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孟瑞 隋福军
民谣,《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民间歌谣,多指与时事政治有关的。”如果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完整,应该加上“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民间歌谣、民间小调、民间俗语等。”也有的文学书上解释为民间“鄙语”“野语”“俚语”和“俗语”。它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社会生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生活需要的一种合理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寄托而产生的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和沿用。是人民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语言”。这就说明民谣中既有民歌的结构成分,又有歌谣的内容,还有民间小调和民间俗语的韵味。富有时代特色,涵盖地域情调。离不开人民的生活习俗、习惯、情趣、爱好。
民谣开门见山,突出主题。常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各地的民谣,各具特点、不尽相同。民间流行的诗韵、富有地域色彩的歌曲,一概被称之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内容极其丰富,有政治的,有宗教的、有战争的、有爱情的、有娱乐的,有劳动的,也有乡间习俗、祭典,等等。
民谣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又是表现民族风情的一种习尚。自古以来不是来自“权贵”的“雅训”,而是来自民间的“田夫野老”“鄙俚”之口。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
民间歌谣,由来已久,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喜怒爱乐的情绪;为了传承知识,互通信息,训教乡民,人们便随口而出,把许多东西都编成了富有地域风情的歌谣,或是风味小调,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民间歌谣的内容大致包括人情世故、重男轻女、打情骂俏等等。此种民间歌谣大都是描写出一个短故事或传说的主体,置于故事的开头之后,歌谣诵读完了,故事就结束了。
据“乐府”记载,无论民歌或是民谣,他们的歌词都属于诗的范畴。宗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一种社会存在现象,其中有褒有贬。特点是用字精炼、言简意赅、合辙压韵、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易记易诵,幽默风趣、无所不及、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它无需高深的文学功底,触景抒情,组合成诵。它口语化、大众化,形象化,寓意深刻,含蓄诱人,故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经久而不衰。
胶东民谣主要流行于乳山、牟平、文登、荣成、栖霞一带山区。乳山的民间歌谣多以清廉、勤劳、正义、孝道、爱情、相夫教子、修身行德、勤俭持家、幽默风趣、夸张奔放为主,来映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另外,乳山境内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民谣,具有爱国爱家爱民情怀的时代特色。既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民间韵味,又反映革命年代爱憎分明的时代特征。
革命战争年代,以民谣为创作题材形式的有歌颂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和动员青年男女参加革命的民谣广为流传。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民间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人民群众进行生产运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抨击时弊等内容的民谣。
乳山(包括胶东)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传唱民谣的风尚习俗。旧时民谣主要反映家庭伦理道德内容。民间歌谣中有一种对称结构,一般是两段或几段歌谣由两个人分别诵出,或一个人先后诵出,意思往往是针锋相对或者相互联系的。人世间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民谣亦是如此,都是相对而言。文中有的民谣,看起来既像民间小调、民间俗语,又像民间谚语,但它具备了民谣的语言、民谣的意境、民谣的韵味、民谣的特点、民谣的效果。所以,笔者把它归类于民谣的范畴。
1、与历史发展有关的民谣。民谣是流传于人民之中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产生的年代。早在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就已经开始用采集民谣的形式查时政、了解民情。从古到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民谣所反映的民意十分重视。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建国初期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到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民谣在我国社会各阶层都有不同反映,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作,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在讲述乳山民谣之前,先说说历史上的《诉董卓》这段民谣,该民谣写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出自《后汉书·五行志十三》)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大臣,阴谋篡权,祸害百姓,老百姓恨透了他,于是就编出了歌谣诅咒他,预言他必将灭亡。卓问李肃: “童谣主何吉凶?”李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谣又一度以反映苦难生活为主,如朗朗上口的“小白菜,叶儿黄,俺从三岁没了娘。说个后娘三年整,添个弟弟比俺强。弟弟喝面俺喝汤,弟弟吃米俺吃糠。 一肚苦水无处诉,端起饭碗泪汪汪。”乳山人是这样说的:“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七八岁没了娘啊,跟着爹爹能好过啊,就怕爹爹娶后娘啊,取了后娘一年整,生个弟弟白又胖啊,弟弟吃面我喝汤啊,想起亲娘泪汪汪啊。”大体内容基本相似。其意义也差不多少。
