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风俗
    从上世纪故乡农家粪说起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5-14 18:39:30  ‖  查看2420次  ‖  

                                徐振武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前,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主要靠农家肥,故乡称农家粪。这些农家粪是如何产生的呢?恐怕90后的年轻人一问三不知,即便四十岁以内的人也是一知半解,那个年代,笔者在农村时亲历了从农家粪到化肥的演变。农家粪主要来源于圈粪(猪圈里攒的粪)、大粪(人粪尿)、打炕打锅台粪、攒卤粪等主要四大类,这些农家粪,总称为“土杂粪”。

    圈粪,又称猪粪,是那时庄家地里主要肥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内或院子外门口套(建)一猪圈,有实力的套两个,喂养一头或几头猪。过去不是有个小吕剧叫做“抓起猪,套起圈,将起媳妇,花起钱”的唱词吗,套猪圈养猪是农户头等大事。除了养毛猪年终增加收入外,最重要的就是攒粪。在没有化肥的那个年代,每个农家都是把攒粪放在第一位的。不论是生产队的土地还是自留地,没粪怎么种庄稼,全家几口人指着生产队和自留地生产的粮食养家糊口。套猪圈在院子贴正房门口左或右边挖一南北长约3.米半到4米,东西宽约3米,深1米多一点的长方形大坑,在周边用乱碴石垒1米多高围墙。猪圈坑内北设猪舍(农村称猪窝),南设攒粪坑,猪窝上端搭一猪窝盖。早期有条件的使用花岗岩石板,没条件搭一简陋的苇箔破蓆在上面,后来普遍用水泥钢筋打成。攒粪坑每隔一段时间用粪篓(施粪专用编篓)从街门口拐上七八篓填在粪坑里,天天早晨每户农家从锅台底下掏出的草木灰和刷锅水全倒在猪圈里,扫院子的鸡鸭粪也被铁锨掷进猪圈里,猪大小便都会主动到粪坑里,并乱拱乱翻,将圈泥调和的很均匀,过几天,再填上几篓泥。过去到农村就能看到,家家户户大街门口都存放一堆黄泥或“牛矸塝”。攒一圈粪冬季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夏季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当圈满就要穿着胶制水靴或解放胶鞋站在猪圈坑里“出粪”,较早一般使用柳条编的抬筐,需二人用扁担抬出,后改为小铁车。圈粪搬到大街后,找一闲散宽阔不挡路的的地方将粪堆码好,并用黄泥和稀涂在粪堆上,用铁锨墁好,以求继续发酵。遇到秋季种小麦的季节,急需用粪,直接晾干捣碎推到地里。

    大粪是当时庄稼地里最优质的农家粪,特别是尿,尚数速效肥料。那时每个生产队要求每家每户茅厕(厕所)内都要按两个墈(音,用土烧成的陶罐,长筒型,两边有墈鼻)或后面砌水泥坑前面放墈,时称“双罐”。安排一挑大粪的,将各家各户人粪尿挑到山里泥场和起来,家乡人称“擦大粪”,堆成一个大粪堆,以备时用。当时故乡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得罪队长派重活,得罪会计笔下错,得罪保管换秤砣,得罪挑大粪的两shuo(勺),(农村方言读shuo)顶一shuo(勺)。实际上是按墈计算的,折成工分,大粪贵,尿两墈顶一墈大粪。生产队社员自留地里秋季种的大白菜,主要是用人粪尿追喂,那才是纯正的有机蔬菜。

