的游戏都离不开石碾的地盘,在这儿可以玩攻山头,摔泥哇哇响,踢毽子,跳房子,拾马河子,捉迷藏,捉蜻蜓,还可以在碾盘上写作业,这儿是儿童们交流玩耍成长的乐园。
夏天的夜里,吃完夜饭的人们,人人提溜着板凳或是马扎,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石碾处歇息。有月的夜里,依稀可见每个乡亲的面孔,一把蒲扇摇走一天的疲劳,摇出诗意的夜晚。男人们不仅议论一天的农事活儿,还经常说三国、聊斋里的故事,会唱戏文的叔叔、大爷们还会吼上两嗓子。只要那儿一热闹,人气就旺,人们夜夜都能守着石碾熬到十多点钟。
完成历史使命的碾子,安静地守在荒草堆里,这是乡村一道特有的风景。听着“只要你把它藏在心间那,天长那个地久不会失落”的歌,我知道,历史也将永远铭记石碾这会唱歌的石头的。
图片拍摄者:兔子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