捻军时期的民谣。在太平天国后期,捻军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通过民谣来表现。当时乳山的西部地区和海阳的东部地区,今日的海阳市盘石店到乳山市诸往一带就有捻军活动。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5月28日盘石店村王承志率团练抗击捻军,被捻军杀死。团练在嵩潜河东阻击捻军,被击败后退守嵩山,捻军紧追不舍,冒滚木雷石攻山,冲进石砦,杀死团练无数。这期间捻军从(今海阳市)凤城嵩山过往诸往,百姓就吟唱一首自编的民谣:“喜鹊叫,石榴开,捻军一齐进疃来。你做饭,俺炒菜,大人挑,小孩抬,捻军一见笑唉唉。串串铜钱掏出来,不要不要俺不要,你不要钱来不逮(吃饭),遍野鲜花笑唉唉,捻军队伍再咋来?俺把好东西留下来。留着鱼,留着虾,留着肉,留着鸡,留着菜,留着蛋,留着栗蓬和山楂,还有小米馒头大地瓜。”还有“红顶子,马蹄袖,喝人血,吃人肉,哥哥当上捻子军,杀净狗官报冤仇。”
为了反抗清政府的暴政,当时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清)顺治五年(1648年)在胶东锯齿山(牙山)一带燃起起义烽火,起义首领于七动员民众揭竿而起,杀了知县狗官刘文琪。起义烽火一直燃烧到宁海州(今乳山、牟平一带)引起清政府的恐慌,旋即调集军队,进行血腥镇压,康熙二年于七失败,但劳动人民怀念起义领袖于七,就唱起了民谣:《于七抗清十二月》(笔者摘自《烟台文化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流传反映清初农民起义的这首民谣原文是:“正月里迎春黄花,清兵入关灭中华。烧杀掠抢似豺狼,苛捐杂税把人压。二月里来百草发,于七造反锯齿牙。四乡民众齐响应,抗清救民勇气大。三月里开柿子花,县里清兵来镇压,于七领兵来抵抗,剎得清兵叫爹妈。八月里开喇叭花,于七爱民民爱他,一刀砍下孙隆头,杀富济贫人人夸……”
民国时期的民谣。在民国时期,胶东南部的海(阳)莱(阳)地区流传着不少民谣,有的直到解放初期还仍在传唱。当时乳山的大部属于这个地区,由此吟唱的民谣,也有乳山小调的味道。其中“嫚儿”的民谣就特别好听:“嫚儿、嫚儿不用愁,解放后住洋楼,大白菜熬猪肉,锅里蒸的大馒头。”此民谣成于日伪时期,人们期盼着早日赶走日本鬼子,进城过上住洋楼、吃大白菜熬猪肉和大馒头的幸福生活。还有“嫚儿、嫚儿使劲长,长大了跟连长,穿皮鞋、披大氅,一进门三路岗。”此民谣成于国民党时期,但是反映老百姓的一种心愿。一个连长的太太就有如此派头,自然难免让一些势利心极重的“丈母娘”眼红。还有“扁豆花,紫莹莹,俺和大姐一起生,大姐生在靓床上,俺就生在土炕上;大姐吃米俺吃糠;大姐穿的绫罗绸,俺就穿的烂衣衫;大姐上了洋学堂,俺就上山放牛羊;大姐当了阔太太,俺就做了穷婆娘。”此民谣反映国民党时期,贫富悬殊差别严重,引来愤愤不平。民国时期苛捐杂税多,气得老百姓没发过。于是便有了另一首民谣流传着:“这种税,那种捐,提起日子好心酸,两眼不住泪涟涟。大老爷,把恩宽,少要税,少要捐,让俺老命活几年。”还有传唱久远的“不平谣”“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米粮,吃米糠;磨白面,吃瓜秧;炒菜的,闻味香;编炕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这些都反映了人民对世道的愤懑,盼望能够过上好日子。
人民公社时期的民谣。在当时在胶东东南面的文登、牟平、乳山一带,流传着一些饶有情趣的居家民谣,其中有房舍类、家具类、饮食类、衣布类、劳动类等等。这些民谣,巧妙地把当地广大农民居住及日常生活用品名称串联在一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较透彻地反映了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的居家生活。
与房舍有关的民谣。“松木门框赤椿槛,票子窗棂榫不烂。檩子椽子八字木,腰杆大梁仰棚天。木瓦石匠手艺巧,垒墙间壁砖砌檐。能建高楼和大厦,革命智慧用不完。门窗过木用石条,既省木料又省钱。正房倒厅配厢房,合理安排少占田。瓦片苫草都很好,地瓜窖子炕下盘。玻璃门窗铁搭钩,黑漆红油刷蓝边。门簪门枕窗台石,门锁钥匙转门闩。”
与家具有关的民谣。“锅碗瓢盆铁刀铲,筷子水缸菜面板。风匣炉底煤钩子,炊帚笊篱铁锅帘。暖壶酒盅漱口杯,瓷碟砂盆猪油坛。橱桌大柜方杌子,椅子板凳竹提篮。照脸镜子梳头篦,座钟挂表搪瓷盘。囤子折子笸箩箱,水桶担杖盛面罐。 笤帚苇席肥皂盒,油灯电灯样样全。多亏党的好领导,贫下中农把身翻。”
与饮食有关的民谣。“瓜干饼子家常饭,粮菜混吃各一半。芋头菜渣豆腐汁,卤水汆汤泡干饭。面条饺子疙瘩汤,稀饭米汤炸酱面。花卷油饼鲜地豆,粉条馒头调剂全。桃酥饼干黍米粽,焦面最喜地瓜拌。油盐酱醋烹锅子,炖肉焖米炒熬煎。过去地主吃得好,如今穷人把身翻。节约用粮为备战,彻底消灭帝修反。”
与衣布有关的民谣。“毡毯丝绸棉大氅,棉被褥子铺在炕。绒线纥繨人造棉,斜纹咔叽缝衣裳。锦纶涤纶凡尼丁,货美价廉质量强。裤衩衬衫花鞋垫,棉袄夹裤制服装。褂领袖口扣布兜,大襟小幅裁裤裆。尼龙袜子长筒靴,条绒线尼的确良。帽子手套棉靰鞡,缝纫折迭熨斗烫。床单枕头毛围巾,纺织工人忙又忙。毛衣线衣卫生衣,人民穿上暖洋洋。翻身想着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还有反映人民公社社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民谣“电灯电话,灯头朝下,隔山说话。”
与劳动者有关的民谣。“鼓足干劲搞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天上玉皇大帝,天下食堂会计。上有天兵天将,下有书记队长。”“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化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济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土地承包到家门口,连着骨头牵着筋。从今不吃大锅饭,日子好坏在个人。”