    打炕、打锅台的废堲块和炕洞灰也是庄稼地里最好的肥料,笔者家里每天做饭前,母亲填一些黄泥放在锅底下烧,形同火炕锅台烧的一样。据说含磷钾较多,适用于种花生、载地瓜、种土豆、种黄烟等。在过去,打炕、打锅台特别是打炕基本是一年打一次。打炕首先要想到“拖堲”,拖堲要用长若40公分,宽若20公分,厚度为5公分的长方形立体堲挂(堲坯模子,先前为木堲挂,后为铁堲挂),一般春季或秋季拖堲较多。那时家家户户都按有广播匣子,拖堲的头天晚上,都要注意听天气预报,选择上干的天气拖堲。拖堲最少要有两人或多人配合,一铺炕大约需用200左右块堲,至少上午就要完成。没帮工的,夫妻二人搭配,如果盖房需用很多的堲,邻里亲戚都要来帮忙。清晨,几个人分别挑水、和泥、使麦秧的,既分工又合作,将预先用小车推至平场的泥堆全部和完,早饭后一人施挂,二人挑泥,分成几组,一上午几千堲便可完成。遇到了下雨天,可就忙坏了堲家,街坊邻居蜂拥而上,不管谁家的,都会帮忙。废炕、废锅台的堲块送到门外后,不用时,用圈粪压在堲块上面,堆成一个长圆形大粪堆,用黄泥把它墁好,那时叫“捂粪”。急需时,先用镢头将堲块砸成小大块,挑水将它淋湿润泡,然后用镢头捣细方可使用。堲粪跟圈粪一样,生产队按小车数量折成工分。

    攒卤粪(方言),实际叫沤粪,好多中青年人根本没有印象,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他们没经历那个缺肥少料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尽管家家户户向生产队有赏提供圈粪、大粪、打炕打锅台粪,但还是满足不了庄家缺肥的状况,就需要在麦收后(三伏天最热的时候,乱草容易腐烂)攒一些卤粪作一补充。生产队找一些低洼或湾坑的地方,就地利用其泥土和水源,薅一些容易腐烂的署杂草、蒿子、河芹、撸一些绵槐叶及麦秧等作为原料,这些原料用三分之一的黄土掺进和匀,用铁锨叠高成大圆粪堆,而后使稀黄泥墁在卤粪堆上,定期发酵,待到秋分种小麦时正好用上。也有的生产队在攒卤粪时掺一些人粪尿,以提高它的肥效。

    拾粪(主要人粪、狗粪),那时主要是大人的事情。特别是上去年纪的老人,冬天的每天凌晨,天还不亮,就穿着一件“撅腚”棉袄,戴一顶吹苘棉帽,或戴着用山兔皮,或黄鼠狼皮做的捂耳,铁锨撅一粪篓,沿大街、村边、河套、树林拾粪,积攒起来留待来年春季用。捡鸡粪(那时养鸡允许散放,满街全鸡屎)则是交给学校老师,发动学生布置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捡鸡粪,鸡粪是上等农家粪,肥效相当高。

    有了农家粪粗始原料,就需要进行加工。捣粪,也叫倒粪。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将积攒的圈粪、炕泥粪和擦的大粪用镢头捣碎捣细。首先用三叉镢或板镢,从粪台(粪堆)捯(音,方言,扒下一块的意思)下一块,将其捣碎搓细,用锨倒在右边,如此反复,直至捣碎倒完为止。土杂粪一般捣一至两遍,以此类推,再返到左边。农村形容人说话啰嗦,就说你在倒粪啊!就这个意思。送粪,也叫运粪。笔者的家乡既有山地又有泊地,那时送粪主要靠小车队,每个生产队一般812辆不等。不管是山塂地或泊地,不用拉车的,全单拱,以一小车为计量单位,推完一家报给会计留底,折成工分,留待年终刹劳日。如果是春天往山里送粪,一般是栽地瓜、种花生、种春玉米用,就得按一粪篓捋(音)粪的间隔距离,根据地块大小,堆放一车或若干车粪堆。如果是秋季种小麦用,一车一堆均匀堆放就行。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步用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代替了小推车,小推车送粪或推其他东西已经成为历史阶段性的见证。施粪,也叫捋粪、扬粪。栽地瓜、种花生、种玉米一般实行“捋粪制”。捋粪人为两人,使抬犁具的(一般管叫使牲口的,套用大牲畜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驾驭扶犁)在前面开沟,二人各管一段,要想用粪篓将地里的粪均匀用完,很不容易掌握,因此,往往出现一些真实的笑话。一个捋粪人员由于开始捋的过多,进度到到三分之二时,地里的粪基本用完,他仍提着粪篓跟着犁具空跑,到了最后使牲口的回头一看,“你怎么搞的,没粪了!瞎跟着空跑”。捋粪的用铁锨将粪篓一卡回应道“哎,正好”,“正好个屁,胡闹!”使牲口回骂了他一句。秋季种小麦,要将地里分布的所有土杂粪均匀的扬在地里,这样的“扬粪制”,不会出现笑话和偏差。