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民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各地利用秋后冬闲等有利时机,治山治水,整修“大寨田”,兴建水利设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那种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号声阵阵、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鼓舞人心、令人难忘。尤其是那些政治口号式的民谣广为流传,至今还萦绕在笔者的脑海:“寒风呼啸雪花飘,整修梯田掀高潮,男女老少齐上阵,革命干劲冲云霄。”“抡起镐、挥起锨,全党全民齐参战;出大力,流大汗,定叫山河变新颜。谁英雄,谁好汉,农田水利建设工地比比看。”“大干苦干加巧干,尽快建成大寨县。”“公社社员志豪迈,胸怀朝阳学大寨,战天斗地不停歇,挥汗如雨乐开怀。”“刨的刨,挑的挑,革命干劲冲云霄,开山劈岭造梯田,大寨红旗遍地飘。”“五尺大镐攥在手,斗天战地腊“三九”,镐起镐落春风吹,大寨红花开心头。”“干到腊月二十八,吃了箍扎(饺子)就上马。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箍扎(饺子)就动手。”“跟山斗,跟水斗,山水乖乖低下头,山随咱的意志绿,水随咱的意志流。”“公社社员志气高,水利工地逞英豪,牵着龙王鼻子走,浇出山乡新面貌。”“公社社员无冬闲,治山治水斗志坚,冰天雪地绘宏图,气得老天干瞪眼。”“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精神放光彩;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当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乳山市(县)诸往镇(公社)招民庄村是全烟台地区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全地区的村以上干部都到这里参观“样板田”“大寨田”和“梯田”。那时的场面,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通明,人山人海。田埂上的语录牌醒目耀眼。“农业学大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那个年代人民战天斗地的实干精神,直到今天也是值得称颂的。当时在我们那里人民自编的民谣笔者记得清楚:“地当褥子天当被,山里宿来泊里睡,宁肯一天不吃饭,宁肯一宿不睡觉,定要拿下大寨田。”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谣。“长征路上吃过糠,抗日战争背过抢,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爬雪山,过草地,不如唱个红灯记;深专研,勤攻读,不如打场乒乓球;”“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红小兵力量大,走资派见了就害怕。”“红小兵,志气高,基本路线记得牢。个个争当小闯将,批林批孔立功劳。”还有“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杜鲁门他妈,是个大傻瓜,床上吃床上拉;大苹果红又红,我是中国好儿童;坐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王八蛋。”
2、与革命战争有关的民谣。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乳山乃至整个胶东大地上都广为流传着歌颂“人民军队在前方打胜仗,人民群众支前忙”的可歌可泣的场面情景,反映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靠山的伟大真理。表现最为突出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民谣最为著名。
抗日战争时期民谣。在抗日战争年代,胶东人民同仇敌忾,动员家人亲人大参军,奋力支援前线打仗,胶东人民为此付出了英勇的牺牲。广大军民口头创作了许多动情的民谣,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舞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民谣是:“八路军来了独立营,谁参加谁光荣,骑大马,披红花,光荣光荣真光荣。”“大嫂啊,开门啊,街上来了好人啊,什么人,八路军!扛着枪杆子打日鬼。”“石榴开花一片红,解放大军披彩虹,头上扎的包头红,背上大刀穗头红,见了蒋军眼珠红,狗头喷血遍地红。”“小手绢,四方方,哥哥去前方打老蒋,妹妹送哥哥大路旁,贴心的话儿对哥讲:家中事,你莫想,全有妹妹我承当。打完老蒋早回家,等哥回来把俺将(娶我)。”还有一首“缝衣裳”的民谣就很好听:“风吹柳丝黄又长,男人家都在种田忙,张大嫂、李大娘,咱在家缝衣裳。缝好衣裳送前方,不拿刀,不拿枪,一根花针打东洋!”这些的民谣,反映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和大力支持。
在抗日战争时期,支前杀敌的民谣创作了不少。如在乳山、牟平、文登一带流传的《蒸馍馍》就是其中的一首:“日头出,落西方,抗日队伍打东洋,蒸的馍馍浇的汤。一口馍,一口汤,抗日队伍吃得香。大家都来快帮忙,为的就是打胜仗。”
抗日战争时期,流行在牟海(今乳山)边区的著名“五更小调”民谣,是1938年至1941年抗战岁月中流传在胶东民间和抗日队伍中最广的一首。被根据地许多军民私下传播。这首“五更小调”描写的就是一位少女思念八路军毅然离家投军的故事,极其感人。有许多男女青年同受这首歌谣的打动,而纷纷参加八路军。笔者查了有关资料,是原牟平县埠西头前垂柳村浮沉同志(原名乔浮沉,真名矫福纯)写的。(烟台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专辑,由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时间1995年8月)。由他记载的这首“五更小调”原文是:
一呀一更里,月儿刚出山,奴在房中打算盘,真正为了难。儿子去抗日,爹妈要阻拦,硬逼女儿去嫁男子汉,爹妈真可叹。
二呀二更里,月儿挂树梢,越思越想心里越焦躁,闭眼睡不着。可恨日本鬼,奸淫又掳掠,中国青年都在磨战刀,杀敌称英豪。
三呀三更里,月儿圆又圆,下定决心去当八路军,不怕千万难。天上明月照,地下有亲人,冲破闺门出笼鸟,飞到抗日军。
四呀四更里,月儿向西沉,手挟小包匆匆上西山,不怕山水远。回头望山村,告别老双亲,莫怪孩儿不守空房门,前线炮声紧。
五呀五更里,月儿落山坡,石劈狼牙垫坏奴的脚,虽疼也能忍着。东方晓星出,西村鸡已啼,八路五支去找奴的哥,抗日真快乐。
“五更小调”经过多地人民广泛传唱,或填词改句就变成了新“五更小调”。下面这首“五更小调”流传牟平境内,说是乳山也对,因为乳山原属牟平县或牟海县,其原文是:
一呀一更里呀,月儿刚出山,奴(女儿)在房中心里打算盘,真正地为了难!有心去抗日呀,爹妈要阻拦,劝也不醒,说也不听,叫奴怎么办?
二呀二更里呀,月儿正在东,姐妹们呀都在军营中,个个是英雄!不怕飞机响啊,不怕大炮轰,为国为民不怕牺牲,死了也光荣!
三呀三更里呀,月儿挂天心,可恨日本狗强盗,烧杀又奸淫!占我东三省,又把华北进,越思越想不能忍,坚决去参军!
四呀四更里呀,月儿偏了西,爹爹妈妈炕上睡呀,小奴我心头焦!穿上奴的鞋,背上小背包,收拾收拾出了门,去把八路找!
五呀五更里呀,月儿往下落,石子儿硌坏了奴的脚,痛死也挨着!爬过几道山,渡过几条河,八路五支(当地抗日武装部队番号)去找奴的哥,抗日多快乐!
乳山市广播电视台于家广同志在“乳山革命小调”中记述的“五更小调”有着浓情的乳山韵味。其中攻打土匪苗(苗占魁)部的“五更小调”就很有乳山的味道。当时“三军”西去蓬黄掖县时,国民党投降派、山东省第七区保安第六旅旅长苗占魁乘虚占据崖子、马石店一带。他不把枪口对准日军,而是急于在这里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誓与共产党、八路军为敌。1941年3月20日夜,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一团将苗占魁部驻崖子、哨里村的据点包围,经过一天两夜的战斗,一举把敌人消灭,群众拍手称快。一首“攻打苗部” 小调就在这种背景下传唱起来,表达出人民群众对我八路军英勇作战的赞扬和对土匪苗占魁部的憎恨。其民谣原文同浮沉同志记载的“五更小调”相类似,只不过添加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词语。原文是:
一呀一更里,月儿节节高。八路那同志他来到哨东庙,苗部向外逃。平常的势力今日没有了,军民齐心都来到。苗部得糟糕。
二呀二更里,月儿正在东。忽听大炮响它两声响它两声,下了攻击令。远处加炮打,近处加强攻。八路那同志个个真英勇。那怕有牺牲。
三呀三更里,月儿正在南。八路那同志个个真勇敢,全凭着手榴弹哪。可恨顽固蛋,他真是真难看。他趴在鸡鸭笼里,向外钻又钻。就把个腿跌断。
四呀四更里,月儿正在西。打开哨儿庙子又打崖子集,苗部是运气真低。他困在鸡笼里,无有给养吃,又饥又渴。他又想冲出去,又怕人家抓活的。
五呀五更里,月儿渐渐落。两个司令要想推脱,不跑得挨饿。崖子吗西大河,司令被抓着,八路那同志他个个笑呵呵。苗麻子真难过。
这个“五更小调”与笔者前面叙述的浮沉同志记载的“五更小调”文体结构是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当时在胶东大地上的“五更小调”远远不止这几首,只要根据韵律添加精彩的内容就可以,说明人民非常喜欢这样的表现形式。
浮沉同志在《抗日歌曲在胶东》一文中还记述了另一首民谣“我的小宝贝”。这首民谣就像摇篮曲一样沁人肺脾,生动感人,脍炙人口,吟唱自如。民谣的原文:
我的小宝贝呀,你是娘的心,怕冷又怕热盼望你长大成人哪,长成了大人前线把敌杀呀!帮助你的爸爸去打日本鬼。
宝贝他爸爸呀,参加了八路军,读书写字前线杀敌人哪!等到把鬼子赶出中国去呀,欢欢喜喜回家门。
1942年冬季拉网大扫荡,侵华日军制造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其中胶东军区的“国防剧团”和胶东文协的“胜利剧团”两支主力文艺宣传队创作的民谣《别学老宋》(作者刘贤谱)揭露了侵华日军在我胶东大地野蛮与残暴,号召我胶东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战,充满了当地民歌情调风味,真挚感人。他们创作的一些民间歌谣大都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曲调明快,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极易普及,有的还飞出了根据地,传布全国。其原文是:
记得去年冬月二十八,鬼子兵来扫荡到了大宋家。男女呀!老少呀,都跑光,老宋不愿跑哇,全村就剩下了他。送花生、送鸡蛋,迎接鬼娃娃,鬼子兵,一见哪,笑哈哈,一边吃,一边拿,一边乱糟蹋。还没呀,说上啊,几句话啊,鬼子他心肠狠,一刀送他回老家!中国人民不投降!抗日才能保家乡,反攻胜利在今年,一定要赶走小东洋。
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根据地里军民自编自演的民谣深多,流传很广。《我的“西瓜”圆又大》就是其中的一首:“巴狗巴,你看家,我上南道埋“西瓜”。我的“西瓜”圆又大,鬼子碰上它就开花。”还有《怕变鬼》这首:“东洋鬼子喝凉水,走起道来瘸条腿,看见八路就往后退,跑得慢了怕变鬼。”还有《小扁担》:“小扁担,三尺三,打日本,上前线。做担架,抬伤员,又挑水,又送饭,为抗战,不离肩,为革命,永不弯。”还有流传更广的歌颂民主政权的民谣:“共产党好,八路军强,共产党来了咱庄户人说了算,直起腰杆把人当……”
根据乳山市广播电视台于家广同志搜集整理的《乳山革命小调》中记载,发生在乳山境内的带有革命时代气息的民谣有若干首,除了前面已经叙述过了的“攻打苗占魁部”的“五更小调”外,还有传唱最为广泛的多首“乳山小调”:
“攻打海阳所大老匡”小调。于家广同志在文中说,现乳山市海阳所自明朝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4月7日,国民党顽固派丁綍庭部命十四支队匡玉洲进驻海阳所,抢占地盘,继续与八路军对峙。4月19日夜晚,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趁匡玉洲部立足未稳之时,向海阳所发起了进攻。经六小时激战,海阳所被我军一举攻克,除匡玉洲带十余名残兵逃窜外,其部五百六十余人全部被歼。海阳所解放后,老百姓欢天喜地,一首“攻打海阳所大老匡” 小调便开始流传起来。其原文是:
春季里呀来麦苗青啊,丁匪去把鬼子来请啊,是牟海又来进攻啊。
是进攻那儿,大嫂啊?进攻来呀到归仁村啊,他们杀人又放火呀,是又把个给养来寻啊。
哎呀多少鸡鸭,大嫂啊?寻去鸡鸭无有数呀,鸡蛋鸭仔就两大筐,妇女们都遭殃啊。
遭个什么殃,大嫂啊?已见这个情啊报就把那个西山上,是牵着毛驴拉着羊,是又被他遇上啊。
遇上怎么样,大嫂啊?前面遇呀上,后面他又赶上啊,将俺赶上半山上啊。
怎么样,大嫂啊?牵吗驴又拉俺的羊啊。
你没去要吗,大嫂?有心去把毛驴儿要,家中房屋他完全烧啊,你说他是不是畜生。
都怎么,大嫂啊?豆子和麦子都抢去呀,地瓜干子就架火烧,你说他怎么样好?