    笔者在农村小学时捡过鸡粪,成人后攒过圈粪,擦过大粪,攒过卤粪。那些出粪、抬粪、捣粪、送粪、捋粪以及推泥、拖堲、打炕、盘炕、打锅台、盘锅台等活计均干过,轻车熟路,此举已成为过去,只是留下了难一忘怀的记忆。

    1963年开始,国家根据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不少人被饿死的事实(因当时中国不具备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化肥的能力),先后从日本、欧洲进口了硫酸铵和尿素,当时农村称“肥田粉”。化肥传入故乡使用时已是60年代末期。那时的农村人根本不了解化肥的性能,几乎全都拒绝施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会议,动员党支部书记首先施用,并号召农村全体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年后,用事实教育了广大农民,施用化肥确实产量大增,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化肥便从那个年代开始到今天得到了普遍施用和认可。现在,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生产化肥的国家。国内生产的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硫硝酸铵等氮肥和生产的硫酸一铵、硫酸二铵等磷肥,已走进千家万户。笔者那时就知道,氮肥适用于追喂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蔬菜,不适应花生大豆,光长蔓子,不结果;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磷肥则适应栽地瓜、种花生、栽土豆和配合氮肥混合使用种小麦,种玉米等。不过人们都知道,化肥生产的粮食对人的身体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营养成分流失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但是专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中国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育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要用农家肥的话,不知要饿死多少人,虽然对身体有点影响,也比饿死人强啊!仅举小麦的事例,在“大跃进”跑卫星的年代,一次生产小队长会议上,驻村工作队问一生产队长,小麦单产究竟能产多少斤,那个队长左看看,右看看,咬咬牙,使使劲喊出了一千斤。工作组严厉批评了他的保守思想。又问旁边一生产队长,这队长胆子大,不假思索喊出了小麦单产能产“两万斤”的惊人数字。工作组反问道:“什么措施和办法能使小麦单产达到两万斤?”他给工作组算了一笔账,“每亩小麦施种一万斤,每粒不用多长,就长俩粒,两万斤是不成问题的”,不知他当时是气话还是愚弄工作组,不得而知。工作组在会上还表扬了他这种精神。真的是吹牛吹上了天!上去岁数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产量,风调雨顺的年头,好地小麦单产也不过200斤,次地,再加上天干,亩产四五十斤也是常有的年头。现在单产1200斤甚至1500斤,翻了好几倍。那时沿海一带小麦更拮据(我老伴儿就是沿海一带的),说是你村每人分了多少小麦,回答是,分了80两,分的太少,不敢说“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它彻底消除了使用“粮票”的那个年代,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啊!我县在上世纪90年代前化肥厂生产过氨水,后于1996815日(厂址,乳山市胜利街17号,现天筑绿洲),又生产过碳酸氢铵;乳山磷肥厂也生产过磷肥(厂址今下初镇驻地北),这对当时秋种小麦缓解肥料的短缺、解决购买进口肥料贵这一老大难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记得那时秋天种小麦基本使用的是本县生产的碳酸氢铵和磷肥,将它们散扬在待耕的土地上,然后用拖拉机或犁具耕翻在土壤里,用多垅耧播种即可。后来基本使用国内生产的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磷酸二铵、复合肥等。

    当然,随着化肥的出现,一些农家粪基本消失。比如原来家家户户在自家院子中的猪圈(养猪场例外)基本被拆除,土院子变成了水泥院子;盘炕盘锅台用的堲坯换成了方砖,堲挂失传,拖堲的现象基本不见;攒卤粪更是“杳无音信”;“草木灰”变成了煤灰,现在所剩下的只有人粪尿还在施用。在农业生产上,化肥是个营养物,是粮食的粮食,不是污染物,但使用不当,甚至乱施化肥,化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乱施结果使可耕地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化肥的施用,可能给人们带来对身体健康不利影响的担心,现在普通民众都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趋之若鹜。因此,经过几代科学家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既要使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又要最大化减少化肥对人身体的侵害或土地退化,经过施行“测土配方”,我国已经能生产符合各地土壤的有机化肥和无机化肥,有效提高广大用户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对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作用。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