哎呀,大嫂,上级没批点给你?批下鸡鸭,还没么吃。老匡的队伍住在海阳所,扒工修个鸡窝呀。
扒多少工,大嫂啊?扒工扒了两千多呀,修炮楼整两个,就是没挖护城河呀。
哎呀,大嫂啊,八路没去打他们吗?八路同志行大兵啊,四面他一齐地打冲锋,手榴弹子齐往里扔。
哎呀,扔进怎么样,大嫂啊?伪军兵啊在睡梦中啊,忽听得弹子都响连声,我心里大震惊啊。
打几个钟头,大嫂啊?打了不过四点钟啊,老匡队伍他解决个净啊,老匡被炸子崩啊。
哎呀,大嫂啊,得了多少东西?得了给养八九成,还掳一些俘虏的兵,枪是收个净。
哎呀,大嫂,没有人来增援?丁匪秦那位来增援啊,八路他一见心喜欢哪,两炮打一个散啊。
打散怎么样,大嫂?百姓一见就心儿喜欢哪,赶快地动员他慰劳捐哪,慰劳东西送前线啊。
哎呀,大嫂都慰劳什么?鸡鸭蛋仔好几千,对虾蟹子好几担,我挑担送前线哪。
哎呀,大嫂,能值好多钱?值钱多少俺不管哪,八路他吃了能抗战哪,他们还不欺骗俺。
“夏村十字街惨案” 小调。于家广同志在文中写道,1942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八),驻扎在现乳山市腾甲庄村国民党顽固派秦毓堂部将抓捕的从事共产党秘密工作的夏村七位热血青年押到夏村冠冕街西面,进行砍头和枪杀,制造了一次震惊胶东半岛的大惨案。因为七烈士牺牲地点在冠冕街与今夏村南山路十字交汇处的西部,所以老百姓就把这次惨案称为 “夏村十字街”惨案。 “夏村十字街”惨案发生不久,为纪念七烈士的革命精神,一首 “夏村十字街惨案” 小调就流传起来。其原文是:
正月里是春山哪,夏村的二十七。老赵老秦就把那会办起呀,各家各户他都去呀。
耍的是大洋钱哪,搜集有好几万。蛋糕桃酥挑的也有两担,赵伯英他心里喜欢哪。
转身他往外走哇,来到那大街东。八路军同志手榴弹子轰呀,打了他干干净净啊。
俘虏他七八个呀,大枪有七八棵。一齐押到西面的鲁济河呀,赵伯英他心难过呀。
回头他发了兵啊,来到了夏村区。抓来百姓也有那好几十呀,抓去抽筋又扒皮呀。
开的是顺新栈哪,当的是联络员。押进炮楼据点就遭了难呀,可怜七位好青年呀。
二月里初八集呀,夏村就戒了严。老赵开了刀血洒人头断哪,十字街上英名传哪。
“攻打腾甲庄”小调。于家广说,1939年农历八月,胶东二十四个土匪司令之一秦毓堂带着他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由文登搬迁到现乳山市腾甲庄村来,并建起据点。秦毓堂部在腾甲庄三年,屠杀人民,对抗共产党、八路军,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同时秦毓堂部的据点割断胶东之间的联系,成了八路军进入胶东的一大障碍。
1942年9月9日拂晓,八路军历经四十九个日日夜夜终于攻克腾甲庄据点,这一战斗的胜利标志着牟海县(现乳山市)全境解放。至此,牟海县再也无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事力量的存在。牟海县成为胶东地区解放最早的县域,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腹地。不久,一首“攻打腾甲庄”的小调在境内诞生了。其原文是:“解决那留格庄,奋勇还向上,七十里到达牟海腾甲庄,还有那春天解决的敌老匡。叫一声王培江,听我说端详,你别跟他们一块去投降,要转回枪杆,打那小东洋。”
“马石山惨案”小调。1942年11月21日,在飞机、军舰的配合下,日本侵略军开始合围以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虽然我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奋战,但日军最终攻占了马石山,杀害了我五百多名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马石山惨案”。为揭露日军对我军民进行惨无人道屠戮的情景,一首“马石山惨案”小调很快在胶东大地流传起来。其原文是: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日本冬季大扫荡,是攻打马石山。唉唉哟,攻打马石山。
马石山上就四面上,机关枪大炮它嘎嘎响,老百姓就无处来藏。唉唉哟,老百姓就无处来藏。
抓鸡抓羊,打的打呀,不顺他也千刀万剐,是叫人们心害怕。唉唉哟,是叫人们心害怕。
年轻的妇女,也是一个人,叫她抓住拜花堂,是妇女们也遭殃。唉唉哟,是妇女们也遭殃。
关于“马石山惨案”中的小调还有另一种记载。笔者在乳山市诸往镇招民庄村调查采访过一些经历过“马石山大扫荡”的老人回忆,当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着,我小时候听老人唱过。大意是这样的:
一九四二年呀,鬼子大扫荡呀,马石山上呀啊,四面八方上啊,到处枪炮声呀,到处是火场呀,日本鬼子心狠,老百姓遭殃啊。
马-石-山-上,四-面-八-方-上,鬼子-大炮-机枪-扫呀,老百姓直奔马石山,老百姓直奔马石山,老百姓直奔马石山!
马-石-山-上,四-面-八-方-上,全体-同-胞-们哪,团结-起-来-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3、与生活情趣有关的民谣。在乳山境内的民谣中有许多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教育孩子自编创作的,更多的是民间童谣,多则几十句,甚至上百句,少则一两句,像哄小孩睡觉的,“喔了了,喔了了,小孩睡大觉。……”别看这么简单的几句,反复念叨,多次复诵,简洁明快,分外好听,小孩子听着、听着便呼呼大睡起来,或者喜笑颜开蹦蹦跳跳的样子,逗得大家都非常乐意。
几个月后,小孩会坐了,家里人看着心里都很喜欢,母亲拉着小孩的小手,一迎一合,哼着童谣:“扯大锯,拉大锯,拉倒姥娘的大槐树。姥娘不给饭吃呀,上山勾鸦蛋呀,鸦蛋没有青呀,上园薅小葱呀,小葱没有本呀,夹吧夹吧掉眼泪。”
人事不懂的小孩听着这清脆的童谣,笑得嘎嘎的欢快,手舞足蹈地表示喜欢,伸着小手还要继续“拉大锯”,拉一遍,又一遍,没个够。母亲就会俯下身子亲吻孩子,表达心中的喜悦。也有的填词改句的新作:“拉大锯,扯大锯,锯木头,盖房子。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甥,你也去。”
“拉大锯”流传很广,不仅在胶东,乃至整个山东,甚至流传到东北三省。这首脍炙人口的“拉大锯”既是童谣,又是一种传统的游戏。可以是两个孩子对坐互拉,两腿伸直、脚掌相抵、手指互勾,或者大人与孩子对坐,将孩子两脚夹在大人的小腿间,手互拉,然后甲俯乙仰。俯仰尽可能低,仰卧起来时,脚不能离地面。这样,一俯一仰,犹如船工用力划船,一来一往、一迎一和,即为两人对拉大锯的动作。有的地方管这种“拉大锯”游戏叫“筛锣或筛锣锣”,可以两个小孩子玩,也可以一个大人带一个小孩子玩,后者的好处是利于孩子的安全保护,可以坐着玩,也可以大人坐着,孩子站着玩。各地域不同,表现形式不同。
4、与婚姻家庭有关的民谣。“傻小子,坐石鼓,跟他妈妈要媳妇。你要媳妇,做什么?俺要和她一起过。和她一起过什么?晚上吹灯把话说。吹灯说的什么话?过年(明年)让她给俺生个胖娃娃。”他妈一听抿嘴笑了,感叹地说,我的儿郎长大了。此条民谣说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人类不言而喻的道理。“小鸦秋,尾巴长,将(娶)了媳妇忘了娘。他娘叫他去掏灰,他赶公鸡满院飞。他娘叫他割韭菜,他绷(拥抱的意思)媳妇叫乖乖。他娘叫他去挑水,他绷媳妇亲个嘴。他娘叫他去扬场(指场院里的粮食),他磨磨蹭蹭上了媳妇的炕。他娘气得真够呛,伸手给他两巴掌。”此条民谣说明婚姻中的酸甜苦辣与曲折多变。“大闺女,上枣树,抬头看见她女婿。女婿说:你来吧,你来吧,这场(这里)就是你的家。闺女说:俺不去,俺不去,俺等吹吹打打,坐着花轿儿俺再去。”此条民谣是说女子也希望能明媒正娶,结婚那天能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嫁出去。因为这是一辈子的终身大事,盼的就是这一天。在农村年轻的男女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以口语的形式打趣地说:“石榴开花红似火,我爱你来,你爱我;桃花开了蜜蜂多,我爱你来,你爱我。”此民谣反映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与追慕。
农村的男人将了媳妇都希望生儿子,就怕生闺女,越是担心生闺女,可就生了一大群闺女,弄的父母不高兴“一群丫头片子”。但是,当小闺女长大了懂事了,就对着妈妈唱起了民谣:“娘亲娘亲不用愁,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叶簇绣球,俺有十个巧指头。”这首民谣说的是:女儿们也能养老送终,让父母亲放心,女儿们也是心灵手巧。但是生了小子,又怕不孝顺,不养爹娘,又三番五次地唱道:“山鸦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丢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蒸饽饽,熬鸡汤,不吃不吃又端上。娘在山沟饿肚皮,整天两眼泪汪汪。”
旧时农村婚姻大多由媒约之言和父母包办,妇女没有地位,婚姻更是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就有民谣这样传唱:“小嫚呀,你在家,我去南院摘红花,一亩红花没摘了,听见巴狗在家咬,咬什么?咬梅香。梅香来做什么?来给小嫚说婆家。小嫚小,晚不了。背着小嫚去挖面,一挖挖到大缸沿;背着小嫚去挖米,一挖挖到小缸低;金盆擞,银盆擞,擞的小盆乱颠沟。擀杖擀,擀大片,刀子切,切丝线,下了锅,滴流转,公一碗,婆一碗,两个小姑各一碗,锅台后还留一碗。擀汤的媳妇没捞尝,气的一年没擀汤。”还有“天亮了,鸡叫了,二嫚子送饭来到了,什么饭,油儿饼,咸鸭蛋,吃饱肚子使劲干。”反映了朴实勤劳的人民的一种自然心态。
旧时村里人将了媳妇,一般十七八岁就结婚,女的岁数往往都大于男的,就有的说“女大三,抱金砖,娶大姐,心里安。”你听听小孩子们是怎么说的,看到娶亲的队伍来了,边吃喜糖边站立院门口喊:“鸡句句,句句鸡,大姐说了小女婿,尿了姐姐的大花被,气得姐姐哭一宿。哭一宿来又一宿,提溜绳子想吊死。”新郎一听不吉利,大声哈呼这帮小孩走走滚出去,哪凉快那待着。可是这帮孩子不服输,立马换了另外一个曲调:“大公鸡,上草垛,咱村小伙怕老婆,老婆老婆你真乖,荷包鸡蛋尽你逮(吃)。”待气急了败坏的新郎官跑到大门外,这帮调皮的孩子们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只有那招人烦的歌谣还在村子的上空时断时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择偶观:“一军官,二社干,三是找个方向盘。”是那时生活在农村的或是亦工亦农的青年女同志追求找对象的标准,找对象就找个穿军装的军官,找不到军官起码找个供销社(商场)上班的,最后是找个会开车的驾驶员。还有“南挑北拣,挑个牛屎派护眼。”是说一些女同志找对象爱挑剔,这个不中那个不行,再介绍一个仍然不愿意,挑来挑去挑了个泡屎——破烂玩意。
农村的事情很多,城市里的事情也不少,七大姑八大姨的,姨姑舅姥姐妹丈,爷奶叔伯兄弟情。经常听到长辈和老人们说的民谣:“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根。”“干干亲,加水淋,一时不淋断了亲。”“猫养的猫亲,狗养的狗亲,不养的不亲。”道理简单直白,一听就知道是啥意思。
用来讽刺不孝子孙教人警醒的,催人反思的民间歌谣:“人多懒,龙多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办饭。”还有的说:“人多懒,龙多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儿郎多了爹上山,媳妇多了婆做饭。”
5、与生活有关的民谣。乳山的地养人,风水好,风景美,人又勤奋,做事讲究完美。“不怕慢,就怕站(玩的意思),不怕晚,就怕懒。”此条民谣是说:干事业不怕效率低,也不怕起步晚,只要立下雄心壮志,定能成功。也警示人们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要稳妥。“守早的没有晚的,守勤的没有懒的,守扬牌的(指铺张浪费之人)没有攒的。”此条民谣是说:周围环境喧染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还是应该择好友而交,选好书而读,才是明智的选择。“万金置邻,千金置产,冷饭好吃,冷脸难看。”此条民谣说的是:住家过日子,要与邻里和睦相处,讲究礼让三分。态度要温和不要冷淡。连现在人都讲:微笑待人,文明礼貌,顾客至上,宾至如归。“吃鱼上火,吃肉生痰,吃萝卜白菜,百病不犯。”此条民谣是说的是:过去的人们生活条件受限,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他骑马,我骑驴,向前一看我不知;再看后面推车走,吱呀吱呀出大力;比前不足,比后有余。”此条民谣说明一个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之心不可有,贪欲无限,应该知足常乐。“老道老道,山上住庙,不会念经,光会睡觉。庙倒了,老道也跑了。”这首民谣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不能坐吃山空,创业难,守业更难。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亲戚朋友拉一把,酒还酒来茶还茶!”是说:人贵自立,大小事皆然。“种庄田,真做难,大人小孩真可怜,慌慌忙忙一整年。”这些口语化的民谣反映了种田人的酸甜苦辣,一听就明白。“面条省,烙饼费,饺子菜白坠。”“地瓜饼子,咸菜梗子,不吃就等着。”此类民谣真实地反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生活。而现在是“开着奔驰坐飞机,坐着高铁打手机,登上天空看游戏。”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地瓜和玉米饼子”成了健康食品有机食品,广受人民的青睐。面条、饺子、烙大饼变着花样来品尝,人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6、与教育孩子有关的民谣。乳山境内有关育人的民谣很多,早年的育儿所就在乳山,成为反映乳山红色文化、母爱宽广胸怀、仁爱文化的见证。早年在农村儿童三五岁了,围着奶奶或姥姥打磨磨,为了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奶奶就说:“排排坐,吃果果(面食巧果),你一个我一个,东东不在留一个。”
为了教育孩子从小不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母亲就会念叨:“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叽喳喳叫奶奶。奶奶说,活该活该你活该。偷油吃,心眼坏,下不来,太应该。老鼠赶紧磕头求奶奶,奶奶奶奶好奶奶,不该不该我不该,下回一定改过来,从今再不上灯台。”祖孙俩一应一答,奶奶手脚不闲地围着锅台转,孙子则学着小老鼠蹦蹦跳跳的样子转来转去,一双小手在前怀供起来,做求饶的状态,仿佛现场表演了一幕家庭小话剧似的。着实让人喜欢。
还有的说:“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 唧唧嘎嘎叫奶奶。奶奶说: 偷油喝,心眼坏,下不来,太应该。老鼠磕头求奶奶,好奶奶,我就改,从今不再上灯台。”还有“大公鸡,上窗台,偷他妈的绣花鞋,他爹打,他爷拉,拉到关东吹牛角(jia),吹不够,吹牛头。”
下面这首童谣更有趣。说的是从前乡下人养鸡是为了多下蛋多赚钱。一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家有喜事了,用作看欢喜(看望并祝贺人家添了孩子喜事);二是自家媳妇有了孩子补养身子用;三是把鸡蛋拿到集市上卖掉赚个零花钱,或是添补家用。小孩子手贱,看到母鸡坐在窝里下蛋,就用棍子去捅它。老人见了,就用童谣的形式讲道理给他听,既动听又充满诱惑感,潜移默化,于情于理,朗朗上口:“咕咕哒 咕咕哒,花花媳妇上俺家,又下蛋,又生娃,忙忙急急有钱花,小孩子莫动它。”现身说法,讲述做人道理。
大人为了孩子在家身心安全,不被人欺负哄吓,就当着孩子面吟唱:“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来喂奶奶,不开不开你是大灰狼。”还有的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妈妈没回来。”都是同样的意思,是告诉孩子,如果是自己一人在家千万不要轻易上陌生人的当,也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从小学会辨别好赖人。反映孩子聪明不聪明的民谣,大人就会说“看你笨的像地瓜似的。”于是就有了“聪明的孩子不用说自己知道学习,笨孩子把老师塞进脑子里也没用。早晚都是打牛腚的货——没啥出息。”
旧时穷日子过得很艰难,大人怕来客,而小孩则盼望家中来客,因家里来客能够吃上好饭,他们就说:“喜鹊喜鹊,叫喳喳,叔叔爷爷上俺家,又装烟又倒茶,吃鸡蛋,吃箍扎(饺子),大人一口吃一个,孩子一人能吃仨。”这后两句的意思是,家里来客必定要包饺子吃,大人一口吃一个就可以连续多吃。小孩一个人只能分得三个吃。
孩子逐渐长大了,也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像挖野菜、摘棉花之类的轻快活儿,小孩们都能干。以前,村南面的一片泊地里,种了一片棉花,孩子们挥舞着摘棉花的篮子或包袱在棉花地里穿梭走动,边摘棉花边诵民谣:“小巴狗,你看家,我上南山摘棉花,摘得快,摘得好,不挨冻,絮棉袄。”
表现其家庭乐融融的生活场景的民谣就更多了。大人哄着小孩子玩耍时就会吟唱:“小板凳,打歪歪,爷爷摊(指取媳妇之意)上了好奶奶,又搽粉又戴花,喜得爷爷笑哈哈。也有的说,“喜得爷爷挠腚巴。”还有的说的有些变味儿:奶奶擀的豇豆汤,洒了爷爷一裤裆,烫得爷爷丫巴乱丟荡。还有更有趣的说“……关起门堵着窗,稀里糊涂哈小汤(面汤),洒了爷爷一裤裆,烫了爷的小鸭巴,疼得爷爷的小鸭巴乱丟荡。”
当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师就会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讲做人的道理,于是,在学生中间传唱这样一首很有教育意义的民谣:“小学生、要自理,学会自己管自己; 在家不当小皇帝,长大才能有出息。学校活动莫推迟,班级工作要尽职; 辛勤劳动最光荣,好逸恶劳最可耻。艰苦奋斗是传统,勤俭节约莫放松; 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报国记心中。铺张浪费要抵制,贪图享受当禁止; 艰苦奋斗最光荣,骄奢淫逸最可耻。”
7、与童年游戏有关的民谣。旧时小孩子把一条长条凳放在门槛上,俩人分作两头,这头起,那头落,嘴里唱着:“座门墩儿,哭啼啼儿,要媳妇儿,要媳妇。做啥事儿,吹灭灯儿,睡觉去儿,点起灯儿,说悄话儿。”这首歌谣随着压板凳的节奏,一起一落,特别有趣,孩子们一玩就是大半天,你上去我落下,一唱一和。还有两个孩子用手掌互相对掌拍打,一边玩一边唱,不断地互相拍打,这首民谣是:“你拍一我拍一,两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吃冰棍;你拍三我拍三,两个小孩去上山;你拍四我拍四,两个小孩去看戏;你拍五我拍五,武松上山打老虎。……”一直唱拍到十为止。还有的说:“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在跳舞;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拍皮球; 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找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立大志。”还有的小孩在快乐中说,互相用手指比划着,“一一一,一休哥;二二二,王小二;三三三,三毛流浪记;四四四,四大金刚;五五五,叩见五公主;六六六,草原六姐妹;七七七,七个小矮人;八八八,八仙过大海;九九九,喝杯好啤酒;十十十,看谁打倒蒋介石!”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复诵,饶有兴趣,兴致勃勃,满面笑容。这样的民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可以锻炼孩子的作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敏捷的应急反应能力。
还有“阿利马戏赛”也让孩子们喜笑颜开:“赛赛赛,阿利马戏赛。三岁的娃上学校,老师嫌他年龄小,他背着书包往家跑。跑跑跑,跑不了;了了了,了不起;起起起,起不来;来来来,来上学;学学学,学文化;画画画,画图画;图图图,图书馆;管管管,管不了;了了了,着火了;火火火,火车头;头头头,看谁是个大馒头。我吃了你,我吃了你。”还有更为有趣“偷瓜”歌谣:“我和姐姐去偷瓜,姐姐偷仨我偷俩,姐姐逃跑我被抓,姐姐在家吃西瓜,我在监狱肯地瓜,姐姐在家吃馒头,我在监狱挨拳头,姐姐在家磕瓜子,我在监狱(被拉出)挨枪子。”短小精悍,道理直接,寓意深刻。寓教于乐,阐明教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在孩子和小学生中间流传的富有古代人物特征的民谣,也是很有趣的。究其原因是看了《西游记》电视剧后出现的,唐僧带着徒弟去西天取经,当时在小学生中流传深广:“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前面走了个孙悟空,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担两个,后面来了个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了唐僧与八戒,孙悟空真正行,一棒打下要了它命。”
小时候,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是“和泥玩”,就是用湿泥做成各种玩具玩耍。在“和泥玩”中发现做个碗状的更好玩,摔“哇哇响”更有趣。就是用湿泥捏成一个泥碗形状,用手托起泥碗,举过头顶,碗口朝上,然后用力向下翻转,朝平地或石台上或墙面猛然摔去,泥碗内的空气受到急剧冲压,胀破了碗底而发出清脆的声响——“嘭”。在摔“哇哇响”时,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念道一首民谣“哇哇响,上东塂,哇哇不响,加脚趽(páng)。”意思是没有摔出响声就用脚撤了不要了。然后,重做再摔,直到摔出响声为止。你摔一个,我也摔一个,接二连三地发出“嘭——嘭”响声。接着有的孩子就会跟上“联哒”“金哇哇,银哇哇,不如我的泥哇哇。”这些民谣看似简单,却朗朗上口,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快乐。
小时候,经常听到讽刺那些爱传嘴舌的人,于是就互相攻击吟道:“传嘴舌,烂嘴巴, 嘴巴底下一包针,扎您妈的脚后跟。”还有讽刺那些斤斤计较的人,我们称他们是“叽叽鬼儿”:于是就有了“ 叽叽鬼儿不长肉,三年长个羊屎豆。”的民谣。还有踢毽子的民谣:“一个毽,踢两半,沙里红, 小鳖盖。里踢外拐,八仙过海, 九十九, 一百。”孩子们一边踢毽子一边吟诵,特别欢快。还有住在海边的人愿意哼的民谣:“生吃蟹子活吃虾, 出了门,忘了家。”我们那里是这样说的,“生吃蟹子活吃虾,吃不够,吃你妈。”用作互相攻击对方。
8、与天气变化有关的民谣。在调查中得到一些民谣,有些酷似测天谚语,其实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既是谚语又是民谣。形象直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很有味道。“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先下雾露下不大,后下雾露不清天。”“入伏的饺子,夏至的面,清明节吃干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处暑不露头(玉米抽穗),到时喂老牛。”“春雨贵如油,连下三场地不收。”“立春雨水到(农活开始多了)早起晚睡觉。”“春分麦起身 (时间宝贵),一刻值千金。”“清明(房前屋后)前后,点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六月六,看谷绣,春打六九头。”“朝红不出门,夜红行千里。”或者“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月亮带风圈,一连刮(风)三天。”“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立马就来到。”“蚂蚁开会,蛤蟆过道,大雨即将来到。”“云彩往南挑水浇园,云彩往北大雨瓢泼。”“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看月亮。”“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十三不下半春干。”“立冬十月节(立冬后天转冷),翻风就是雪。”“长到夏至(是指白天的时间),短到冬。”“十月的天,后老婆的脸(说翻就翻)。”“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天) 。”“秋雨不过沟,哪下那收。”“一场秋雨,一场寒 。”“春冻骨,秋冻肉。”“麦盖三尺被(天降大雪),枕着馒头睡。”“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动听的民谣,就像是从树丛吹来的风,是深山小溪里游动的鱼,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它来源于生活而忠实于生活,又鼓舞生活的不断地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诵之,于是,民谣就流传下来了。但愿它不要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
隋孟瑞 194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山东省乳山市诸往镇招民庄村人,1966年12参加工作,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会计师,为国家农业部授予的财会专家,原在乳山市乡镇企业局工作,现已退休居住在烟台大学,为国家级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书33部。
隋福军 195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山东省乳山市诸往镇招民庄村人,1974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97年8月转业地方,现为烟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干部。著有《我的乡亲许端云》、《许端云:中共烟台市委第一任书记》、《抗战英雄许维禄》、《棉花顶阻击战》。出版《党支部工作必备》、《写作技巧与实践》、《实用写作技法》等三部专著。现任烟台《北海文学》副主编,为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秘书科学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研究员,为中国公文写作学家。
作者地址:烟台市莱山区鹿鸣小区B17-16隋福军收
邮箱:sfj9996@163.com